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烏云蔽空

倫敦

1900年4月

20世紀伊始,有太多理由足以讓人們相信,物理學的偉大征程即將完結(jié)。

經(jīng)典物理學的架構(gòu)以17世紀艾薩克·牛頓集大成的成就為基石,并在接下來200年的科學研究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世界模型。這個模型能夠解釋一切,從研究運動物體的動力學中力與運動的相互作用到熱力學、光學、電學、磁學以及萬有引力,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它還能夠描述一切,近到地球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遠到可見宇宙的最邊緣之物。對于經(jīng)典物理學的基本準確性、基本真理,似乎再沒有可供懷疑的地方了。

然而,牛頓在發(fā)展他的理論的時候也做了妥協(xié)。他需要一個絕對空間和一個絕對時間來提供一個框架,以測量所有的運動。其中最令人煩憂的是引力。在牛頓的所有力學中,力是一個物體通過接觸,作用到另一個物體的物理現(xiàn)象,而牛頓的引力,是指物體之間一種神秘的、相互的超距作用產(chǎn)生的影響。他由于在原本理性的、物理的和數(shù)學的精確描述中引入了“超自然的力量”,而遭世人詬病。牛頓在他最著名的杰作《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的第二版(1713年)中,添加了《綜合注釋》(General Scholium)一文,他寫道: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用引力解釋了天空和海洋的現(xiàn)象,但還沒有找出此種力量的起因……我沒能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引力屬性的原因,也沒有提出任何假設(shè)。Isaac Newton,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Book II (1729 English translation),p.392.

牛頓認為,引力是一種能夠瞬時發(fā)揮作用的力。除了一種假想的、被稱為以太的物質(zhì)外,引力發(fā)揮作用無須任何其他媒介。而以太則無處不在、無比稀薄、充滿整個空間。

牛頓還將自己的力學范圍擴展至了光,他認為光是由微小的粒子構(gòu)成的。與他同時期的英國自然哲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和荷蘭物理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則與他意見相左,認為光是一種波。鑒于牛頓的聲望和權(quán)威,微粒說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處于統(tǒng)治地位。

就在牛頓去世的大約80年后,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于1801年至1803年向倫敦的英國皇家學會遞交了一系列論文,重振了光的波動學說。楊認為波動說是唯一可以解釋光的衍射和干涉現(xiàn)象的理論。在一項通常歸功于楊的實驗中,光在穿過兩個狹窄的、間距很小的孔或縫時,會產(chǎn)生明暗相間的條紋。這種現(xiàn)象用光的波動理論很容易解釋。光波從兩條縫射出來后,兩者的波峰和波谷剛好“步調(diào)一致”,即“同相”。在那些一條光波的波峰與另一條光波的波峰一致的地方,兩波會疊加并加強,這叫作相長干涉,從而產(chǎn)生亮條紋;在那些一條光波的波峰與另一條光波的波谷一致的地方,兩波相遇,互相抵消,這叫作相消干涉,從而產(chǎn)生暗條紋。

很明顯,楊的解釋邏輯清晰、無可辯駁,但當時的物理學界卻強烈否定了他的觀點,有些人甚至譴責他的解釋“避開了所有優(yōu)點”。attributed to Lord Brougham,Edinburgh Review.Quoted in Hecht and Zajac,p.5.

但是,波動說最終證明它是不容忽視的。19世紀60年代,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把電學和磁學合二為一,創(chuàng)立了電磁學。電現(xiàn)象和磁現(xiàn)象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這一點多年來已為世人公認,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倫敦的英國皇家研究院所做的卓越的實驗研究,則把這一點推向高潮。通過與流體力學的對比類推,麥克斯韋認為存在電磁場,并用一套復(fù)雜的微分方程描述了它的性質(zhì)。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歷史發(fā)展在克里茲(Crease)的著作《歷史上最偉大的10個方程》(A Brief Guide to the Great Equations)中有詳細描述。

關(guān)于這些場如何在空間傳播,麥克斯韋沒有提出自己的猜想。但是,這些方程明確表明,電場和磁場穿過自由空間時,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明確說明了電場和磁場都是以波動方式傳播的。此外,麥克斯韋還發(fā)現(xiàn),這些電磁波的傳播速度與光速完全相同。

圖1 托馬斯·楊發(fā)現(xiàn),光穿過兩個狹窄的、間距很小的孔或縫時,會產(chǎn)生明暗相間的條紋。楊認為只有一種解釋,即光的波動理論。波前相長干涉,形成亮條紋;相消干涉,形成暗條紋

但是,波是某種物質(zhì)中的擾動。池塘表面的水波就是水中的擾動,樹林中一棵樹倒下,產(chǎn)生的噪聲則以聲波的形式在空氣中傳播。所有的波動都需要媒介的支持,那么光波在傳播時的媒介究竟是什么呢?以太,再一次被賦予了使命。雖然法拉第拒絕以太的概念,但麥克斯韋在建立自己的理論時卻非常倚仗它。

如果沒有以太,引力和電磁現(xiàn)象似乎都無法得到解釋。而有了以太,某些物理結(jié)果就能夠預(yù)言了。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可以認為是拖曳著周圍的以太一起運動。而且,就像聲波順著強風傳播速度會加快一樣,光波順著“以太風”的傳播速度也會加快。這也就意味著,相對于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方向,不同方向的光速會存在可測量的偏差。1887年,美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邁克爾遜(Albert Michelsen)和愛德華·莫雷(Edward Morley)對這一預(yù)言做了最嚴苛的檢驗。結(jié)果他們發(fā)現(xiàn),沒有證據(jù)能夠證明存在拖曳效應(yīng),因此也就沒有證據(jù)證明地球和以太之間存在相對運動。

19、20世紀之交,牛頓宏偉的力學大廈整體上依然顯得堅不可摧。整個結(jié)構(gòu)運轉(zhuǎn)得如此完美,它是那樣無懈可擊,物理學家別無選擇,要么放棄引力的超距作用,要么緘默不語,不再把它當作一個問題。此前的事實已經(jīng)證明,牛頓在光的問題上是有可能犯錯的,但到了此時,有一點已經(jīng)非常明顯:盡管麥克斯韋在光波的傳播媒介上存在一些疑點,但光的波動理論與他創(chuàng)建的同樣完美的結(jié)構(gòu)非常契合。

19世紀末的物理學家滿懷著勝利在望的期許——或許,我不應(yīng)該苛責他們。1900年,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勛爵(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在英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會議上發(fā)表了著名的宣言:“現(xiàn)在,物理學中已沒有什么新東西有待發(fā)現(xiàn)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越來越精確的測量。”attributed to Lord Kelvin.Quoted in Isaacson,p.90,but see also the footnote on p.575.

這句宣言廣為人知,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不過,它也很可能是杜撰出來的。在2007年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中,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說他沒有發(fā)現(xiàn)直接的證據(jù)證明開爾文說過這樣的話。實際情況是,在19世紀的最后十年,隨著反面證據(jù)越來越多,經(jīng)典物理學的力學結(jié)構(gòu)大廈已經(jīng)開始嘎吱作響、搖搖欲墜了。1900年4月,開爾文在英國皇家研究院的演講中說道,他認為在熱和光的動力學理論上空,仍殘存著兩朵19世紀的“烏云”。見克拉格(Kragh)的《量子世代》(Quantum Generations),第9頁。

開爾文不鼓吹勝利主義,而是有先見之明。

此時,烏云仍在聚集,即將遮蔽天空。但沒有人能準確地判斷出,暴風雨將在哪兒降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邑县| 筠连县| 江山市| 金乡县| 奉节县| 冷水江市| 大渡口区| 华坪县| 咸丰县| 新泰市| 秦皇岛市| 林周县| 河源市| 马山县| 济阳县| 镇沅| 拜城县| 嘉峪关市| 峡江县| 大足县| 临汾市| 当雄县| 芜湖市| 中超| 拉萨市| 长岭县| 平阴县| 友谊县| 德格县| 河北区| 日照市| 西宁市| 秦安县| 南澳县| 邻水| 元朗区| 灵川县| 青川县| 阿图什市| 吕梁市|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