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是產品:產品思維縱談
- 李超 陳志昊
- 7字
- 2020-05-15 16:42:08
第1章 理解產品
1.1 你能說出“產品”的定義嗎
“在一家生產通信設備的企業里,多數員工會認為:互聯網公司是沒有產品的。”一位制造業的朋友談及產品曾這樣說。
那么問題來了:對于同樣的東西,為何一些人視之為產品,而另一些人則覺得并非如此呢?這看似是不同人對“產品”定義的理解不同,其實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產品”是什么。
回想一下,你對“產品”一詞的理解,是否僅來源于你的個人經驗?假如你現在供職于一家服裝廠,而廠里的人都把服裝稱為“產品”,那么產品一詞就會在你的大腦中形成一些印象:它是可觸碰的、有價格的、由團隊開發創造的實體。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詞語,人們其實都無法說出它真正的定義,只是憑借著自己的經驗去理解它,并跟隨大眾一起去使用它。比如你一定認識貓,那么現在請試試看:你能說出“貓”的定義嗎?
國外某網站曾經有一款產品,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識別圖片,結果很快被下架了,原因是把人識別成了大猩猩。
這些尋常的詞語,我們能用就行了,為何非得搞明白它的定義呢?這是因為,對于一名產品經理來說,首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明確業務中的關鍵名詞,并確保與團隊伙伴及合作者保持一致的理解。倘若你不能給一個詞語下一個定義,就不能給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畫一條清晰的邊界,更無法給一個產品的形態及發展劃定清晰的范疇。
“定義關鍵名詞”是我們產品思維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讓我們認真聊一聊“產品”的定義。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不依靠經驗,我們該用什么方法去理解一個關鍵詞?
現在我們用三種方法來找到“產品”的定義,這三種方法也是三種工作思維模式。
搜索、查看“網絡詞條”是第一個辦法。
“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產品一般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即核心產品、基本產品、期望產品、附件產品、潛在產品?!?/p>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有一個橋段,男主角因為沒有給出書上的定義而被老師趕出了教室。結果他回來拿東西,老師問他拿什么。他說,一種記錄、總結、分析、組織、討論及解釋信息的工具,它有插圖或者無插圖,是硬皮的或者平裝的,是有夾套的或者無夾套的,包含前言、簡介、目錄、索引,是用來增長知識或者加深理解的,是可以提升并教育人類大腦的裝置。該裝置需要用視覺,有時候也需要用觸覺,我們簡稱其為書。
這個定義沒什么問題,但網絡詞條的文字定義常常把人“繞暈”。我們畫一張圖,看看圖片能否幫助我們理解一個詞語。

圖片定義更加容易理解,它把一句枯燥的、富含邏輯的話進行了更加清晰的拆解。在這張圖上,產品、市場與群體之間的邏輯關系被放大并加以說明,可以便于我們理清思路。
圖片比文字傳達的信息量多,而且圖片更具視覺沖擊力。從演化上來看人們更容易接收圖片信息,畢竟我們有文字的歷史實在太短了。
這就是第二個辦法,我們稱它為“可視化”。
在一名產品經理的工作中,無論是向研發團隊闡述需求,進行成果匯報,還是向用戶介紹還未開發完成的產品,都需要借用圖形。它幫助產品經理提高工作效率,也便于日常與人溝通,這就是可視化思維。
有一部短視頻叫《啥是佩奇》,講述的是孫子在電話里告訴爺爺,自己想要一件新年禮物:佩奇??蔂敔敳⒉恢琅迤媸鞘裁矗谑菃柋榱巳?,費了好些時間,在一個村民的指導下,用一些銅、鐵之物,才親手為孫子打造了一個“佩奇”。故事雖然是講關于親情的事情,但是我們也看到一點:缺乏可視化的溝通,是多么影響效率呀!
對于理解概念來說,可視化工具的確是一件利器。但它只是把復雜的定義更清晰地展示出來,卻沒有真正簡化定義本身。只要再看一看前文的產品定義圖,我們就會有更多的疑問,什么是核心產品、基本產品、期望產品?而觀念產品、組織產品又指的是哪些?
現在,讓我們使用第三個方法:特征辨析法。
其實人們極少會通過“是否符合定義”來辨識事物,更常用的是根據“事物的特征及組成”來進行辨識,即“特征辨析法”。這就像我們雖然說不出“貓”的具體定義,但通過識別貓的特征就能認出“這是一只貓”一樣。

特征辨析法要求我們根據對事物本質的理解,明確其組成和特征,這就需要“本質思維”了。本質思維是產品打造中一個重要的思維,后面章節會詳細講解。
修行之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就看到了事物的本質。從這個角度看,產品思維是一種修行呀。
“產品”是一個存在于市場中的概念。明確其定義可以從下面三個問題開始:
(1)事物產生的原因。
(2)事物存在的形態。
(3)事物維持下去的原因。
從這三個問題去理解產品,我們可以想到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1)任何產品的產生,都是由它的生產者生產出來的。而生產者之所以要生產這個“產品”,是因為想獲得一定的回報。想從誰那里獲得回報呢?用戶!每一個產品一定會有它的目標用戶。所以一個產品首先要包含兩個基本元素:生產者和用戶。
(2)如果用戶不購買生產者的東西,那這個東西還能叫產品嗎?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沒有成功產生消費行為,產品也還是產品。后面我們也會講到,產品不一定會成為商品,但商品一定是產品。
(3)需求是生產者提供價值的依據。用戶為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消費產品。越是“剛需”,用戶的消費意愿越強烈。產品經理所重視的“產品創意、產品優勢”,應該都以用戶需求為基礎。判斷用戶有沒有這個需求,需求有多強烈,是產品打造、維持的根本原因。
剛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當剛性需求被上漲過快的商品破壞后,這個剛性需求就成了彈性需求。
(4)激勵因素往往是從用戶那里獲得一些回報,比如用戶為產品進行金錢支付,或者為產品貢獻活躍度等。為生產者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可以激勵生產者再次生產。所以在做產品時,產品負責人會很重視結果的正向反饋,一次次“小而確定”的“勝利”,是產品得以存活下去的保障。
當然,某些時候,負面的反饋也可以起到正向的作用。
我們通過可視化圖來分解一下產品的組成和特征。它包含4個關鍵特征,分別是生產者、價值、用戶以及回報期望。

可以肯定地說,當你看到一件事物,只要辨別一下它是否存在這些要素,即可知道它是否是一個產品,這種方法就是特征辨析法。在團隊合作過程中,用特征辨析法來明確產品概念,最容易達成清晰的共識。
(1)它有沒有生產者,生產者有沒有目標用戶。
(2)生產者是否提供價值。
(3)生產者是否期望用戶完成既定行為。
我們用更多的案例來練習并檢驗一下這個方法。
辨別題1:陳老師(陳志昊,本書作者之一)在浙江大學講課,這些課程是產品嗎?
回答:
(1)這些課程的生產者是陳老師,而陳老師的目標用戶是臺下的學生。如果還有人錄制課程,那么陳老師的目標用戶就要擴展為收看課程錄像的人。
(2)陳老師創造的價值是傳播知識、解決問題、矯正行為。
(3)陳老師因為提供這些課程而謀取收入。為了能夠更長久地做一名老師,陳老師必須讓學生學會其所講的知識,或者認可其課程價值,所以他十分希望學生的成績能夠得到提升。
公益課算不算產品呢?
當然算產品!沒有賣錢的產品,也是產品。我們通常會誤以為,只有產生金錢交易的才是產品,其實確切意義上來講,它們是商品。商品雖然一定是產品,但是產品卻未必是商品。
以上三點完全具備產品的要素,所以陳老師講的每一節課都是產品。
課程,真的能算產品嗎?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互聯網產品經理,“課程屬于產品”已然是一種基本認知。很多課程被錄制下來,在互聯網上被反復銷售。教育行業的名師戰略逐漸收緊,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的課程,這正是基于“課程是產品”的前提。
辨別題2:你也是產品嗎?
如果我們是產品,那么我們的生產者是父母嗎?當回答“是”的時候,請想一想我們面對不同對象的不同“面孔”:面對老師,我們有著作為學生求知的面孔;面對父母,我們有著作為子女孝順的面孔;面對職場,我們有著一副干練的面孔……除了我們自己,任何人都無法真正造就這些不同的面孔。我們的生產者,就只能是我們自己。
也就是說產品是我們把生產資料重新進行包裝重塑后得到的,而生產資料本身并不是產品。所以父母給予的是肉身,你的靈魂是自己塑造的。心理學認為基因對人有影響,但是占主導地位的是后天經驗和環境。
如果人只是活著,那么未必算是產品。但是,你一旦開始與其他人互動,你就變成了一個“產品”,你需要將自己以某一個價格“銷售”出去。
談戀愛,是希望對方接受你這個“產品”;找工作,是要公司接受你這個“產品”;做父母,是要孩子接受你這個“產品”……不要認為被接受是天然的,我見過太多不被接受的父母了。被接受的“產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要提供某種被“客戶”認同的價值。
依據產品的要素,我將自己的三個身份進行了表格化的梳理,可以肯定地說,我就是一個產品啊!

你可能覺得有點牽強,作為母親,母愛與生俱來,陪伴與家庭教育都是理所應當的,何談產品化?因為有“愛”,不計回報地對一個人好,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如果說母親是一種產品形態,一切就變得冰冷了,失去了情調。
母親這個角色是不是產品,并不以你對孩子的愛的深淺來判斷。人只要以某一種面孔與人互動,就是一個產品了。你將面對來自用戶(你互動的對象)、周邊人對“你”這個產品的“質量”評價。
人與人之間,可能在相互提供價值、相互消費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循環,共同進步,并成為更好的生產者和更好的用戶;也可能生產者的產品與用戶需求不一致,用戶無法響應生產者的期望,最終導致關系的破裂。
家庭之事、情侶之事,不都是如此嗎?
其實很多事物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換一個角度看待事物能摒棄事物本身所帶的影響因素,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現在你也可以自己來練習一下。想一想:一位心理醫生的一次咨詢是產品嗎?一名銷售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稱得上是“生產者”?廚師的一道菜是產品嗎?
如果你打算在一個方面有所精進,那么是否相當于你正在做一款產品呢?現在,就請你拿出一張紙,把由你作為生產者所能生產出的產品全部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