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西北民族論叢·第九輯作者名: 周偉洲主編本章字數: 3445字更新時間: 2019-08-28 17:17:11
四
學者在討論《漢書·地理志》記載郡都尉數量時,往往忽視了《漢書·地理志》記載內容的時間。關于《漢書·地理志》的斷代,學界一般認同周振鶴的說法[42]。周氏認為《漢書·地理志》是由兩份材料構成,一份為漢平帝元始二年(2)郡國戶籍數,一份為成帝元延綏和之際(前12—前7)郡國版圖。[43]因此《漢書·地理志》所記載都尉情況為公元前12—前7年某一年狀況。而王鳴盛、強汝詢、陳夢家、嚴耕望等人補證出的都尉除京輔都尉外其他與《漢書·地理志》時間上不吻合。因此西漢中前期或東漢存在的都尉并不能說明在成帝元延、綏和之際也存在。考慮到從漢初到成帝元延、綏和之際近二百年間都尉發生的變化,王、強、陳、嚴等人論斷“每郡至少設一郡都尉”的前提可能已經不成立了,而王應麟以《漢書·地理志》為據,認為秦制并非每郡設一都尉的論斷也是不正確的。
強汝詢認為《漢書·地理志》存在體例,依據為漢成帝時“省內史……中尉如郡都尉”[44]。結合《漢書·何武傳》的記載,“中尉如郡都尉”意思為中尉“職如”郡都尉無疑[45]。因此有必要對中尉與都尉職能作一番比較。王國中尉是仿中央中尉(武帝時改為執金吾)設置的。中央中尉其職能為“掌徼循國都”[46],如淳解釋說:“所謂游徼,徼循禁備盜賊也”[47]。這些記載比較簡單,從曾擔任中尉的郅都、寧成、王溫舒等人的作為來看,中尉又有抑制豪強等職責[48]。可以看出中尉職責與都尉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管轄區域不同。王國中尉日常事務遠較中央中尉少,因此有可能是將王國中尉管理范圍擴大,在王國國都以外協助王國相備盜賊、抑制地方豪強。但中尉的首要職責還應該是“掌徼循國都”,治所理當在國都,與相同城。因此王國中尉與相同城不足以說明郡中都尉與太守同城。
拋開前面推論,都尉與太守同城這一假設仍很有價值。都尉與太守是否同城,史書中缺少證據,但陳夢家所補七郡都尉無一與太守同城;《三輔黃圖》記載“京輔都尉治華陰”[49],也不與京兆尹同城。因此未載都尉之郡都尉與太守同城的說法仍較為牽強。
最后,也有一些其他證據表明漢末可能省并部分都尉而不是存在“漏載”或“體例”。
第一,史書中也有一些省并都尉的痕跡。比如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西漢派遣使者夏侯藩出使匈奴。夏侯藩向匈奴單于建議匈奴將一塊“斗地”獻給漢朝,以便漢朝“省兩都尉士卒數百人”[50]。雖然這件事最后未能成功,但可以看出國家會隨著情況變化對都尉進行增減。而在此前后也不乏裁軍之事,如文帝時“損食膳、不聽樂、減外徭衛卒”[51];武帝時“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半”[52];宣帝時“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53];王莽時“又罷四關塡都尉、諸屯兵”[54]。士卒的減少,各級軍官也會隨之減少,因此都尉在這些裁軍中也應該有所省減。
第二,不載都尉27郡分布似乎有些規律。除長安周圍7郡外,有16郡位于邊疆或江南地區,包括江夏郡、廬江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蜀郡、益州郡、武都郡、金城郡、玄菟郡、南海郡、蒼梧郡、日南郡、安定郡、天水郡、巴郡等郡。這些地區除成都平原外[55],大部分地區在西漢時尚未得到有效開發。中央在此實行羈縻統治大多依靠當地酋長,因而政事較少。加上這些郡轄縣、人口大多較少,太守一人可以勝任郡中事務,因此可能不設都尉。
第三,《漢書·地理志》記載內容還是比較準確的。以鐵官數而言,《漢書·地理志》記載46處,嚴耕望、陳直對其進行了不一定正確的補充。嚴耕望僅能再補充兩處[56],陳直也僅能再補充四處[57]。《漢書·地理志》記載未設有郡都尉之郡共27郡,幾乎占了西漢83郡的三分之一,若當作闕載似乎不妥。
綜上所述,郡都尉是西漢沿襲秦朝在地方設立的重要武職,在秦、漢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后國家總體由戰爭走向安定,郡都尉重要性也隨之降低。首先是發兵權的喪失,之后是統兵權的削弱。在西漢太守主郡方針的影響下,內郡郡都尉在郡中的職能逐漸演變為輔佐太守訓練士卒、緝拿盜賊、管理監獄等;邊郡郡都尉也由于數量的增加而地位下降。郡都尉職能降低導致秩級也從二千石降低到比二千石。西漢末年考慮到行政效率與成本問題,部分郡中已不再設都尉。由于制度延續性,內郡都尉制度最終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1)省并。而《漢書·地理志》反映的正是公元前12—前7年某一年的都尉情況,記載是可信的。
(景凱旋: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
[1]本文受到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編號:2012CXS023)資助。
[2]《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42頁。
[3]《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39頁。
[4]王應麟:《玉海》卷一三○《官制》,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6—2427頁。按:《漢書·地理志》記載有24郡、20王國不載都尉,共44郡國,王說43郡國似誤。
[5]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14頁。
[6]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5—135頁。
[7]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6頁。
[8]強汝詢:《漢州郡縣吏制考》,《續修四庫全書》第746冊《史部·職官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84—586頁。
[9]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頁。
[10]《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頁。
[11]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581—582頁。
[12]《漢書》卷九○《酷吏列傳》,第3653頁。
[13]《續漢書》志二八《百官五》,第3621頁。
[14]李炳泉:《兩漢農都尉的設置數額及其隸屬關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15]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頁。
[16]《史記》卷一○九《李陵傳》,第2877頁;《漢書》卷七○《鄭吉傳》,第3006頁。
[17]《漢書》卷六《景帝紀》,第160頁。
[18]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1頁。
[19]李并成:《漢敦煌郡宜禾、中部都尉有關問題考》,《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20]漢簡所見張掖郡肩水都尉位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邊,設置情況應與居延都尉、日勒都尉、宜禾都尉情況類似。
[21]《漢書》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斥丘懿侯唐厲曾作為“東部都尉”參加垓下之戰。而《史記》、《漢書》關于部都尉記載言明屬于何郡。此處僅言東部都尉不言屬于何郡,可能為東郡都尉之誤。
[22]《史記》卷一一五《朝鮮列傳》,第2987頁。
[23]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第574—578頁。
[24]《史記》卷七三《王翦傳》,第2339頁。
[25]《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355頁。
[26]《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877—975頁。
[27]《漢書》卷四《文帝紀》,第118頁。
[28]《漢書》卷四《文帝紀》顏師古注引,第118頁。
[29]張家山漢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秩律》所載職官中已不見郡監一官,可知至少在呂后時期已罷。《張家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0頁。
[30]《史記》卷一一四《東越列傳》,第2980頁。
[31]《漢書》卷九○《酷吏列傳》,第3664頁。
[32]《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第3426頁。
[33]《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第4101頁。
[34]閻步克:《論漢代祿秩之從屬于職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35]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第69頁。
[36]周群:《西漢二千石秩級的演變》,《史學月刊》2009年第10期。
[37]《漢書》卷六○《孫緩傳》,第2666頁;《漢書》卷七三《韋賢傳》,第3109頁。
[38]《漢書》卷一○《成帝紀》,第294頁。
[39]《漢書》卷八六《何武傳》,第3485—3486頁。
[40]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序言,第3頁。
[41]《續漢書》志二八《百官五》,第3621頁。
[42]如譚其驤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西漢時期圖組編例”中即采用周振鶴的說法。
[43]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頁。
[44]《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1頁。
[45]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第133頁。
[46]《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2頁。
[47]《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顏師古注引,第733頁。
[48]《漢書》卷九○《酷吏列傳》,第3647—3658頁。
[49]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第11頁。
[50]《漢書》卷九四下《匈奴列傳下》,第3810頁。
[51]《漢書》卷五一《賈山傳》,第2335頁。
[52]《漢書》卷六《武帝紀》,第177頁。
[53]《漢書》卷八《宣帝紀》,第268頁。
[54]《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第4138頁。
[55]西漢時期南方人口除成都平原密度較高以外,其他地區人口依然稀少。參見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103頁。
[56]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第198—202頁。
[57]陳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8頁。
- 西北民族論叢·第九輯
- 壯族布洛陀文化的當代重構及其實踐理性:那縣的田野表述
- 云南少數民族農村的社會文化變遷:對石林圭山大糯黑村彝族撒尼支系的調查與思考
- 互嵌式社會與民族團結:人類學的視角(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叢書)
-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大理市卷
- 20世紀的中國民族問題
- 國家在場與文化調適:湘西苗族文化的百年變遷研究
- 完善我國西部農村少數民族社會保障的戰略考量
- 世界歷史的教訓:民族國家信仰及其禍福
- 民族理論研究(第4輯)
- 日本·世界·時代:值得我們關注的若干問題
- 嬗變、趨同及比較:北朝后期民族認同及區域文化研究
-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空間”的保護
- 云南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經驗
-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