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為什么不來玩了?
一個老人喜歡安靜,他選擇住在環境優美的市郊,但有一群孩子每天都到這里來玩,很吵鬧。老人很厭煩這些小孩們,不希望自己在如此吵鬧的環境中生活,但是如果直接攆他們走,恐怕也達不到他所預期的目標。于是他對孩子們說,你們來陪我,我很高興,以后我每天給你們一人5塊錢,孩子們都很高興。幾天后,老人說,以后給不了這么多了,每人只能給1塊錢,孩子們不太高興,但也勉強接受了。又過了幾天,老人說,以后每天只能給1毛錢了。這次孩子們不干了,他們很氣憤:這么少的錢,以后再也不來了!
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承認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也就是說,人們行為的目標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老人對小孩們的激勵逐漸減少時,小孩們都認為自己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不愿意再陪老人玩了。在這些小孩看來,過來玩是因為有金錢的激勵,當激勵減少時,他們當然憤憤不平。老人就是成功運用反激勵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什么是激勵機制呢?一種制度把個人利益與組織整體利益統一起來,讓個人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組織的整體利益,這樣的制度就是激勵機制。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它就會內在地作用于組織系統本身,使組織機能處于一定的狀態,并進一步影響著組織的生存和發展。
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激勵水平的高低將決定其工作成績的大小。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勵水平的一大法寶。激勵機制是否產生了影響,取決于激勵方法是否能滿足個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勵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物質激勵。通過滿足個人利益的需求來激發人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只對成績突出者予以獎賞,如果見者有份,既助長了落后者的懶惰,又傷害了優秀者的努力動機,從而失去了激勵的意義。
二是精神激勵。通過滿足個人的自尊、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較高層次上調動了個人的工作積極性。精神激勵主要有目標激勵、榮譽激勵、感情激勵、信任激勵、尊重激勵。
三是任務激勵。讓個人肩負起與其才能相適應的重任,由社會提供個人獲得成就和發展的機會,滿足其事業心與成就感。
四是數據激勵。明顯的數據對人產生明顯的印象,激發強烈的干勁。
數據激勵,就是把各人的行為結果用數字對比的形式反映出來,以激勵上進,鞭策后進。
五是強化激勵。對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即正強化,使之能繼續保持;對不良行為給予否定與懲罰,即負強化,使之能記住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激勵機制對個人某種符合組織期望的行為具有反復強化、不斷增強的作用,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作用下,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成長。此外,盡管激勵機制設計者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激勵機制的運行,能有效地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實現組織的目標,但是,無論是激勵機制本身不健全,還是激勵機制不具有可行性,都會對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這就是激勵機制的致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