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懂得如何接近對方
對于我們的目標人物或十分想要結識的對象,自然地接近對方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難。有人曾和我分享過他初入行時的經歷,或許你能從中看到自己。
入行半年之后,我終于得到了一次接近××公司采購部主管的機會——一次行業峰會,他是我當時工作的公司最想爭取的人,要是能和他簽一個大單,我下半年基本上都不用干活兒了,而且還能超額完成任務!在此之前,我已經試著發過郵件,但對方一直沒有回應。我的同事嘗試過的方法比我多多了,認識的人幫忙介紹、打電話推銷等,也還是沒有取得進展。直到這一次,不只是我,我們所有人都覺得機會來了。我好不容易托大學同學幫忙獲得了晚宴的入場資格,當時我覺得自己很快就要成為同事們艷羨的對象了,根本無暇思考其他。
等到在晚宴上看到對方的那一刻,我整個人都是興奮的??粗粫r有人上前和那位主管說話,我暗暗著急,不知道怎樣才能自然地接近對方。如果刻意而魯莽地上前做自我介紹,按照我聽到的消息來看,對方很可能不會理睬我,甚至把我拉入黑名單。我苦苦尋找著上前結識的契機,看著那位主管頻繁地和旁人交談,我甚至在想自己是不是應該無禮地上前打斷他們的談話,或者,等著從天而降的可能存在的某位既認識我又認識他、還愿意為我們介紹的人……那一晚坐立不安的感覺糟透了,仿佛距你10米高的地方有一個紅艷艷的蘋果,但你踮起了腳怎么也夠不到,只差一點點,就永遠喪失了得到的可能。
對他來說,這次失敗是他永生難忘的經歷,當成功觸手可及的那一刻,他被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問題阻礙了前進的腳步,他不知道如何接近自己的目標人物,甚至連正式登場的機會都沒有,便黯然下場了。對很多人來說,接近別人可以說是一個世紀難題,很多人還沒走到對方身邊,自己就已經慌了神;看著對方和別人說話,自己就緊張不已;想要從容地插進別人的談話中,甚至是淡定地站到對方的身邊,都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和那些擅長拉近距離的人相比,很多不知道如何接近他人的人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癥。事實上,真正的社交恐懼癥是指人們對外界的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過分地、不合理地懼怕,同時,在恐懼發作的情況下,社交恐懼癥患者會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并因此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很多人可能并不是真的社交恐懼癥,只是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或在公眾場合進行有目的的活動感到緊張和焦慮,就如同我們上面的故事中提到的那個人。他起初也覺得自己可能是“社交恐懼癥”患者,在經歷過這次失敗以后,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懊悔的狀態,覺得自己就是不敢和人說話,自己討厭社交場合。然而,隨著他對人際交往的認識的加深,以及掌握了更多的人際交往的技巧之后,他發現自己原來并不懼怕去嘗試溝通,也知道了該如何在類似場合找到契機,自然地和別人搭話,逐漸建立聯系。對他而言,讓他討厭社交的是失敗,是對現實狀況和自己的無力感。因此,請不要立刻認定自己是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先想一想,你不敢接近對方,到底是厭惡懼怕這件事情本身,還是因為自己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呢?
人們經常會混淆自己的感覺,也會不自覺地夸大自己的恐懼。就如同我們上面提到的問題一樣,在面對不熟悉、無法輕易解決的難題時,我們會希望自己能夠避開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每個人都有過的上學時的經歷——課堂提問。老師會隨機抽取同學們回答問題,除了那些確定自己可以正確回答題目的人之外,其他人都會不自覺地回避老師的目光,哪怕有些人明明知道答案,也害怕自己可能會回答錯誤。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并不是真的社交恐懼癥,當人們不知道要如何做的時候,困難讓我們相信自己不會人際交往。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說,真正困擾他的是交往不得其法,而非恐懼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