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遵憲年譜長編(上下冊):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林振武等
- 4691字
- 2020-04-10 10:40:31
先世
黃遵憲高祖黃潤(1733年—1829年),字樸泉,下市祿善堂黃屋開基祖,白手起家成為典當商人。黃遵憲在《高祖樸泉府君述略》中說:“高祖樸泉時,家貧甚。樸泉竹笠草履,包飯趁墟,為人書牛契。時外國銀錢,甫行閩、粵間,樸泉能以色之美惡、聲之浮沉、質之精粗,鑒別真偽。設一案坐廛市間,市散然后歸。如是數年,漸積漸富。至三十而設典肆,暮年典肆凡四五所。”(《詩草箋注》下,第1172頁。)樸泉公高齡,壽百歲,五代同堂。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朝廷頒發圣旨:“朕仰承天眷,上年喜得五世玄孫,嘉應駢臻,恩賜宜渥。因令各省督、撫,查明所屬紳士、庶民,有身及五代同堂者,加恩賞賚。”(稽璜等撰:《皇朝通典》第57卷,第20—21頁,浙江書局光緒八年版。)嘉應州同時享有“百年上壽,五代同堂”的家庭有二:一是黃遵憲的高祖黃樸泉之家,二是松口梁奇輔妻陳氏之家,都得到加恩賞賚。樸泉公神牌位寫道:“欽旌五代同堂,諱潤,字桂柏,謚孝創,百壽樸泉黃公。”(黃廣昌:《嘉應州“五代同堂”兩大家》,《梅州日報》,2005年7月1日。)樸泉公有子十人,清末繁衍至二百口,其中有八位舉人、一位進士。
高祖夫人鐘氏,是嘉應西陽直坑欽賜進士鐘錩的孫女,勤勞賢惠,深受族人贊譽。黃遵憲在《高祖妣鐘太淑人述略》說:“年十四,以童養媳來歸樸泉公。既入門,井臼縫紉,操勞如成人。逮府君設典肆,內事悉以任之。”(黃延盛:《廣東嘉應州攀桂坊黃氏家史》,鄭海麟、黃延康編撰:《黃伯權傳記》,第104頁,培富印刷1997年版;張永芳、李玲編:《黃遵憲研究資料選編》上,第6頁,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版。)
黃遵憲曾祖黃學詩(約1772年—1840年),字詞海,樸泉第六子,經商為業,封贈中憲大夫。再封贈中議大夫。又封贈榮祿大夫。
曾祖夫人李氏(1773年—1858年),名淑配,小名郴姑,后世稱為德贊婆,是城內翰林院檢討李象元(2)的裔孫,隆準大耳,面長方如男子相。十八歲歸學詩,治家嚴謹,是夫君的賢內助。初封宜人,繼贈恭人,又贈夫人、一品夫人。“輔相詞海府君,事無不咨商而行。詞海公已歿,乃就養于云南嵩明州。居一二年,不樂,歸。府君所遺商業,或居或賣,店伙輩必來稟命,由太夫人斷行之。太夫人治家嚴,雖所愛,或不順遂,輒怒責,或呼杖。諸孫婦十六七人,不許插花,不許掠耳鬢,不許以假發拖長髻尾。晨起如廁,必遍歷孫婦室外。諸孫婦必于未明時嚴妝竟,聞太夫人履聲,即出垂手立戶外問安。或未見,輒問病耶?睡耶?咸惕息不敢違。”(《全集》上,第269頁。)李氏知書達理,持家有方,黃遵憲小時由李氏照看,“遵憲生周歲,引與同寢,甫學語。即教以歌詩”。深得李氏寵愛,“太夫人于諸子鐘愛吾祖,于諸孫愛吾父母,手抱遵憲語于眾曰:人必以我為偏愛,然此兒必副吾所望,他日笑我未遲也”。(《詩草箋注》上,第431—432頁。)黃遵憲對李氏感情特深,這在其《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一詩中有真切的反映。
黃遵憲祖父黃際升(1809年—1891年),字允初,詞海第六子,繼承祖業經商,《光緒嘉應州志》記載:“黃際升,字允初,性和易,處事練達,同治乙丑三四月大饑,米斗至千五百錢。際升初與州人士捐資為義倉,至是議者欲按戶散賑,際升堅持不可,曰:州人雖貧,然愛惜聲名,今曰賑則故家寒士不得分潤者多矣,且倉米無幾,如此恐不足數日糧。糧盡何以為繼,計不如煮粥,碗三錢,人得六錢,足支餐一日矣,收其貲又可續糴,此名曰賣而實賑也,從其言,全活甚眾。”(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輯:《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光緒)嘉應州志》,第438頁,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
黃際升自幼警敏穎悟過人,先隨兄長讀書,后奉父命棄儒從商。咸豐初,林則徐部屬領兵道經嘉應(3),忽一日通知知州文晟,要州府于次日準備三千人的午飯。知府倉卒不知所措,向黃際升求援,際升獻上一計,由他出資三百萬發給士兵,然后在街巷鳴鑼。“州官買飯供兵吃”,于是百姓爭出熱飯、魚肉蔬菜,陳放廣場,解決了三千士兵的吃飯問題,知州大為稱贊。(劉佑平:《中華姓氏通書·黃姓》,第207頁,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黃際升處事干練,有謀略,“舊例納糧必罄納,乃給收票,貧戶一次納不足額,積欠愈多,胥吏轉因其欠以為利,州人病之。公言于壯烈公,無論納多寡,先給小票,清數則匯易大票,咸樂便之。其處事大率類此。此外則與州人士設立義倉,籌賑饑貧。咸同之間,流寇竄擾,則募勇練團,屢保危城。晚歲譽望益隆,族黨姻鄰,遇事輒就咨詢排解,得公一言,滿座盡歡,嫌疑咸釋”。(吳天任:《黃公度先生傳稿》,第16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
黃遵憲在《先祖榮祿公述略》一文記載,黃際升侍奉長輩,細心孝順:“府君諱際升,字允初,先曾祖第六子也。幼隨諸兄讀書,警敏,善屬文。二伯祖早夭,曾祖以襄理乏人,命之棄儒而業商。逮曾祖沒,曾祖母李太夫人就養于云南,府君奉以行。驅馳蠶叢鳥道間,山行板輿,水行安艫,有呼喚,未嘗不在前,遇安息,則咫尺不相離也。居云南二年,太夫人不樂,府君又奉以歸,凡歷一萬六七千里,費時一年有奇,太夫人胥忘其勞。府君已歸,仍業商,以辰出、以酉入,就太夫人問今日安否、饑耶寒耶。凡官文臧否,政之得失,士夫之賢不肖,必罄舉以告。某村某鄉相斗毆,有何鬼神,語連蜷不休,或引述小說家言,附會今事。又令兒孫輩背誦《千家詩》《三字經》,給以兒童戲物,引作笑樂。伺太夫人倦,乃相率退,蓋二十余年如一日。”(《全集》上,第272頁。)
黃遵庚、黃干甫在《黃遵憲生平事跡》記載:“他的祖父黃際升,字允初,經營先人遺下的商業,家庭生活頗為優裕。其為人極為練達、急公好義,常對勞動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和援助,而對當地的不肖官吏敢于譏彈反抗,州人稱道不衰,是一個開明的士紳。”(《全集》下,第1585頁。)
黃際升身體強壯,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遵憲全家拜祭李太夫人墓時,黃際升已經七十九歲,仍然步履矯健,身軀挺直。黃遵憲在《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一詩中這樣描述:“兒今年四十,大父七十九。所喜頗聰強,容顏類如舊。周山看松柏,不要攜杖走。拜跪不須扶,未覺躬傴僂。”(《詩草箋注》上,第438頁。)
黃際升原配梁氏(1807年—1841年),年二十來歸際升,有三子,誥贈一品夫人。“元配梁夫人,汲縣知縣念祖公之孫女,監生重熙公之女也,世承詩禮,以柔順聞,年三十四卒。”(《全集》上,第273—274頁。)允初公繼配蕭氏,續配梁氏。
黃遵憲父親黃鴻藻(1839年—1891年)(4),字硯賓,號逸農,黃際升長子,清咸豐六年(1856年)中舉,先后擔任過戶部主事、廣西思恩府知府等官。“黃遵憲的父親黃鴻藻是這個家族第一個成功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在他1856年中了舉人之后,開始了一段漫長而成績卓著的官場生涯,尤其是中法戰爭中他及時地向駐守在廣東南部和越南北部的中國軍隊供應糧餉,這使他飽受贊揚。”(施吉瑞著、孫洛丹譯:《人境廬內:黃遵憲其人其詩考》,第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黃遵庚、黃干甫在《黃遵憲生平事跡》記載:“他的父親黃鴻藻,字硯賓,號逸農,是際升公的長子,清咸豐丙辰科并補行乙卯科的舉人,由戶部主事改官知府,分發廣西省任用,先后督辦南寧、梧州等處厘務。適值中法戰爭爆發,我國軍隊大量開出鎮南關(今睦南關(5)),糧餉所需,急如星火。他籌劃調撥,解決了軍隊的給養問題,清廷即任他為思恩府知府。在任上,他教養兼施,政聲卓著,后由廣西巡撫李秉衡保舉加三品銜、升用道。”(《全集》下,第1585頁。)黃鴻藻一生官位不高,但是抱負不凡,常自勉道:“士大夫平日讀書養氣,當自任以天下之重。一旦值國家大計,在所必爭,則批鱗犯顏,不顧禍福,稍一瞻望,便貽千古之譏。若區區一小政之得失,一庸臣之進退,連章入告,以市恩而沽名,即其心無他,亦不免自視過輕矣。”(黃鴻藻:《逸農筆記》卷八,第7—8頁,光緒十四年,梅州劍英圖書館藏。)
光緒十五年(1889年)冬,黃鴻藻任思恩府知府,期間“辦農桑,修書院,教養兼施,政聲卓著”。(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輯:《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光緒)嘉應州志》卷十三人物志,第438頁,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黃遵憲在《先考思恩公述略》一文中寫道:“到省后,迭委要差。壬午充文闈外監試,己丑充文闈內監試,是冬檄署思恩府知府。思恩為王文成公舊治,有陽明書院,久傾圮矣,府君修復之,乞中丞請于朝,以文成公例入祀典。又請御書扁額,得‘教衍云巖’四字,懸于書院。府君以朱陸學派,異流同源,因主張良知之說,舉其平苗徭之功以勸勉,思人復知向學。及去任,遂以府君畫像供座側焉。廣西土瘠產薄,安陽馬中丞丕瑤創興蠶利,府君一意奉行,先祖復貽書督之。府君與紳士約以種桑多寡課殿最,遣人往潮州購種分布。時以微服巡行塍野間,與老農村嫗課晴話雨,笑語為樂。不數月,蔚然成林。中丞大喜,語僚屬曰:‘以儒術飭吏治,黃太守之謂矣。’又手書柱銘以贈云:‘學道能精明世故,性天內見涵養工夫。’蓋紀實也。”(《全集》上,第276頁。)黃鴻藻多才多藝,平易近人,口若懸河,常常高朋滿座,“性和易,能鼓琴,尤善銅弦琴。好客喜劇談,時雜以詼諧,音吐清亮,隔屋若相酬接”。(吳天任:《黃公度先生傳稿》,第17頁,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版。)
黃鴻藻為官清廉,他在廣西多次身任要職,管理厘務,負責軍隊后勤供給,然一介不取,“然處膏脂不能自潤,宦粵西十年,卒之日,余囊不及三百金也”。(《全集》上,第277頁。)著作有《逸農筆記》《思恩雜著》《退思書屋詩文稿》等。
黃鴻藻娶妻妾吳氏和劉氏二房,黃遵憲是吳氏所出,吳夫人于道光八年(1828年)七月二十三日生,于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十卒。“夫人姓吳氏,庠生詞英公之女。年十□,歸我父硯賓先生。先王母梁夫人早棄養,曾祖母李太夫人年七十,老病輾轉胥俟人。太夫人子孫蕃多,男女內外數十人,顧獨愛吾祖與父。及吾母來,又最鐘愛焉。日昧爽起,吾祖父偕入問夜安否,而吾母為之櫛沐,為之盥洗。每食,吾祖進飯,吾父奉羹,吾母則掇箸,或以匕飼之。醫來,則吾祖延醫,而吾父調藥,吾母量水。夜寢,吾母登榻上為按摩抑搔,吾祖吾父率諸孫輩圍坐其下,嬉笑歡謔,時引述小說家言及鄉曲瑣事,刺刺不休。既而悄悄不應,則知太夫人已熟寢矣。乃相率退,休戶樞,使無聲,褰裳躡履,車輪曳踵,拂動甚微。蓋十數年如一日。太夫人每謂吾祖:‘俗語有之,愛此裙、惜此帶,是固然矣。顧吾愛新婦。實以新婦賢且孝,非愛汝輩故推及之也。’”(《全集》上,第267—268頁。)
黃遵憲同胞兄弟姐妹六人,二弟遵模,字采汀,廣西候補知府。三弟遵路,字公望,州庠生。四弟遵楷,字牖達,光緒己丑科舉人,大挑知縣,署福建廈門同知,曾任駐日本神戶領事,精通國際金融貿易。長妹珍玉,次妹碧玉。庶弟妹三人,劉氏所出。庶弟遵實,字實甫。庶妹二人:芳玉和佩玉。
(1) 定域,當為定城。
(2) 李象元(1661年—1746年),程鄉(今梅州市梅城金山)人。少年勤奮攻讀,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進士,為清代嘉應州授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字伯猷。秉性正直,持躬謹慎而氣度謙和,接人以禮。康熙辛未庶常授翰林院檢討。本朝五十年來州屬登第者,自象元始。家故儒素,攻苦力學通籍,后尤精研性命之理。”(程志遠等整理:《乾隆嘉應州志》上,第291頁,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古籍部1991年版。)
(3) 今案:或曰是林則徐領軍過嘉應,林則徐奉旨往廣西鎮壓太平軍,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病歿于廣東普寧行館,此行并未經嘉應州域,此領軍者當是其部屬。
(4) 黃鴻藻出生于1839年。施吉瑞在《人境廬內:黃遵憲其人其詩考》一書中說其出生于1828年,蔣英豪在《黃遵憲師友記》一書中說其出生于1829年,均誤。黃遵憲在《先祖榮祿公述略》一文記載黃鴻藻在咸豐六年(1856年)中舉,時年十八歲。又黃鴻藻是黃際升第六子,黃際升出生于1809年,1829年其年僅二十歲,不可能生下第六個兒子。
(5) 現改名友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