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學思想史(全二冊):羅宗強文集
- 羅宗強
- 10202字
- 2020-04-10 10:39:50
第四節 小說創作中臺閣文學思想之影響
臺閣文學思想不惟左右著詩文創作領域,也影響著小說創作,給小說創作契入程朱理學思想。雖然此時程朱理學思想在小說中的表現不像在詩文中那樣充分而明確,雖然它僅在若干篇中初露端倪,但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這種影響以后在才子佳人小說中從題材到人物形象,都得到了充分的展開。這個初露端倪的影響由李昌祺的《剪燈余話》可以得到說明(96)。
《剪燈余話》二十篇,作于永樂十七年李昌祺謫役房山時;附錄《賈云華還魂記》,作于永樂十年(97)。自創作動機言,李昌祺《剪燈余話》自序中,說是受到《剪燈新話》的影響,有一種要仿效的創作欲望(98)。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內心有一種難以掩飾的失落感需要發泄。他董役長干寺和謫役房山的經歷,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他說:“矧余兩涉憂患,飽食之日少,且性不好博弈,非藉楮墨吟弄,則何以豁懷抱,宣郁悶乎?雖知其近于滑稽諧謔,而不遑恤者,亦猶疾痛之不免于呻吟耳,庸何諱哉?”(99)他的創作動因分明是郁悶的渲泄,雖“近于滑稽諧謔”,而決非以文為戲。
他寫《剪燈余話》時的心境,在詩中也有表現。《己亥房山除夕營中作》:
患難仍連歲,蹉跎獨此身。風塵雙短髩,宇宙一窮人。向曙繁星沒,凝寒積雪新。椒花今夕酒,誰壽白頭親!
風雪當除夕,空營一榻孤。天涯悲舐犢,地下憶童烏。寧復衰顏壯,惟應淚眼枯。大靈如不妄,再拜謝賢夫。
今夕猶常夕,如何倍憶家?二三千里道,四十五年華。貧有文章在,官無品秩加。遙知妻共女,愁坐卜燈花。
警柝嚴巡邏,寒更獨坐聽。凄其孤影瘦,邪許萬聲停。敗壁風穿葦,空庖凌在缾。茫茫天壤內,么麼一螟蛉。(100)
己亥是永樂十七年,正是他寫《剪燈余話》之時,被摒棄的孤獨、凄涼之感,是整個這一時期心態。《客夜聞砧》:
荒草蕭蕭郭隗臺,清砧明月兩堪哀。千愁百感多如雨,今夜燈前一并來。
《房山旅舍》:
枕寒衾冷對孤燈,室似郵亭榻似僧。清淚幾行揩又落,斜風細雨送殘更。(101)
在這樣的心境中,發泄憤懣,尋求慰藉,借文字以表達,乃是很自然的事。《剪燈余話》正是這種心境的很好的載體。
在《長安夜行錄》、《何思明游酆都錄》、《青城舞劍錄》、《泰山御史傳》、《洞天花燭記》等篇中,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對于社會不公的不滿。《長安夜行錄》借寫唐朝寧王搶奪人妻事件,以諷明初藩王之不法。《何思明游酆都錄》借著因果報應言說世間種種惡行終將得惡報。小說寫宋人何思明崇尚理學家的性命之學,非議佛、道,被酆都之神逮至酆都,親見世間惡人所受之種種酷刑,如:“世之兇惡,虐害善良者”,被送“剔鏤”獄,刀鏤全身,澆以熱醋;“世之小人,謗毀君子者”,被送至“穢溷”獄,投入滾沸之糞池煮之,潰爛化為蛆,又炒之使成灰;世間“招權納賄,欺世盜名”之官,被送至“懲戒贓濫”之獄,受夜叉宰割、鐵蛇銅犬吸血之苦。在這一篇里,除了對貪官污吏加以抨擊外,就是對誹謗害人的小人的氣憤。這使人想起他兩次被謫服役的事。兩次謫官,原因都未明,但與小人的誹謗當不無關系。這一篇與《剪燈新話》中的《令狐生冥夢錄》有相似處(102)。同是講佛家的因果報應,但是它在果報之外,加入了儒家思想,這一點我們后面再談。而且它雖在講因果報應上有仿效處,但此種仿效,由于有身世之感,因之也就顯出感情發泄之真實。《青城舞劍錄》隱約表達出懷才不遇之感。《泰山御史傳》表達了對于欺世盜名者的厭惡。《洞天花燭記》雖仿自《新話》的《水宮慶會錄》,同寫文才為仙界所用,但《花燭記》隱含了對權貴之家無能的嘲弄。從以上這幾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他借小說以發泄郁積的創作心態。
《余話》中也流露出他在寂寞、孤獨、凄涼的心境中所寄托的一點慰藉,這主要反映在描寫愛情的那些篇里。
《余話》寫愛情寫得最好的是《連理樹記》、《鳳尾草記》和《賈云華還魂記》。《連理樹記》寫一對男女深情相愛的故事。兩人已結連理,因戰亂男方一家被殺,女被虜不屈,自殺殉情,后兩墓上生連理樹,糾結不可解。《鳳尾草記》也是一個愛情悲劇故事。龍生與姑表姐相戀,于鳳尾草側自訂終生,后來女為二嫂所迫,自縊身亡,鳳尾草因亦枯死。《賈云華還魂記》是《余話》中篇幅最長的一篇,故事亦寫得迭宕起伏,悲喜交錯。才子魏鵬與父輩故交賈平章之女娉娉歷經曲折,成就歡愛。而好事多磨,魏鵬因母喪回家守制三年,娉娉之母莫夫人借故拒婚。娉娉因相思而病亡。最后娉娉借尸還魂,與魏生終成眷屬。李昌祺說他寫《賈云華還魂記》是模擬桂衡的《柔柔傳》,而學者們已指出,他明顯的是受到《嬌紅記》的影響。《連理樹記》、《鳳尾草記》和《賈云華還魂記》都表現愛情的堅貞。這些作品雖多有模仿對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似隱約著作者某種內心的傷痛。這可從作于同時的《至正妓人行》中得到佐證。此一長詩寫一流落妓人之遭遇,實亦寓自身的淪落之感,有如白居易《琵琶行》(103)。“我役房山滯客邊,客邊意氣敻非前。螺杯謾想紅樓飲,雁柱徒懷錦瑟弦”;“欷歔嘆古更嗟今,少日榮華晚陸沉”;“灑翰酬渠增慷慨,風流千載系遐思”。這些感慨均語帶雙關,既指妓人亦指己。淪落與失意,同一心境。自李昌祺言,其中或有某些不易言說的回憶夾雜在此種心境之中。在孤獨、寂寞的境況中,從以往或一情愛經歷的憶念中尋求一點感情的慰藉。他有兩首詩似可為此作注。《感舊游》:
深戶長廊對面開,東風楊柳舊章臺。芳心暗托秋波訴,幽夢空成暮雨來。燕娩鶯嬌徒有態,花飛蝶駭只堪哀。風流想像《高唐賦》,千載人憐宋玉才。
長干東畔是秦淮,葉自隨流信自乖。花底玉纖崔護水,月中珠淚郭華鞋。晚峰尚學青螺黛,水箸猶疑白燕釵。四海遨游空有意,忍彈《歸鳳》獨傷懷。(104)
此一種之懷舊,與他昔年的一些經歷有關。他在《摸魚兒懷舊》中有類似記述:“記昔年,十分輕健,秦淮白下游遍。……分離也,恰似云鴻海燕,音書特寄無便。風流杜牧今憔悴,謾想柳眉花面。……”(105)他有一首《席上贈妓》:“座中俱狎客,惟屬杜樊川。”(106)他有過似杜牧青樓游冶、才情自許的心態,有過上述的或種經歷,使他在懷舊的某種念想中尋求一點感情的發泄成為可能。
以上的分析是要說明,《剪燈余話》的寫作固然受到《新話》的啟發,故事與寫法上也受到前此一些小說的影響,但是自創作動力言,主要還是感情的發泄,于失意、孤獨、寂寞中有話要說。無論是對于社會不公的不滿,還是內心深處尋求感情的一絲慰藉,都是把《余話》的撰寫當作一種內心發泄的需要。把此一種的寫作動機歸之于“以文為戲”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說,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自創作傾向言,李昌祺的小說觀念的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借敘事以抒情。
但是,借敘事以為內心郁積之發泄,并不能排除當時整個思想潮流的影響。程朱理學在其時士人心中的主流地位同樣反映在李昌祺身上。因之在《余話》中便出現了程朱理學觀念的印記。有的進入主題,有的插入議論,融入了感情郁積的發泄之中,成為整體。
程朱理學思想在《余話》中的反映,有的是在主題中的,如貞節觀念。《月夜彈琴記》以頌美宋人譚節婦趙氏為主題,寫元兵陷永新時譚家避禍孔廟,趙氏藏大成殿中,為元兵所虜。兵見其年少貌美,要強暴她,她死不受辱,連懷中一歲幼兒,并為元兵所殺,血濺柱礎,隱現人形,永不退去。明洪武年間永新縣令烏斯道為作《貞松操》彈奏。趙氏因貞節而成仙,上帝讓其影永留人間:“影在孔子禮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隨以風雷,驚駭宣圣,非所以重道崇儒也。莫若留在人間,永為激勸,其于世教,甚非少補。”有的是在篇中發議論,如《鸞鸞傳》,作者就故事之結局,發為議論:“節義,士君子講之熟矣,一旦臨利害,遇患難,鮮能允蹈之者。鸞幽女婦,乃能亂離中全節不污,卒之夫死于忠,妻死于義。惟其讀書達禮,而賦質之良,天理民彝,有不可泯。世之抱琵琶過別船者,聞鸞之風,其真可愧哉!”《泰山御史傳》借著故事人物宋珪之口,謂泰山之神,“大而冢宰,則用忠臣、烈士、孝子、順孫;其次則善人、循吏;其至小者,雖社會、土地,必擇忠厚有陰德之民為之”。《兩川都轄院志》借故事主人公復卿之口,發為議論:“廉、恕兩字副業;惟廉可以律身,惟恕可以近民,廉則心有養,恕則民易親,民親化行,能事畢矣。”有時,理學思想的展示,與佛教因果報應觀念相結合,貫穿于故事的敘述中。
為《余話》作序的幾位也看到了理學思想的這種影響。王英在《序》中說:
是故言之泛濫無據者置之;事核而其言不誣,有關世教者錄之。余于是編,蓋亦有所取也。其間所述,若唐王之驕淫,譚婦之死節,趙鸞、瓊奴之守義,使人讀之,有所懲勸;至于他篇之作,措詞命意,開闔抑揚,亦多有可取者,此余之所以喜也。
羅汝敬在《序》中亦有類似論述:
夫圣經賢傳之垂憲立范,以維持世道者,固不可尚矣。其稗官、小說、卜筮、農圃與凡捭闔籠罩、縱橫術數之書,亦莫不有裨于時。
矧之所記,若餅師婦之貞,譚氏婦之節,何思明之廉戒,吉復卿之高誼,賈、祖兩女之雅操,真、文二生之俊杰識時,舉有關于風化,而足為世勸者。
張光啟刻《余話》,為之作序,亦稱:
是編之作,雖非本于經傳之旨,然其善可法,惡可戒,表節義,礪風俗,敦尚人倫之事多有之,未必無補于世也。
他們都看到了崇尚教化的意圖在《余話》創作中的存在。創作的主要動因是發泄郁積,以求得心靈之慰藉;而社會主流思潮的影響則滲透在他內心深處,自然地在他抒發郁積中流露出來。抒情與教化結合以寫情愛,遂使得情愛的表述帶著理性的思索,難以進入深情綿邈、至真至純之心靈境界。此一點,似影響著后來的才子佳人小說。
李昌祺在《余話》中反映出來的小說觀念的又一點,是雅、俗兼備的趣味。自小說之故事情節言,更近于世俗化。而自其文字追求言,則似有意雅化。故事主人或雙方、或一方擅長詩詞,借詩詞以傳情表意。有的詩詞與人物特征、情節發展有關;有的則無關,抽掉詩詞亦無關故事之發展。詩文進入小說敘事不自《新話》與《余話》始,然像昌祺這樣在作品中大量加入詩詞的則少見。顯然這是他有意的追求,有人稱他的這種寫法是為了炫才。其實《余話》中的詩詞除《月夜彈琴記》中的三十首集句詩外,其他的寫得并不好。(而這三十首集句詩的好處是原作好,集得也好。但是三十首詩的內容則與小說的主題毫無關系。)他的《運甓漫稿》中的詩詞比《余話》中的好得多。《詩集》中的詩詞是他的身世之感的產物,而《余話》中的詩詞是他為故事人物代作,這就更難些,寫好不易。他并非不知借此炫才之不易。他的更大的可能,是想使他的故事人物雅化,是炫故事人物之才。此一觀念,似亦與后來的才子佳人小說的人物塑造觀念有著某種的聯系。
(1) 朱棣剛奪得帝位,就命解縉、黃淮入直文淵閣,隨后胡廣、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亦入直預機務。
(2) 李贄《續藏書》卷五,頁87,中華書局1959年版。
(3) 劉宗周《論語學案》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關于此事,有不同之記載,《明史》卷一百四十三《王艮傳》說自殺的是王艮:“時燕兵薄京城,艮與妻子決曰:‘食人之祿者死人之事,吾不可復生矣。’解縉、吳溥與艮、靖(胡廣)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縉陳說大義,靖亦奮激慷慨,艮獨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與弼尚幼,嘆曰:‘胡叔能死,乃大佳事。’溥曰:‘獨王叔死耳!’”相同的說法也見于《明史紀事本末》與《國榷》,但均不可信,有當事人楊士奇之文字可證。楊士奇在《周是修傳》中記此事:“太宗文皇帝靖難之師既渡江,駐金川門,宮中悉自焚。明日,是修留書其家,別其友江仲隆、解大紳、胡光大、蕭用道、楊士奇,且付后事,暮入應天府學自經,六月十五日也。”《東里文集》卷二十二頁331,中華書局1998年版。楊士奇把約同死節說成了周是修托付后事。關于楊士奇的人品,當時已有議論。鄭曉《今言類編》卷二稱:“彭惠安公(韶)《哀江南詞》敘述建文死義之臣,至方遜志(孝孺)乃云:‘后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余生,無乃非直筆。’蓋指西楊(士奇文貞)輩修《實錄》,書方再三叩頭乞生者。非實事也。”(《明代筆記小說大觀》頁748)同書卷六亦稱“西楊修《實錄》,乃謗方叩頭乞余生”。(《明代筆記小說大觀》頁844)此事所指,似為《明太宗實錄》卷九(下)(齊泰、方孝孺)“咸伏辜”一句。此句雖未稱其叩頭,但已謂其伏罪,與當年方孝孺之慷慨就義的事實不符。彭韶作此詩,或在成化二十三年巡撫浙西時,距楊士奇之死僅四十三年。
(4) 楊編《太師楊文貞公年譜》:“(建文四年)七月四日,成祖文皇帝御金川門,連騎詔公,倉卒叵測。既見,遂命視草,大喜。即日改翰林編修,授承事郎,賜五品服,留侍左右,諭曰:‘渡江以來,除官自爾始。’”見于浩輯《明代名人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
(5) 《明史》卷五頁76《成祖本紀》,中華書局1974年版。
(6) 有人以為這些人認識到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之爭是朱家之事,因之也就無所謂。這種認識是極不確的,找不到任何的史料依據,純為猜測之言。此一問題之解讀,還應從儒家綱常名教之實質及其在社會踐履中之復雜性考慮。
(7) 《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三,頁418。
(8) 《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三,頁425。
(9)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八,頁643。
(10) 《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七,頁841。
(11) 《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頁393。
(12) 《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三,頁1018—1019。
(13)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六。
(14) 《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五,《圣學心法》提要。
(15)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五十八,頁1803。《國榷》卷六十八永樂十三年九月條:“《五經四書大全》及《性理大全》書成。”是則初名為兩書。
(16) 《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六十八,頁1874。
(17) 胡廣《進五經四書性理大全表》,《明文衡》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試舉一例:其時以忠孝節義與修心養性之類的道德內容給堂、樓命名,為一普遍之現象。以楊榮、胡儼、金幼孜、王直、王洪為例,他們為人所作“記”體文字中,就有《貞節堂記》(同名三例)、《世節堂記》、《貞榮堂記》、《存心堂記》(同名二例)、《世德堂記》(同名二例)、《孝義堂記》(同名二例)、《慈訓堂記》、《慈節堂記》、《慈壽堂記》(同名二例)、《奉親堂記》、《思親堂記》(同名二例)、《思恩堂記》、《永思堂記》、《思養堂記》、《榮養堂記》、《榮親堂記》、《正心堂記》、《澄心堂記》、《存誠堂記》、《貞榮堂記》、《禮齋記》、《詩禮亭記》、《守一齋記》、《養恬齋記》等等。
(19) 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抑庵文集》卷四。
(21) 唐文鳳《梧岡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 王洪《胡祭酒詩集序》,《毅齋集》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 《建安楊公文集序》,《抑庵文集》卷六。
(24)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名寓,號榖軒,以字行。十五歲出教里塾,十六歲出教家塾;二十五歲至武昌,先后就館于齊讓賓、陳士良、蕭安正家塾。建文二年,經翰林修撰王原采薦赴部,建文三年奉旨送翰林修書。建文四年,朱棣入南京,急召士奇視草,即日改翰林修撰。永樂五年,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永樂十五年升翰林院學士;永樂十九年升左春坊大學士授奉議大夫;洪熙元年,兼兵部尚書;正統三年,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正統九年卒,享年八十,歷事四朝,任首輔達三十年之久,在其時的政局與文壇中,都有甚高之地位。
(25)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贈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曾公墓碑銘》,《東里文集》卷十四,頁199,中華書局1998年版。
(26) 《東里文集》卷四,頁46。
(27) 《圣諭錄》卷中,《東里文集·東里別集》,頁394,中華書局1998年版。
(28) 同上注。
(29) 《東里文集》卷五,頁63。
(30) 黃福,字如錫,號后樂翁,昌邑人。洪武十七年領鄉薦,入太學,歷金吾前衛經歷,出判項城、清源二縣主簿,超拜工部右侍郎。永樂元年,拜工部尚書。永樂三年,改北京刑部尚書;四年,坐事下詔獄。不久復職,督安南軍餉,以尚書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在交阯十九年。洪熙元年,召還,督工獻陵。宣德元年,再使交阯,敗歸,仍為工部尚書,旋調行在戶部。宣德七年秋,調南京戶部,八年,兼掌南京兵部,十年,參贊南京守備機務。正統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有《黃忠宣公文集》十三卷,《別集》六卷。(陳璉《黃福傳》,王鑰《黃福傳》,《明史》卷一百五十四《黃福傳》)
(31) 黃福《黃忠宣公文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32) 楊榮,初名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靖難之役”,朱棣入南京,榮迎謁于馬首,因之受到賞識,為修撰,改名榮。時方開內閣,與解縉、胡靖、黃淮、胡儼、金幼孜、楊士奇同受召,入閣預機密。數次從永樂皇帝北征。永樂十四年,進翰林學士;十六年,掌翰林院事;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太常卿,正統三年,進少師。正統五年卒,贈太師。榮歷事四朝,恩榮備至。曾說:“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我不為也。”從這話里,我們也可了解他何以與方孝孺們于“靖難之役”時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33) 楊榮《文敏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 《省愆集序》,《文敏集》卷十一。
(35) 魏驥,字仲房,號南齋,九十八歲時又改號平齋。蕭山人。永樂三年舉人,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十七年升南京太常寺博士。宣德元年升行在考功員外郎,轉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正統十三年,任南京吏部尚書,景泰元年,以南京吏部尚書致仕,卒于成化七年,享年九十八。著有《理學要義》、《南齋前后集》二十卷、《摘稿》十卷。
(36) 《孫尚書文集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弘治十一年洪鐘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孫尚書指孫瑀,他任兵部尚書在景泰三年。魏驥此序,當作于景泰三年。此時他已是七十九高齡。他的思想與永樂、宣德、正統時期并無變化。
(37) 魏驥《陳祭酒文集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38) 魏驥《可軒吟稿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39) 陳敬宗,字光世,號澹然居士,慈溪人;永樂二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與修《明太祖實錄》成,授刑部主事;十二年改翰林侍讀。宣德二年任南京國子司業,十年升祭酒;景泰元年致仕;天順三年卒,享年八十三。有《澹然集》十八卷。
(40) 《大司馬孫公文集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41) 《歸田唱和詩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
(42) 《元明事類鈔》卷十四。
(43) 《澹然先生文集》卷首。
(44) 黃景昉《國史唯疑》卷二,頁5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5) 楊士奇《畦樂詩集序》,梁蘭《畦樂詩集》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6) 楊士奇《杜律虞注序》,《東里集續集》卷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7) 《玉雪齋詩集序》,《東里文集》卷五,頁63,中華書局1998年版。
(48) 《讀杜愚得序》,《東里集續集》卷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謚文靖金公墓志銘》,《東里文集》卷之二十,頁299。
(50) 《沈學士墓表》,《東里文集》卷之十六,頁228。
(51) 《省愆集序》,《文敏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2) 王直,字行儉,泰和人。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士,與曾棨等二十八人同讀書文淵閣;五年擢為編修;二十二年任右春坊左庶子。正統元年,為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進禮部侍郎,八年,升吏部尚書。景泰元年,加太子少傅;三年加太子太師。天順元年致仕,六年卒,享年八十四。有《抑庵集》。
(53) 《泊庵先生文集序》,梁潛《泊庵先生文集》卷首,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清初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
(54) 《抑庵文集后集》卷十三。
(55) 《抑庵文集后集》卷三十六。
(56) 《抑庵文集后集》卷十一。
(57) 王直《蕭宗魯和三體詩序》,《抑庵文集后集》卷十六。
(58) 姚廣孝,名道行,字斯道,長洲人。曾為僧,成祖即帝位,授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十六年卒,享年八十四。
(59) 姚廣孝《韓山人詩集序》,韓奕《韓山人詩集》卷首,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清抄本,書目文獻出版社。
(60) 梁潛,字用之,泰和人。洪武二十九年舉人,三十年授蒼溪訓導,三十一年,除四會知縣,授承事郎;建文元年,改陽江,又改陽春知縣;永樂元年,預修太祖實錄,授翰林修撰;五年,以本官兼右春坊右贊善,進儒林郎;十六年下獄,被殺。有《泊庵集》。
(61) 《泊庵先生文集》卷五。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清初刻本。
(62) 《陳子威詩集序》,《泊庵先生文集》卷七。
(63) 《中秋宴集詩序》,《泊庵先生文集》卷七。
(64) 《泊庵先生文集》卷七。
(65)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與解縉、楊士奇等七人入直預機務;永樂五年,升右諭德兼侍講;永樂十四年任翰林學士;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進戶部尚書,宣德六年卒,享年六十四。有《春秋直指》、《北征錄》、《金文靖公集》。
(66) 《吟室記》,《金文靖集》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7) 《書南雅集后》,《金文靖集》卷十。
(68) 王英,字時彥,號泉波,金溪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五年,授翰林院修撰;十四年,轉侍讀;永樂二十二年進侍講學士;洪熙元年,進右春坊大學士;宣德元年,進少詹事兼侍講學士;正統三年,任禮部左侍郎;十三年進南京禮部尚書;景泰元年卒,享年七十五。存《王文安公詩文集》。
(69) 《涂先生遺詩序》,《王文安公詩文集》,轉引自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頁552,而改正其標點。
(70) 轉引自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頁552,而改正其標點。
(71) 黃淮,字宗豫,永嘉人。洪武三十年進士。成祖即位,由侍書改中書舍人,與解縉、楊士奇等受召,入閣預機密;永樂五年進右春坊大學士,十二年下詔獄,在獄十年;仁宗即位復官,尋擢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洪熙元年,加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如故;正統十四年卒。
(72) 《讀杜愚得后序》,《黃文簡公介庵集》卷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73) 《讀杜愚得后序》,《黃文簡公介庵集》卷十一。
(74)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三十,頁2231。
(75)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二首之二,《東里集·詩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6) 曾棨,字子啟,永豐人。永樂二年進士,選為庶吉士,送文淵閣讀書;五年,轉翰林侍講;十六年,升侍讀學士;洪熙元年,進右春坊大學士仍兼侍讀;宣德二年,升少詹事。宣德七年卒。
(77) 《應制百詠詩》,《刻曾西墅先生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78) 曾棨《香奩十詠跋》,《巢睫集》卷三,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成化七年張綱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版。
(79) 均見《刻曾西墅先生集》卷四。
(80) 魏驥《新涼獨坐》,《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八。
(81) 《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依次為《冬深風雨中睡覺書懷》,卷九;《景泰丙子小至,夜坐不寐,寫懷》,卷九;《丙子除夕書懷》,卷九;《寫懷》,卷九;《寫懷七月十三日》,卷九;《歲暮書懷》,卷九;《述懷八月初三病起作》,卷十;《述懷》,卷十;《閑居述懷,喜年將百歲,奉詔進階一品,且值水患,禾黍無恙》,卷十;《乙酉元日寫懷,是日立春》,卷十;《閑居述懷》,卷十;《歲暮雪中寫懷,寄兒完》,卷十;《丁亥除夕寫懷》,卷十。
(82) 均見《金文靖集》卷五。
(83) 《黃忠宣公文集》卷十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84) 《黃忠宣公文集》卷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85) 《謁少陵杜先生草堂記》,《兩溪文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6) 魏驥《可軒吟稿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87) 魏驥《講余集》,《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88) 《晦庵先生五言詩鈔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四庫存目叢書本。
(89) 《晦庵先生五言詩鈔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
(90) 《明太宗實錄》卷二百三十,頁2231。
(91) 《玉雪齋詩集序》,《東里文集》卷之五,頁63,中華書局1998年版。
(92) 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卷首,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93) 這五十九體是:古歌謠辭、古賦、樂府、古詩、諭告、璽書、批答、詔、冊、制、誥、制冊、表、露布、論諫、奏疏、議、彈文、檄、書、記、序、論、說、解、辨、原、戒、題跋、雜著、箴、銘、頌、贊、七體、問對、傳、行狀、謚法、謚議、碑、墓碑、墓碣、墓表、墓志、墓記、埋銘、誄辭、哀辭、祭文、連珠、判、律賦、律詩、排律、絕句、聯句詩、雜體詩、近代曲辭。
(94) 《文章辨體序說》頁41—42。
(95) 《文章辨體序說》頁56。
(96) 李昌祺(1376—1452),名禎,廬陵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授禮部郎中。永樂十六年,遷廣西左布政使,坐事謫役房山。洪熙元年獲宥,起河南左布政使。正統四年致仕。景泰三年卒。有《運甓漫稿》。
(97) 宣德八年,張光啟刊刻《剪燈余話》,又將《至正妓人行》附錄進去,此篇亦作于永樂十年。然自文體言,實是一篇長詩。
(98) 自序稱:役房山時“客有以錢塘瞿氏《剪燈新話》貽余者,復愛之,銳欲效顰”。
(99) 《剪燈余話序》,《明清善本小說初編》第二輯,天一出版社。
(100) 《己亥房山除夕營中作》六首之二、四、五、六,《運甓漫稿》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1) 均見《運甓漫稿》卷六。
(102) 程毅中先生在《明代小說叢稿》中已指出:“李昌祺的作品基本上是模仿瞿佑的,如《何思明游酆都錄》模仿《新話》的《令狐生冥夢錄》,《秋夕訪琵琶亭記》承襲《新話》的《滕穆醉游聚景園記》,《幔亭遇仙錄》類同于《新話》的《天臺訪隱錄》,《胡媚娘傳》近似于《新話》的《牡丹燈記》,《洞天花燭記》似脫胎于《新話》的《水宮慶會錄》,《連理樹記》、《鸞鸞傳》、《瓊奴傳》等與《愛卿傳》、《翠翠傳》也有相似的意境。”見該書頁6,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3) 蕭相愷先生在《試論李昌祺〈剪燈余話〉的創作思想——兼與瞿佑〈剪燈新話〉比較》中已注意到這一點,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五期。喬光輝先生在《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中并就這一點有更細致的論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104) 《運甓漫稿》卷五。
(105) 《運甓漫稿》卷七。
(106) 《運甓漫稿》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