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言
人們的偏好或者口味在經濟學研究的許多方面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包括儲蓄與經濟增長的分析、壟斷定價、養老儲蓄以及父母愿意生育的孩子數量等。但是,直到近幾年,經濟學家們對偏好的形成問題仍然知之甚少,因此他們把口味看做是給定的,并認為偏好的形成方式應當由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們去研究,經濟學的主要任務是推斷各種不同的偏好對產出以及價格的影響,并評價組織經濟的不同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個體和家庭的偏好。
近年來,隨著以理性行為和理性選擇為基礎的分析方法的發展,這種不愿討論偏好形成的觀念已經開始發生改變。這種分析方法認為,個體當前以及過去的選擇、經歷及其他活動通常會對其未來的欲望、需求以及口味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個理性人在作出當前決策的時候,會把這些因素對自身未來偏好所產生的有利及有害后果考慮在內。例如,盡管現在酗酒和吸煙能帶來極大的愉悅,但個體可能會克制自己,因為他們不想在未來變成酒鬼和煙民。
因此,“理性”偏好是與有遠見行為相聯系的個體效用最大化的結果。它們包含了當前行為對當前以及未來效用所產生的效應的比較,其中包括由當前選擇所導致的未來偏好和欲望的任何變化。與斷言偏好隨時間改變而改變這一觀點相反,解說口味的理性方法將欲望方面的引致變化納入到一致偏好的穩定集合中來。
盡管本書的論文相互獨立,但它們都與理性的、有遠見個體的偏好的形成有關,從這一根本性的意義上講,它們是統一的。第一篇論文就理性偏好的形成給出了一個大體框架,這一框架是圍繞兩類資本存量建立的:個人資本與社會資本。兩類資本存量都是個體效用函數的一部分,并且會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主要的影響。個人資本取決于個體當前選擇與自身未來欲望之間的遞推關系。社會資本引入了個體的父母、其他親屬、朋友、鄰居、工作伙伴以及其他同輩群體的行為和態度對其欲望所產生的效應。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個人資本的各種不同應用,特別是那些與習慣的形成、上癮以及它們對行為的影響有關的一些具體應用。第二部分討論了社會資本,包括他人對個體選擇的書籍、餐館、電影以及其他商品和勞務所產生的影響。這一部分還就社會行為準則的合理形成展開分析,并揭示了為什么事前與事后口味之間的差異通常對行為有著重要的啟示。
在中國,不僅人們對現代經濟學的興趣與日俱增,而且一本論述偏好形成的書可能特別適合中國讀者。就家庭和價值觀而言,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在某些方面與西方有著顯著的差別。人們有理由認為,這些差別不僅可以成為說明中國以及亞洲在最近幾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而且一旦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引入正確的經濟體制,努力工作和家庭責任的價值觀可能會使它們很快起步,并趕上西方發達國家。
另外,有人擔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下,中國人的這些傳統價值觀以及偏好已經逐漸趨同于西方。為了充分理解這些過程,我們不僅有必要分析給定的偏好對價格以及所生產的商品的影響,而且有必要分析經濟的飛速變化如何反過來影響偏好的形成。
因而,中國是一個考察偏好與經濟變化之間相互作用的絕妙的實驗室。本書所收集的論文至少可以提供一個對這些相互作用進行系統分析的初始框架。我希望,本書能促使中國的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學家對偏好的形成發生興趣。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確信不久的將來,在進一步理解偏好、理性以及經濟三者之間微妙而又關鍵的相互作用方面,他們會是重要的貢獻者。
加里·貝克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