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二千年史(卷五 明清一)
- 鄧之誠
- 4847字
- 2020-04-10 10:14:07
(一)明之統(tǒng)一
當太祖進取金陵,略定江表時,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俱稱勁敵。而友諒(稱漢)控扼上游,兵強勢盛,常有鯨吞之志,是以數相攻擊,得失互見。及鄱陽湖一戰(zhàn),雌雄乃決,明之基業(yè),于是始固。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七月,太祖自將救洪都(即南昌,時為陳友諒所圍攻),次湖口,先伏兵涇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諒歸路,檄信州兵守武陽渡。友諒聞太祖至,解圍,逆戰(zhàn)于鄱陽湖。友諒兵號六十萬……太祖分軍十一隊以御之。……友諒悉巨艦出戰(zhàn),諸將舟小,仰攻不利。……會日晡,大風起東北,乃……縱火焚友諒舟。……友諒兵大亂,諸將鼓噪乘之……友諒氣奪,復戰(zhàn),友諒復大敗。于是……太祖移軍扼左蠡,友諒亦退保渚磯。……八月,友諒食盡,趨南湖觜,為南湖軍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順流搏戰(zhàn),及于涇江,涇江軍復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張定邊以其子理奔武昌(《明史》卷一《太祖本紀一》)。
友諒……死,軍大潰。……太尉張定邊,夜挾友諒次子理,載其尸遁還武昌。……子理既還武昌,嗣偽位,改元德壽。是冬,太祖親征武昌。明年(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再親征。……太祖乃遣其故臣羅復仁入城招理,理遂降(《明史》卷一二三《陳友諒傳》)。
太祖既滅漢,悉得江楚地,遂移師東指,以征張士誠。
當是時,士誠所據,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于濟寧之金溝,西距汝、潁、濠、泗,東薄海二千余里,帶甲數十萬。……吳承平久,戶口殷盛,士誠漸奢縱,怠于政事。……友諒亦遣使約士誠夾攻太祖,而士誠欲守境觀變,許使者,卒不行。太祖既平武昌,師還,即命徐達等規(guī)取淮東……圍高郵。士誠以舟師溯江來援,太祖自將擊走之,達等遂拔高郵,取淮安,悉定淮北地。于是移檄平江(今江蘇吳縣,士誠建都地),數士誠八罪,徐達、常遇春帥兵自太湖趨湖州。……士誠知事急,親督兵來戰(zhàn),敗于皂林。……湖州守將李伯升等以城降,嘉興、松江相繼降,潘原明亦以杭州降于李文忠。(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一月,大軍進攻平江,筑長圍困之。……二十七年(即太祖吳元年)九月,城破。士誠……至金陵,竟自縊死(《明史》卷一二三《張士誠傳》)。
時浙東尚為方國珍所據,太祖乘勝,遣兵擊滅之。
吳元年,克杭州,國珍據境自如,遣間諜假貢獻名覘勝負,又數通好于擴廓帖木兒及陳友定,圖為犄角。太祖聞之怒。……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參政朱亮祖攻臺州,國瑛(國珍弟)迎戰(zhàn),敗走,進克溫州。平南將軍湯和,以大軍長驅抵慶元(浙江鄞縣),國珍帥所部遁入海,追敗之盤嶼,其部將相次降。和數令人示以順逆,國珍乃遣子關,奉表乞降(《明史》卷一二三《方國珍傳》)。
太祖既下江浙,乃遣將分道經略南北。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北取中原。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取廣西(《明史》卷一《太祖本紀一》)。
其南定閩、廣,用兵經過如下。
太祖既平方國珍,即發(fā)兵伐友定。將軍胡廷美、何文輝,由江西趨杉關;湯和、廖永忠,由明州海道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取建寧。……友定……聞杉關破,急分軍為二,以一軍守福,而自帥一軍守延平,以相犄角。及湯和等舟師抵福州之五虎門,平章曲出引兵逆戰(zhàn),敗。明兵緣南臺蟻附登城,守將遁去(《明史》卷一二四《陳友定傳》)。
洪武元年(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胡廷瑞克建寧。……湯和克延平,執(zhí)元平章陳友定,福建平(《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
洪武元年……(永忠)拜征南將軍,以朱亮祖為副,由海道取廣東。永忠先發(fā)書諭元左丞何真,曉譬利害,真即奉表請降。至東莞,真帥官屬出迎。至廣州……馳諭九真、日南、朱厓、儋耳三十余城,皆納印請吏。進取廣西,至梧州……潯、柳諸路皆下。遣亮祖會楊璟收未下州郡,永忠引兵克南寧,降象州,兩廣悉平(《明史》卷一二九《廖永忠傳》)。
楊璟……以功擢湖廣行省參政……遷行省平章政事,帥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將武昌諸衛(wèi)軍取廣西。洪武元年春,進攻永州……圍之。……遣千戶王廷取寶慶,德興、彬取全州,略定道州、藍山、桂陽、武岡諸州、縣,而永州久不下。令裨將分營諸門,筑壘困之,造浮橋西江上,急攻之……遂克永州。而征南將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亦自廣東取梧州,定潯、貴、郁林。亮祖以兵來會,進攻靖江。……二月克之。……張彬……復移師徇郴州,降兩江土官黃英、岑伯顏等,而永忠亦定南寧、象州,廣西悉平(《明史》卷一二九《楊璟傳》)。
其北伐用兵,經過如下。
召諸將,議北征,太祖曰:“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梟張猜忌,元祚將亡……今將北伐。……元建國百年,守備必固,懸軍深入,饋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zhàn)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關、隴可席卷也。”(《明史》卷一《太祖本紀一》)
(徐達)拜征虜大將軍,以(常)遇春為副,帥步、騎二十五萬人,北取中原,太祖親祃于龍江。……又謂達,進取方略,宜自山東始。師行,克沂州,降守將王宣。進克嶧州,王宣復叛,擊斬之。莒、密、海諸州悉下。乃使韓政分兵扼河,張興祖取東平、濟寧。而自帥大軍拔益都,徇下濰、膠諸州、縣。濟南降,分兵取登、萊,齊地悉定(《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洪武元年……還軍濟寧,引舟師溯河趨汴梁,守將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貞等降。遂自虎牢關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zhàn)洛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魯溫以河南降,略定嵩、陜、陳、汝諸州,遂潼關。李思齊奔鳳翔,張思道奔鄜城,遂入關,西至華州(《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達……遂與副將軍會師河陰,遣裨將分道徇河北地,連下衛(wèi)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使傅友德開陸道通步騎,顧時浚河通舟師,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長蘆,扼直沽,作浮橋以濟師。水陸并進,大敗元軍于河西務,進克通州。順帝帥后妃、太子北去。逾日,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捷聞,詔以元都為北平府,置六衛(wèi),留孫興祖等守之(《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達與遇春進取山西,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馮勝、湯和下懷慶,度太行,取澤、潞,達以大軍繼之。時擴廓帖木兒方引兵出雁門,將由居庸以攻北平……乃引兵趨太原。擴廓至保安,果還救。達選精兵夜襲其營,擴廓以十八騎遁去,盡降其眾,遂克太原。乘勢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縣,山西悉平(《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洪武)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臺,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于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zhàn)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zhí),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復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遂拔慶陽……盡定陜西地。詔達班師(《明史》卷一二五《徐達傳》)。
嶺表既平,中原奠定,惟明昇猶據兩川稱帝。太祖復命傅友德、湯和等分道進討,連敗夏兵,定蜀地。
(洪武四年,友德)充征虜前將軍,與征西將軍湯和,分道伐蜀。和帥廖永忠等以舟師攻瞿塘,友德帥顧時等以步騎出秦、隴。太祖諭友德曰:“蜀人聞我西伐,必悉精銳東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guī)煛H舫霾灰猓?img alt="" class="pic-s"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6DA2F/16618436805520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9787101138443_inline_0004.png?sign=1756359680-tyWQLPGPaiOdxpxHuJ2urTNayYidB48X-0-1e68af51c5c79e0f4b1b2891a15d0ddb">階、文,門戶既隳,腹心自潰。兵貴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馳至陜,集諸軍聲言出金牛,而潛引兵趨陳倉,攀援巖谷,晝夜行。抵階州,敗蜀將丁世珍,克其城。……拔文州。……趨綿州。……初,蜀人聞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果悉眾守瞿塘。及聞友德破階、文,江油,始分兵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將。……援師遠來……迎擊,大敗之,遂拔漢州,進圍成都。……壽等聞其主明昇已降,乃籍府庫倉廩,面縛詣軍門,成都平。分兵徇州邑未下者……蜀地悉定(《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傳》)。
(洪武)四年,(和)拜征西將軍,與副將軍廖永忠,帥舟師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險,攻不克。江水暴漲,駐師大溪口,久不進,而傅友德已自秦、隴深入,取漢中。永忠先驅破瞿塘關,入夔州。和乃引軍繼之,入重慶,降明昇(《明史》卷一二六《湯和傳)》。
云南為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所據,太祖召諭之,不聽。于是遣傅友德、藍玉、沐英等討平之,并戡定大理。至此,中國本部,始歸于一統(tǒng)。
(洪武)十四年……秋,充征南將軍,帥左副將軍藍玉、右副將軍沐英,將步騎三十萬征云南。至湖廣,分遣都督胡海等將兵五萬,由永寧(四川敘永縣)趨烏撒(云南鎮(zhèn)雄縣),而自帥大軍,由辰、沅趨貴州,克普定、普安,降諸苗蠻。進攻曲靖(云南曲靖縣),大戰(zhàn)白石江,禽元平章達里麻。遂擊烏撒,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寧之兵,遣兩將軍趨云南。元梁王(至元四年,封皇子忽哥赤為云南王,為都元帥實合丁所毒死。二十七年,改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自是鎮(zhèn)云南者,多以梁王及云南王為封爵。至正初,把匝剌瓦爾密以宗室襲封梁王)走死。友德城烏撒,群蠻來爭,奮擊破之,得七星關(在貴州畢節(jié)縣西九十里七星山上),以通畢節(jié)。又克可渡河(北盤江之上游),降東川、烏蒙(云南昭通縣)、芒部(云南鎮(zhèn)雄縣)諸蠻……諸部皆降(《明史》卷一二九《傅友德傳》)。
(洪武十四年)……拜征南右副將軍,同永昌侯藍玉,從將軍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達里麻,以兵十余萬,拒于曲靖。英……大敗之,生禽達里麻……長驅入云南,梁王走死。……屬郡皆下。獨大理倚點蒼山、洱海,扼龍首、龍尾二關。關故南詔筑,土酋段世(段思平自石晉天福中,據有南詔地,稱大理國。宋寶祐三年,蒙古忽必烈攻大理,段興智迎降,因改置大理萬戶府,授之。尋又改為大理路總管,使世守其職)守之。英自將抵下關,遣王弼由洱水東趨上關……夾擊,禽段世,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諸蠻。……回軍,與友德會滇池,分道平烏撒、東川、建昌、芒部諸蠻。……明年(十五年),詔友德及玉班師,而留英鎮(zhèn)滇中(《明史》卷一二六《沐英傳)》。
遼東雖亦降附,但元氏遺族尚盤據各地。其間擁眾最多者則為納哈出,后經馮勝進攻,納哈出乃降。
(洪武)四年……二月……元平章劉益,以遼東降(《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
初,元主北走,其遼陽行省參政劉益屯蓋州,與平章高家奴相為聲援,保金、復等州。帝遣斷事黃儔赍詔諭益。益籍所部兵馬、錢糧、輿地之數來歸。乃立遼陽指揮使司,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翚合謀殺益。右丞張良佐、左丞商暠擒彥翚殺之,保保挾儔走納哈出營。良佐因權衛(wèi)事,以狀聞,且言:“遼東僻處海隅,肘腋皆敵境。平章高家奴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章屯沈陽古城,開元則右丞也先不花,金山則太尉納哈出,彼此相依,時謀入犯。今保保逃往,釁必起。”……帝命立良佐、暠俱為蓋州衛(wèi)指揮僉事。既念遼陽重地,復設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諸衛(wèi),以旺及云并為都指揮使往鎮(zhèn)之(《明史》卷一三四《葉旺馬云傳》)。
納哈出者,元木華黎裔孫,為太平路萬戶。太祖克太平,被執(zhí),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資遣北歸。元既亡,納哈出聚兵金山……數犯遼東(《明史》卷一二九《馮勝傳》)。
丞相納哈出,擁二十萬眾,據金山(遼寧開原縣西北),數窺伺遼。(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春,命宋國公馮勝為大將軍,率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將兵二十萬征之,還其先所獲元將乃剌吾(納哈出驍將,洪武八年侵金州,中伏被擒。見《葉旺傳》)。勝軍駐通州,遣藍玉乘大雪襲慶州(內蒙林西縣),克之。夏,師逾金山……乃剌吾歸,備以朝廷撫恤恩語其眾,于是全國公觀童來降。納哈出因聞乃剌吾之言已心悸,復為大軍所迫,乃陽使人至大將軍營納款,以覘兵勢。勝遣玉往受降,使者見勝軍,還報,納哈出仰天嘆曰:“天弗使吾有此眾矣。”遂率數百騎詣玉納降。……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萬人(《明史》卷三二七《外國列傳八·韃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