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在中西文化發展長河中,人類創造了無窮無盡的身體律動的方式和形態,在審美體悟的最高境界,人類身體的律動應該是可以理解和共感的。但是在現代學校舞蹈教育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便于教學和交流的需要,則要求教育者和研究者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超越文字符號和聲音符號的舞蹈用可視、可聽、可讀、可記錄、可傳播的語言文字加以記錄和解讀。在人類已進入信息社會,文化高速發展和全球文化信息共享的今天,一方面各舞種、各流派或分流,或融合,或專業,或民間,舞蹈文化得到極大地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衍生出了大量的舞蹈名詞和術語,舞蹈的專業從業者、愛好者也與日俱增。無論是業余舞蹈愛好者,還是舞蹈演員、教師、學生或者相關研究人員,在其舞蹈生活中無疑都需要可供言說舞蹈的術語工具。盡管舞蹈的本質有其非語言、不可言說性,但我們在探索研究舞蹈文化與進行藝術實踐時,還必須借助語言文字和文獻資料。否則,舞蹈只會停留在口傳身授、單純模仿、感性體悟的直觀認識階段,而無法準確掌握獨特的風格特性和舞蹈藝術發展的規律性,更無法在前人的寶貴經驗基礎上積淀文明,推陳出新。舞蹈專業術語不僅是記錄舞蹈文化的重要歷史材料,也是開展科學、規范、高效的現代舞蹈教育和理論研究的需要。為滿足這一需求,我們編寫了“舞蹈術語詞典”叢書,作為舞蹈藝術專業的一套工具性書籍。
“舞蹈術語詞典”與以往詞典類書籍的不同之處,一是不同舞種分類撰寫。根據各個舞種不同的發展歷史和表現方式,對每一舞種做盡可能詳細的文字介紹并輔以圖片,而不僅限于總結專業術語。除了中國古典舞,還納入現代舞、國標舞、音樂劇以及時下流行的街舞等等。二是注重理論與舞蹈教育實踐相結合,語言通俗易懂,反映了各個時期舞蹈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成果,不但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史料價值,而且融知識性、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體,可以為舞蹈工作者、舞蹈愛好者和研究人員提供參考,也可以作為社會大眾快捷了解舞蹈藝術的工具書。三是開本輕便小巧,便于攜帶和使用。
參與編寫的幾位作者都是該領域的專業教師和研究者,有長期開展專業舞蹈教育教學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他們在繁重的教學、研究工作之余,克服種種困難完成了編寫任務。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小手冊,雖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我們愿與更多舞蹈同仁一道進一步完善和豐富。
文化藝術是一個民族素養和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藝術如水,滋潤身心,心靈的滋養和文化力的提升都要靠長期積累,對于不可言說、轉瞬即逝的舞蹈文化藝術來說,作為舞蹈文化知識體系的積累尤為必要,舞蹈術語詞典的編纂正是這一努力的見證。
主編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