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三板斧:重新定義干部培養
- 茅廬學堂
- 1878字
- 2020-05-15 15:49:37
自序
用魯迅的話來講,“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2018年9月10日的教師節,也是馬云的生日,54歲的馬老師一封宣布退休的郵件,在中國企業家的圈子里引起了軒然大波,在郵件中,他表達了對阿里巴巴未來業務的信心,表達了對整個交接管理團隊的信心。
很多企業家都非常羨慕馬老師能夠功成身退,希望自己哪怕不能退休,至少也可以喘口氣休息休息,甚至連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表達了對馬老師的欽佩。而更多的企業家則希望能夠像馬云一樣,業務蒸蒸日上,團隊人才輩出,事實上,有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人才正源源不斷地加入阿里巴巴。
馬云是怎么做到的呢?到底是因為他天生就懂經營管理,還是因為阿里巴巴擁有干部培養的秘訣?相信很多企業家都想弄明白,只是他們無從知曉。管理者關心的這個問題,正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因為我知道阿里巴巴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其強大的干部培養機制,也正因為這套機制的支持,馬云才可以順利地“退休”,而不用擔心他的離開會給阿里巴巴造成巨大的打擊。
我在阿里“折騰”了十一年有余,回顧這十一年的經歷,更多的是學習和成長。在阿里的十一年,付出了很多,收獲了很多,其間經歷過很多項目,換了很多崗位,也結識了很多良師益友。
有人說,在互聯網行業干一年相當于在傳統企業干三年,而在阿里干一年相當于在傳統企業干五年,按照這樣的算法,我早該退休了。在阿里的工作經歷點燃了我更大的夢想,選擇離開阿里,把在阿里所經歷的、沉淀的經驗總結出來,幫助那些像阿里一樣追求夢想的企業。
我離開阿里后接觸了很多企業,深感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始人和管理者更不容易。無論是在業務經營上,還是在團隊管理上,都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生意本來就很難做,沒想到管理更難。很多企業家對生意有著天生的商業天賦,但是對管理則常常因為重視業務而被忽略,這就需要大量的實踐和后天的學習,才能提升整體的管理水平。
其實,馬云并不是一個天生的經營管理者,阿里也經歷過很多企業同樣經歷過的成長和教訓,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才找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適合中國企業的發展路徑,同時也沉淀了很多實用的管理經驗。阿里的經驗雖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行業、所有的管理者,但我們至少可以從中借鑒一些東西。
另外,就是看到網上有很多寫阿里的文章,也有很多寫阿里的書,大多是非阿里人的猜想,不準確、不真實、不系統。我擔心一些企業一旦學習內化之后,很有可能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適得其反,害了這些企業。比如,這本書的主體“三板斧”,現在大家對“三板斧”的認知有限,對市面上關于“三板斧”的不同版本、不同解讀沒有判斷力,到底哪一個版本是最靠譜的呢?
市面上,有很多人稱自己為三板斧的原創者或設計師(包括我自己),但事實上三板斧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成就,而是一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當時參與三板斧項目開發的有十幾位伙伴,大家都對三板斧這個項目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本身也代表了阿里的一種工作模式,團隊合作和集體智慧。當然,“如何辨別靠譜的三板斧”這個問題仍然給很多想學習、了解“三板斧”的企業家、管理者帶來不少的困擾。希望借助這本書,幫助大家解開一些困惑。
本書通過講述整個阿里的業務和管理的發展脈絡,還原阿里三板斧的前世今生。同時,系統化介紹阿里的干部培養的道、法、術、器,并且完全開放三板斧的實操方法,真正幫助讀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且知道如何操作和實踐。
在阿里那么多組織發展和團隊成長的工具當中,三板斧是內部土生土長的一套方法論,濃縮了阿里企業文化和組織發展的精華。我相信,三板斧這樣的團隊成長和領導力培養方式,未來會成為整個管理培訓或者說培訓行業的一種通用模式。
另外,信息時代的管理會有非常大的變革,隨著中國的崛起,會誕生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不僅汲取了西方的現代管理精華,而且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西結合,一定會誕生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和領導力的理論體系與方法指南,形成適應未來企業發展的“新管理”,以代替工業時代的企業管理思想和理論,引領全球的企業家學習,而阿里就是這樣的一個實踐代表。
這本書里面的很多內容大家很可能第一次看到,雖然我們盡可能去做驗證和對焦,去確認每一個事件、每一個案例,但依然會存在不準確的地方,希望大家諒解。雖然希望本書盡可能完整和全面地描述阿里在干部培養方面的最佳實踐,但也只能呈現其中一部分,就像馬云所說的,一萬個阿里人眼中有一萬個阿里。希望本書對三板斧的相對完整和系統的解讀闡述,能夠給阿里以外的企業帶來一些新的視角,加速團隊成長,成就企業夢想。
張山領
茅廬學堂創始人、CEO
2018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