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遵憲年譜長編(上下冊):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林振武等
- 1408字
- 2020-04-10 10:40:31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 二歲
【國內外大事】四月十五(5月7日),廣州人民堅持七年之久的反入城斗爭取得勝利。《南京條約》簽訂后,英國人要求進入廣州城,廣州人民掀起反入城斗爭。英軍在香港增添兵船,測探外海內河各口之水路。徐廣縉、葉名琛則調集兵勇,嚴守炮臺,增加陸路兵力。廣州居民在士紳、在籍候選道許祥光倡導捐資下,集眾十萬,協助守城。至三月十四日,英人貼出告示,“布告各國夷商,現已罷議進城,大家安心貿易”。至是,進城之議遂寢。(文慶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六冊,第3179頁,中華書局1964年版。)秋,徐繼畬《瀛寰志略》問世。全書共十卷,約十四萬五千字。全面而扼要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沿革、政情民俗、經濟狀況。首先介紹了東西半球的概況,之后按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順序依次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共介紹了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該書與魏源的《海國圖志》同為中國較早的世界地理志。
弟黃遵模出生。黃遵模(1849年—1916年),字采汀,黃遵憲在筆談中說他“頗善雕刻,工音樂,蓋天姿卓絕,而不喜讀書,好武事”。晚年任嘉應保良局局董,與同盟會會員產生沖突,后遇刺身亡。(蔣英豪:《黃遵憲師友記》,第74—75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客家人有嬰兒喂乳至三歲的習慣,在黃遵模出生后,兄弟爭乳,黃遵憲年長,經常由李太夫人照看。黃遵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詩云:“明年阿弟生,弟兄日爭乳。太婆向母懷,伸手抱兒去。”(《詩草箋注》上,第427頁。)
張士駒出生。張士駒(1849年—1870年),字心谷,為黃遵憲之胞姑丈,與黃遵憲為總角之交,少有文名。
三月二十一(4月13日),溫仲和出生。溫仲和出生的時間和年齡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客家名人錄》說他是1837年出生,終年六十六歲。(黃偉經:《客家名人錄》,第401—404頁,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梅縣客家杰出人物》說是1848年出生,終年五十六歲。(梅縣地方志辦公室、梅縣地方志學會編:《梅縣客家杰出人物》,第31—32頁,2007年版。)丘逢甲在《溫柳介先生墓志銘》中說:“君生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三月二十一日,卒光緒三十年甲辰八月十三日,年五十六。”(廣東丘逢甲研究會:《丘逢甲集》,第842頁,岳麓書社2001年版。)丘逢甲與溫仲和是好友,其說當可信。溫仲和字慕柳,號柳介,廣東嘉應州松口堡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丙戌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才學廣博,為人謙虛恭讓。對天文、氣象、算學、理化、經史、地理頗有研究,且精詩文,善書法。(梅縣地方志辦公室、梅縣地方志學會編:《梅縣客家杰出人物》,第32頁,2007年版。)同治六年(1867年)與黃遵憲同應院試入州學,友誼甚篤。光緒二十年(1903年),溫到潮州金山書院講訓詁學,后任潮州金山書院院長,潮州中學堂總教習,開創嶺東考據學的風氣。曾任《嘉應州志》總編撰,歷時八年編成《光緒嘉應州志》。著有《求在我齋集》《三禮匯纂》《讀春秋公羊札記》等。
時嘉應州知州文晟倡修嘉應州城墻,并疏通南門外河,重修南門外觀瀾亭。
夏,王韜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之邀,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王韜《漫游隨錄》記:“己酉六月……承麥都思先生遣使再至,貽書勸行,因有滬上之游。”(王韜:《漫游隨錄·扶桑游記》,第9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黃遵憲年輕時讀過王韜的文章,“黃遵憲早歲詩作《香港感懷》十首是根據王韜《香港略論》寫成的”。(蔣英豪:《黃遵憲師友記》,第185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光緒五年(1879年)黃遵憲與王韜相識,過從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