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南越重歸漢輿圖

文帝前元元年暮春三月,有少府、宗正先后奏報:竇長君、竇少君兄弟在華陽街宅邸,已另行修繕,分門別戶,互不打擾,可供兩人安居。此外,宗正府已遵命遣人往好畤,傳諭陸賈,請陸先生常來都中,與竇氏兄弟交游。

文帝閱罷奏疏,不由贊道:“甚好甚好。只是陸先生已年高,奔波往來,殊為不易。”說著,忽地想起一個人來,便一拍額頭,“哎呀,如何將他忘了!有一人,最宜為舅兄師友。”旋即,往晉陽發(fā)下征書一道,命當(dāng)?shù)赜兴舅褜し绞筷庂e上,速召其來長安。

半月之后,晉陽有司尋到陰賓上,送來了長安。召見之日,陰賓上由謁者引入偏殿。但見今日的陰賓上,面色黧黑一如往昔,唯目白如珠,炯炯有光。上得殿來,神色惶恐,見了文帝納頭便拜,口稱:“陛下萬年!”

文帝微笑問道:“先生別來無恙乎?快請平身。朕記得,先生之壽,向已有五百六十歲了;至今日,又借來了多少?”

陰賓上抬起頭來,惶悚回道:“承蒙陛下召見,門楣生光。小的實(shí)乃潦倒方士,不過習(xí)了些雜學(xué),以巧言謀食,年前在晉陽信口胡說,當(dāng)不得真,萬望陛下恕罪。”

文帝笑道:“你往日所言,不恰是成真了嗎?今召你來,朕不是為敘舊,只問你于卜術(shù)之外,另外還通何種學(xué)問?”

“小的喜讀鬼谷子,兼及兵家,皆是興之所至,全無章法。”

“那便好!朕正需先生幫忙。皇后有兄弟二人,出自市井閭里,胸?zé)o點(diǎn)墨,朕已托陸賈授之以儒學(xué)。不知先生可否屈尊,為他二人傳授鬼谷子之術(shù)。”

陰賓上便面露詫異:“二位竇公之事,小的亦有所耳聞。然二公所學(xué),儒學(xué)足矣,何用這等縱橫捭闔之術(shù)?”

文帝便笑:“儒學(xué)教之以方正,鬼谷子教之以權(quán)變,先生之智,我已有領(lǐng)教,請勿推辭。你且坐下,朕還有事要問。”說罷,便命宦者于右首賜座。

陰賓上甚覺不安,四下里望望,方小心撩衣坐下。君臣兩人,四目相對,都覺恍如隔世。陰賓上便一笑:“陛下,容小的斗膽揣測,可是要我去做徐福?”

文帝便仰頭笑道:“哪里!朕豈可效仿秦始皇?僅海內(nèi)之地,便夠我打理的,焉能有心去尋仙山?”

陰賓上怔了怔,忙揖道:“小可愚魯,也萬不敢受此命。”

文帝便向前略一欠身,問道:“借先生吉言,朕數(shù)月前果然登了大位,萬民稱臣,好不威風(fēng)!然數(shù)月間,朕卻不能安睡,常思天下之大,千頭萬緒,要治得好,當(dāng)從何處入手?”

陰賓上聞罷此言,心中才定下來,想想便道:“這個容易。以小民看來,陛下雖貴為天子,也不過略似大戶之主。陛下昔年為代王時,以孝為先,民間早有口碑。今日治天下,亦應(yīng)秉持此道。鬼谷子曰:‘己不先定,牧人不正。’陛下只須將一個‘孝’字置于上,天下便不愁不治。”

文帝稍一思忖,似有所悟,便揮退了左右,只留下陰賓上一人,又問道:“朕以外藩入主,毫無根基。朝中老臣環(huán)伺,有尾大不掉之勢,奈何?”

陰賓上翻動一雙白眼,沉吟片刻,方吞吞吐吐道:“這個,譬如用兵,臨陣號令不行,換將就是了……咳咳,恕小的智窮,只能說到此。”

“用兵?如今朕勢弱而勛臣勢強(qiáng),如何能以弱勝強(qiáng)?”

“可如鬼谷子言,‘撓其一指,觀其余次’,不必心急也。”

“撓其一指?”文帝咂摸片刻,忽而面露喜色,贊道,“公真乃我上賓也。今賜你千金,便在這都中置屋,無須再游蕩了,在此安享你那五百年高壽。閑來無事,與我妻舅為友;若有事,則可為我顧問。”

陰賓上連忙叩首道:“方術(shù)之士,豈可為君上顧問?小的不敢,只愿做二位竇公的酒肉朋友。”言畢,忽就狠命掌起自己的嘴巴來。

文帝大驚,忙問其故。

陰賓上手撫臉頰,面露釋然之色:“哦!痛呀,真的是痛!陛下,方才小的還疑心是在夢中哩。”

“哦?夢中如何,不是夢中又如何?”

“若在夢中,則無虞;若非夢,即是憂喜各半。”

“這又如何說呢?”

陰賓上睜大白眼,直視文帝道:“陛下讀書多,遠(yuǎn)勝小人,可知古往今來驟貴之人,有幾個可免滅門之災(zāi)?小人無才,于朝廷無尺寸之功,只有幸蒙陛下恩寵,便成顯貴,豈不大危哉?”

文帝便略略變色:“如先生言,朕僅以血緣而登至尊,豈不是危上加危了?”

陰賓上連忙伏地道:“小的豈敢議這等大事?然世間之理,無分貴賤,盡在天定之?dāng)?shù)。驟貴之人欲免災(zāi),唯多做善事以化解之。小的枉活了數(shù)十年,有一事算是看得清了——天可以賜人福氣,亦可索人性命,翻覆之間,全無道理可言。”

文帝聽得入神,竟不由自主起身,朝陰賓上揖道:“先生無須再多言,此中關(guān)要,朕已明白。朕之意,你也不必再于江湖上行走了,且留居都中,隨時應(yīng)召,以備顧問就好。”言畢,便召來少府,命在長安城內(nèi)擇地購屋,安置好陰賓上。

陰賓上大出意料,連連擺手道:“陛下,可使不得!野有蔓草,如何能長在金鑾殿上?”

文帝不容他推辭,揮袖道:“你且隨少府去!江湖上溫飽不易,你也無須逞強(qiáng)。此等小事,算是我略盡故人之誼好了。”

待陰賓上退下后,文帝并未即刻返回宣室殿,只是伏案凝思,半晌不動。旁側(cè)謁者見不是事,忙去喚來了張武。

張武見文帝蹙額沉思,仿若失神,便趨前道:“陛下,若神思不寧,不妨以舞劍醒神。”

文帝抬起頭來,疑惑道:“舞劍?如今舞劍,能頂?shù)煤斡茫俊?

“臣見陛下悶悶不樂,或是有事不順。”

“正是如此。朕近日所思,在于如何收服人心。我以身世血脈登帝位,未曾執(zhí)戟戈,不足以服人,尚需廣施仁惠。不知民間有何評說?”

“回陛下,陛下仁孝寬厚,四民無不交口稱贊。”

“咄!你為朕之近臣,如何能聽到真話?好了,今日不議了。四海之民,終究還是苦……”文帝說到此,又直望張武一眼道,“你等近臣,萬不可蔽我耳目!”

如此數(shù)日之后,文帝已將施政韜略理清,便召集舊日親信六人,推心置腹道:“朕生性愚鈍,然入都半年來,朝中諸事漸已熟習(xí)。各位原就是干練之才,入都至今,想必已勝于朕不知幾許。今召諸位來,便是要討教。”

眾隨駕舊臣面面相覷,不知如何答對。張武略一遲疑,忙回道:“陛下此言,要愧煞舊部了。入都以來,臣等職掌要樞,不能安寐,唯恐一旦有失,將動搖陛下根基。”

文帝便笑笑:“其余舊臣,也作如此想嗎?”

宋昌等人連聲道:“郎中令所言不虛。”

文帝便搖頭:“那么,爾等這胸中器局,就未免狹了些。事不可本末倒置,天下為本,朕為次。須得天下不動搖,朕之位,方不至動搖。”

張武面露不安道:“臣等本為封國屬官,入朝為樞要之職,已如履薄冰,豈有心思兼及天下?”

“哪里話!諸位皆任過郡縣職,能治一郡,便可治一國;能治一國,便可治天下。事同一理,有何難哉?”

眾人又互相望望,皆不敢應(yīng)對。

文帝便又笑道:“爾等六人,隨朕入都,萬不可終身只享這護(hù)駕之功。今日召你們來,各位便不要想入暮可回邸。且往郎中令官署,閉門商議,為朕擬詔。朕之妻兄,前日對我言及民間貧苦事,頗為驚心。民之困乏,諸位也必有所耳聞。今朕登大位,欲承惠帝之治,以孝治天下,于民間疾苦,自是不能充耳不聞。民間鰥寡孤獨(dú),如何賑濟(jì),你們?nèi)プh個大略來。若議不出來,便以官署為家吧。”

張武不解道:“朝中有左右丞相,此務(wù)原是他二人職分內(nèi)事。那班老臣,已歷經(jīng)四朝,治天下多年,操實(shí)務(wù)似輕車熟路,何須我等外官插手?”

“否!你等舊臣,萬勿以外官自居,既隨我入都,便是朕之心腹,爾等若不為朕出力,朕更指望何人?那班老臣,養(yǎng)尊處優(yōu)慣了,食不厭精,足不履地,哪里能知曉貧民之苦?”

宋昌忙道:“宮禁內(nèi)外,片刻不容有疏忽,容臣等各去交代了,再行聚議。”

文帝望望諸臣,面色一沉道:“朕之所言,便是天大的事,其余細(xì)末,無須理會了!”

諸臣臉色都一白,知上意不可違,只得遵命往郎中令官署去了。

在署中,眾人嘈嘈切切,爭執(zhí)不休,商議越兩日,終將草詔擬好。由張武率班,上呈文帝。文帝展開卷,逐條閱過,面露笑容道:“甚好,甚妥!然則……還須郎中令費(fèi)心,稍作潤色——為民父母者,詞語上須溫和些。”

隔日,文帝便依諸舊臣所議,頒詔天下,責(zé)令丞相府等官署,擬定濟(jì)貧養(yǎng)老新令。詔書洋洋灑灑,所慮甚周。其概要曰:春和之時,草木生靈之物皆有自養(yǎng)之道,而吾百姓中,則有鰥、寡、孤、獨(dú)、窮困之人,或潦倒瀕于死亡,而無以解憂。朕日夜思之:為民父母將何如?故而召群臣議,將以朝廷之力賑貸之。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歲首節(jié)令,若無官吏訪問老者,又無布帛酒肉之賜,便是朝廷不重孝道。如此,將何以昭告天下子孫孝養(yǎng)其親?朕近聞下吏稟報,稱民間耆老受濟(jì)者,所得或?yàn)槎嗄觋愃冢说确笱苁拢M是真心養(yǎng)老之意!凡此種種,務(wù)必改正。今責(zé)有司具文成令,務(wù)求遵行,百官均不得違。

此詔一下,朝野震動。貧戶孤老,都喜極而泣,竟有在家中為天子設(shè)香案膜拜的。周勃、陳平等老臣亦是驚異,這才摸到文帝施政的路數(shù),不敢怠慢。丞相府連夜謄抄多份,旬日之內(nèi),便將賑濟(jì)令下至各郡縣。曰:“各鄉(xiāng)里民戶老者,年八十以上,每人每月賜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年九十以上,每人又賜帛二匹、絮三斤。有司發(fā)放賜物及鬻老米之時,縣令須到場閱視,由縣丞、縣尉親送鬻老米至門上;不滿九十者,則由嗇夫、令史親送至門上。各郡守須遣得力吏員巡行,有不稱職者,力督之。”

新令頒下,張榜至各郡縣要道,百姓都扶老攜幼來觀望。有識字者,為眾人高聲讀出,每讀一句,便是一片歡呼。其中有白發(fā)長者,互相揖拜稱賀,只道是世道就此變了,上古三代之風(fēng),將重歸人間。

至夏,文帝又有詔令,令各郡國不得再進(jìn)獻(xiàn)珍玩,免得勞民傷財。各郡國聞之,都松了口氣,遠(yuǎn)近一片歡洽。

看看民心已日漸收攏,文帝便在心中布了個局,要一步步落子了——

夏六月,文帝有詔頒下,封賞舊部隨駕之功。因宋昌曾力主代王入都,功最大,前已拜為衛(wèi)將軍,今再封為壯武侯。張武早已拜郎中令,位列九卿,此次便不再加官。其余數(shù)人,皆擢為公卿,即:庶饒為奉常、憲足為衛(wèi)尉、向夷吳為少府、廬福為中尉、祝恭敬為治粟內(nèi)史,各居樞要,以為羽翼。

如此,逢到朝會時,殿上重臣竟大多為故舊了。文帝環(huán)視周遭,皆是熟面孔,便忍不住笑:“如今,倒像是又回了晉陽。”

諸舊臣也都笑起來,一齊拱手道:“愿為陛下前驅(qū)。”滿堂之上,唯周勃、陳平等幾個老臣,臉面上尷尬,只能陪著強(qiáng)笑。

待與諸臣說笑罷,文帝又道:“前月聞楚王劉交薨,朕不勝傷悲。這位叔父,文武兼?zhèn)洌冯S高帝左右,功甚大。然封王之后,卻淡泊于世,朕亦未能留意關(guān)照。今驟然薨去,朕甚悔之,今后唯有嚴(yán)守孝悌,厚待諸王。諸王雖不能加封了,然可以加封諸王舅,以示恩典。各位看,有何建言?”

諸臣議論片刻,周勃便奏道:“今有淮南王舅趙兼、齊王舅駟鈞兩人,尚未封侯,今可以加封。”

文帝稍作沉吟,便道:“這兩位,便都封侯吧。”

“如此封了王舅,也免得諸王心懷怨望。”

“不錯。那些王舅,都是能左右諸王的,封了侯,可賺得彼輩數(shù)十年不生事,豈不是好?另有前輩勛臣,隨高帝入關(guān)而封侯者,封邑太過狹小;還有那未封侯的郡守、近臣等,更是無半分封地。此次,都一并封賞好了。”

陳平便一驚:“攏共算下來,恐有近百人之多呢!”

“百人也罷,無須擔(dān)憂!高帝時,天下異姓王多,占地亦甚多,故而朝廷地不廣,不敢多封食邑,至今日,若仍維持不變,則難平勛臣們怨望,索性一并都給了好處——已封侯的,增食邑;未封侯的,統(tǒng)統(tǒng)封給食邑。”

陳平這才放下心來,長揖道:“陛下有如此仁心,勛臣們當(dāng)知感激。”

文帝笑笑,望住陳平一字一頓道:“朕所求者,即是此也!”

當(dāng)日,左右丞相府接到諭旨,忙碌了數(shù)日,將各項詔令都草擬出來,即:隨高帝入蜀漢已封侯者,計有六十八人,各增食邑三百戶;曾隨高帝卻未封侯者,計有三十人,分別封給食邑六百、五百、四百戶不等。其詳備名單,也一并呈上。

自此,都中與四方郡國,計有近百名從龍老臣,一并受了封賞。詔令頒發(fā)日,老臣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都夸文帝仁厚知禮、親舊不遺。原本有看輕文帝的,此時也再無話說。

看勛臣列侯們皆已收服,文帝便覺膽壯,再看周勃、陳平,除往日功高之外,似也并無異稟,逢到朝會,就只是泥塑木雕般應(yīng)付,對兩人便日漸厭倦起來。

這日朝會,堪堪諸事商議已畢,文帝忽地想起,便問周勃道:“右丞相,今之天下,人心大定,百姓犯法者當(dāng)是不多。不知一年內(nèi),決獄幾何?”

周勃本為武人,君上若問起匈奴南犯事,尚知如何應(yīng)對,不料文帝有此一問,竟無辭以對,臉便漲紅,只得老實(shí)答道:“臣不知。”

文帝瞟他一眼,轉(zhuǎn)而又問:“那么,賦稅錢谷,一年出入幾何?朝廷所收賦稅,是否足用?”

這一問,更是難答。周勃支吾了幾句,竟答非所問:“這個,天下已有數(shù)年無災(zāi)……”便說不下去。心中一急,頓時冷汗直流,湮濕了脊背一片。

文帝見周勃的樣子,知他從未用過心思,便輕蔑一笑,轉(zhuǎn)頭又去問陳平:“右相不知,左相當(dāng)知。”

陳平又哪里知道,只得硬起頭皮,跨步出列,雙手一拱,遲疑了片刻。文帝也不多言,只直直盯住陳平,等他下文。

陳平心中不知轉(zhuǎn)了幾百個彎,忽生出急智來,朗聲答道:“此二事,各有主掌。”

“哦?由何人主掌?”

“陛下既問斷獄,可召問廷尉;問錢谷,則可召問治粟內(nèi)史。”

文帝便忽地起身,負(fù)手于后,勃然作色道:“哼,各有主掌!若是如此,陳平君,你所主掌,究竟是何事?”

陳平見勢不妙,連忙伏地,叩了幾個響頭道:“天下事,千頭萬緒,一人如何能盡知?陛下不知臣駑鈍,命我坐了丞相之位。丞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biāo)臅r,下?lián)岵菀叭f物,外鎮(zhèn)四夷諸侯,使公卿各得其職。臣之主掌,確是緊要得很呢!”

文帝凝神聽罷,容色漸緩,含笑道:“答得好!朕知道了。到底是三朝元老,調(diào)理陰陽事,便交付于你一人吧,朕可高枕無憂了。”

文帝話音甫落,便有滿堂笑聲騰起,將方才尷尬掩了過去。文帝想想再無事,便揮袖教諸臣都散了。

周勃頓覺大慚,低下頭去,匆匆而出。行至宮門外,恰與陳平走在一處,便出言埋怨道:“陳平君,何不事先教我?”

陳平面露詫異,繼之笑道:“政事亂如麻,一日之內(nèi)如何教得會?絳侯居其位,卻如何不知其職?今日陛下問決獄、錢谷,右丞相若不知,還有幾人能知?若陛下問起長安慣盜有幾多,各在何處閭巷,你又將如何作答?”

一番話,說得周勃默然無語,擺了擺手,便登車返家。回到邸中坐下,思來想去,嘆了口氣,心知不如陳平遠(yuǎn)矣,便萌生去意。

當(dāng)日后晌,恰有陸賈叩門來訪,周勃連忙迎入。落座后,周勃便問:“陸夫子一向可還清閑?”

陸賈拱手道:“如今也不清閑了。奉陛下之旨,與兩位國舅交游,時時要來長安,住幾日便走。”

提起那竇氏兄弟,周勃不以為意道:“那兩個販夫之輩,何用陸公親授?教他們些詩文,又有何用?”

“絳侯,凡事有其端緒,不可只問有用無用。今上不封兩位舅兄,卻命我常與之交游,這一番用心,老夫倒是佩服得緊啊!”

“哈哈,甚么用心?還不是天子重外戚,預(yù)為打算,來日好封侯罷了。”

“依老夫看,丞相這般見識,就遠(yuǎn)不如今上了。”

“這……這是如何說呢?”

“我看新帝內(nèi)斂,深諳輕重之別,必不會倚重外戚。”

“哦?倘是如此,那倒還是有些韜略。”

陸賈就笑:“古來坐廟堂的,只需坐上,便都有了韜略。”

周勃聞此言,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番寒暄畢,周勃忽又想起文帝不喜不慍的臉色,便連連嘆息。陸賈好生奇怪,忙問道:“絳侯位極人臣,莫非也有難處嗎?”

周勃便將文帝當(dāng)眾發(fā)難之事說了,陸賈只是拈須微笑,不置一詞。

周勃便有些急:“夫子,你不言不語,竟是無話可說么?我這里唉聲嘆氣的,你怎能看笑話?”

陸賈便拱手一拜,正色道:“如今天子,行事深藏不露,你我老臣,不要大意才好。”

周勃便一驚:“聞君之意,周某竟是將有禍?zhǔn)铝耍俊?

陸賈閉目想了想,才道:“絳侯這府邸,老夫來過多次。記得初登門時,只覺擺設(shè)樣樣新奇,看得老夫眼花。然則看過幾回,今日復(fù)觀之,卻心生厭倦,只覺平淡無奇。絳侯可知是何道理?”

周勃笑道:“夫子所言,人之常情也。常年之物,看多了,自然生厭。夫子既是不耐,我明日換新的便是。”

“絳侯說得極是。老夫以為,新君看老臣,也是同樣道理。”

“哦?新君即位,連朝堂上所立之人,也須都是新的?”

“正是。丞相往日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居功為首。然古人云‘功高遭忌’,此中道理,無可言喻。足下若貪戀權(quán)位,事便難說了,禍?zhǔn)乱嗫謱⒉贿h(yuǎn)!”

周勃便呆住,瞠目良久,想想文帝數(shù)月來的冷面孔,更覺心灰意懶,只嘆道:“夫子看得準(zhǔn),新君即位,老臣便難做,我這粗人,比陳平不知少了多少心竅,吃一萬條藕也不濟(jì)事,早該退隱了。”

陸賈便勸道:“絳侯言重了,新君喜怒難測,但總要顧及朝議,你今日自請引退,今上總不至加罪于你。朝堂險惡,你免官歸家便是,自沛縣起兵以來,好在保全了性命,總還強(qiáng)過韓信、彭越那一干人。”

周勃渾身一震,大為動容,拍案道:“唯夫子知我!舞刀弄槍不在話下,計較這類精細(xì)事,卻不是我這等人做得來的。”

數(shù)日之后,周勃果然遞上奏本,稱病請辭,欲歸還相印。

時逢朝會,文帝看過奏本,便對周勃溫言道:“絳侯以武人從政,勞心費(fèi)力,實(shí)為不易。朕今日也只得體諒,就準(zhǔn)了你吧,且去養(yǎng)心。”

周勃知事不可挽,嘆了一聲道:“微臣心眼拙,養(yǎng)也無益,只能吃酒消遣罷了。朝中諸事,概由陳平打理,最為相宜。”

文帝望望陳平,一笑:“朕也要多向陳平討教哩。”

陳平臉便紅了紅,忙謙辭道:“臣之才,得之旁門,非堂堂正正,為正道所不容。謀攻伐敵尚可,治天下則未免輕浮。臣雖僥幸無事,而子孫如何,卻是難以揣想,懇請陛下另擇賢才。”

文帝擺擺手笑道:“而今老臣凋零,何人可與君比肩?君之心竅,堪比鬼谷先生,用以治平,我看足矣。”

君臣間至此既已言明,都覺釋然。當(dāng)日朝會畢,文帝便有詔下:擢陳平為右丞相,總攬朝政。周勃免官歸家,自去將養(yǎng)。

如此,前元元年不知不覺便已過半。至秋,谷禾大熟,百姓欣喜,勛臣們也都不再心疑。文帝知朝中事已無虞,心頭也就不再發(fā)虛,獨(dú)坐時,常打量漢家山河輿圖,思慮邊事。漸漸看出來:那桀驁不馴的南越國,倒是一塊心病了。若不早除,必成漢家大患。于是,便召陳平、張武來商議。

張武應(yīng)召而來,聞聽是議南越事,心中便惴惴,對文帝道:“臣膽略不及宋昌,陛下謀四海事,可召宋昌來問計。”

文帝便笑:“宋昌膽壯,公則性素謹(jǐn)慎。事急時問宋昌,足可絕處逢生。如今世事承平,謀慮必周全,有事還須召問張公,這有何不可?”

陳平在旁附和道:“張公起自郡縣吏,見多識廣,就不必謙虛了。”

這日,恰是秋意初起時,庭中已隱隱有桂子香氣。文帝一時興起,便攜了陳平、張武,三人來至靈惜亭上,坐望太液池,一面就議起南越事來。

原來,那南越王趙佗,本在高帝時已歸服,稱臣通使,與諸侯王一般無二。卻不料經(jīng)呂后一朝,此時卻又叛離,竟然稱起帝來,據(jù)地萬里,與漢家相抗,儼然是近鄰一大敵國了。

事之緣起,乃因呂后對劉氏子弟殘暴,哄傳于海外。趙佗便不服,屢有譏誚。趙佗既有此意,其臣屬必甚之,那南越國兵民,便也對漢家輕蔑起來。

時漢家有長沙將軍陳始,為南邊鎮(zhèn)守之將。此人乃是芒碭山功臣之子,襲父爵,為博陽侯,與長沙王吳右年紀(jì)相仿,正值而立之年,氣盛到天地亦難容下。兩人便商議,欲啟邊釁而建不世之功。隨后,五嶺交界處,兩邊兵馬便屢起紛爭,鬧得不可開交。

消息傳至朝中,正是呂產(chǎn)為相,便召集九卿合議此事。有朝臣獻(xiàn)計,請禁南越關(guān)口鐵器交易,給趙佗一些顏色看看,勿以為呂太后好欺。

呂產(chǎn)聞此計,頗以為然,便奏請呂后。呂后聽了趙佗事,亦大怒,當(dāng)下就準(zhǔn)了,號令封禁南越國橫浦、陽山、涅谿三大關(guān)口,禁鐵器買賣,連一柄鐵鏟也不得過關(guān)。馬牛羊等畜物可交易,然只可賣與越人公畜,不可賣母畜。

那南越關(guān)鐵器一斷,偌大南越國,不單劍戟不能更新,連民間所用鐵鍋,也難以為繼了。至于馬牛羊之畜,更無從繁殖。

趙佗聞報,拍案而起,罵道:“雉雞亦欲凌空乎!高皇帝立我為王,通使通商,不是好嗎?呂后聽信讒言,竟將我視為蠻夷,禁絕鐵器,欲使我南越人茹毛穴居,以石鍋煮飯乎?真真豈有此理!”

此時丞相呂嘉在側(cè),當(dāng)即進(jìn)言道:“此必是長沙王所獻(xiàn)詭計。”

趙佗雙目圓睜,大怒道:“那長沙王,是何鳥種!老王吳芮一薨,留下一窩廢才,如今傳了幾代了?是哪個豎子在位?”

“回大王,當(dāng)今長沙王,乃老王的第四代孫,名喚吳右。于呂后元年襲位,在位已八年。襲位之時,呂后對他頗有籠絡(luò),那吳右便驕橫起來,勾結(jié)博陽侯陳始,陰有吞并我南海郡之心。欲使南越之土,盡歸入長沙國,兩國由他一人為王,欲憑借此功,在漢家自重身價。”

“豎子!羽毛尚無幾根,竟做起飛仙大夢來……你所探消息,究竟實(shí)也不實(shí)?”

“老臣為國相,豈敢妄言?我南越之眼線,已遍布長沙國上下。據(jù)報,漢家禁鐵令,即是那吳右以重金賄賂朝臣,向呂氏進(jìn)了讒言。”

“哼,宮中長成小兒,欺到孤王頭上來了。吳氏這些子孫,便是一齊來攻,我又有何懼!”

“大王,臣以為,兵釁不可輕開。”

“丞相,你這是如何說話?若是漢大軍南下,孤王或可遲疑;那長沙王吳右,不過一乳臭小兒,便要我俯首就范嗎?”

“戰(zhàn)端一開,兩國交兵不止,必牽動大局,恐致南嶺遭數(shù)十年動蕩。事若至不測,便是得不償失呀!”

“你太高看那小兒了!他雖背倚中國,又怎能奈何得了我?我又不欲奪呂后天下,只不過隳他幾座城、斬他幾員將,教那漢家君臣,也識得我趙某手段。”

次日,南越群臣上朝,聞主上欲與漢家動干戈,便有人上奏:北地之人盛傳,呂后已焚毀趙氏父母墓廬,又盡誅了趙氏兄弟全族。

趙佗聞之,愈加怒不可遏,以漢家為不共戴天之?dāng)场K觳宦爡渭沃G阻,自上尊號為“南武帝”,發(fā)兵五萬,急攻長沙國邊境。

南越自立國以來,雖未有過大戰(zhàn),然歷經(jīng)數(shù)十年養(yǎng)蓄,倒也兵精馬壯。大軍源源開出陽山關(guān),一入漢境,便聲威大震。

那邊廂長沙王吳右,從未有過歷練,志大而才疏;將軍陳始亦不相上下,徒有驕氣。平日里,二人有心攻滅趙佗,卻料不到趙佗會前來犯境,頓時慌了手腳。只得飛報長安告急,一面嚴(yán)令各城邑,集合軍民,守境自保。

趙佗見長沙王怯戰(zhàn),大笑數(shù)聲,遂下令揮兵猛進(jìn)。數(shù)日,即連破數(shù)邑,縱兵大掠。千里長沙,一時狼煙四起,兵民皆惶恐不已。

呂后得報,也是吃了一驚,與呂產(chǎn)、呂祿商議數(shù)日,決意發(fā)兵一支入南越,趁機(jī)滅了這個前朝余孽了事。當(dāng)即拜隆慮侯周灶為將軍,領(lǐng)軍十萬南下,誓要掃平南越。

豈知那趙佗全然不懼,他有膽量攻中原,自是有所依恃。原來,那南越北邊,有五嶺阻隔,奇險異常,可當(dāng)百萬之兵。當(dāng)?shù)靥鞖庥咒釢瘢伟O橫行。北兵貿(mào)然南來,即是落入了陷阱,不用對陣,先就輸了一大半。當(dāng)年秦始皇發(fā)兵征越,也曾喋血折兵,后數(shù)度換將,方才略定全境。趙佗那時為秦軍校尉,身歷其事,知粵地山川可恃,因此全不懼漢軍南下。聞聽周灶大軍逼近,冷笑一聲,便下令全軍退入陽山關(guān),只憑著山壑與漢軍對壘。

那漢軍也久未歷戰(zhàn)陣,本就氣不壯。一入瘴癘之地,又恰逢天氣大暑,軍中疫病四起,苦不堪言,莫說破關(guān)殺敵,便是活下來亦屬不易。于是兵士嘩亂,皆不聽命。

那隆慮侯周灶,倒也并非無名之輩,乃是芒碭山刑徒中的一條好漢,隨劉邦舉義。至垓下之戰(zhàn),已升至長鈹[12]都尉,奉命窮追項羽至烏江,戰(zhàn)功甚大。然此時陷于瘴癘之地,亦是無計可施,只得屯兵于陽山關(guān)下,徘徊不進(jìn),蹉跎竟有年余。

趙佗與漢軍僵持久了,心中不耐煩,遂起草書信一封,欲與漢家罷戰(zhàn),唯向漢家求索真定胞弟,并求罷免長沙將軍陳始等。信寫罷,即命軍卒以強(qiáng)弩射至漢營。周灶拾了書信,急忙遣人送至長安,然朝中諸呂看了,卻無片言回復(fù)。

直至呂后駕崩,諸呂被誅,周勃、陳平才上奏文帝,力請罷兵。周灶接到退兵令,如蒙大赦,慌忙率了疲病之兵,拔營而去。

趙佗在關(guān)上見了,大笑道:“秦雖亡于泗水亭長,然漢家又如何?亦奈何不得我一個秦縣令!”遂命軍卒大聲鼓噪,敲鑼戲弄,極盡嘲諷之能事。

漢軍退去后,趙佗將那掠得的財寶,饋贈閩越、西甌兩國,又以兵威恫嚇之,誘使兩國及駱越一齊背漢,甘為屬國。自此,南越國東西橫越萬里,氣象非凡。趙佗不單臨朝稱制,連那出入乘輿,也豎起了黃屋左纛[13],公然與漢家相抗。漢與南越,就此勢成水火。

這日,在靈惜亭上,文帝君臣三人議起往事,都不勝嘆惋。

文帝指了指太液池道:“二位看這亭下,一池秋水,端的是水平如鏡。然不可有一絲驚風(fēng)飆起,若稍有風(fēng)起,便破碎無以收拾。須知,邊事亦如此。朕今有意,遣使往四夷宣諭:朕本諸侯,自代地入承大統(tǒng),欲以盛德施天下,對藩屬并無惡意。愿和輯萬邦,同享太平。我以此誠心待藩邦,料那藩邦也必不生疑。”

陳平贊道:“好!如此宣諭,海內(nèi)必服。”

文帝又問兩人道:“今趙佗不服,可出兵征討嗎?”

陳平與張武對視一眼,皆面露苦笑。張武遂道:“十萬兵馬征南,無功而返,事不可再。想那南越,實(shí)也無力侵掠中原;他稱帝,乃是憎惡呂氏之故。而今漢家百廢待興,于藩屬還是以撫為上。臣以為:征南越而成事者,古來罕有。秦始皇尚且勉強(qiáng),我朝則萬不可心存僥幸。”

陳平亦道:“張公明見。趙佗既無大志,我征討又無勝算,再征又有何益?料他只不過想爭一時意氣,朝廷若以好言宣慰,定能收服。”

文帝又問:“先帝在時,趙佗心悅誠服,如何呂太后當(dāng)政時,他偏就與長沙王糾纏不清?”

陳平答道:“此事乃陰差陽錯,臣略知一二。先帝封吳芮為長沙王,原是封了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趙佗稱王之后,占有其中三郡。他先自心中有愧,便疑心長沙國要奪回這三郡。兩國齟齬,便源于此。”

“這個趙佗,到底還是心虛。”

“呂太后稱制,趙佗曾遣南越內(nèi)史、中尉、御史三次來朝,欲加申辯,然呂太后只是不理。”

“哦?那呂太后打理藩屬事,頗有方略,待南越國何至于此?”

“或因呂祿、呂產(chǎn)操縱其間,也未可知。昔日朝政紊亂,不可究了;而今諸事,當(dāng)一改舊弊。臣以為,陛下今欲收服南越國,正當(dāng)其時也。”

文帝便頷首微笑:“兩愛卿已明朕意,那便好。那趙佗昔時,曾有書信交周灶帶回,我昨日翻檢,知其亦有求和意,我為上國,不妨應(yīng)之。真定那地方,尚有趙佗祖墓,高帝時已修葺,今可再翻新,起造墓邑以守之。他有兄弟在漢地,都召來長安,委以尊官,厚賜以寵之,并下令罷陳始長沙將軍。如此,趙佗聞之,必也以誠心報我。”

陳平、張武兩人面露欣喜,都拱手稱道:“善!”

“那么,丞相請舉薦一人,為朕出使南越,宣諭籠絡(luò)之意。”

陳平略一思索,脫口便道:“此事,非陸賈先生不可。先帝在時,陸賈曾杯酒賺得南越國來歸,今日不妨再試之。”

多年前陸賈使粵時,文帝尚年幼,僅略有耳聞。此時陳平提起,文帝并無異議,卻也擔(dān)憂道:“陸賈出使,當(dāng)是不至無功,然趙佗公然稱帝犯邊,已與中國不兩立,老夫子此去,若有萬一,豈非大險?”

陳平道:“犯險涉難,方挽得回南嶺,舍此別無他途。”

張武亦道:“以一人之險,換得百代安寧,諒陸賈先生必不會推辭。”

文帝頷首道:“然。陸賈長者也,無愧國之重器,定不負(fù)朕意。”

君臣議到此,胸中都覺豁然開朗。文帝四望片刻,但見水色瀲滟,亭臺有如仙境,掩映于綠叢中,不禁就慨嘆道:“朕生也晚,不及前輩閱歷多。想那刀山血海之時,漢家君臣所盼望,便是這半日的安寧吧?”

一句話,說得陳平動容,忙答道:“老臣彼時,唯求生還,豈敢做此等好夢?”

“話也正是如此。你我君臣在此亭上,雖是只言片語,卻是關(guān)乎子孫萬代事,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你二人,今后萬不可消沉度日。”

陳平、張武聞言,都不免失色,忙伏地叩首,連連稱是。

越日,文帝宣召陸賈面諭。待陸賈上殿時,文帝起身,疾行數(shù)步相迎,恭恭謹(jǐn)謹(jǐn)?shù)溃骸跋壬[居九峻山,多年韜晦,今日見之,倒是更旺健了!漢家元勛,今日已無多,有幸見先生來,后輩心安得很。”

陸賈行畢大禮,應(yīng)道:“臣實(shí)不敢賣老!昔年因無功,方得幸存。今雖殘朽,仍愿為王前驅(qū)。”

文帝便賜座,笑贊道:“朕幼年時便知,先生曾使粵,片言賺得趙佗萬里之地,真乃神人也!”

陸賈便仰頭笑道:“民間所傳,未免溢美。老夫固然有巧舌,然則,若無先帝天威,哪里能說得動趙佗?”

一番說笑畢,文帝便正色道:“今召先生來,乃有大事相托,關(guān)乎萬代邊陲寧靖,望先生勿辭。”

陸賈便斂容道:“唯陛下之命是從。”

“那趙佗,因呂氏亂政,今復(fù)叛去,擬請先生攜朕親筆信一封,再使南越國,宣諭盛德,勸說趙佗來歸。”

陸賈聞之,略顯驚愕,忽就遲疑起來。

文帝見狀,忙道:“趙佗擅自稱帝,與我相抗,南嶺已成險地,朕亦為此頗費(fèi)躊躇。然年前南征,用兵不利,今又無力再征,故出此下策,令先生為難了。”

陸賈猶豫片刻,忽然伏地一拜,慨然道:“愿從命!臣雖老朽,筋骨尚健,那南越國丘壑雖險,我則視之若平地也。”

“夫子,趙佗喜怒無常,此去或有不測……”

“區(qū)區(qū)南越,怒又何妨?他見臣敢一人前往,便知漢家并非怯戰(zhàn)!”

文帝大喜,便取出寫好的親筆信,交給陸賈,又叮囑道:“此信,乃朕苦思三日,斟酌而成。令先生見笑了,可否代為潤色?”

陸賈展卷,細(xì)讀了一遍,神色便顯肅然。復(fù)又讀一遍,不禁撫膝嘆道:“陛下好文章,臣豈能更易一字!攜此信,老臣足可以說得那趙佗回頭。”

文帝便拱手一拜:“先生既已受命,朕便有諭。”說畢,即起身離座。

陸賈連忙也立起,躬身聽命。

文帝正了正衣冠,振聲道:“今加陸賈為太中大夫,授金印紫綬,為朝使,攜朕親筆賜書一封及賜物,往南越國說服趙佗。另遣一謁者為副使,伺候途中起居。朕已飛檄長沙國及沿途郡縣,一路照應(yīng),勿使先生勞累。今日使命,福澤千秋,唯望先生途中保重。”

陸賈聞罷諭旨,老淚縱橫,長揖答道:“陛下即便不言,臣也知輕重。來日且聽老臣復(fù)命。”

文帝遂親送陸賈至階下,依依惜別,目送其遠(yuǎn)去。但見陸賈白發(fā)皤然,飄逸若步云之仙,不覺感慨良久。

陸賈這一路上,因郡縣迎送周到,且天氣已轉(zhuǎn)涼,倒也不大辛苦。至長沙國境內(nèi),長沙王吳右率眾屬官郊迎,備極恭謹(jǐn)。

見了陸賈,吳右滿面羞慚,請罪道:“孤王年少,遇事不知轉(zhuǎn)圜,給朝廷惹了禍。”

陸賈看看吳右,不由想到天下異姓王,除南藩之外,已誅殺盡凈,唯余此一姓,便不忍責(zé)備,只道:“長沙王不必自責(zé)。邊事安否,非人力所能及也。只是……先王拓土,實(shí)是九死一生,方得這一隅。封疆之主任事,不可不記取前代事。既然說守土有責(zé),守住便是大功;舍此而外,別無奇功!”

吳右聽出陸賈有責(zé)備意,不禁愧悔滿面,連連揖道:“先生數(shù)語,令孤王無地自容。此誤,險些誤了大事,有勞先生犯險出使,我心難安。”

陸賈揮揮袖笑道:“哪里話。老臣今往粵地,自知那趙佗分量,必定無事。”說罷,又瞟了一眼在旁的陳始,冷冷道:“博陽侯好英武!令尊起自芒碭,與老夫相熟,當(dāng)年也不過你這般年紀(jì),卻是從不多事。”

一句話,說得陳始大慚,慌忙伏地,連連請罪不已。

且說陸賈車駕出了長沙,顛簸于險峻山道上,歷經(jīng)半月余,翻過九嶷山、越城嶺,終來至陽山關(guān)下。

那陽山關(guān),依山崖而建。其山色赭紅,似火燒而成。壁立千尺如斧鑿,真是傍馬頭而起,直上云霄。不要說攻破,即是平常攀緣,也是不能。

隨行謁者乍見此奇景,仰之愕然,脫口道:“嚯矣!無怪我征南兵馬,無功而返。”

陸賈笑笑,憑車軾觀之,悠然道:“且看老夫手段吧。”

那南越國境內(nèi),得了斥候探報,早已有人在此守候。待關(guān)口大門一開,便有趙佗所遣使者,持節(jié)出來,將漢使一行迎入,一路護(hù)送向南。

后又馳驅(qū)旬日,來至番禺城北門外,見南越國丞相呂嘉,正率左右恭迎于城下。呂嘉迎住陸賈,略一施禮,滿臉笑意道:“先生別來無恙乎?吾主聞聽先生將至,朝思暮想,常嘆曰:‘又得見故人矣!’”

陸賈卻無一絲笑意,亦不還禮,只冷冷打量呂嘉一眼,語含譏誚道:“呂丞相老臣,倒是未曾昏頭;只不知南越王此時,是否還在夢中?”

呂嘉聞其言不善,不由就一凜,忙斂容道:“我君臣盼先生久矣。”遂命左右鳴響鼓號,以大禮將陸賈迎進(jìn)越王宮。

這越王宮,比陸賈前次來時,又新造了許多宮殿,均為石砌,巍峨連綿,其名一概仿照長安宮殿。呂嘉引陸賈入魏闕,赴“未央宮”謁見。

不料才進(jìn)宮門,便見一對石麒麟之后,有兩排郎衛(wèi),執(zhí)戟肅立,面露隱隱殺氣。見陸賈至,立時挺戟交搭,有如長廊。呂嘉便向前一抬手道:“先生請。”

陸賈隨他手望去,便是一驚:只見那陛路盡頭處,正擺著一個湯鑊!

隨行副使見了,面色即慘白,急呼道:“先生!”

陸賈轉(zhuǎn)頭怒視副使,低聲道:“足下膽量,尚不如一秦舞陽乎?”叱罷,即昂首前行,至滾沸湯鑊旁,視若無睹,繞行而至殿前停步。

呂嘉連忙跟上,見陸賈鎮(zhèn)定如常,心中也暗自吃驚,忙喚謁者通報。

此時,趙佗頭戴十二冕旒,身披越人袍服,正自在龍椅上高坐。謁者上前,通報陸賈已至,趙佗目不下視,只略一頷首道:“宣上來吧。”

大行官聞令,便是一聲呼喝:“漢使陸賈,謁見武帝——”殿上一眾謁者,頓時都齊聲附和。

陸賈便一撩衣襟,大步上殿,略略一揖道:“漢太中大夫陸賈,萬里南下,來拜見故人。”

話音甫落,滿堂皆驚,呂嘉不禁大怒:“漢使無禮!”

殿上宦者聞聲,立時怒視陸賈,只待一聲令下,便要拿人。

那趙佗也是一驚,仔細(xì)看去,見陸賈旁若無人,似笑非笑,自己先就忍不住了,跳將起來,搶上前幾步,執(zhí)陸賈之手大笑道:“不錯,故人,正是故人!自高帝十一年別后,竟是十九年了,我是無日不思老夫子……”

“老臣亦是日夜思之。”

“朕已老矣,夫子卻仍不老。想那隱居所在,必是一個神仙地。”

“哪里!老夫守拙,十九年無甚長進(jìn);足下倒是若隔世之人了。昔日臣來,曾領(lǐng)略大王風(fēng)采;今日見之,竟是冠冕殊異,令老夫不知該如何敘舊了。”

呂嘉在側(cè)道:“陸大夫豈能不知,吾主今號‘武帝’,已為南越天子了。”

陸賈便佯作驚訝,連連揖道:“料想不到,天不變,道亦不變,唯足下變了。老臣這里,賀足下已然勝過天道!”

趙佗聞言,仰頭大笑道:“先生又來逞辯才了,我南越君臣,哪里是你的對手?來來,坐下說話。”

兩人便分賓主坐好,趙佗一拱手道:“久未聞大雅,不覺又是多年,今日愿聞先生賜教。”

陸賈便道:“今來,臣并無一語,唯攜一篇文章來,請大王過目。”

趙佗略顯詫異:“哦?是先生手筆?”

陸賈笑道:“非也,然遠(yuǎn)勝老臣文采。”說罷,便從袖中取出文帝信來,恭謹(jǐn)呈上。

趙佗忙接過來看。剛看了數(shù)行,不禁就神情肅然,抬頭問道:“這一封皇帝賜書,莫非陳平所擬?”

“大王請細(xì)讀,此乃天子親筆,他人未添一字。”

“漢天子文采,竟是如此了得?”

“正是。老夫到這把年紀(jì),已無須作虛言。”

趙佗便又屏息閱看,讀罷再讀,如是再三。只見那信中寫道:

皇帝謹(jǐn)問南越王,王在粵地,甚苦心勞意。朕乃高皇帝側(cè)室之子,奉北藩于代,路途遼遠(yuǎn),耳目壅蔽,從未曾致書與大王。

高皇帝賓天,孝惠皇帝即位,高后臨朝稱制,不幸有疾,日漸深重。以其故,行事悖暴,諸呂趁機(jī)亂法,乃取外姓之子為孝惠皇帝后嗣,朝綱遂亂。幸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盡誅諸呂已畢。朕以王侯官吏擁戴之故,不得不立為新帝。今即位,聞昔日大王曾與將軍隆慮侯書信一封,求送還胞弟,并請罷長沙將軍。朕應(yīng)大王書信所求,罷將軍博陽侯等。大王胞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問候,并修治大王先人冢,以示誠意。

前日聞大王發(fā)兵于兩國邊,為寇災(zāi)不止。當(dāng)其時,長沙國苦之,南海郡尤甚。雖大王之國,又能獨(dú)得利乎?兩相交惡,必多殺士卒,傷及良將良吏,使人之妻寡、人之子孤,使人父母喪子而獨(dú)居。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

……

趙佗放下賜書,沉思良久,方嘆道:“漢天子待我,如兄弟也。”

陸賈狡黠一笑:“兄弟之邦,便以鼎鑊待客嗎?”

趙佗這才想起,不由大慚,急喚呂嘉道:“撤去,撤去!”又輕聲對陸賈道,“夫子請隨我往偏殿說話。”

至偏殿,趙佗屏退左右,與陸賈相對而坐,取下冕旒,神色頗不安:“漢丞相周勃,可是在謀劃對我用兵?”

“哪里話。絳侯已罷相,今漢丞相乃是陳平。”

“哦。”趙佗松了口氣,又問道,“如此說來,漢天子并無征南之意?”

“既為兄弟,何用干戈。老夫遠(yuǎn)涉萬里,即是為和輯而來。”

趙佗拱手一拜,語氣懇切道:“既如此,我便對大夫道出實(shí)情。呂氏在時,我亦有苦衷,音信隔絕,民間紛傳,說漢家已盡誅我兄弟,不由人不信。今閱天子賜書,方知真?zhèn)巍L熳訒牛鹗妆阊浴弈烁呋实蹅?cè)室之子’,便是撇清了與呂太后干系,我豈能看不出?呂氏既滅,我心病亦消。漢家與我,兄弟相殘,確是無益之事。”

“大王初衷未改,老臣甚欣慰。昨日種種事,可否揮袖拂去?”

“這有何難?我趙佗,是何許人也?本為燕趙之士,今衣冠雖從越俗,心仍屬故土,數(shù)十年來,以詩書化國俗,猶念中國。雖有甲兵百萬,又豈能忍心與漢家為敵?”

“此話,老臣深信不疑。足下既知禮,朝廷亦必不棄足下。”

“況且以弱攻強(qiáng),豈非自尋死?若是漢家遣灌嬰南來,半月便可下番禺,逐我于海上。天子今遣老夫子來,顯是不欲殺我,我豈能不知?”

陸賈面露微笑道:“足下既有此意,何不去帝號,重歸漢家?”

“我也正有此意,請容我回書一封,有勞夫子攜回。趙佗究系中國人,流落南嶺,不得歸鄉(xiāng),不得已而為蠻夷長老,實(shí)無心與朝廷為敵。今番得天子垂愛,愿世代為藩臣,進(jìn)奉朝貢。”

“這封回書,不可草率,須字斟句酌才好。”

“那是自然。我雖莽夫,早先也曾親擬軍書。今日提筆,要寫一篇妙文出來,供夫子一笑。”

“老夫此來,上命甚急,待大王回書寫好,便要告辭了。”

“豈可如此急切?夫子既來,便不要匆忙,你我仍如當(dāng)年,煮酒論世,醉個幾晝夜再說。”

陸賈連忙拜道:“我遲幾日歸,倒不妨事。然老臣若早一日返歸,南越便早一日得安,確是耽擱不得了。”

趙佗望住陸賈,慨嘆道:“夫子兩次南來,竟是兩次救我。今番別去,只不知可還有重逢之日……”言未畢,竟有數(shù)行淚落,沾濕衣襟。

陸賈擺擺手,也幾欲泣下,不忍再說半句了。

后數(shù)日,趙佗白晝與陸賈飲酒閑話,夜來便閉門苦思,草擬回復(fù)皇帝書。

兩日后,趙佗有詔令下,頒至南越國各地,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并世。漢皇帝乃賢天子,自今以后,孤王除去黃屋左纛,永世歸服中國。”

此令一出,越王宮內(nèi)外皆震動,呂嘉急忙求見趙佗,面奏道:“詔令一出,官民心甚不安。陛下十?dāng)?shù)年稱制,上下皆習(xí),驟然改之,恐為不便。”

趙佗微微一笑,拂袖道:“陸老夫子尚未走,此事勿再多言。”

呂嘉一怔,旋即會意,便一揖退下了。

又過了兩日,趙佗請陸賈到“曲流石渠”飲酒。陸賈來至渠邊涼亭,四下望望,見城南不遠(yuǎn)處,便是浩茫南海,便贊道:“好個觀景之處!南越王宮景色,真乃仙境,老臣生平從未見過。”

趙佗便笑:“小邦唯有小趣,不足道哉。”

越王宮中那曲流石渠,系鑿石砌成,依地勢回環(huán)蜿蜒,如龍蟠地面。渠底以卵石鋪就,水流過,可聞潺潺之聲,如絲竹之妙。有那曲流回水處,則水聲大作,淙淙作響,又似笙簫齊奏,令人驚喜。坐于芭蕉濃蔭之下,聞此聲,恰是天籟。

陸賈聽了片刻,心曠神怡,向趙佗連連揖謝:“大王在南國,享得好福!”

趙佗便從袖中摸出一卷縑帛來,神態(tài)恭謹(jǐn)?shù)溃骸按四宋也輸M回書,令先生見笑了。孤王多年不執(zhí)筆,堪堪苦熬了好幾夜呢。”

陸賈接過,展卷來看,只見回書寫道:

蠻夷大長老、臣趙佗再拜上書皇帝陛下:

高皇帝幸賜臣趙佗國璽,立為南越王,用為外臣,時納貢職。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又賜老夫恩寵厚甚。高皇后自臨朝用事,近小人,信讒臣,視我為蠻夷,出令曰:‘禁售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可售,母畜則禁。’老夫地處偏僻,馬、牛、羊齒不繼,國之祭祀不修。臣曾命吾之內(nèi)史、中尉、御史三度入朝,攜書信呈皇帝謝罪,皆無回音。又風(fēng)聞父母墳?zāi)挂哑綒В值茏谧逡驯徽D殺。南越之吏,紛紛諫議曰:‘今內(nèi)附不得,不如自立。’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于天下也。高皇后聞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互不通使。老夫竊疑長沙王進(jìn)讒,故敢發(fā)兵以伐其邊。

且南方卑濕,蠻夷四布。西有西甌,亦南面稱王;東有閩越,亦稱王;西北有長沙,亦稱王。老夫故敢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老夫略定百邑之地,東西南北數(shù)千萬里,帶甲百萬有余,然北面而臣服漢,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處粵四十九年,于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而寡歡者,皆因不得事漢也。今陛下哀憐臣趙佗,復(fù)我故號,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腐,則名號永不敢為帝矣!謹(jǐn)托使者獻(xiàn)白璧一雙、翠鳥千羽、犀角十只、紫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

臣面北再拜,以此敬告皇帝陛下。

陸賈讀畢,不禁擊節(jié)贊道:“大王好文章!好一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曼之色、耳不聽鐘鼓之音而寡歡者,皆因不得事漢也’。若是借文臣之手,絕寫不出此等佳句。思鄉(xiāng)之切,其聲可聞。大王至誠,尺素之內(nèi)可見,待老臣返京師,定如實(shí)稟明天子。”贊畢,忽就伏地,向趙佗恭恭敬敬三叩首。

趙佗連忙扶住,直喚道:“夫子夫子,使不得!”

“大王,此非老臣之拜,乃為漢家君臣及百姓而拜。南嶺歸服,福澤萬代,大王之功是要上史書的,連帶老臣也可留名于后世了。”

趙佗連忙道:“哪里。夫子兩番勸說之功,才是要緊。我這里,特為夫子備了一份厚禮。”說著,便從懷中摸出一粒夜明珠來,其形之巨,世間罕有其匹。

陸賈吃了一驚:“這是何等寶物?”

“此乃波斯國燧珠,乃胡商所獻(xiàn)。置于室內(nèi),夜里可滿室通明。”

陸賈連忙擺手拒道:“前次出使,老臣之子尚未自立,大王所贈,已由犬子平分。今日再獲贈,則是萬萬不敢。衰殘之軀,茍活時日,受了這等奢靡物,豈不要折壽?”

見陸賈堅辭不受,趙佗也只得作罷,便道:“夫子高節(jié),孤王甚是感佩。也罷!寶珠不受,尋常程儀總要拿些,不然于禮不合了。夫子南來一趟不易,孤王還有一惜別之禮,料想夫子定能欣然受之。你這便與我同行,乘馬出宮去。”說罷,便喚涓人牽馬過來,僅帶數(shù)名宦者,出了宮去。

趙佗率眾馳驅(qū)于途,路人亦不知是國君出行,只道是官家人行路。百姓中有避讓者,亦有遙遙施禮者。

陸賈見了,大為驚奇:“大王不帶護(hù)衛(wèi),便不怕刺客嗎?”

趙佗笑道:“秦亡以來,我治粵二十七年,外無兵燹,內(nèi)無苛捐,世道清平如水。百姓感恩尚且不及呢,還有何人想要害我?”

陸賈聞言,不禁感慨系之:“漢家百姓,怎有越人之福!”

不多時,一行人已經(jīng)出了城門,馳上城東紅花崗,駐馬遠(yuǎn)眺。但見崗下平疇千里,綠禾萬頃,中有田舍錯落,綠樹如蓋。田間往來的越人,頭戴斗笠,行色從容。

陸賈注視良久,悠然神往道:“果真是‘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今老朽親見上古之風(fēng)矣。”

趙佗便以鞭指崗下道:“孤王所領(lǐng)疆土,北至閩越,南接林邑,無一處不是此等景象。百越和輯,官民相安。雖不能上比三代之盛,亦是現(xiàn)世之蓬萊福地了。你我二人,既已相知,我這里就大言不慚了——秦末之時,天不遣我在中原,時也命也,孤王也只得認(rèn)了。若不然,還不知鹿死誰手哩。”

陸賈大驚,正想該如何對答,卻又聽趙佗道:“夫子莫驚!今返長安,可稟告天子,這一片山河,便是我請夫子帶回的大禮。”

陸賈這才釋然,不禁會心一笑:“大王真乃豪雄!如此重禮,老夫怎生背負(fù)得動?”

趙佗大笑道:“自有九萬里鵬,與你背負(fù)!”言畢,兩人相對朗聲大笑。

時有熏風(fēng)吹過,聲播四方。崗下農(nóng)夫聞之,莫不抬頭驚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云阳县| 凌云县| 沙湾县| 河东区| 苏尼特右旗| 和平区| 油尖旺区| 黑河市| 上蔡县| 甘洛县| 仁怀市| 天柱县| 犍为县| 谷城县| 阳春市| 汨罗市| 玉林市| 全南县| 临猗县| 德清县| 九台市| 衢州市| 马公市| 连平县| 馆陶县| 梅州市| 通化县| 报价| 宕昌县| 额尔古纳市| 堆龙德庆县| 扬中市| 沧源| 昆明市| 蒙山县| 日喀则市| 饶平县| 苏尼特右旗| 新泰市|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