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選(全六冊)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張啟成 徐達等
- 1442字
- 2020-04-10 10:36:18
出版說明
《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總集,由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子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主持編纂而成,故也稱《昭明文選》。漢魏以來,文集日繁,學者閱讀不易,于是集錄精華的文學選本應運而生,西晉摯虞編纂的《文章流別集》是最早的一種,可惜其書早佚。《文選》沿襲《文章流別集》分體編纂的傳統,收錄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的各類作品七百多篇,按體裁分為賦、詩等三十八類(一說三十九類),其中賦、詩又按題材分為若干小類,各類之中大略以作者年代先后為序。從作品時代來說,除屈原、宋玉、李斯等人的作品外,《文選》選錄的主要是漢、魏、晉及南朝宋、齊、梁各代的作品;從思想內容來說,《文選》中既有關于政治教化的作品,也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寫景抒情之作;從藝術形式來說,《文選》中多有駢偶之作,選文注重文采,以“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蕭統《文選序》)為主要藝術標準。可以說,《文選》集中了漢魏六朝文學的主要成果,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其中不少作品都是靠《文選》收錄才得以流傳至今。
《文選》編成之后,由于內容豐富,選錄精審,成為后人學習漢魏六朝文學的主要讀物,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前后三擬《文選》”(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杜甫也在《宗武生日》一詩中要求兒子“精熟《文選》理”(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七),宋人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語,清人張之洞在《書目答問》所附《國朝著述諸家姓名略》中列清代“文選學家”十五人,并說“國朝漢學、小學、駢文家皆深選學”,由此數例,即可見《文選》影響之深遠。
歷代注釋研究《文選》的著作很多,形成了一門專門的文選學。其中兩種最為重要的注本是完成于唐高宗時期的李善注《文選》和完成于唐玄宗時期的呂延濟等五臣注《文選》,后來將這兩種注本合編,則稱為《六臣注文選》。不過,對于今天的普通讀者來說,直接閱讀《文選》古注本仍有一定困難,因此中華書局特別推出《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文選》,以便更多的讀者能夠閱讀這部重要的總集。
本書是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文選全譯》的基礎上,按本套叢書體例要求全面修訂而成的。原文以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之胡克家重刊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選》為底本,同時參校《六臣注文選》等版本及作家別集和總集,盡量吸收前賢時彥的校勘成果。一般不出校勘記,必要時在注釋中說明校改依據及異文。全書中避諱字、異體字及明顯的刊刻誤字則徑改。
作者第一次出現時做詳細介紹,后文重復出現時則注明參見某卷作者介紹。各篇題下設置題解,解釋篇題含義,介紹寫作背景,概述文章大意,間亦輯錄有關評論。像《古詩十九首》這種一題多篇者,則將各篇的題解置于首句的注釋中。
本書采取分段注譯的方式,據文意對原文做了分段,注釋和翻譯置于各段之后,以免注釋和翻譯離原文太遠,不便閱讀。對原文中難讀難懂的字詞做了注音釋義,對原文涉及的語源典故、典章制度等也做了注釋。注釋中對李善注及五臣注多有吸收,李善注以底本為準,五臣注以中華書局1987年影印之《六臣注文選》為準。翻譯方面以直譯為主,詩賦的翻譯為保持韻文的特點,也努力譯為韻文。
為方便讀者閱讀和檢索,我們重新編制了目錄,并編制了著者、篇名兩個索引,置于書末。
本書由貴州大學張啟成、徐達教授主編,參與撰稿的作者分別為(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曉衛 曲 沐 宋秀麗 張亞新 張啟成 陳宗琳 房開江
駱禮剛 顧紹炯 徐 達 徐之明 梅桐生 熊永謙 熊竹沅
限于學識水平,我們的工作中難免有錯誤,敬請讀者方家不吝賜教!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