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體育與健康作者名: 臧力克 杜彥玲 褚劍斌本章字數: 1444字更新時間: 2020-05-19 11:06:48
第三章 體育文化與欣賞
第一節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源遠流長,它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古代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影響,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具有魅力無限的文化表征。
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源流
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憑著豐富的農耕生活經驗和對天地宇宙萬物的幻想,創造了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將自然變化和人體變化合而為一,通過人的形、心、意與自然天地萬物的和諧統一,達到養性祛病、強身健體的效果。
中華民族許多有著健身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從生產勞動中衍生而來的。如哈薩克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牧民們在日常的狩獵活動中練就了高超的騎術。后來又衍生出賽馬、叼羊、騎射、馬球、姑娘追等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蒙古族傳統節日“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上的三項傳統竟技活動——博克(摔跤)、射箭、賽馬,更充分展現了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神韻和風采。
二、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1.拔河
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拔河主要用以訓練兵卒在作戰時勾拉或強拒的能力,后來被水鄉漁民仿效,成為一項民間體育娛樂活動。唐宋以后,拔河漸在民間盛行。唐玄宗時曾舉行過千人參加的拔河比賽活動。近代學堂出現之后,拔河被列入教學與課外活動內容。
2.踢毽子
踢毽子起源于漢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盤、拐、繃、蹬”四種,用腳內側踢為“盤”,用腳外側踢為“拐”,用腳面踢為“繃”,用腳掌踢為“蹬”,用腳趾踢為“挑”,用腳后跟踢為“磕”等。傳統踢毽子對場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塊比較平坦的空地,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
3.蹴鞠
“蹴”即用腳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唐宋時期最為繁榮,后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后,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4.抖空竹
抖空竹是漢族民間游藝活動,流行于全國各地。空竹分雙軸、單軸,輪和輪面用木制成,輪圈用竹制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產生旋轉。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便發出鳴聲。
5.賽龍舟
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已流傳兩千多年。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龍舟的大小也因地而異。漢族人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m,每艘船上約25名水手,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放風箏
風箏,亦稱紙鷂、紙鳶,源于春秋時代。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做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唐宋時,中國風箏開始向世界流傳。山東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箏之都。
7.武術
武術又稱國術,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合成徒手的和器械的攻防技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練功的準則。既講究形體規范,又追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這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8.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華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藝競技項目,源自先秦,原是進行軍事訓練的工具,后來逐漸演變成閨中女子的游戲。唐代宮廷把蕩秋千稱為“半仙戲”。大概在唐宋以后,蕩秋千演變成節日中廣場的狂歡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