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緊急醫學救援的發展方向

一、緊急醫學救援協調聯動機制的完善與發展

緊急醫學救援協調聯動機制由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參與,通過對緊急救援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不斷提高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綜合協調能力,進一步加強其對轄區內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規劃、組織、協調及指導工作;完善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和救援工作機制,明確救援責任和范疇,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優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的部門聯動流程,根據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流程中涉及的預控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評估、恢復等應急工作環節,劃分各專業應急機構和事件主管單位的職責,進一步明確具體突發事件處置過程的牽頭單位和協助單位,力求通過不同職能部門和單位之間的密切配合與協調,實現有序、快速、高效的聯動效應。

二、醫學救援信息指揮系統的建設與發展

充分利用現有通信網絡資源,規范建設標準,建立完善的國家、省市及縣鄉三級綜合應急醫學救援信息指揮平臺。充分發揮公安、國土資源、民政、安全監管、鐵路、交通、水利、建設、地震和氣象等專業應急信息與指揮系統的功能,實現應急信息共享。重點建設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應急指揮中心和基礎支撐系統。“十二五”期間已初步建成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基本完成了綜合應急醫學救援信息指揮平臺體系建設,大幅提升了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的現場指揮通信能力。

未來發展的醫學救援信息指揮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1.信息共享功能 建立統一數據交換平臺的應急救援信息網絡,實現各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

2.信息資源管理功能 建立資源管理數據庫,對指揮機構的人員、設施、裝備、物資及專家等資源進行有效管理,以便指揮機構能夠隨時掌握、調閱、檢查這些資源的地點、數量、特征、性能、狀態等信息,以及有關人員、隊伍的培訓、演練情況。

3.信息傳輸和處理功能 應能夠自動接收信息,按照有關規定、程序自動進行視頻、音頻輸出,自動向有關方面傳輸信息。

4.實時交流功能 應能夠進行圖像和聲音實時傳輸,以便各級指揮機構之間、指揮機構與救援現場之間及時、真實、直觀地進行信息交流。

5.決策支持功能 應能夠針對救援地點、類型和特點及時收集整理,并提供相關的預案、隊伍、裝備、物資、專家、技術等信息,輸出備選方案,為指揮決策提供快捷、有效的支持。

6.會議和辦公功能 應能夠滿足各級指揮機構進行聯合指揮、召開會議的需要,滿足指揮服務和支持人員臨時辦公需要,滿足指揮機構日常辦公需要。

7.安全保密功能 由于應急救援工作的特殊性,上述功能必須滿足安全、保密的要求,保證數據運行不間斷、不丟失、自動備份、病毒不侵入、信號不失真、信息不泄漏,以及防止信息被干擾、阻塞或非法截取。

三、緊急醫學救援力量的加強

充分整合現有院前、院內急救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按照衛健委《急救中心、急救站基本標準》落實人員、車輛、設施配置;完善急救隊伍,加強急救人員培訓考核力度,提高突發事件應對和救援現場先期快速處置能力;建設完善“點面結合、指揮統一、功能完善、反應快捷、處置高效”的急救醫療工作體系和急救醫療網絡,實行省、市、縣聯動,統一調度,最大限度發揮急救網絡的作用,切實承擔起轄區內的日常院前急救、突發事件醫學救援等任務,并實現全國鄉鎮急救網絡全覆蓋。

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力量的建設與發展

充分發揮當前全國疾控機構已建成的4292家生物安全實驗室的作用,加強1557個國家級監測點對25種重點傳染病和病媒生物的主動監測工作,為重點傳染病防控、風險分析評估和突發傳染病疫情的早期預警、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通過整合有關醫院的現有資源,將各級現有的傳染病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分類建設成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傳染病救治基地。通過加強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和裝備建設,完善全國所有網絡直報單位的軟硬件建設等措施,全面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核輻射、化學中毒事件應急處置力量的建設與發展

通過加強設施建設,完善運行機制,全面提高應急救治能力和水平,建立符合國情、反應迅速、具備應對各類重大突發中毒與核輻射事故能力的救治體系。國家級化學中毒救治基地負責研究、推廣化學中毒救治的先進技術,承擔重大事故現場處置及對省級基地的指導;省級化學中毒救治基地負責應對轄區內及周邊地區化學中毒事故,救治中毒患者;市(地)級化學中毒救治基地負責處理轄區內一般化學中毒事故,救治中毒患者。國家級核輻射事故救治基地負責救治重度放射損傷患者,并對省級核輻射事故救治基地進行技術指導;省級核輻射事故救治基地應具備救治本省及周邊地區中度(含中度)以下放射損傷患者及開展現場救治的能力。

六、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對于緊急醫學救援的院內救援,我國擬建立以大型綜合醫院為基礎的緊急醫學救援基地網絡,其成員在硬件、軟件方面都具有強勁的救災能力,包括:具有區域指導醫療和遠程會診的影響力以及物資配送保障能力;在整個救援體系中發揮核心示范效應;引領、帶動各級救援基地在減災、備災、救災和災后重建中發揮重大作用;開展和災害救援相關的醫療演習、教學培訓以及產研結合的技術開發;參與國家各種政策、法規、計劃、預案的制定;具有應對各種災難的醫療救援能力,如:針對物理因素致傷(燒傷、低溫、高溫)、核損傷、化學品損害、交通傷、地震擠壓傷、淹溺、災難性事故、高原反應的傷情分檢、診療以及危重病的加強監護治療,在救災時能調配院內外科、急診、ICU資源,組織多學科小組處理危重傷員,及時反饋傷情特點,提供咨詢建議并可開展遠程會診;能增援二線醫院ICU與外科隊伍;能完成區域外醫療外援接待及傷員疏散;能實現現場救援及一二線醫院物資集散與按需分發專科器材的醫藥物資快速配送功能;基地具有抗災減災和災害中自我保障能力;災情發生后,能夠迅速派出40人以上隊伍參加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接到指令后能迅速展開200張應急病床,并迅速開設20張重癥監護病床,具有同時開展20臺手術的能力,擁有方艙醫院,擁有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的直升機停機坪,以及完善的野外后勤保障能力;備災時,建立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培訓基地,開展國際交流和現場及遠程形式的教學,負責轄區內各級醫療機構緊急醫療救治的業務指導和培訓工作;同時開展災害研究、完成救災裝備的技術轉化;承擔區域內緊急醫學救援人員培訓、應急演練;承擔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科學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工作。

七、建立和完善長效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為確保本規劃的全面完成及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的長期高效運轉,應在制度建設、財政投入、社會保險補償、基礎設施保障、物資保障、運維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建立長效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依照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明確各級責任,在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分步、分級、分層次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將緊急醫學救援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設立應急儲備資金,增設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專項資金。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落實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建立嚴格的資金管理制度和財務核算辦法,健全和完善緊急醫學救援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各種激勵補償機制,確保緊急醫學救援人員及時到位、技能到位、制度到位。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將緊急醫學救援體系中的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合理界定參保人員在緊急醫學救援時的醫療費用自付比例,保障緊急醫學救援體系的有序持續運轉。

綜上所述,我國的緊急醫學救援力量與國際發達國家水平尚有一定距離,但隨著我國行政部門和廣大人民的日益重視,我國的緊急醫學救援力量正在蓬勃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建立在中國體制下的緊急醫學救援體系,并在國際緊急醫學救援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

(胡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股票| 正蓝旗| 梁河县| 长泰县| 航空| 辽阳市| 卢龙县| 靖远县| 花莲市| 卢龙县| 晋城| 两当县| 麦盖提县| 云林县| 泾源县| 泰兴市| 罗平县| 璧山县| 泌阳县| 奈曼旗| 沅陵县| 铜山县| 稻城县| 雅安市| 珠海市| 陈巴尔虎旗| 甘泉县| 南涧| 织金县| 溆浦县| 剑阁县| 嵩明县| 通州区| 南城县| 北川| 东乌珠穆沁旗| 阆中市| 古丈县| 淳化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