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荷離開了潘大嬸之后,獨自走入熙熙攘攘的人群當中。
今天趕大場,青木鎮周圍村子的人陸陸續續的會來到鎮上,或彼此交換物資,或賣一些土特產品給行商旅人,或給家里買上一段時間的生活必需品,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甚是熱鬧。
蘇荷慢慢的逛著。青木鎮有四條主要街道,呈井字狀分布,間或著一條條的巷巷兒(hangher,兒發音),使的小鎮四通八達。巷巷兒,青木鎮這邊的方言,指的是小巷子。
鄉下人不會專門給這四條街取名,但是為了好區分,外來人就把這四條街按方位叫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
蘇荷家在青木鎮的北邊,就從北大街進鎮。所以,蘇荷決定就從北大街開始逛。
北大街主要經營的是一些客棧、酒樓和飯館,為來往的商旅,行人提供住宿和吃食,所以,這條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牽著馬的,坐著車的,背著貨物的人進進出出。這些人或是鮮衣怒馬,或是衣衫襤褸,但無一例外,臉上均帶著長途奔波之后的疲倦。
蘇荷在這條街上,并沒有呆多久,她本打算進去了解一下情況,無奈囊中羞澀,只得大致看了一下,不敢進去點吃食。她發現鎮上生意最好的酒樓有三家--余記酒樓、雅園酒家、相匯一堂,客棧有兩家--客集和悅來客棧,其他的酒樓和客棧雖然客人也不少,可是生意明顯趕不上這幾家。
蘇荷暗自留心著,她知道,家里沒有壯年勞動力,要想日子好過一點,只有從商一條路能走的比較快一點,因為前世的她就是做生意的,有一些經驗。可是,做生意需要本錢,家里又拿不出來,所以,蘇荷只得自己想辦法掙錢了,這也是今天趕場的目的之一。
再來就是了解市場,蘇荷知道,不論任何時代的任何地方,有需求才有交易,有交易才有市場,有了市場才會有錢賺。蘇荷認真的觀察著在這里進進出出的每一個人,以期望從他們的言談表情中知道他們對自己所消費的東西的感覺是否滿意,想想自己開客棧或是酒樓的可能。
可惜,蘇荷不知道,對于一些長途旅行的人來說,有一碗熱水,一口米食可以吃就很不錯了,所以,在這里,蘇荷基本上是一無所獲。
西大街是蘇荷的逛的第二個地方,不同于北大街的客人行色匆匆,西大街的人明顯就閑適了很多。看衣著,明顯可以知道,這西大街來來往往的都是些本地人,這里主要都是些附近的村民,在趕場的時候,西大街就是專門賣特產和時令果蔬的地方,當然也有一些牲畜和家禽,還能見到獵戶們從山里帶來的稀罕東西,不過,這些東西不多,獵戶們打了東西基本上都是賣給屠夫或是直接送到鎮上的大戶人家,因為這些稀罕東西是一般百姓買不起的。而直接擺在街上賣的都是偶然間意外得來的,隨便賣賣,賣了就掙了,沒賣也沒損失的。
蘇荷慢慢的逛著,前世的她在農村生活過,所以,對這個季節的時令果蔬并不陌生,看著街上擺著的紅彤彤的番茄,綠油油的萵苣,長長的豇豆,圓圓的土豆.說不出的可愛,是那么的熟悉而又陌生。
雖然住在山里,可是街上賣的水果并不多,偶爾見到一些賣桃,賣李的,買的人也不多。莊戶人家,大多是沒有閑錢來置辦這些上山就能找到的東西的,買那些的,多是住在鎮上,又沒時間去摘,又饞吃的了,蘇荷還看到一家賣櫻桃的,是兩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想是孩子淘氣,上山摘了櫻桃換零花錢用。
那些家畜家禽賣的都是幼崽,在農村養大了的家禽家畜都是叫屠夫上家里宰殺的,順便留下一些肉自己打牙祭或煉油,剩下的肉基本上都是直接賣給屠夫的,所以,在趕場的時候,很少能看到養大了的家禽家畜賣。
今天的蘇荷很幸運,恰好遇到了有人在賣錦雞。那是一只全長約140厘米,頭頂、背、胸部長著翠綠色羽毛,有著紫紅色的羽冠,白色披肩羽,黑色羽櫞,,它的下背是棕色的,到了腰部,卻轉成了朱紅色,暗褐色的飛羽,尾羽很長長著黑白相間的云狀斑紋,腹部一片雪白,,嘴和爪子是灰藍色的禽鳥,是蘇荷平生之所見最漂亮的鳥類,幾乎第一眼,蘇荷就喜歡上了。可惜,手里沒錢。
南大街是源江在青木鎮的碼頭,在這里的多是些走夫板卒,家里沒有田地,一家人的生活全在碼頭上掙得。王志被抓走之前,在農閑時也會在這個碼頭上掙上一點錢,以補貼家用。
而東大街主要是鎮上的居民開的一些小店,賣一些生活用品,針頭線腦,衣食布料,鍋碗瓢盆什么的,就集中在這一塊,這里也是平時不趕場時最熱鬧的場所。在這里,蘇荷看到幾家糕點店,小吃也不少。
蘇荷一路走走看看,問了許多物事價錢,可卻沒有買一樣東西。在她看來,家里銀錢不多,每一文都得花在刀刃上,現在是能不花錢就不花,不過,她偷偷的記下了好多好東西,只待有錢時再來買。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蘇荷不知不覺就逛回了北大街,時間距離散場還很早,與潘大嬸的約定時間也還早著,于是,蘇荷一下子就覺得無事可做,就找了一個陰涼的街沿不顧形象的坐了下來,其實,不顧形象只是蘇荷個人想法,在莊戶人家不講究什么形象不形象的,累了即使是在泥地里,也能坐下休息,不過,大多數人家都不會這樣的,他們所穿的粗布麻衣經不起太多的洗滌,所以,基本上,都會很愛惜衣物。
蘇荷無意間尋得的地方在一條巷巷兒里,她就坐在一家店鋪后院的后門門口,門前栽了一顆蘇荷不認識的樹,濃濃的樹蔭正投在門口。
此時正是午時,前面的店鋪中飄來一陣一陣飯菜的香味,誘的蘇荷直吞口水,想當初在現代,什么山珍海味沒有吃過,穿來之后,卻連吃油都得儉省著,肚子里沒有油水,很容易就餓了,況且,蘇荷游逛了大半天。
蘇荷正獨自挨著餓,心里正天人交戰,想著那二十文,背后院子就有說話聲傳來:“少東家,您看,這豬腰子不管怎么弄,都有一股子騷味,實在是不好處理,客人也不愛吃,要不以后就把這道菜撤了吧!”聲音的主人有些憨憨的:“您看,這道菜上架這么久了,才買了幾分。”
聽到這些話,蘇荷卻覺得眼前一亮,覺得自己的午飯有著落了,打定主意,還沒等到那個東家發話,就站起身抬手敲了門。
里面的主仆想不到這個時候會有人來敲門,對視了一眼,一個年輕的聲音問道:“誰?”
蘇荷沒有回答,也沒有說話,她不知道,當門內的人知道是一個女人敲門時,是否還會開門,所以,干脆不說話。
門里的主仆兩沒聽見人回答,就再問了一遍,這一次,蘇荷就再次敲了一下。如此,門內的主人雖是疑惑,卻還是讓人開了門。
“大嫂子,您有事?”見門外站了一個俏生生的婦人,開門的人大吃了一驚,這個時代雖不太拘著女人不讓出門,可一個婦人敲別人的門卻是影響不太好的。
“我有事找你們少東家!”蘇荷看著這個面容憨厚,聲音憨厚,可是眼里卻露著精明的男人,開門見山的說,聲音脆脆的。
“不知有什么可以為大嫂效勞的?”門后的主人聽到蘇荷這么說,走上前來,有禮的詢問著,一邊不著痕跡的打量著這個送上門的年輕婦人。
是的,年輕婦人,這個婦人看起來不過十七八歲,梳了一個年輕莊家農婦很常見的雙螺髻,頭上除了一根粉色的粗布以作裝飾,用來固定發髻之外,沒有任何的裝飾,眼睛不大,卻是很好看的雙眼皮,鼻子嘴巴沒有任何的出奇之處,偏偏組合在一起,就給人無比的優雅之感,明明是一個鄉下婦人,卻有著一般婦人沒有的白皙皮膚,咋一看,感覺柔弱,細看之下,卻發現,她的眼睛里卻有著掌控一切的自信。
奇怪,這附近何時有了這么一個出彩的人兒,主仆兩人有些疑惑:“敝姓周,是雅園酒家的少東家!”
在這個少東家打量蘇荷的時候,蘇荷也在打量他,頭發用一根紫色的絲綢嵌玉帶束在頭頂,劍眉,星目,高鼻梁,薄薄的唇透露出的誘惑讓無數的少女為之著迷,挺拔的身軀,有著與商人的身份格格不入的儒雅氣質。
“我婆家姓王。”蘇荷回到。“不知王大嫂找鄙人是有何事?”周少東家的話更是文鄒鄒的。
蘇荷聽得直皺眉,心想這話聽起來真酸,她原是個快人快語的,就到:“周少東家哪里話,我是個鄉下人,你們這些讀書人說的話聽起來,讓人難受!”
“呵呵,王大嫂真是個直人!是我賣弄了,大嫂莫怪!”周少東家大方的行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