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呆了兩天,蕭謹一行人繼續往南京前進。從蘇州到南京,一路上基本都是平地,沿途村鎮眾多,到南京近郊時,村鎮更是連成一片,來往的行人和商隊絡繹不絕。
“蕭師父,從蘇州到南京這一帶真是繁華啊!”鄭森轉過頭跟騎行在他旁邊的蕭謹說道。
“南直隸蘇州府、常州府、松江府、鎮江府和應天府這五府基本全是平原,從西往東有長江貫通,南北有京杭大運河貫通,五府里還有太湖這一個大湖,又靠近海邊,地理條件非常好,想不繁華都難。南直隸這五府跟浙江的杭州府、嘉興府和湖州府就是我們俗稱的江南。當然,這個俗稱江南的范圍是比較狹義的,廣義的江南包括南直、浙江和江西三個省。”蕭謹一字一句地說道,他說得比較慢,生怕鄭森聽不清楚。
“原來是這樣,難怪江南會被稱為魚米之鄉。難怪父親說江南是大明最重要的財斌之地,原來南直隸這五府和浙江三府地理條件這么好。”鄭森恍然大悟道,他終于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了,親自來實地走一趟,勝過他在家讀十年書啊!
“蕭師父,我大明像江南八府這樣好的地方還有多少個啊?”鄭森好奇地問蕭謹道。
“還有三個,湖廣省的江漢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陜西的關中平原,這三個地方的平原面積也相當大,跟江南八府一樣,村鎮眾多,人口非常稠密。”蕭謹看向鄭森,說道。
“哦,弟子明白了。”鄭森恭敬地說道,他非常感激蕭師父的良苦用心,為了讓他成材,蕭師父真是煞費苦心,他覺得這次遠行收獲很大。
“對了,蕭師父,我記得你曾跟我說過,我們大明最大的平原是黃淮大平原,它橫跨北直隸、山東、河南和南直隸四省,你說這黃淮大平原到底有多大去啊?”鄭森想了一下,突然問道,他難以想像黃淮大平面積有多大,竟然橫跨四個省,這江南八府橫跨兩個省,他騎馬走了六天還沒走完呢,橫跨四個省什么概念。
“黃淮大平原非常的大,是其它四個大平原加起來面積的兩倍還有多。”蕭謹想了一下,說道。
“竟然這么大。”鄭森聽得眼睛瞪得直大,這黃淮大平原大的程度已經超出了他的想像。
“黃淮大平原是大明最核心的地盤,它一面臨海、北面是燕山山脈、西面是太行山山脈,就像一個核桃一樣,外面是殼,里面是肉。”蕭謹說道:“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北側大概的位置就是當年的宋朝一直想要收復的幽云十六州,當年宋朝之所以會被金軍突襲拿下首都開封,就是因為幽云十六州不在北宋手里,身處黃淮大平原的開封一馬平川,沒有了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北側山脈的保護,只有一條比較窄的黃河作為天險,根本不頂用。”
“難怪宋朝要在開封保持百萬大軍,原來是無天險可持,只有集中重兵防御了。”鄭森終于明白了宋朝干嘛要常年保持百萬禁軍了,一方面是壓制地方割據勢力,一方面是首都無險可守,只有集中重兵來防衛。
蕭謹和鄭森聊了幾句,隊伍已經走到離南京外城城門不遠處,蕭謹看過去,只見城門上寫著“夾崗門”三個大字,城門兩邊各自站著六名穿著紅色棉甲的士兵。
南京外城的城墻不算矮了,蕭謹估計六米高這樣,比蘇州城的城墻矮一點而已,有足夠兵力防守的話,想攻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守城士兵看到蕭謹一行人幾乎人人掛著腰刀,一點都不驚訝,現在盜賊遍地都是,商隊出行,護衛沒有不帶武器的,四名士兵上來例行檢查了一下馬車上的貨物,沒發現什么問題,就放行了。
蕭謹一行人穿過外城城門,騎行了八里多,看到了不遠處南京高大雄偉的內城,城墻看上去五丈都有了吧,城墻上城樓、角樓、敵臺樓更是一座連著一座,這樣的城池看著都讓人害怕,別說要攻城了。
“這城墻好高啊!”鄭森驚嘆道,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這么雄偉的城墻。
“南京的城墻可是大明第一啊,城墻周長七十余里,城高將近五丈,厚三丈,當年太祖皇帝修了二十年才修好,光是燒磚就動用四個省的工人,用優質的黏土或白瓷土燒制而成。”洪升跟鄭森解釋道,他來過南京城三次了,對南京城墻了解非常清楚。
“城墻再高再厚,也要守城的人得力才行,南京城如此高大雄偉,還不是擋不住昔日燕王的靖難之師。”蕭謹大煞風景地來了一句,這南京城墻修那么高那么厚有什么用,過幾年清兵南下的時候,南京的守軍還不是直接投降了。
“燕王靖難時,是因為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南京城門,放燕王的軍隊進城。”洪升覺得燕王那次是個意外。
“南京城雖城高墻厚,但太大了,光防守內城所需要的守軍就至少要十五萬以上,加上外城沒有三十萬守軍,絕對不行,而且加上城內的民眾,南京城每天消耗的糧食太多了,守起城來所需存糧巨大。”蕭謹一眼就看出南京城防的弱點,明朝到了末年,哪還有這么多能戰的軍隊,不久后將要發生的松錦之戰,明朝集中九邊精銳十三萬大軍,就已經是大明能動用的大部分主力了,守南京去哪找十五萬軍隊來啊。
“確實,南京城需要的守軍太多了,后勤也是個大問題。”洪升點了點頭,說道。
聊了幾句,蕭謹一行人離城門只剩一百多米,眾人不再說話。蕭謹抬頭看了看城門,只見城門上寫著“通濟門”三個大字。
照前例,守軍士兵對蕭謹一行人的馬車檢查了一番,沒發現什么問題,才放他們進城。
蕭謹一行人進入南京城,轉了一圈,住進了一家名為“君悅酒樓”的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