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
- (日)王柯
- 1624字
- 2020-04-15 19:21:39
結論
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的萌芽期。在中國古代,文化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反言之,從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髓,看到傳統思想的本質。
中國初期國家的國家構造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下思想。而天下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不把“天下”等同、限定于“中國”,在解釋了“中國”在“天下”中所處地位的同時,還規定了周邊民族在天下體系中的地位。按照正統王朝思想的理解,“天下”從地理上可以分為“九州”與“九州之外、四海之內”這兩個部分,從方位上可以分為“中國”與“四夷”,而在民族集團的層次上又可以分為“華夏”與“蠻、夷、戎、狄”。被稱為“蠻、夷、戎、狄”的異民族也被列入“天下”的體系之中,這就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起源,也直接提供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土壤。
在這個“天下”的體系中,蠻、夷、戎、狄的地位最低。但是,這與其說是一種民族歧視,還不如說是一種“內”“外”之分。即使“中國”內部,在天子直接支配的王畿與諸侯之國之間,也存在著嚴格的“內服”與“外服”之分,而這種“內”“外”之分,因為結合了方位的要素,所以也就同時成為一種界限分明的等級制度。先秦時代的“中國”人對蠻、夷、戎、狄的認識,既包含了對它在天下體系中地位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對它在天下構造中所處方位的認識。蠻、夷、戎、狄生活的地域處于“中國”的四周,因此較之“外服”的諸侯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與王朝的距離都更加疏遠,所以在天下秩序中的等級、地位自然就低于“中國”的諸侯各國。
“天下思想”,毫無疑問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個中心不是針對“四夷”的“中國”,而是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天下的“天子”。從等級制的角度來看,中國初期國家社會時期的“天下”實際上是一個“三重的天下”。對于我們理解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來說,這一“多重型天下”的思想有兩點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點是在這個“多重型天下”的體系中“四夷”也被看作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第二點是這個“多重型天下”的體系為蠻、夷、戎、狄進入“中國”提供了可能。因為多重“天下”的思想擺脫了狹隘的血緣意識,將政治和文化作為劃分的標準,所以即使原來是屬于蠻、夷、戎、狄的人或集團,隨著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統一,也可能變成“華夏”,在中國的歷史上,這種事例不勝枚舉。
王朝與周邊民族之間的關系,自始至終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天下思想”則是打開中國國家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不絕、從小到大之謎的一把鑰匙。因為“天下思想”是在中國初期國家社會形態的背景下產生的,所以必然要在其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被修正完善,但是它的原理部分卻從未改變。這就是,人類社會所有的形式與內容都反映著或者應該反映“天”的意志,每個人類共同體集團的盛衰存亡也最終都決定于“天”的意志。這種思想,促使中國始終保持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傳統:中國歷代王朝和政權都將周邊民族視為“天下”不可或缺的部分,幾乎所有的王朝都采取“羈縻政策”,歡迎周邊民族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歡迎并承認它的“中國化”。這種事例,直到本世紀的前半期仍然可以得到確認。
如果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多重型天下”的思想,從各個方面影響了中國歷代的民族政策。例如,對于進入“天下”的異民族社會,并不實行直接的統治。只要它承認王朝的主權,就可以像漢唐那樣在異民族社會中建立只象征中央政府的統治權,而并不具有直接行政權的“都護”“都督”,或像明朝那樣建立“土司制度”,承認異民族的自治權利,實行彈性的統治。同時,對進入“天下”的異民族社會,并不要求它們實行與“中國”完全相同的社會制度。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既可以看到像明那樣采用“土司制度”,允許周邊的民族維持獨自的社會體制及社會構造,維持傳統統治方式的“中華王朝”;也可以看到像遼那樣設立南面官與北面官,對漢民族和北方民族實行不同的統治政策的異民族“征服王朝”。關于這些具體的事例,下文中將會一一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