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俞序第十七

蘇輿[1]注(下簡稱蘇注):“此篇說《春秋》大旨,蓋亦自序之類。董子元書散亡,藉此窺見著書次第,得其用心。讀者當寶貴之。”

張三世例。

“俞”,答也?!坝嵝颉?,答序。此篇為《繁露》序文,可知孔子何以要作《春秋》。

《俞序》講“張三世例”,張明三世之義: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據亂世,告訴百姓:亂世之可怕!江山,父傳子、兄傳弟,永遠不能太平。據亂世,把持得完全不放,出了個大膽的就革命,誰都想要,但有人膽小。此天下之所以亂。升平世,超乎據亂世,仍有領袖,堯舜是升平世。太平世,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改變制度,但大本不能變,技術上變而已。

仲尼之作《春秋》也,

凌注:“安昌侯張禹說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

古時以孟、仲、叔、季作為排輩??鬃訛槔隙?,故稱仲尼;其母禱于尼山之丘,而得孔子,故名尼。

《史記·太史公自序》:“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孔子于《論語》何以無提《春秋》?證明《論語》并不全?!睹献印诽峥鬃幼鳌洞呵铩?。古書丟太多,可惜!

上探正天端,

上下,有先后之義,即指層次?!洞髮W》曰:“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端,物皆有端,即始;末,為終?!洞髮W》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笔冀K,直線;終始,終而復始,圓。人生曰始,最后曰終。《孝經》“續莫大焉”,是圓的,終始之道。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人死的是肉體,有兒子則續莫大焉,乃生生不息?!拔镉斜灸掠薪K始”,不曰始終,其義更深。樹被砍,但籽落地,又生出新樹?!吧^易”,生生就是易,中國人的人生觀。

“探正天端”,“探”,秘探究竟,求其所以然。合于天之始的道,最先應探正于天之端,以天之端為標準?!按笤涨f物資始,乃統天”(《易經·乾卦》),此即天之端?!洞笠住放c《春秋》相表里。讀《讀經示要》,知“天之端”絕非空話。做事以“乾元”為準,政府立一大法——洪范。法天,以天為準。天端,乾元造就天,此為求其所以然。一開始,即將思想確立,識源才能立本?!洞呵铩窞榉ㄌ?。“上探正天端”,求其所以然,有“另辟天地”的氣勢,創一個新天地、大環境。

先“探正天端”,探的功夫多么仁慈!作《春秋》的目的,第一步先識源正本,即探正天端。用“探”的功夫,試驗性地正天之始,表明前面的已經受污、被糟蹋了,要領到一個正路。“探正天端”,求其所以然。派偵探來,在求其所以然。

《大易》與《春秋》,是中國最難懂的兩部書;這兩部書沒有讀,就難以懂傳統文化。讀《春秋》必要仔細,是開智慧的東西,每天都用得上。

對任何問題,不假思索就說,有求其所以然?讀書,一字不明白,就不能懂深意、精義。昔日先讀《千字文》,至少認識一千字了,再讀書。為文只在五六百字內轉,能看?看破世情驚破膽,你們都不知自己懂幾個字。必要認識自己。說“試試看”,搞政治能拿人的性命試試看?

必先有求其所以然的功夫,識源正本。第二步,則是正一切的不正。自己不正,看什么都不正,“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慢慢地自不正經處正(此作動詞)起。以誰做標準?天絕對可靠,以天為模范,慢慢地試探。

“天端”,“端”是什么?讀書,每字都不能放過,沒明白就用不上?!皥唐鋬啥恕保ā吨杏埂罚ⅰ斑灯鋬啥硕哐伞保ā墩撜Z·子罕》),事皆有兩端,并非兩頭,如好惡、美丑、是非、黑白等。

天之端,開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元為天端,乾元為萬物之端。自本上認識,識源才能立本。一開始,即將思想確立。

《大易》與《春秋》相表里?!洞笠住敷w元,“元者,善之長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易經·乾卦·文言》),昔日有“體仁閣大學士”?!洞呵铩贩钤?,講實踐,奉元行事。奉元書院,自天德開始,天有好生之德,生生之謂仁,仁為中國之道統。

何以稱“天端”,而不稱“乾元”?元,為體;端,為一事之用。天有端,有其作用。因“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中庸》),一切皆主觀。法天,以天作標準,正己之偏見。

“探正天端”,識源正本??鬃恿⒁粯藴剩鳌洞呵铩?,首求一切事之所以然。

〔正〕王公之位,

自天子以下正起。天子以下,就是“王公”。

“正王公之位”,因為王公是國家最有權命的人給的,不管出身,受封即成王公?!洞呵铩返耐豕卦谄浔憩F,必具王公之德,故要正王公之即位。

何以不正天子?天的兒子還要我們正?天子,上天之子,必要“繼天之志,述天之事”(《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我們都是他的兄弟,叫“天民”(《孟子·萬章上》)。天無私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老子·第十章》)。

“王公”,人最大的?!巴酢保栋谆⑼āぬ枴吩唬骸巴跽?,往也,天下所歸往?!笨刺煜氯耸欠穸紦泶魉刻煜滤鶜w往者,為文德之王。“公”,《說文》云:“韓非曰:〔蒼頡作字,自營為厶,〕背厶為公?!薄栋谆⑼āぞ簟吩唬骸肮撸ü裏o私之意也。”公正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如天地、日月之公,大公無私。

五等爵名號,皆有深意,有德才有爵。

《白虎通·爵》:“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薄熬粲形宓龋苑ㄎ逍幸?。”“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白虎通·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

新王,為主人,看其德與職是否相稱,有無私心?中國的王,就孔子的“文宣王”夠格,歷代的王公皆酒囊飯袋。以后的王多是大盜盜國,沒有人歸往你,要正你的不正,使歸于正。

以什么標準正王公?自公。正王公,簡言之,即正禮;“立于禮”(《論語·泰伯》)是結論。不正,即失禮;正了,即“立于禮”。正王公之位,第一步是“立于禮”,先從王公開始。

〔正〕萬民之所欲?!懊裎┌畋?,本固邦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以什么領導社會?民之所欲不正,要慢慢正之,得德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賁卦》)?!洞呵铩沸峦酰瑸橹魅?,要領萬民到一個正路。正欲,因人人皆有欲,無欲乃剛。

當政者莫大于正萬民之所欲,“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先進》)今天臺灣,賭博的社會,從“大家樂”到“六合彩”、到股市。

《論語》無不談政事,中國人長于政事。讀書人不談政治,沒有讀書。都在暴風圈,要提高警覺。今天臺灣青少年殺、掠,怎能不正萬民所欲?怎么正百姓偏僻之欲?正,自去私入手。天下何以亂?欲使之也。正端,正欲。時代之所以不正經,乃因一個“私”字害盡天下蒼生。有欲,才有私。

孔子為“素王”,素王的氣派,有其德無其位,空王。讀《春秋》,應先正己之所欲。沒比書呆子再沒用!正萬民之所欲,去萬民之私欲。正欲→欲正。欲正了,才能“起賢才”。人欲正了,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天下皆正。孔子何以作《春秋》?古人幾個字就可以講明白了。

周,原為殷之封國。問:“臣弒其君,可乎?”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耙环颉保毞颍蝗?。

兒子,繼志述事。天子,繼天之志,述天之事。天子應照顧宇宙的事事物物?!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五章》),圣人雖做許多仁德之事,但不以己為仁,以民胞物與精神,視百姓與芻狗同一重要。芻狗,鄉下小路上細嫩的小草,細而柔軟,雖是至賤,亦是萬物中之一物。天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皇帝郊天,供一把芻狗,祀上帝:以萬物一視同仁。此即公,無私也。為政者正視自己是否大公無私?

《禮記·學記》曰:“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君者,群也。我解:“君,群之首?!敝袊熳种涝诖?。為師者可以為君,“作之君作之師,為配上帝”(《尚書·秦誓》:“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祭孔,用八侑舞。

孔子以正德為主。人的欲無止境,領導人得正民之所欲。臺灣之有今天,有些人應負莫大的責任。錢太多,只有斷送臺灣,逼得沒辦法就出問題。民國時期上海打老虎,乃最后一張王牌,以小蔣(蔣經國)去救亡圖存,碰次要的,槍斃黃金榮,黃是孔家(孔祥熙家族)大將,母子積仇,如洪水沖擊;一垮,乃往外國跑。

你們遇正事特別純潔,遇閑事則比什么都跳得高。人都有欲,應知何樣的欲應該正。私欲,呆頭呆腦,既像半癡又像瘋子。“再世奇緣”,夫子之自道也。

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

“明得失”,得,有看不到的失。“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陽貨》)。國家的得失,即民之得失。

人要明得失,做事絕對有分寸?!坝惺亍?,才“有為”,有守有為。如是有為有守,豈不是貪一百億元,就此守???有守,是“有所不為”(《論語·子路》),有所不為才能有為。

判斷一事,總似是而非,說“差不多”。明得失,“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得失,亦必合于道。明得失,就不昏。什么都正,乃能起用有德有能的人。

“起賢才”,是主動求賢,起用賢才,“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領導人必須有德,做事的人必須有能,“養賢以及萬民”(《易經·頤卦》),此為孔子改造社會之思想。

凌注:“哀十四年,《傳》:‘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

“以待后圣”,多么慈悲,是待后人用。“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此即中國人的精神?!皡s觀未來,豫解無窮”,是為別人預備的,非為兒孫預備。每代皆必完成其責任,道義無新舊。

沒有后圣,焉能用賢才?以待后圣繼起?!昂笊晌?,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儒家是進化論。現在未達目的,后生慢慢可以達目的,承認后生可畏,越往后的越比前輩好。而在亂制、專制思想下,總教你自感不如古人,偶像崇拜、神化古人,無論如何努力,總也趕不上古人。法古人,忘了自我,亦步亦趨,此“愚民”的第一招。儒家則以“有教無類”“后生可畏”相配合,“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父母的好壞,并不影響兒女的純正。

昔日三教九流不能應科考,唱大鼓戲的不能和正經人坐一起吃飯,此愚民政策也。如真實行孔子思想,就不會如此。封建制度下的思想,和孔子思想實完全不同。

孔子“撥亂反正”,在使“亂制”回到正道??鬃拥拇笤瓌t在此,“以俟后圣”。如有理想,存“成功在我”之念,不但不能成功,還顯得小器,小家碧玉的觀念。器識很重要,要有“以俟后圣”的胸襟,只要開始做,何時完成不管。

孔子何以要作《春秋》?《俞序》一開始即予交代,立出大綱。何以古人頭腦如此致密?看董子文章之美!

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史記·太史公自序》: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

凌注:“隱元年疏:閔因序云‘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

作《春秋》,必有所本,有所據,乃“引史記”,即“不修《春秋》”,魯國的歷史,以之作為借鑒。以天下為家,《詩·小雅·北山》云:“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循)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獨勞)。”勞逸不均,貧富懸殊,弄到最后,亂到極端,即亡國。

孔子修《春秋》,是根據當時已有的“不修《春秋》”而修成?!拔膭儋|則史”(《論語·雍也》)。修史,因歷史材料是前人留下的,必要加以修剪。如修身,去掉自己之所欲。有了修的《春秋》,乃把原來的《春秋》稱“不修《春秋》”??鬃幼鞯摹洞呵铩?,叫“修《春秋》”。

凌注:“師古曰:‘是非,謂本其得失?!?

“理往事,正是非”,必有標準。“理”字包含多少智慧?用智慧去理往事。理之,則知往事的真是真非,如此,孔子的學說才能站住。以什么標準理往事?一般人皆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故而有爭吵。我們的標準:“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

孔子刪《詩》《書》皆有理,《尚書》以堯、舜為始,《甘誓》之前為法,之后為戒。一般不講《甘誓》,今文經重此篇,存此篇,意義深長,“至禹而德衰”(《孟子·梁惠王上》)的證明。

《淮南子·齊俗訓》云:“昔有扈氏,為義而亡?!保|漢高誘注:“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保┨觳挥屿?,此敗,天民盡制于鳥獸之群,幾千年家天下乃起。

“正是非”,道聽途說,凡民也,人云亦云。天下就是是非,人就在是非里打轉,天天在是非圈中打轉,此普通人也。一死遮百丑,中國人易于同情死者。

“正萬民之所欲”,必有一標準,要正是非,立見地。儒家開始學的是什么?正?!懊梢责B正,圣功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正,正天下之標準。怎么學正?止于至善,止于一。吾道一以貫之。

從一到元,經過一個層次。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證明孔子接受道家之學??鬃油砟晗病兑住?,體悟深了,乃改一為元;修《春秋》,變一為元,立新王之法,在死的前一年。

“序王公”,將夠標準的序出。王公混亂了是非,王不像王,公不像公,過去了也不可原諒,必刺譏之。

《春秋》一開始,即“元年,春,王正月”。元,止于至善,止于道,以道為至善;春,天地開辟之端;《易》“蒙以養正”,以“正”正天下,都正,天下就正了。欲正,天下無不正。必要自真知入手。

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

凌注:“《白虎通·禮樂》問曰:‘異說并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擇其善者而從之?!?

“史記”,此指未修之《春秋》,記十二公之事,皆衰世之事,將此材料修《春秋》。

“十二公”,為周朝末年桶飯的衰事,衰敗時代的事?!爸纹鹩谒y之中”,無衰敗,怎會有太平?給人無盡的盼望,不悲秋也不自殺,否極泰來。

孔子曰:“吾因(動詞,根據)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

凌注:“鄭玄《六藝論》云:‘孔子既西狩獲麟,自號素王,為后世受命之君,制明王之法?!R欽《公羊序》云:‘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制素王之道?!?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義則丘竊取之”(《孟子·離婁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竊”,私也。參加意見,即王心,“加乎王心焉”?;蛞詾樗赝踔模瑢⑿峦踔募釉诶镱^。或解以為王心,用《春秋》之大法,以王天下。

《春秋》固為史事,《春秋》之義則為孔子加入,故孔子修《春秋》,乃成經學,非史學。東漢猶有此主張,見鄭玄《六藝論》、盧欽《公羊序》。

《太史公自序》,四大名序之一,為《史記》之序,當細看。司馬遷與董仲舒為師生關系。

“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

此表示孔子為“知行合一”的實行家。

史記載十二公之行事,亦是空言,過去的行事就是空言;覺其行事不對,就得親自去干,實際去行,知其非而力行之,這才是“撥亂”的功夫,光講不行。

孔子根據史記“十二公(舊王)的衰事”,加上其“新王的理想”,有“王天下”的心(志向)?!巴跣摹?,新王王天下之心,孔子之志?!洞呵铩芬贼敭斝峦?,新王之心??鬃訛樗赝?,新王。素,空,有王之德,無王之位。

王心,新王之心(古以“心”為思維器官,后沿用為“腦”的代稱。心藏神,《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心為思想之源。心之所主,曰志。新王之心,新王之志。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詩言志”(《尚書·堯典》),《詩》可以興人之志,察人之志,群人之志,怨人之志。不學詩,則無以言志,不能有志?!霸?,持也”(《詩緯》),“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禮者,理也,履也,行也。“不學《禮》,無以立”,不能腳踏實地去做,就不能立身、立業,行的結果就是立。能言,就能行,立功、立德、立言。知而必行,深切著明,就能立。

好好溫習《四書》,中國的真材實料太多了。“智周萬物,道濟天下”(《易經·系辭上傳》:“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輔相萬物之宜”(《易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知此,才知人何以要活下去。

我一生盡在衰世中。自己不正,有何權勢,都幫不了你的忙。本身無才能,太座有高才,但欲勝于才。欲不能沒,但得正欲?!翱捎^善”,恰到好處,當其可之欲。

古人智慧,是“況”,是“象”,哪個時候都有。活潑腦子,否則沒用。官大,總統也會坐牢。要做思想家,不要做書呆子。腦子必要活一活,否則讀八十年也不明白。

新王之志,要見之于行事,孔子為知行合一的實行家,知而必行,必干出來,此為中國的政治學。干,不能等他死。《春秋》不是歷史,是孔子之志,孔子志在《春秋》。

“吾道一以貫之”,即此章的注解。貫,行,“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論語·子張》),一般人辦不到。

《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薄翱昭浴?,著書立說;“行事”,實際上去做?!耙娭谛惺隆?,知而必行。歷史寫得怎樣,仍是空言,比不上真的去干。“見之于行事”,真實行,才能“博深切明”,即革命。

以《史記》相印證,顯見《繁露》有脫文。司馬遷原文較深切,《繁露》可能經后人所改。

“余聞董生曰:‘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辟H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為三個標準。當時,天子、諸侯已經沒有實權,政在大夫,必討大夫。孔子一上臺,即付諸行動,誅少正卯?!洞呵铩纷谥迹簱軄y反正?!皳堋?,除也;“反”,返也?!罢?,王道也。

看權勢在誰手中,誰有權誰做主。行動,也得有目標、有步驟。人不能太忠厚,多說一句,即是非。連說假話的本錢都沒有,如何做事?能干事,很周到,有用。被揭穿了,猶不臉紅。教書,非法院。做事,膽、量、識皆必具備,否則只是廢物。我在臺做的事,你們連想也不敢想,被看在此。現剩下兩人,腿都不能動了,我還去看他們。

從權達變,但行權必反經,《春秋公羊傳·桓公十一年》何注:“權者,稱也,所以別輕重。”《傳》曰:“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后有善者也。”變,不能離常道。毀滅一腐敗集權,能拯救多少人,殺惡人即做善事。我一生“私”字特別輕,不太想自己的事,吃水餃,喝水餃湯。人算不如天算,有抱負要做。行事不能盲目,見什么人用什么手段。不打落水狗。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入而不自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想發財,不必假惺惺,按目標,一步步去做。

小不忍則亂大謀,應當有計劃地做一件事。賣地就賣一次,買地絕對有用,先忍耐。人要吃小虧,別吃大虧。大事要精,小事要愚,大智若愚。多說話,必失敗。成功,絕不是因多說話。隨機應變,不必多說話,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什么事,不必說那么多,招忌!人善于嫉妒,“忌者不能修,怠者畏人修”(韓愈《原毀》)。做事要有原則,多說出毛病。

你們不能讀《春秋》,但不能不讀《史記》。中國文化悠久,在漢有高的成就。司馬遷受辱了,他之所以不死,乃要完成其志,修《史記》。《史記》上承“麟書”(《春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讀《春秋》,也不能深懂《史記》。

讀書,必要當智慧讀,否則是讀“輸”了!懂得孔子何以作《春秋》,為一活學問,那人人都可以作《春秋》。仔細聽,將我問的話都背起來。知道了,必要去做,并非“博學而識之”。

《論語·衛靈公》子曰:“賜也,女(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論語·述而》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薄斗甭丁菲Z只字,都寶貴。董仲舒在漢一段,極受打擊,其徒孫上書皇帝,應選賢讓位,乃罪及老師、師祖。

故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其旨)切(懇切)而為國家資(資,鑒。官本作“賢”)也。

《易》為體,《春秋》為用,在達“見群龍無首,吉”。

乾,以龍為象;六爻,況人生的六個環境。龍德具備了,但因時、位而有別,或為潛龍,或為地上龍,或為飛龍在天。必要認識自己,才能素其位而行。人人都是龍了,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見群龍無首,就吉了。

其為切而至于弒君亡國,奔走(流亡在外)不得保社稷。《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春秋》可以給我們許多借鑒:弒君亡國,流亡不得保社稷。

其所以然,是皆不明于道,不覽于《春秋》也?!坝[”,閱覽,展覽。不覽《春秋》,故“不明于道”?!暗馈?,“率性之謂道”,是人人皆能接受的。

故衛子夏言:“有國〔有〕家者,不可不學《春秋》。

凌注:“《孝經說》云:‘孔子曰《孝經》屬參,《春秋》屬商?!墩撜Z讖》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春秋說題辭》曰:‘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春秋》屬商”(《孝經緯·鉤命訣》),子夏傳《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后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

凌注:“《太史公自序》:‘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

《春秋》為治事之道,漢以《春秋》決獄。

“無以見前后旁側之?!?,前后左右環境必有殺君、亡國之危。危境,有警惕心。不明白者,在刀尖上跳舞,猶不自知,有些人有明天的觀念?當有警惕心。為個人利益而爭,學《春秋》,才知自己所處環境的危險?!坝袊卟豢梢圆恢洞呵铩罚坝凶嫸ヒ姡笥匈\而不知?!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

“國之大柄”,重要操持,環境有的是大柄,小國則必隨波逐流。個人想成功,必知大柄之所在。自己毛病必去之。持家,自小夫婦始,不能改造父母,去掉夫婦本身毛病,為成功大柄之所在。人皆想成功,失敗必有原因。

《大易》與《春秋》相表里,一為體一為用?!兑住窞橹呛?,《春秋》是智海的表現。

“國之大柄,君之重任”,治國者必持其大柄,對國家應負重責,即知重點之所在。或自人民思想著手,即教育、文化、學術思想;或制造導彈,發展武備,著重點不同。歷代雖有戰爭,卻是短暫的,而冷戰天天有,人與人無一會兒不斗的。每人所重視的不同,應隨時用智慧,多吸收智慧,什么環境皆可應付。

有許多人真狠??辞迳鐣肮佟闭媸且晃牟恢?!社會想真好,知識分子必真負責。知識分子專給有錢人做走狗或打狗棒,無用!重視你,雖才華高,乃出身正,為漁民之子。應回頭看你老爸為誰受苦!讀一輩子書,一個字賣一塊,還為人做打狗棒?應為國計民生寫東西。

舊時代,以君主有國之大柄;民主時代,人人皆可以持國之大柄,因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百姓何以傳說李有???李這群,不能正視事之端。練習思想,不在那群小丑。李根本不知自己臨?!扒昂笈詡戎!?。忽傳李有病,忙著否認,何以如此?百姓怎么想?否認者,沒有思想。有知識者,馬上明白何以如此。國民黨失敗,老百姓對“政府”沒有信心,換個人算了!什么時候,都可能有紂王,心理永一樣,“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湯誓》),殷人恨紂,其理一也。

當國者不知“國之大柄”之所在,卻負國家的重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人要真聰明,真是看破世情驚破膽!個人想成功,也必知“大柄”之所在,自己的毛病必去之。

老祖宗留下許多治國平天下的智慧,我將小時所學的教你們。今天走遍各國,所學皆政治概論,能治國平天下?真想找冷戰(天天戰)的智慧,必自老祖宗學。《孫子》講熱戰,還講以“全”勝敵。有志于政治、愛國,必要接受傳統成熟的智慧。到外國學斗爭之術,太笨了!根本是瞎貓碰死耗子。美國的經濟政策,智慧何在?走國際路線的,必叫“土包子”死了。

做事,有主觀的利益,也有客觀的環境,要成功地達到目的,必須主、客觀配合,常識、知識必要豐富。重視時,亦步亦趨。昨天的報紙,今天才看,可不行。把國家帶到成功的路子,很難!盛世的宰相,沒有不累死的。為完成責任而讀書。亂世悠哉游哉,沒有心!

“故或脅窮失國,掩殺于位,一朝至爾。

阿斗樂不思蜀,越南的吳廷艷(1901—1963)掩殺于位。

自己行不正,連命都玩完了。只要搞錢的事,什么都做,怎么不脅窮失命?社會環境固然危險,也應設法躲避。人在家中坐,禍自天上來。做不做皆有是非,視自己如何善用智慧。張群(1889—1990)很會做官又會養身,可以蓋棺論定。

處世當善用智慧,否則動輒得咎。到任何地方,必要懂得察言觀色,方知前后旁側之危。要懂得明天,重視今天,檢討昨天。今天不做,明天絕達不到標準。

隔墻有耳,即說話要加以小心,不可以隨便說。你說一,就怕別處就說很多。人有耳朵,墻有縫。別人事可以不管,自己事應重視。父母可以關心兒女,但兒女長大,可不聽你的了。

“茍(誠)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

凌注:“哀十四年,《傳》:‘其諸君子樂堯舜之道與?’疏言:‘孔子德合于堯舜,是以愛而慕之,乃作《春秋》,與其志相似也?!?

“述”,父作之,子述之??鬃又驹凇洞呵铩?,“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繼孔子之志。知自己責任之所在,焉有工夫做壞事?看一人所為,可以知其類。

“法”,則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泰伯》),堯則天,法天。有責任者,不做隳頹之事,作踐自己。別人踐你沒關系,就怕自己看不起自己?!扒鬄榭芍病保ā墩撜Z·里仁》),每天應做可知的事,使自己能行《春秋》之道。讀完《俞序》,真明白即站得住。

《春秋》是載道之書,治世之道。“乃堯舜之德也”,誠能述《春秋》之法,“祖述堯舜”,只要能述堯、舜之德,致行其道,干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但“夫子賢于堯舜遠矣”“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堯、舜為“選賢與(舉)能”,猶有小范圍,有首;孔子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比堯、舜尤進一步,《易經·乾》“見群龍無首,吉”,無首的境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大同思想,養老、育幼皆義務。

明白否?明白,則無一廢話,皆金科玉律。有工夫,注解應細看。我一天看書,最大的享受,喝茶,焚香,慢慢想。

應先知怎么培養自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改學電腦,為找職業方便。

故世子(世碩)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圣王之德,莫美于恕?!?

凌注:“《漢藝文志》有世子二十一篇,名碩,七十子之弟子。此所引即其人也。按王充《論衡》,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在所養焉,作《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據此,則世子周人,而《藝文志》注作陳人。師古曰:恕,仁也。恕己之心,以度于物?!?

“恕”,如心,“恕己之心,以度于物”?!捌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心生萬法,“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日新己德。

“圣王之德,莫美于恕”,《說文》云:“恕,仁也?!睕]有比“恕”再美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簡言之,即一個“恕”字。

君子之道貴乎恕。但雖恕對方,仍要知其所以,必知他何以要對我如此。“犯而不?!保ā墩撜Z·泰伯》),但可知你侵犯了他,絕不同于白癡;不知犯,根本稱不上德?!盎匾膊挥蕖保ā墩撜Z·為政》),懂得人家犯,不校為其德;下次則躲你,不再與你處事,使你有機會再犯我,此“不貳過”(《論語·雍也》)也。

人家談話,最忌諱說“是嗎”。不相信,沒有做朋友的必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智慧培養,是鍛煉過來的,聰明的如兔子,橫草不過。罵人的話!隨機應變,環境不對應變,權而不反于經?!安缓θ艘孕袡唷保ā洞呵锕騻鳌せ腹荒辍罚?,不對別人有害,自己能躲過害。經,常道也。行權不可違于經,“道途不爭險易之利”(《禮記·儒行》),走路不爭險易之利。

今天,書如工具,不必藏,書太多,滿街都是。古人難買書,不好找,故要藏書。現如要研究1988年,馬路上的都是好材料。成立研究圖書室。你們要是有我三分之一的精神,就成功了。老師無成,因呆呀!

故予先言:《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

“詳己而略人”,有諸己而后求諸人,責己也重,責人也輕。

先問自己:能干什么?不必凈扯閑。一般人對人知多,而對己知少。輔相,彼此幫助。拿鏡子照照自己,別凈照別人。對別人的錯誤,不必像對自己般的重視。懂得“詳己”,絕非廢物。別人的好壞,不干你的事,是非者即是非人??茨銈冏鍪?,我真是哭笑不得!不知為什么而活,什么都不懂就出家。年輕的乞丐,不事生產,等誰來養你?一個人的一舉一動,可以窺見一斑。

“因其國而容天下”,以魯當新王,《春秋》王魯,以魯為化首。素己位而行,干到一個境界,先把自己的國家治好。一部《大學》,先治其國。“因其國”,根據自己的國家為基礎;“而容天下”,以自己的國家向外發展,容納天下之國?!按笠唤y”是我們的責任,先把自己的國家變成第一等國,才能容天下。大同,大處同,小處不必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非凡人物必有非凡智慧?!胺俏易孱?,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心胸窄小!《公羊》的最高思想“因其國以容天下”,大同。

思想可以變,可是要義永遠在。是讀中國東西,必要當思想讀,智慧無新舊。教你們活用。誤人子弟,能不下地獄?當老師可是不容易。

會用智慧的人,把智慧用到人生實事上,用到有用之處,事其所事,事人之所事,活著必做人的事。能事人,才能事鬼?!拔粗?,焉知死”,自己的信仰,就是宗教;自己認為自己是神,就能發揮神能?!叭四芎氲溃堑篮肴恕保ā墩撜Z·衛靈公》),讀古書,食古不化,“不是詩書誤你,是你誤了詩書”,你把深意耽誤了。讀書貴乎得啟示,“心誠求之,雖不中,亦不遠矣”(《中庸》)。

何不因己之能而容家、容天下?連父母都不能容,畜生!還容什么天下?不能齊家,焉能治國?我凈說懇切的話。親兄弟能容?“親兄弟明算賬”,真是有智慧!我沒有和親姐妹算過賬,要什么給什么。孝父母,得敬其所親、所愛,父母才能順心。人就自私,總為兒孫計,但自己無德,兒孫能好?兒女不必管,全靠德行感。說沒用,必得做。

責己也重,責人也輕。學術對后世影響很重要,中山先生亦受今文家影響,“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因民國以容天下,以民國為化首。魯為新王之國,故要“因魯國以容天下”。《春秋》以魯為化首,此為思想,并非文章。書有古今,思想、智慧無古今。講書帶稿子,絕不能聽,自己都未成熟。

讀一部書容易,思想的吸收融合最難。必須重經義。每人寫書,皆有其思想抱負,教后人接棒,哪有教人研究錯字的。能否接棒,就視個人的智慧,體會其思想抱負。讀出深意,要有超人的智慧。要有特殊的立場,才有特殊地位。如何為自己造就特殊的立場?無論怎么密的東西,必有間。只要是個體,必有間、軟弱之處。和強人斗,往豆腐腰下手,天下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往堅固的地方,浪費時間。

“天下惡乎定?”“定于一?!币唤y,大一統,仁統?!笆肽芤恢??”“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即仁者。

床頭置《四書》,失眠翻閱。我每讀一次《讀經示要》,都得到不同的啟示?!缎挛ㄗR論》文章極美,可以學筆法。

《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

“大得之則以王”,“王”,文德之王,以文德王天下,故曰“文王”?!胺ㄆ渖环ㄆ渌馈保ā洞呵锕騻鳌る[公元年》何注),文德之王,未指誰說,只要有文德。

“小得之則以霸”“以力假仁者霸”(《孟子·公孫丑上》),借著仁號召。霸,統一,硬把人統了。王,仁政,王天下,大一統,公天下。一統天下,仁統天下,一視同仁,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至今猶無一統天下。統一不可靠,仍會分;應是一統,因為是一,才要統。

霸、王之道,皆本于仁,但有何區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霸,假仁假義,久假而不歸,焉知其非仁?假惺惺一輩子,亦不易,只是很苦!人要假也行,假得好亦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立了法,必按步驟去行。良法亦得有良人。講了這么多,能做多少?要認識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最重要。大家在不言之中,就是力量。

傳統主張王道一統,但不能不經過霸道。大小,比較級。霸必有大國。安仁者王,王不待大,而自然大,故曰一統。一統了,不就是大國?

平天下,是入手處。容天下,天下平,大同,為終極目的。

非讀書,是讀知識。沒明白,就不會做事。

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

凌注:“《仲尼弟子列傳》:‘公孫龍子,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

三世各有其法。據亂世,先求安定。

據亂世,小國大國不齊等,國力不同,有強有弱。贊美霸者“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成為五霸之首。

霸王之道,皆本于仁。

王、霸皆以“仁”為本。王道,是自霸道來的。久假而不歸,焉知其非仁?假仁者為霸,王者自霸者來?!肮苤僦餍≡?!”(《論語·八佾》)成為五霸之首,不再自霸道往前走,而成王道?!褒R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由霸道而王道,由王道而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我講了五十年,也沒教出一個鬼靈精。撼山易,撼學生難!

在據亂世,要天天想大同世,愚人也!要贊美霸者之業,才無“強凌弱,眾暴寡”之事。

仁,天心,故次以天心。

恕,仁也。仁,天心。恕者,如天之心,仁。怒,奴其心,《說文》“怒,恚也”,憤。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每字每句,皆當金句讀。

“天心”,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有天心,能不是民主?修天德,得天爵,則人爵隨之(《孟子·告子上》“修其天爵,則人爵從之”)?!案毁F在天”(《論語·顏淵》),因我們有天德、天爵、天祿,故富故貴,而人爵隨之,如資政。不要爭人世的富貴,人人皆可與天地合其德,因未修故不合于天之德。

仁,天心,好生,不殺,“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易經·乾卦·文言》),生生之謂仁,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即尊生,“生生之謂易”。一部《易經》就講尊生。必要知其所以。天有好生之德,因有好生之心。天心,愛人之心。

天心,“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一陽生了,一元復始。懂得元,奉元。奉元的意義太多,必要知什么是本源。

天民,人人皆同其德,“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書·皋陶謨》)。不要忽略了先民的思想,把自己看得多么重要,自己就是宇宙的主宰,天心就是民心,自己就是上帝。許多人受道、佛思想的影響,自己不能做主,很少人有純中國的思想,恢復民族精神最為重要。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上》),要覺世人,把自己看得多么高!自己認為自己有尊嚴,行事就不致墮落,一念之差!職業的壞人,應同情他,仍有性善。人的尊嚴乃與生俱來的。

愛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

仁者愛人,仁者無不愛。如何愛法?愛什么人?愛人最重要者,沒有比“思患”再重要?!笆ト速F除天下之患”,“思患而豫防之”,要防未然。居安必思危,危急時,人皆各使手段,防人之心不可無,不可以大而化之。

你們還認為現在不是“患”?一個“中”,忠;兩個“中”,成患。不純,就為患。自根本徹底解決,據亂世,先求安定。教你們要自救,就是要釜底抽薪。但釜底抽薪之術,不可以隨便傳。

小人物,思己之患?!百F除天下之患”,非看人不睜眼,走路不踩螞蟻,而是活活潑潑地。每天傻呆呆地,吃虧了還不怕。吃虧了,還算犧牲,能有多少東西犧牲?

仁者愛人,初步,應以行為表現出。除眾人之患,即晉級為圣人?!叭室詾榧喝?,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知此,必累死,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吾未見蹈仁而死者”(《論語·衛靈公》)。

講東西,應有層次,不亂!我罵人,是看桌上擺的東西!

故蔡得意于吳,魯得意于齊,而《春秋》皆不告。

“得意”,占便宜。到北京,當地人問你:“在哪兒得意?”即做事。鄉下人問:“在哪兒發財?”

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親近),

人相處,難免有積怨。積怨的人,不要太親近?!霸埂?,《說文》曰:“怨,恚也?!薄霸谷恕?,詳人略己者,是非者即是非人。和你有怨的人,不可與之太親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要懂得擇交、擇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敵國不可狎(親熱),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

人家不喜,和人親,皆“狎”。朋友數日不見,一見面開玩笑,摸肩膀,此為“狎”。

“敵不可狎”,對你們結過怨的人,千萬別再與他親近,因其肚內不知想什么計要報復你。

“敵國不可狎”,敵國不要故意親近。走國際路線,美、法、英又在中國用“八國聯軍”之伎倆。英國在香港支持親英勢力,法國出售臺灣飛機。美國已穿不上褲子,但仍存壞心。靠哪一國?靠完,就壞了。

當年在租借地,日本抓住反抗分子,置于狗檻中,不槍斃,而叫狗慢慢咬死,這就是日本對付中國人。我反對入外國籍,更反對走國際路線。哪有國際路線?奸淫擄掠。我一見日本就恨,比享福的心還重,過來人,感慨!你們有夢想,但我生來也不就是老萊子,也曾有夢想。我恨透作惡的外國人,抓住,就剝他的皮七天,還不許剝皮者剝得快。

國之強弱,真是天命!“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恐怕不是假話。就怕你們走錯路,要好自為之!有經驗了,不再燙到。

我小時在日本住過,每天都想日本,但五六十年都沒再去過,因“敵國不可狎”。狎,當妓女玩。

“八國聯軍”以前絕對是中國的敵國,但最深的則是日本。南京大屠殺、九一八事變。

互相占便宜,“不可使久親”。總想占人便宜,吃人喝人,永無真朋友。朋友之道,施不求報。有時,明知吃虧,也得吃虧。

入外國籍,認賊作父,“久親”,哀莫大于不知恥!

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

上好下甚,領導人應為民除患,圣人貴通天下之志,貴除天下之患。看《春秋》的藥方,才是讀《春秋》的目的。

怎么做事?必本天心,即仁。做人之道:“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

真有智慧,得重打鑼鼓另開張。過去的都過去了!美國與全世界,不過是大貪、小貪,也沒有解決人類的問題。這一代失敗了,就應再研究。國民黨統一過中國?

不愛民之漸,乃至于死亡。

“漸”,“履霜,堅冰至”(《易經·坤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漸也。

“不愛民之漸,乃至于死亡”,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于位,不仁之所致也。

“生弒于位”,沒比做官再傻的,做百姓多自在!官大,門都不敢出。

“死生有命”(《論語·顏淵》),我一生履險如夷。國民黨看我不順眼,太沒有審美觀。你們凈讀無病呻吟的書,又讀幾本正經書了?

故善(當動詞)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

不乘人之危,但必真大國,方可如此。

許到美國訪問;陳隔海打許,專趁人之厄。欺師滅祖!我在臺喊五十年,絕無一領袖人物,就器量不夠。

《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

凌注:“太史公曰:‘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變習俗”,社會有好現象必贊美,不好現象應口誅筆伐,才能漸漸改善?,F沒有好壞事的觀念。

“成王化”,以德成王化,成新王之化,即大道實行?!巴趸保浴白兞曀住眮淼模瑢⑸鐣兂勺詈侠淼纳瞵F象,即古圣王之化。

正視問題,認識真的東西在哪里?知責任之所在。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肆宣傳“王道樂土”?!皾M洲國”也講“王道主義”,有“王道書院”。人生是為什么?從歷史看,無人能解決問題,都是自然而然解決的。

故子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

“《春秋》重人”,即重視人權、人格,人之自由、尊嚴?!洞呵铩氛晢栴},人之所為皆應重。必自此認識孔子思想,歷代皆掛羊頭賣狗肉。

漢以《春秋》斷獄,原心定罪,即重視人權。美國懂得人權?好好處理自己的黑人問題,就不錯了!美國以“人權”壓中國,但自己境內又如何?美國以人權到處橫行,向全世界賣膏藥。美國“利用人權,干涉別國內政,是新帝國主義”。

老祖宗留下無盡的“冷戰”智慧。社會是天天冷戰,熱戰很少。我坐山看狗斗,品茶,聽新聞。但他們斗得無章法,遇誰就咬一口,無軌道可循。

“諸譏皆本此”,譏各國之政,所有的譏評,都按照你是否尊重人權。一字之褒、一字之貶,皆本于重人?!洞呵铩贰按掏豕?,王者如非天下人所歸往,公者非天下為公,則刺之,說話帶點余音,刺譏。

要有批評過去事的能力,和掌握現在事的智慧。不能人云亦云,凈跟著跑?!巴洳荒芮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褪峭豕乙膊淮饝?。為天下人做警鐘,歷史都得重新整理。

歷史如棋譜,史評如棋評,子書如棋術。歷史,即事理之切,其理與行事相切?!锻ㄨb輯覽》是民間讀物,不是學術讀物,眉批很重要,乾隆帝為雄才大略之主,批此書高明,在其本身立場上,必有見地。民主時代不喜此書,何必排斥?棋評,乃棋賽后,找名家評。《過秦論》過得不中肯,因賈誼實際官做得不太高,沒做過的事,不可能想得出來。子書是棋術,治國平天下之術。譜、評、術,三者缺一不可。

專制時代把諸子壓低,乃愚民政策。諸子所言皆絕招,一生的抱負不得施展,乃筆之于書。歷代“儒其表,法其里”,認識愈高者,愈重視子書。董子超過諸子,故不稱子書?!斗甭丁肥欤拍苌?。喜哪一家,熟讀之,終生玩味,行住坐臥不離。多加一分功夫,必得懂子書的利弊。子書有流弊,最后多自身不保。

抱著截長補短的心讀書,可不是宗教式的迷信,對任何智慧都加以選擇采取。宗教成了死的,已不發揮作用。生于亂世,凡事皆嘗試。中國文化有高人之處。見地有遠近深淺,每個人皆有救國之心、拯世之念,但智慧是由讀書而來。

其他民族文化斷斷續續、零零亂亂。我們所圖為真強,與自私集團相違。做任何事,切本身之利才去做,盲目跟著做,雖無心賣國,卻已賣了國。

或奢侈使人憤怨,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

你們要革面洗心。

“奢”,大者,《說文》曰:“奢,張也。”“禮,與其奢也,寧儉”(《論語·八佾》);侈,自多以陵人?!吧莩蕖?,超過本分,追求享受。好環境已經沒有多少了,不能再亂花錢了!提醒你們,應多去領悟。

講書,重視民族精神,不重文字。思想被俘虜,所以自殺。傳統上有“否極泰來”的觀念,所以不自殺。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每天如臨大敵般處理事情,才能有成?!笆靠蓺⒉豢扇琛保ā抖Y記·儒行》),辱之,就起來了。

沒有情報,必須小心。提供情報者,如不是死黨,危險!情報不準確,則全盤皆輸。生環境很少出事,熟環境愈膽大愈出毛病。不要以為對方所想我都知道,一招奇,招招奇,跟不上了。

可以往好想,但不能沒有最壞的打算和準備,先想失敗,不能天塌大家死,轉折之點不能不注意。國家的中堅分子,不要把自己看得很輕。出奇制勝,只能一次,因出奇乃非常道。道,人人能懂、能行之事。

真會治國、平天下,講“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大學》)之道,無為而治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經·系辭下傳》)。忽略民之好惡,以己之好惡立法,乃“人之為道而遠人”(《中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傳統上很早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己有能力必要幫助別人。

故子池言:“魯莊筑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

凌注:“李奇曰:‘其用法深刻至骨?!薄翱桃狻?,必盡其形象,刻得惟妙惟肖。

臺灣有些男兒沒有豪氣,男不男、女不女。我到哪兒都無所謂,到陰間亦然,大有包公之風。我在獄內當研究生,書讀得很好,常交讀書報告。有些人太可惡,沒有真理!有的抓住,問都不問,寧可錯殺一萬。

抓住重要問題好好研究,如何真正解決人類問題。中國人有應變的智慧,但得看得懂中國書。

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于人。

凌注:“師古曰:‘恕,仁也。以仁愛為心,內有己志,施之為人也。’”

“不內恕”,心理不平衡,特別苦,不懂原諒別人。必修內恕之德,任何人不可能有意對你不客氣,要“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推己及人,恕道。

用人時,“無求備于一人”(《論語·微子》),任何人不可能萬能,用人,必用其長?!百t者在位,能者在職”,領導人不同,必要有品。修電燈的,修完電燈就好。

一般人易患“求備于一人”的毛病。打工別到暴發戶,其必“求備于人”,要求你是萬能的。做事時,也得找一個好的老板。連鳥都擇枝而棲,“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大學》)?人更得擇主而事。

昔日各有分職,做完事可以聊天,其他事皆必拜托?!都t樓夢》中丫環各司其事。昔人有修養、有訓練,不在其事,幫你的要謝他,心里舒服。

鮑超(1828—1886)是一粗人,不碰到曾文正(曾國藩,謚號“文正”),焉能封侯?給你官就當,沒德的都得死于位。知人的修養很重要。至今曾文正猶為世法、世表,找他的書、傳記看一看。曾為清朝延長了六十多年的國命。我“不喜”他,早“亡國”早做平民,豈不好?老蔣的孫子今天多不舒服,現在連拍馬腿的都沒了,小時人見到都得拍屁股。

人就是人!孔夫子也沒有娶母圣人,到危險期了,標準也要放低。當初架子擺得高,而現在?求備之害!侄孫女嫁的人,是罵他的野小子,我說:“有種,要嫁這種人!”是山東人,有所長就夠了。如無愛心,加以對人完全挑剔,結果就是死!

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

“緣人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即人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就是體;“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人情,“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就是用?!兑住贰邦惾f物之情”,就是為了類情;“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就為了通情、類情。人最難的就是情,弄不好就被殺。亂動情,早晚得吃虧。

“緣人情”,用“緣木求魚”之緣,即順也,順著人情做事。

“赦小過”,有損于己、不足于己曰“小過”。小過,沒有加害到別人,有損于自己的修為而已,于別人無大影響,可以赦免之。小過可赦,大過不可赦。大過有害于人,殺惡人即是做善?!拔迨詫W《易》,可以無大過。”(《論語·述而》)

而《傳》明(表明)之,曰:“君子辭也?!?

解經者曰“傳”?!洞呵铩酚腥齻鳎骸豆騻鳌贰斗Y梁傳》《左傳》?!兑住返摹啊跺琛吩弧?,即“《彖傳》曰”。

《春秋》中的“君子”,傳統皆以為孔子。“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易經·乾卦·文言》)成德之謂君子,孔子為德的象征。

傳統要發揮的東西太多,對傳統學問深入的人太少,有幾人可做到如我般的書呆子?我在屋中講學五十年。真善用,就不會有大毛病、做糊涂事。我的孫子說:“爺爺寫的書,太硬!”

孔子〔為天下〕明得失,見(現)成敗,疾(討厭)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因行事、赦小過?!秱鳌酚置髦唬骸熬愚o也。”

“明得失”,將得失之道給大家看?!懊鞯檬А睘榈谝徊?,必要無得失的觀念,“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人最難時,就在得時,要看合不合乎義,“義者,宜也”(《中庸》)。得了,得知得之所以。饑不擇食就壞,人真得勵志!失了,也得檢討檢討!

“見成敗”,將一切事的成敗,現于眾人面前。

“疾時世之不仁”,討厭時世之不仁。今天,實“時世之不仁”。

傳統講王道,《孟子》里談王道:“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巴醯馈币辉~,首見于《尚書·洪范》:“無偏(偏比)無黨(朋黨),王道蕩蕩(平易);無黨無偏,王道平平(便便,辨治);無反(反道)無側(傾側),王道正直?!敝袊鴤鹘y就有傳統王法的標準,為王道主義,昏君、明君之劃分在此。

“滿洲國”有“王道書院”,訓練政治人物,鄭孝胥主持,與日本唱反調。日本有“大同學院”“建國大學”。鄭孝胥凌晨兩點半起床,我三點半起床。他早上先上《資治通鑒》,再上朝。鄭愚忠,死后陪葬太祖。歷代有“復國”之功者,均陪葬太祖。鄭、陳兩人均為福州人。我不喜福州人、浙江人講官話。

王道,天德之顯,天德黌舍。天聰(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一個年號,后金時期)、崇德(皇太極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到康德(溥儀在偽滿洲國執政所使用的第二個年號),天德。王道之義,體,天德,即仁,天有好生之德。王道,即天德之用。見《讀經示要》。“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奉仁以養成萬物。“王者當繼天奉元,養成萬物”(《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何注),《春秋》為奉元,成立奉元書院。

孔子曰:“吾因(根據)行事,加吾王心焉?!?

“因行事”,《春秋》之事齊桓、晉文;“加吾王心”,加吾素王之心。因齊桓、晉文之行事,加吾新王之心?!巴跣摹?,孔子的政治思想??鬃訛椤八赝酢?,立了新王之法,即素王之法。素王,空的,有王之德,無王之位,為文德之王。

《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代表據亂世?!耙蛐惺隆保鶕皳y世”之行事,不必另起爐灶。“其義則丘竊取之”,把素王之心,加在十二公的行事上。過去的行事不就是空言?“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不如親身去做,以他們不對,知其非而力行之,行對的才是撥亂功夫。

假(因,借)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

“假其位號”,借事明義,孔子革命,不全否定過去?!洞呵铩贰半[為桓立”,為“況”,表明讓,公天下?!白媸鰣蛩础?,以堯舜為公天下之制,有別于“自禹而德衰”家天下之亂制。

“以正人倫”,正人倫,政教之始(《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何注)。父不父,則子不子,傳染病重。新王之心,先自大本入手,即正人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今天可得真的正人倫了!現在一切的不正常,皆自人倫不正來的。想一切上軌道,必自“正人倫”入手。

“因其成敗”,因前事之成敗?!耙悦黜樐妗?,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兩者是對立的。根據舊王的成敗,以明其為事之道的順逆。

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成);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

要去偽存性,率性之謂道,“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中庸》)。

是亦始于麤(cū)糲(cù),終于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凌注:“隱元年,注:‘于所傳聞之世,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

“麤”,粗也,《玉篇》:“不精也。”“糲”,《廣韻》:“麤也。”二字音同義同時,后一字念cù。

“士”,《說文》曰:“士,事也。數始于一,合于十,從一從十?!蓖剖弦粸槭?。人立身的第一個職務,執干戈以衛社稷。

“士”,“尚志”(《孟子·盡心上》),人生的第一步?!熬印?,成德之謂。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孔子的期望?!洞呵铩贰叭巳私杂惺烤又小?,《孟子》“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大易》“見群龍無首,吉”。

“見群龍無首,吉”,《易》變動不居,“乾道變化”,以龍為象,六爻六龍,代表人生六個環境,并非六條龍,是一條龍,龍德千變萬化。“初九。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隱藏以蓄養生機,運氣不好時,不潛則危險至矣;“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在地上,早晚有人發現,“天下文明”……六個位,各有所守,素位而行。要自我認識,不能忽略所處的環境。認識自己,才能素位,超過位就有危險。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是龍,人人皆可為堯、舜,見群龍無首,此為孔子超乎堯、舜之處,堯、舜仍有首。

“夏,中國之人也”,入中國則中國之,華夏,夷狄進至于爵,遠近大小若一。

《春秋》譏二名,乃是去偽存誠。誠,非學來的,乃與生俱來的,“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誠者,自成也”(《中庸》),要存住固有之誠,將本性完全存住,此乃天之道,“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易經·系辭上傳》)。天道之誠,乃性,去偽存誠。

“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太平世。

《春秋公羊傳·定公六年》“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何注:“《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太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復為譏,唯有二名故譏之,此《春秋》之制也?!薄洞呵锕騻鳌る[公元年》“公子益師卒”,何注:“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

《春秋》之義,不許有二名。但中國傳統,愈有學問的人名號愈多,字、號、堂號、齋號一大堆,多半自號。有德者才給賀號,同官禮之命字,也請客。死后,有德行的才有謚號。孔子佩劍,有稱壓書的,但孔子時代有書?至漢時,有功大臣走到哪兒皆可佩劍。一個男兒沒佩劍,就如今天沒服兵役般丟臉。

都是誰有錢誰享受,富人是從窮人來的。臺灣地區五十多年雖有不平,但沒如此寧靜享福的。當年在大陸隨身必攜帶槍,因為國民黨無《征兵法》,到處抓兵。

在臺灣應很知足了!現在吵吵鬧鬧,忘了當年吃甘薯的日子,那時紳士人家才吃甘薯絲飯。你們不滿意這個時代,但這個階段是臺灣有史以來最美好的一段。泰一過,即否了!泰特別短,否則特別長。

我這一生,就臺灣這一段安寧,之前是“亡國”“復辟”、搬家、奔波!你們應善用這段安寧,好好造就自己。想造第二次臺灣奇跡,不容易!任何朝代都有一段太平,然后就壞。

臺灣才十多年,就斗至此。如有定力,如能“保合太和”,就能享受一段;不能“保合太和”,就壞了!必吃活跳蝦,以此為樂,反常,逆也,要“明順逆”。

你們如稍微冷靜些,真是看破世情驚破膽。時一到,誰也管不了。明理,必要調不合理的事,“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智慧!以此作標準,看許多發生的事。

注釋

[1]蘇輿(1874—1914),字嘉瑞,號厚庵,今湖南平江人。幼年隨父蘇淵泉讀書,又從王先謙受學,為王氏得意門生。著有《春秋繁露義證》《校定晏子春秋》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武强县| 页游| 潞西市| 临颍县| 永清县| 桂阳县| 修武县| 永善县| 黔江区| 祁门县| 金湖县| 逊克县| 台州市| 定结县| 甘德县| 基隆市| 怀来县| 台南市| 东兰县| 罗定市| 伊川县| 辉县市| 炉霍县| 钟祥市| 沂水县| 随州市| 凤凰县| 台前县| 鄂尔多斯市| 金溪县| 手游| 旌德县| 武穴市| 宜君县| 明水县| 正阳县| 中卫市| 山东省| 清流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