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前言

昔日講學,到《春秋》已成圣人了。《春秋》難懂,必要忍耐地讀。《大易》由隱之顯,講道而生萬物;《春秋》由顯之隱,一切事物皆拉回道上。《大易》與《春秋》互相表里。《春秋》辨是非、明善惡,即明辨,非妄下評語,而是比事而行之。

《春秋》首書“元年,春,王正月”。孔子于《春秋》變“一”為“元”。何休注:“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

“元者,氣也”,此時已到什么境界了?與《易》“大哉乾元”已距離幾千萬年了。看一東西,馬上判斷是何時說的,不必談對錯。如說對錯、不能接受,只證明你的孤陋寡聞。

何休何以要如此講?因為沒這么講,當時的人不懂。“元者,氣也”,何休并非講錯,“氣”是漢人的觀念。思想隨時變遷,讀一人的書,要知其時代背景。

多少人說話,完全土包子,自己不懂,卻說別人不對。今天北京城,早已非昔日北京城。某些人最大的長處,就是不懂自己不懂。大學教書就有學問?是文丐,就沒有腦子。

時之可怕!違時都不可,況逆時?香港,復;澳門,復。“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易經·復卦》)故生生不息。此中國一切恢復之時。臺灣搞新的,弄不好,即成大墳場。正一陽生,蒸蒸日上,誰也打不住,銳不可當。此即識時,識時,然后能乘勢。

奉元,要自根本開始。那元是什么?先認識剛畫一筆時的境界。對今人應如何講?也得說元素、原子……傳統東西要自根上來,傳統最大的智慧,即法自然,八卦。但今天自然的用詞,已經不同,如電子、原子、中子、量子等。今天環境已日新月異,對自然界的認識,愈加深刻,故法自然,不可以只在八卦中認識。山,可能不只地球有。昔日木船,今太空船。船,代表空虛,能載人。

《春秋》以符號演變,《易》就陰、陽兩個符號,可以看出中國人的聰明。如何讀《大易》與《春秋》?要下什么功夫?培元,元即種子,以肥料培元。

什么叫“圣之時者”?因為什么“學而時習之”?今后,得是“識時大師”。何以不發明合時的東西,而凈搜集肥料?識“源”,才知“元”這點種子,再以肥料培元,產生今天要吃的東西。從元開始,以古人智慧(古書)啟發自己的智慧。培養元,元不變。

講元學,奉元,人“性之初”之學。元,乃萬物性之初。元,含兩個性、兩個符號——乾、坤。看熊十力《乾坤衍》。我天天看《黃帝內經》。漢醫的古文,比經書還難。

資始、資生,兩個作用。兩個“資”字,最深的含義是什么?我天天教你們用腦子。資元而始、而生。守本,安本,居本,不離本。創說得資元,故曰“奉元”。離開“資”字,乃好高騖遠、索隱行怪、胡說八道。真了解元,才能讀《大易》與《春秋》。

“元年,春,王正月”,變一為元,天地之始。“大哉乾元”,資始;“至哉坤元”,資生。以什么生生不息?大明終始。始、生完之后,用“明”來終始,才能生生不息,否則百年即斷。明,終始,即生生,亦即易。

不從頭來,難以明白。每件事,必要找出根據,叫任何人不能突破。我如此講,是要你們接著講學。今天老師不少是自欺,幾人懂了?清潔隊長,某某學人——我之評。

元,為生之“機”,含“始生”“生生”。日月,白日、黑夜、白日、黑夜……此傳統“法自然”的思維。日月,永不休息;生生,與日月合其明。始生完之后,得使之生生不息。唯日月永遠生生不息,即易,“生生之謂易”(《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好好建設這塊土,告訴孩子怎么想。

鄭康成注《乾鑿度》說:“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什么叫不易?根據公式想三易,在《彖傳》想,則翻版的《易經》可成。

這是天命,今天中國正走在“復”上。中國有術,要它吃不飽、餓不死、憋不死,走路都有關卡。很苦,代表落伍。何以守苦不進步?我非勸其投降。我訓練第二代,非孫子,必用滿人宗室。我是舅公,一把胡子。人要對老的特別恭敬。與長者走路,必要錯一肩。社會很復雜,得有智慧。

地利最重要,反過來,即地不利。臺灣不利之處,太多了!我怕你們死時,都不知為什么死。誰和你們說真話?美國會為你們作戰?做夢都沒!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經·乾卦》),連天都統,天下事更不必談了。天的作用:“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易經·乾卦》)人御天,“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經·乾卦·文言傳》)。這是幾千年前的思想。何以今天都沒想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易經·乾卦》),“蒙以養正,圣功也”(《易經·蒙卦》),成就圣功,并非事功。

《繁露·竹林》云:“正也者,正于天之為人性命也。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好好細讀了?性命不變,何以要保合太和?即下修養功夫保養性命。“保合太和”的現象,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一統了,成了天人之德,“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至此,養正成功了,致中和,性即情、情即性,體用合一。

養正,就得守住正,居正,安正,結果天下大一統,圣功也。大居正,守正,安正。大一統,圣功。《大易》與《春秋》,就是體用不二,使“中”與“和”合而為一,而利貞。

統一,因統而一,乃霸道。一統,都一了,就無敵人,當然統了。仁者無敵,不統也統了,什么際、界都沒了。此圣功,是自“正”建立的。正的作用:一、“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三、《大學》格、致、誠、正。大一統,止于一,正,都得一了。

自哪里修?止于至善,止于元,“元者,善之長也”(《易經·乾卦·文言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明德,生生不息之德。止于元,變一為元。止于一,正。吾道一以貫之。何以學《易》與《春秋》?正元之道也。

“在明明德”,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之德,如此,誰敢浪費物資?可見多重視環保!了解生生之不易。“在新民”,將舊的骯臟、不德皆去掉。要新的民,不浪費物質。“在止于至善”,止于元,止于一,正。知此,可懂得什么叫奉元,終極目的——達于天德。天德,在人事上說即大同,一統。大學者,學大也。天德,奉元之用。非講,得修,得行。真懂,就算入門了。

生了,蒙以養正;養正成功了,得居正。“大居正”(《春秋公羊傳·隱公三年》),加“大”字,為贊詞。居正,止于至善,元,一,因一統。至元,最高的思想。宇宙間沒有敵人,都是愛。用仁統,仁者無敵;圣功,“蒙以養正,圣功也”。口說養正,凈做缺德事,說漂亮話有何用?一統天下,以仁道統天下。仁者無敵,焉有戰爭、謀詐?此時譏二名也。

《春秋公羊傳·定公六年》“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傳》曰:“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哀公十三年“晉魏多帥師侵衛”,《傳》曰:“此晉魏曼多也,曷為謂之晉魏多?譏二名,二名非禮也。”昭、定、哀,為所見世,著見太平,《繁露·俞序》曰:“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今之某些學人,垃圾堆里的蟲子。蟲子,還分大小,小蛆……我沒罵一個人,罵冒名頂替者。你們能在屋中坐五十年?何休下十七年功夫、董子三年不窺園,所以只懂得一點點。天下沒有白撿的,要好好下功夫。孔子絕不欺人,中國學問一以貫之,但很難辦到。

十年,我將《五經》串一遍,就是教授來也聽不懂。沒下功夫,能懂?就是我的兒子,也不代表有學問。凈偷、盜,欺世盜名。你們永不能和我一樣。讀《孫子》,好好重視《用間篇》。真做“漢奸”,我也是姜尚(《孫子·用間》謂“周之興也,呂牙在殷”)。要求真。未來的《大易》與《春秋》,絕對都不一樣,前無古人,叫孔老夫子偃臥。

光會說名詞,凈做男盜女娼的事,你們耍的術,太低!太低了!我為你們搭上橋,你們也不會走,太愚!愚到極點!一定要有光彩,再往大陸跑,否則,人家怎會看得起你?無知,都不如狗。兩岸通十年,有一人、有一團體立信了?

失敗應造反,老命都不要。悲哀在臺灣有些人沒腦子。近的要還李的債,必定要比李貪。三級貧戶,今有六億財產,怎么來的?放牛出身,能有今天?

讀書,是要自己深深地讀,但并非孔子之書以外就不讀,而是只要是中國人的學問,要多讀。讀古書,是讀思想,活的。思想,不是古玩保存。

昔日講八子:老子、莊子、墨子、管子、商君、韓非、荀子、孫子。以幾個中國代表的思想家作為初步。《四書》,純儒家。

六祖不識字,不講空話,《壇經》講體驗,以中國思想傳佛學,宋、明理學受其影響。民初學術亂。現在非為哪家盡忠,故稱“夏學”。

何以讀書很難?做專門學問,不易!如“止于至善”,就無一注解講明白。宋、明儒所講,皆禪宗。至善,善之長,《易·乾卦·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讀明白,談何容易?

止于至善,即止于元,故必了解元。奉元,止于元。變一為元,止于一,正也。《易》一開始,就要人“蒙以養正”,才能止于正。中國思想“吾道一以貫之”,但無一人如此解,我找出此解。

如說空話,能實行?如同和尚講極樂世界。真知太難,真讀明白,可得下苦功。依經解經,才有根據,不落空。一句話讀明白,得讀多少書?電視教學就胡扯,凈弄些新名詞,經的本文都沒看。

在蒙昧無知時,第一步即要養正。正,性命也,各正性命。“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知大始,乾以易知;“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經·坤卦》),坤以簡能,坤作成物。“大至之要道”,串在一起,得花多少功夫?作書易,但明白書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易簡)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簡與易,兩個相對的;成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分層次,頭腦多清楚!《大易》與《中庸》相表里。

易簡是什么?如不明白,理就沒法得;如明白,絕對成功,圣人不會欺我們。民國以來,一點事功都沒有,就是殺人。

今天完全胡扯,最多看各家概論。如所學不能行,即空話。智慧東西,乃是先覺覺后覺。

一個思想的構成,得經過多少步驟?讀書貴乎體悟。作注解的,真明白書了?沒能融會貫通,如何將前后串在一起?要搜集資料,將之當成肥料。

真有志于學,一輩子可以弄上一二本書。讀來子《周易集注》,能明白《易》?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也有許多空話。

古人說一句話,是要解決問題,并不是打啞謎,當時即白話。已不是專制時代了,不再根據帝王時代傳下的東西,今天要還原(元),“學校欽定之枉,道正率性之元”。古人解決其時代問題,今天則要解決今天問題。看有智慧者是怎么想的,以之做肥料,然后接著想。

性命有動作,“正性命”,生來都有性命,即正。不是順嘴說,標新立異,也必有證據;自開始,即必如此讀。但必讀過這么多書了,才能明白、才能接受。不可以按注解講,學生不會明白。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此一般人也。

那么多家——諸子百家,無非就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老子》并無人真懂,其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小魚的骨小,烹小魚,偶一不慎就碎了!《莊子》有《人間世》《齊物論》,齊物,物都得齊。

孔子曾向老子問學,說“吾道一以貫之”;后來,變一為元。孔子的思想,在《論語》上看出有三變;到作《春秋》,立一王之法。

讀書一定要仔細,上行不懂,不讀下行。求真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要以古人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接新枝,發新芽。每個人都有時代的使命,運氣好,就有發展的機會。如不說真話,難道還要騙后人?孫中山說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今天問題復雜,如何解決問題?做學問,必得有良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一個學人如連良知都沒有,還談什么?是傳良知,或是變相做買賣?如想發財,什么都可以做。做事,要腳踏實地,不要自欺。

我不想做不到的事,分外事不想。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每天除吃飯外,沒別的事就想。白天想一天,晚上講兩個小時。什么也不求,就在屋中仔細讀書,想。

昔日的博學鴻詞科,凈是抄書。陳立《公羊義疏》,搜了很多書,博,但無思想可言;只可借著他所搜的資料,去想。清乾、嘉時期,不許讀書人想,使讀書人走入訓詁考據,而造成“樸學”之興盛,但是不能用世(事)。光緒帝的戊戌變法無成,而孫中山革命成了。思想有影響,是解決現實問題的,并非空想的。

應有讀書會,可以檢討、研究。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要不斷地研究。奉元書院以《大易》《春秋》為本經。

讀書,并非看完注就完了,沒有一本注讓人明白。明白是在自己,必要融會貫通。人真是萬能,只要心不旁騖,都有最高的智慧。讀書要有層次。易簡、中和,即層次問題。

看《康熙字典》,其中有《說文》(《說文解字》簡稱,下同)的解釋。讀書必自識字開始,要勤。看《說文》《爾雅》,認識基本問題。查《大漢和辭典》。讀書的工具書必要備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閑書,浪費時間。

要造就思想家,自戰國以后,就沒有思想家了。先秦時,周王室衰微后,天下大壞,而造成百家爭鳴。秦、漢就不許人想,漢初的董子、太史公有大成,之后就沒有思想,多注釋之學。許多舊注,并非古人想的真理。今天要重建思想,看古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其思想層次如何?

想一問題,并非單純,要分很多步驟。如人在蒙之時,第一個要先養性命;知做事了,應順著人性去做,即道,是正。養正,不離開性命,將來才能成圣功,一統,故曰“蒙以養正,圣功也”。《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即順著性命做事,按正道行事。

今后要思維,生活環境不同,思維自然不同。民族文化,是由思維建立的。《春秋》之夷狄,代表沒有文化。古人所想是個路子,接著想即“述”,“述九圣之雄圖”。

開始讀書,不要求速,嚴格要求自己,就當趣味讀。自動自發,不可以有功利境界,求真。看今人所寫的書,多看原典,即知其問題多。

并非必定接受《易經》的一切,但它是人類第一個懂得動腦的。《春秋》則為孔子思想的結晶,是治世、實踐之學。自《四書》讀,《論語》每一章都有深意。

專制時代說“祖制不可違”,昏君都因昏迷,而損及政治。有高智慧,焉能助人為惡?古人的思想,多陪著政權走,并非思想的本來面目。今后要恢復傳統思想本來的面目,本著良知想,不要摻雜其他。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必要時習,才能有悅。“習,鳥數飛也”,得練習多少遍?如赤子學習走路,要經多少次的跌跌撞撞?學,豈能一下就合乎時?今天學完,如何時習之?第一要除掉一切不合理的,非禮勿視、聽、言、動,“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至少要對得起良心。致良知,乃是“時習”的結果。慍、悅,藏之于心;樂、怒,形之于色。致良知,內心的愉快,悅也。走“時所需”的路子,撥亂反正,時習之。

研究學問、做事,是連在一起的,必要學會做事。三兩好朋友,切磋琢磨。今天應負的責任太多了,看今人都做些什么?每天的犯罪,層出不窮,自己就垮了。環境把年輕人都糟蹋了。今天教育為第一要義,因為已經沒有人形了。有心為文,亦得有心于做事,必要實際。人人都做,早晚會有希望。現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要跟上時代。我以為講沒用,要多去行。電臺要找我講,我不答應。

學的方式,學而時習之,“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孫子·勢篇》)。致良知,做好事,心里愉快。行善不求報,良知之悅。

成立讀書會,定時研究問題,有看法,做筆錄,印證自己有無先見之明?證明自己對事情的見地如何?如同語錄,有錯就修正。必要動筆,不常寫,則下筆語無倫次。人就是勤,每天有論壇,養成習慣,就不胡扯。一定要有計劃怎么做,必要利用時間,時間寶貴。出門隨時想,馬上作筆記。

人千萬不要走偏,愈走愈陷愈深,社會風氣太可怕!有趣味,愈引愈深,但不要做書呆子。有多大的學問,做多大的事業。讀文史哲的,更應下功夫,所學原本就空,如無實學、沒有實用,就沒有用,中國就是書呆子誤國。只要開始,沒有來不及的。做學問,是一輩子的事。何以做事不行,一弄就壞?因為私心太重。臺灣最大的致命傷,爭名奪利,互不相讓。

現在澳門也有我們同學了,是啟功的學生。北大四月初在香港或廣州考試。

最好幾個人在一起讀書,可以切磋琢磨,愈讀愈有問題,才會進步。必要練習發揮自己的思想。懂得想了,遇事才有辦法。必要實際,要懂得怎么做事。自己回頭想:自己讀一年書,到底有什么所得?

臺灣的大學,不過是中學的延長。大學的教育方式、方法,如同教小孩。學校太大,管理亦成問題。你們平常看什么書、怎么看書?教授用講義上課,根本騙人。大陸猶有校風,有傳統——專題,學生找書讀。有專題讀書,才有范圍。學生要上圖書館找材料。

要懂思想,講治世之學。陳太傅(陳寶琛)、鄭孝胥懂得想。中國學術,在文史哲方面始終無樹立思想。梁卓如比較進步,多數是博學如陳寅恪。我與陳衡恪讀過書。

陳寅恪(1890—1969),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通曉二十余種語言,其史學脫胎于乾嘉考據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陳衡恪(1876—1923),字師增,陳三立長子,陳寅恪長兄。梁啟超稱他為“現代美術界具有藝術天才、高人格、不朽價值的第一人”。

注解要能看,再想,但你們即使能看《周易集注》,亦不大能懂。《四書》能看了,就不必再重視注解,自己讀,得練習時常想。還要練習寫,不能不動筆。多寫意見,即可看出自己懂否。三三五五在一起讀,容易進步。

我起早,假日亦然,利用時間。下雨,上臺大散步;不下雨,不上臺大,到別處去。

你們完全沒有讀書的基礎,不識字。必要自己能看書,有問題必要有旁證,否則不能解決問題。學治事,讀書的方式又不同。喜外交的,要多讀有關外交的專書。學辦事,必要懂辦事之術,看《戰國策》。傳統文化悠久,任何一件皆有專學,如喝茶有《茶經》。

必要走“專學”的路子。你們的雜志,完全浪費!集中,才能談問題。做學問,不可以離開現實。臺灣學術不上軌道。每天有無研究的對象?不檢討時事,怎知對否?

臺籍同學深入得少,將來第二代可能都回去。有些人的基礎太差,讀書的時間少。我五十年,無一天不與臺灣人在一起,總覺得其做事方式完全不一樣。

在一起認真檢討時事,“學而時習之”。自試,看讀一輩子書,時代亂,能用上否?沒有希望,要找出希望;沒有辦法,要想出辦法。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得高明,有一套辦法。天天唱高調,能解決問題?學實際做事。遇事不可以逃避,否則怎么處理事情?學什么,就要下功夫。

《大易》與《春秋》必要真明白,還必得講。《易》如走上卜,完了!思想的層次,很重要。想一問題,得分多少層次;不懂,就不能做事。不論說話、思想,都要抓住重點。

如“三民主義”有必要廢改?根本已經無人重視了,又何必多此一舉?其次,失去海外華人的認同。如此,豈不是因小失大?少,是術;但取消,影響大。要知怎么處理事情,放在重點。不重視,有若無,絕不可一刀兩斷。

《四書》不可以忽視,乃求生存的智慧。可以不做學者,絕不能不求生存。

小孩弄得這么糟,人與人之間一點尊嚴都沒有,有許多事太偏差、太荒唐!談時事,將意見貢獻出。假設談問題,必經過很多層次。倫類不清,語無倫次。

自己不奮斗達到一水準,下一代絕不能達到水準。你們要是不夠水準,你們的后代絕不夠水準。我天天要你們力爭上游,你們這一代最重要。

北大的受訓方式,還是國際水準。我所講,雖非科學,但是民族精神,乃科學的動力,可以應事,“學而時習之”。臺灣問題解決后,三五百年,再無人敢侵略中國。要學國際事務,外語必專一樣,當工具。你們要學的太多了,你不行,人家看不起你。

要懂“時”,自己的立場要特別注意。必要練習合作,互信。今天缺有思想的人處理問題。人有思想,能升華自己,絕不做低的事。人太應付了,就浪費太多寶貴的光陰。有超高的思想,有所為,精氣神才能集中。到處消耗,身體怎能好?意志要集中,有奮斗的目標。時常問自己:我要做什么?乃責無旁貸。其次問:我能做什么?要做自己能做的事,則事半功倍。平常做自己能做的事,萬不得已做要做的事。

蒙以養正,各正性命。《繁露》講養正,與性命不同。“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但也有沒正性命的,如夫婦不孕。男女得合德,性命沒正就不合德,所以養的是正,而非性命。正性命,則性命完整無缺,否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男女有體,必“陰陽合德”。人性都有,不正不合德,故“正也者,正天地之性命也”。養正以后,要居正,才能大一統,故《春秋》講大居正、大一統,與《大易》相表里。

懂得讀書方法了,一輩子會讀書。培養智慧,今人就缺智慧。昔日流氓,盜亦有道。上海出流氓,東北出土匪。滿人亡國,但仍有《清室優待條例》,享受。有些到東北的人,白天作工,晚上當土匪。

養正以后,什么都生生不息。栽培,但如時不正,則光長葉不結果,講究節氣在此,動植物皆如此,人類也有不孕的。不失正,本能都能發揮。

做事失了正,弄得亂七八糟,社會、環境皆亂。卡特來臺,兩夜五萬美金,而原住民的生活又如何?所為何來?不正!卡特做慈善事業。“天聽自我民聽”,根據此思維。

帥以正,必也正名,可見“正”的含義多么深!《易》講蒙以養正,因“正”非自外來的,乃是與身俱有的。性命,不說養而是正,各正性命。

居正,太偉大了,乃加“大”之贊詞,大居正。圣功,一統,是情愿的,不用武力,遠近大小若一。兩岸要一統,為一而統,天經地義的。不統的,絕對渾。

“夷狄進至于爵”,連夷狄都有爵位了,“遠近大小若一”,遠近、大小都一樣了。或以一為仁,以一統為“以仁統天下”,一是仁之體,變一為元,則元為一切之體。

我原元,看元究竟是什么?《爾雅》第一個字“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肇”,始也,創建,開戶之始;“祖”,人之始。伏羲、黃帝廟的匾“人文初祖”“人文始祖”。《爾雅》必看,乃為學之基礎,并非學問。

《公羊傳》何休序:“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現在的《孝經》是漢時成書的,漢室講孝悌力田,是帝王的護身符,并非孔子所講的《孝經》。秦漢以后,稱“君父”,君在父前。

孔子所講的《孝經》,得與《春秋》相表里,因“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春秋》為撥亂反正之書,孔子要造反,當時人人皆知,《孝經》絕對不利于統治者。自《論語》中有關“問孝章”“問仁章”中悟。《禮記·學記》說:“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是繼孔子之志。今天大家罵的,其實是帝王的版本。

元為種子,種子絕對寶貴,以肥料培之,可以開時花、結果實。中國每到了危亡之際,“公羊學”絕對振興。孫中山是中國人,受時學——“公羊學”的影響。

社會絕對不可以破壞,一步走錯,全部都亂了套,群起效法。

得怎么正?《春秋》講“撥亂反正”,《易經》講“養正圣功”。可見“正”字,在中國思想的重要。為政,必得先正名,目的在成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各正性命,怎么養?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宮前三大殿的命名——太和、中和、保和,乃是中國思想精華之所在。人人都有德行了,則“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何以古人如此聰慧?看始皇陵出土的秦兵馬俑、兵車戰馬,何以有那么高的技術?祖宗能,為何我們子孫不能?要恢復“自信心”與“能”。再看商周青銅器,其技術之高超,后世不能仿。中國字之敦厚、墨硯之美!如能減少外務,以今天客觀環境的條件,難道比不上古人?看一東西,必要用心。我閑來無事,或心煩時,但在故宮坐一天,看古人之能。今人何以墮落至連個人形都沒有?對教授都要制訂法條規范,豈不如同雇用下人?

怎么養自己?蒙就要養正。自己先養好,再去度人。我活一天,動一天腦,死而后已。人要活一天做一天。你們不知我天天忙什么。我一生不變,老是研究“公羊學”。因為我始終在亂世,“公羊學”就講“撥亂反正”的智慧,故研究“公羊學”。有責任,不知老之將至!沒人看,仍要寫,盡知識分子的責任。

“華夏學菀”,用“菀”,茂盛貌,什么都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中庸》),此為奉元書院的終極目的。“學而時習之”,學“大”,“大”指天之用,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容乃大。讀完《大學》,有知識,就懂得關心世界、人類。

八大山人(1626—1705)的卷子,給其大師兄的。

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俗寫,自五十九歲后所書“八大山人”含義深刻,“八大”與“山人”合書即“哭之、笑之”,寄意隱痛。其詩“無聊笑哭漫流傳”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之心情。

傳統制度,每個書院皆有所宗。講元,供奉羲皇、媧皇,主祭祖與宗。要懂得思想,夏教奉元宗。先修廟,廟里頭有書院、學苑。人祖羲皇廟,老祖宗最靈。以奉元學會作為“正”的標準,以德為本。人生在世活著必有目標,活著必要有一套計劃,讀書要抓住要點,一步一步往前走,不必成功在我。

傳統思想的終極目的是什么?見《原儒》。諸子百家有思想,由思想有條理而成理想,“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易經·說卦傳》),本正也。了解傳統思想就有責任感。思想,理想,禮義(實踐)。思想不是亂扯的,內行一聽即知。

像玩票似的,背上一兩段,幾天遇事就明白,腦子會愈用愈靈光。人自己沒想老,不會老的。天天用,腦子不會停;如退休,就半身不遂了!要少吃葷,于智慧有影響。

我在臺五十年,一定要有種子,學問誰肯努力誰就有。思想必須變成行為,才對別人有好處。做學問,要當成趣味,有好奇心。活活潑潑的,不要有企圖心。做筆記,溫習。

魏,文才美,道德不高。好好看徐干《中論》,《漢魏叢書》有收。

徐干《中論》,是一部政論性著作,其意旨:“大都闡發義理,原本經訓,而歸之于圣賢之道。”歷代史書大多將其列入儒家類。《中論》一書分上、下二卷,共計二十篇,《治學》至《爵祿》十篇為上卷,《考偽》至《民數》十篇為下卷。該書針對當時文人崇尚辭藻華麗,而不注重闡發大義、弘揚圣賢之道和傳播教化之陋風而作,目的在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龔自珍說:“徐干《中論》,論儒者之蔽,既見要害,擊而中之。”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

《漢魏叢書》,明新安人程榮所編。全書按四部分類,共收書三十八種:經部十一種,史部四種,子部二十三種,集部無書。是一部著名的斷代綜合性叢書,除收錄漢魏時期重要著作外,漢以前和魏以后圖書也少量收錄。

只要不越分,人生其實很簡單,我一雙布鞋穿二十年。如娶一敗家享受的老婆,一生就完了!

孔學:孔、曾、思、孟、荀。子夏傳《春秋》。顯學:老子、莊子、墨子。幾千年沒有幾個思想家,才八個。《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外儒內禪)。最低限度必讀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荀子》。

《易經》配《大學》《中庸》讀,互為表里。《春秋》董子、何休、《史記》(《太史公自序》最重要)、《白虎通》。《春秋》即《公羊》,漢《春秋》。

上面十七本,要按部就班讀。放棄一切注,依經解經,自元開始。

熊十力以《六經》皆竄。清人皮錫瑞有《經學通論》《經學歷史》及《皮氏八種》。廖平、康有為、崔適、陳柱。熊十力,另一思想的開創者,其書必仔細讀。

思想貴乎實行,以文會友,道濟天下。教做棉花,子子孫孫永遠有被子。自根上做,不要從末梢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门源| 古田县| 苗栗县| 都安| 海伦市| 古丈县| 冕宁县| 清徐县| 西乌珠穆沁旗| 海南省| 那坡县| 广水市| 南岸区| 增城市| 逊克县| 临潭县| 贵南县| 富宁县| 星子县| 武邑县| 哈密市| 扶绥县| 中超| 普定县| 岱山县| 襄城县| 甘谷县| 扬州市| 宁夏| 凤冈县| 军事| 舒城县| 永昌县| 阿拉善盟| 五指山市| 拉萨市| 黑龙江省| 三穗县| 都江堰市|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