第7章 做人的細節(jié)(6)
- 孩子健康成長的100個細節(jié)
- 張振鵬
- 5630字
- 2013-12-31 11:01:51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里和老板侃價,弟子出價4000元,老板自然不賣。?
第三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價,出價3000元,老板也沒有賣。
就這樣,直到第九天,弟子出的價格已經(jīng)低到了300元。
眼見那一個個買主,一個比一個給得價低,老板很著急,他深深地自責自己太貪。他想:明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刻出手。
第十天,方丈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當即出手。高興之余,老板另外贈送給方丈一具龕臺。
方丈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臺,單掌作揖笑著說:“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不貪得無厭的人很少見,也就是說,人的欲求沒有止境,很少有人愿意停留在已經(jīng)有的生活水準上,總是想得到更多,想擁有更多,以此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
欲望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人性弱點。要知道,貪得無厭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一個人在無休止地想要滿足自己貪心的欲望時,他必將受到懲罰,就如同俄國作家普希金的童話故事《漁夫和金魚》里的老漁婦一樣,最終什么都沒有得到。
毋庸置疑,人們總是想擁有很多東西,甚至希望自己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試想如果有一天,如果世界上的人們都擁有讓自己心想事成的魔力,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從前,有個人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lǐng),他想要一塊土地。首領(lǐng)說:“好的,你從這兒往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兒之間的土地就都是你的了。”
那人道謝后,高高興興地出發(fā)了。可是,太陽落山了,那人也沒有走回來。原來,因為他想得到更多的土地,就一直向西走,結(jié)果走得太遠,累死在路上。
現(xiàn)實世界中,永遠不可能有不勞而獲的童話,當我們哄騙自己沉浸在童話中時,也就迎來了現(xiàn)實中意志力的消失和幸福生活的消亡。
不可否認,世界上會有的人可以通過各種坑蒙拐騙、投機取巧的辦法來獲得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我們卻相信“大道光明”、“天道酬勤”這樣不朽的真理。
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一個人獲得的多少與他付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所以,做人首先要付出,只有這樣,才會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有更多的收獲,永遠不要期待不勞而獲。等待免費的午餐,只會使你變得消極、麻木,失去創(chuàng)造力,然后毫不猶豫地被社會拋棄。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誘惑,所以人也有太多的欲望,但是很多欲望又得不到滿足,從而變得痛苦不堪。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以清醒的心態(tài)和從容的步履走過人生歲月。放下貪婪,才能擁有理智的人生。
這樣做一做
1.認識到欲望的害處,欲令智迷,欲是深淵,一旦陷入其中,將很難自拔。
2.學會知足常樂,不被貪婪的欲望所牽引,不貪圖享受,永遠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這對我們的人生有益無害。
3.懂得對欲望說“不”,拒絕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否則,越陷越深,永遠沒有快樂可言。
4.樹立遠大的理想,并不斷從中獲得激勵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足具正念,從而讓自己從欲望的邪念之中脫離出來。
5.要用智慧讓自己擺脫誘惑性極強的、動物性的欲望,對他們大聲說“不”。當我們用正念對待我們的人生時,我們就會遠離欲望,就會讓自己理智。
智慧滿行囊
有人說:“真理和謬論只差一步,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所謂“恰到好處”,學問就在這個“恰”字上,貪婪會讓人失去理智,把握不好“度”,往往就會讓事情走向它的反面。讓我們從現(xiàn)在起,卸下身上沉重的包袱,讓靈魂掙脫無止境的貪婪,用嶄新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這樣才能安然進入夢鄉(xiāng)。
其實,真君子應該以不貪為寶。“不貪為寶”是一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意思是,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貪了,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每個人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取機會,以自己的實力來贏得勝利。如果有人得到了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那有一天也一定會加倍償還、加倍失去的,這就正如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所說的:“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5.換位思考:假如我是他該怎么辦
換位思考,就是更好地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一個善于為他人著想的人,他的身邊就會聚集更多的人,人們都愿意與他交往,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他的人生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越走越順暢。懂得換位思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個人難得的心境。
早上上班高峰時間。
一個人要上已經(jīng)滿員的公交車,他敲著門說:“我都等了這么久了,里面的人有點人情味好不好,讓我上去吧!”
結(jié)果,車門打開了,這個人終于如愿以償?shù)厣狭塑嚒.敼卉囻側(cè)胂乱徽緯r,同樣有人敲門,想擠上這輛車。
這時,剛才那個人說話了:“里面都這么擁擠了,外面的人有點人情味好不好,就不要上來了,等下一輛吧!”
眾人憤然。
很久以前,一位智者和一位帝王在濠梁上觀魚,他們的對話成為千古美談:“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
而另一則魚和水的對話則流淌著一種溫情,無比默契,讓人醉心不已:“你看不見我的淚,因為我在水中。”“我能感受到你的淚,因為你在我的懷中。”
這些對話蘊含著機智、理解與深情,也彰顯了換位思考的機趣,令人深思!是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著多個角色,也離不開與人的交往!無疑,換位思考會讓外面的生活更加美麗,會讓我們?nèi)松錆M溫馨。
鳥兒在空中飛,它對在地上爬得如此笨拙的蝸牛不理解;蝸牛在地上爬,它對在空中飛得如此浮躁的鳥兒也不理解。如果它們能夠換位思考一下,就會明白:蝸牛在地上爬,是成熟而不是笨拙;鳥兒在空中飛,是自由而不是浮躁。
其實,不僅是動物之間需要換位思考,人與人之間也需要換位思考。有人說:“換位思考是獲取理解的前提,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動力,是獲得尊重的途徑。”這話一點都不錯,換位思考是一種諒解,是一種寬容,是一種關(guān)愛,更是一種美德。
如果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應該想到他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愿意他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也不要同樣對待他人;自己希望能夠通達明理,就應該也幫助他人通達明理……總之,要時刻不忘記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他人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人和人之間唇齒相依,認為自己獨自一人就能生活得很好的想法是非常荒謬的。所以,要對他人多一分理解和寬容,多一分善待和關(guān)懷,其實這就是幫助自己。
一個人如果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他人著想,溫暖的陽光就會照耀在他人的身上,就會讓他人多分享一些溫暖;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他人著想,窗外的涼風就會徐徐地吹進來,讓他人感受到清涼……
有時候,我們會抱怨老師“真煩人”,“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但是,如果我們跟老師換一下位置,多替他想一下,身為老師,他不管我們,誰管我們?多聽他嘮叨幾句,我們就會多一些人生經(jīng)驗,就會少走一些彎路。
如果學生與學校老師、員工與企業(yè)領(lǐng)導、孩子與父母、顧客與商家都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那么和諧社會的建立就指日可待了。所以,為什么我們不多一些換位思考呢?
這樣做一做
1.遇事待人時,謹記一條原則:給他人留點余地。哪怕是一兩句體諒的話,都可以保全他的面子,減少對別人的傷害。其實,給他人留有余地,實際上也是給自己留有余地。
2.善待他人,將心比心。這樣,常常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善待他人,還應盡量體會他人的難處,這樣就不至于為一點小事而不能釋懷了。
3.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樣與人與己都有益。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生活就會少一些挑剔與不快,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分和諧。
4.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世界將會更加和平、和諧、和美。因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
智慧滿行囊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禮”、“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這也是孔子思想學說最大的貢獻。“仁”的核心思想是“愛人”,要求做人應該心地善良,同情別人,以友好、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和幫助別人;在強調(diào)“禮”的同時,還強調(diào)做人要有善良之心,也就是要有仁德,仁德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罷,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簡單來說,就是從自己的內(nèi)心去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對待他人。推己及人,替他人考慮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毋庸置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信條,既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文明的表現(xiàn)。其實,這種替他人著想的國人智慧和道德情懷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不僅是移除隔膜、消除誤解的良方,更是一座溝通心與心之間的橋梁。為了更好地理解別人,我們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
16.要寬恕,別想著報復他人
報復會讓人生變得狹隘。報復不僅會對報復的對象造成威脅,而且對自己也有害。有人說,報復會讓你的報復對象占兩次便宜:一次是他冒犯你時,一次是你因報復他而被懲處時。可見,報復是一把雙刃劍,在報復別人的同時又傷害了自己。所以,學會寬恕吧!
有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他們一邊走,一邊愉快地聊天。
突然,有一個人沖了出來,莫名其妙地對蘇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跑了。朋友立刻回頭要去找那個家伙算賬。
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了他,不讓他去報復。朋友說:“難道你怕那個人嗎?”
蘇格拉底說:“不,我絕不是怕他。”
朋友又說:“人家打了你,你都不還手嗎?”
蘇格拉底笑笑說:“老朋友,別生氣。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踢它一腳嗎?”
朋友點點頭,不再說什么了。
有人說:“心底無私天地寬,有博大的胸懷,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計較得失、榮辱,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窄了!”是呀,每個人都應該懂得寬恕他人,把報復心丟掉。
報復心會讓一個人的神經(jīng)處于亢奮狀態(tài),容易誤解他人,對他人總有一種戒備和防范心理。長期下去,心胸會就會越來越狹窄,社交面也會縮小,很難與人相處,內(nèi)心十分痛苦。實際上,當你報復別人時,正有一把劍刺向自己。
心理學中有一條規(guī)律:你對別人表現(xiàn)怎樣的態(tài)度和行為,別人往往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反應和回答。就好像你站在鏡子前,你笑,鏡子里的人也沖你笑;你哭,鏡子里的人也沖你哭;你叫喊,鏡子里的人也沖你叫喊。
一個小男孩受到母親的責備,他很氣憤,就跑到山邊,對著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接著,從山谷傳來回音:“我恨你,我恨你!”
小男孩很吃驚,百思不得其解。過了一會兒,他的氣消了,想起了母親對自己的關(guān)懷,他開始后悔。于是,他又對著山谷喊道:“我愛你,我愛你!”而這次他卻發(fā)現(xiàn),有一個友好的聲音在山谷里回答:“我愛你,我愛你!”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而不同之處,就在于他在自己的心上放了什么。是寬容,還是報復?一個人的涵養(yǎng)來源于他的修養(yǎng),如果稍有委屈就想報復,他絕不是一個高貴的人。
人生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要種植寬恕,而不要種植報復。種寬恕會收獲成功,而種報復則會收獲失敗。要知道,報復就像毒害我們血液的毒素一樣,會侵蝕我們的生命。
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矛盾,有的是因為彼此隔閡,有的是因為一時誤解。如果我們都能胸襟開闊,體諒他人,那么就可以緩和沖突;相反,如果心胸狹隘,即使芝麻小事,也能引起無休止的爭吵,以致無法收場。
不要因為小事輕易就燃起怒火,鼠肚雞腸,心胸狹隘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業(yè)。所以,莫讓浮云遮望眼;而寬恕就好像冬日正午的陽光,能融化心田的冰雪,使之變成潺潺細流。惟有寬恕,才能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
有理智的人,并不只是把怨恨掏干就滿足了,他們還經(jīng)常用夢想和熱忱填滿心靈的洼地。我們都在這世界上共同生存,本不該相互傷害和報復,而是應該相互扶持,這樣大家才能和睦相處,共享幸福。寬恕他人,丟棄報復吧,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很美好。
這樣做一做
1.多考慮報復的危害。在報復行為發(fā)生前,想一下報復行為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怎樣的傷害。
2.找出產(chǎn)生報復的原因。如果能坦白檢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十次有九次,其原因在自己。所以,必須盡全力去克服。然后,可以回憶一下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3.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tǒng)一的觀點去衡量他人的行為,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很多不滿情緒的產(chǎn)生,就會為報復心的萌生斷了后路。
4.加強修養(yǎng),開闊自己的心胸。一般來說,有報復心理的人心胸很狹窄,容易受情緒影響,心理和面目都變得可憎。只有學會忍耐和寬容,提高自制能力,善于以自身良好的行為來感化他人,才有助于克服報復心。
5.學會心理換位。當我們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時,可以試著把自己置身于對方的境遇中,想想自己會怎么辦。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對方的苦衷,就會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不快,從而消除報復心。
智慧滿行囊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博大的胸懷,一種不拘小節(jié)的瀟灑,也一種偉大的仁慈,更是讓報復不復存在的重要法則。
從古到今,寬容都被圣賢甚至普通的百姓尊奉為做人和育人律己的第一準則,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一部分。
彌勒菩薩曾說:“看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涕唾在臉上,不棄自干了;有人來罵我,我也只說好;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他也省氣力,我也無煩惱。”這是何等的境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隨著在生活中的不斷磨礪,我們會逐漸認識到寬容對這個世界的寶貴。就像基督教教義的變遷:開始時,耶穌告訴人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后來,他告訴人們“如果一個人要打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伸出去讓他打;如果一個人要你的外衣,你把內(nèi)衣也給他”。
圣賢之所以成圣成賢,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寬容。
千萬不要在一念之間,讓報復的邪惡占了上風,到頭來不但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最終會后悔莫及。千萬不要再想報復他人了,就讓漠然沖淡報復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