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 和平坤
- 1999字
- 2020-08-20 13:32:32
溺愛型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的父母認為給予孩子更多的照顧、更多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在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當中,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多地受到了長輩的悉心照顧。這些父母認為,只有事事關心才能讓孩子茁壯成長。
由于這種心理,“只看優點不看缺點”“只表揚不批評”“愛孩子就別管孩子”“讓孩子盡情地玩”“從小就要給孩子最大的自由和快樂”等口號盛行。父母心中逐漸產生“放縱孩子是出于愛心”這一錯誤觀念。
什么是溺愛型父母?
縱容型教養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型教養,是一種父母完全接納孩子且放縱孩子的教養方式。
這種類型的父母有較少的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沖動,但不能夠密切監視孩子的行為,很少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控制,缺乏規則,無限制滿足,尤其在物質滿足上缺少限制。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
(1)包辦型溺愛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在中國,包辦型的高度溺愛一般都伴隨著一個高要求:好成績。也就是說,包辦型溺愛是交換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報一個好的學習成績。
(2)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被溺愛的孩子幸福感可能沒有直接鍛煉的孩子幸福感多,這是因為,被溺愛的孩子往往認為這種愛是理所應當的。一旦走出家庭,則會遭遇諸多打擊。
他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因為自己的自私而不喜歡自己。這種孩子要么繼續不受歡迎下去,要么要很痛苦地改變自己。
早教專家馮德全教授說:“會生煤爐的孩子最懂得工作的步驟,因為積累了經驗,掌握了規律,他的能力在各種場合又可以融會貫通,而很少勞動、嬌生慣養的孩子就會失去這些鍛煉的機會。”
你溺愛孩子了嗎?
溺愛,是父母對子女一種畸形的愛,往往會喪失自己的原則,被溺愛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能力差、挫敗感強、驕橫脆弱等特點。
溺愛型父母總是說“孩子還小,大人只是寵了點”,幾乎沒有父母會主動承認自己溺愛孩子。其實,溺愛型父母常常認為自己在很小心地呵護孩子。正因為這種判斷偏差,溺愛型父母通常不會主動去改變自己的教育風格。
雖然許多父母都知道溺愛是不對的,但是卻分不清楚怎樣才算是溺愛,在此我們總結了幾種溺愛的表現。
1.對孩子的要求事事滿足
溺愛型父母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答應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甚至會毫無底線地滿足。對于孩子要玩具、零食、零花錢等行為,父母不講究次數、數量和實際情況,一律滿足孩子的需求。
如此教育出的孩子必然沒有節約的意識,沒有吃苦精神,稍有不順就發脾氣。
2.給予孩子特別的關注
溺愛型父母常常會給孩子過分的關注度。
例如,在很多溺愛型家庭當中,孩子成為家庭娛樂的焦點,只要家里來人,孩子就成為小明星,眾星捧月,掌聲不斷。這樣做很容易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從而變得虛榮心特別強。
除此之外,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當中,孩子成為家里的掌上明珠,事事高人一等,處處被單獨照顧。家中長輩萬事先想著孩子高興,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缺少感恩心、同情心。
3.對孩子的過錯過分袒護
溺愛型家庭中,另一個十分常見的問題就是家中長輩對于孩子的錯誤過分袒護,當孩子犯了錯時,總有人站出來護著。父母總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這些事需要慢慢教”等理由為孩子開脫。
如此一來,孩子不能正確地認識錯誤,長此以往便會失去是非觀念,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
4.對于孩子保護過度
溺愛型父母往往對孩子保護過度。這類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剝奪了孩子探索的能力,上學陪著、買東西陪著、聚會游玩陪著,父母能跟著的一切項目都想參與,把孩子藏在自己的翅膀底下,生怕出一點意外。
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依賴心理強,最終導致不能適應社會競爭。
5.不規范孩子的作息
溺愛型的父母沒有規范孩子的作息規律,孩子自由散漫,養成睡懶覺、不洗漱、貪玩、做事拖沓等不良習慣。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缺乏上進心,沒有拼搏精神,日子得過且過。
6.為孩子包辦一切事務
溺愛型父母包辦了孩子一切大小事務,小時候幫忙穿衣服,長大了幫忙洗衣服,甚至連飯后刷碗、起床疊被子這樣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長此以往,導致備受溺愛的孩子最終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7.父母委曲求全
很多溺愛型的父母看起來很卑微,凡事都需要哄著孩子做。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利益的交換,例如孩子小的時候用糖哄著做,孩子長大后用零花錢等物質獎勵哄著做。

往往父母越委曲求全、央求孩子,孩子越變本加厲、扭捏作態,長大以后也沒有責任心、誠信度,信譽喪失殆盡。
8.父母過分心軟
溺愛型的父母常常“心太軟”。許多父母特別害怕孩子哭鬧,只要聽見孩子哭聲,心立刻就軟了下來,“哭鬧”也成了孩子制約父母的撒手锏,他知道只要自己哭,父母就會妥協。
這類父母經常對孩子心軟,易導致孩子特別任性、自私、無情,認為自己在任何情況下只要“哭”就能夠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