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08年經濟增速開始下行
然而,2008年以后,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下行的軌跡。從GDP增長速度變動趨勢線可以看到,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為14.2%,到2008年經濟增速突然下行降到了9.6%,2008年底強刺激后經濟恢復增長,但在2010年微升至10.6%后又持續下行,2016年的經濟增速下降到6.7%。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從2007年的14.9%,下降到了2016年的6%。中國經濟下行具體有三個表現形態,即產能過剩、工業和投資增速放緩、出口競爭優勢削弱,前期高速發展積累的一些風險正逐步顯現。

圖1.8 2007—2016年中國GDP增長速度
1.3-1 工業生產轉入了全面過剩
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主要表現之一。近20多年來,投資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然而投資過熱和人口增速下降形成了供大于求,進而導致了產能過剩。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凸顯,包括鋼鐵、水泥、電力、鐵合金、焦炭、電石、電解鋁、汽車、房地產、家電、紡織等在內的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水泥、鋼鐵、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2016年末,工業企業產能綜合利用率整體上低于70%,有的行業甚至低于65%,已屬于絕對過剩。
首先,鋼鐵是房地產產業發展中需求較大的重化工業支柱產業,而鋼鐵行業面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和生產經營困難。如表1.7所示的粗鋼產量和平均售價數據顯示,粗鋼產量在2008年只有5.03億噸,到了2016年高達8.08億噸,2016年全球粗鋼產量16.29億噸,中國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9.6%。2016年,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后,鋼鐵行業共化解粗鋼產能超過6500萬噸,超額完成2016年化解4500萬噸粗鋼產能的目標任務,但整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0%,產業集中度處于低位,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嚴重。中國鋼鐵行業自2008年開始進入低迷期,不僅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于下游行業需求減弱,鋼材價格大幅下跌,整個行業還面臨嚴峻的生產經營困難。全年鋼材平均價格自2010年起直線下降,從2010年的4644元/噸下降到2015年的1800元/噸,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比2014年下降了41.44%;2016年鋼材價格止跌回升,平均價格提升到2576元/噸。價格的下降直接導致了鋼鐵企業經營困境,利潤率不高。鋼鐵企業協會統計的大中型鋼鐵企業中,2015年,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9.05%,虧損面為50.5%,虧損企業產量占會員企業鋼產量的46.91%。[23]2016年隨著鋼鐵去產能工作的推進,基建及房地產投資的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回升,鋼材價格震蕩上漲,鋼鐵行業實現扭虧為盈,但利潤率仍然偏低。
表1.7 2008—2016年中國粗鋼產量和鋼材平均售價

其次,受到房地產過剩影響較大的水泥行業產能同樣嚴重過剩。在2008年底政府4萬億投資的強刺激推動作用下,2008—2014年的水泥產量逐年增長,但是產能利用率沒有實現逐年增加。2015年水泥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水泥的需求降低,水泥產能利用率從2014年的70%左右降為了2015年的65%,[24]2016年水泥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0%(見表1.8),水泥行業持續面臨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2015年,水泥行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58%,甚至低于近七年的盈利水平;[25]2016年水泥行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建和房地產業上揚,實現行業利潤51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55%,但行業經營效益還有待繼續提升,未來市場需求并不穩固。
表1.8 2008—2016年中國水泥產量和產能利用率

另外,在其他的工業制造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包括化纖、紡織業、服裝、造紙、非金屬制品、有色金屬、不銹鋼、電子機械、汽車、煤化工、農藥等傳統產業,也包括醫藥工業、碳纖維、風電設備、多晶硅、鋰電池等新興產業。如由于2014年電解鋁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該行業于2015年實行階段性停產427萬噸;[26]再如2014年,全國風電設備中有40%的產能未被利用。[27]盡管2016年經營效益有所好轉,發展質量有所改善,但是消費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矛盾沒有根本緩解,供給結構仍待進一步優化。
1.3-2 消費、投資增速突然放緩
消費和投資是需求側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然而,2008年以來,消費和投資增速持續下行從而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速的下行。
一方面,從需求側來看,消費需求放緩是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重要表現。從表1.9中的數據可以發現,2008年以來,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增速雖然有的年份有所上升,但總趨勢在下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最高的2008年的22.72%持續降低到了2016年的10.4%,是2004年以來的最低增速。消費品市場顯現出較多的問題,主要包括高端百貨店、專賣店、餐飲店銷售進一步下降;面臨網上銷售的強有力競爭,實體店關店現象大幅增多;部分品牌老化,競爭力下降導致企業破產。
表1.9 2008—2016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情況

另一方面,在外需乏力、消費放緩的狀態下,投資增速回落過大、過快是經濟增速下行的又一重要表現。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總體情況來看,2008—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分別為25.9%、30%、23.8%、15.9%、20.3%、19.3%、15.3%、10%,[28]2016年增速下降到7.9%(見表1.10)。[29]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長速度放緩,是受到工業、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三大領域投資下降的影響所致。
表1.10 2008—2016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變動情況

一是工業投資。由于工業產能全面過剩,相應的工業投資增速形勢十分嚴峻。表1.10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除2011年的工業投資增長速度回升至30.57%外,其他年份的工業投資增速均呈逐年遞減的趨勢,2016年的工業投資總額為23.18萬億元,投資增速僅為3.5%。其中,2016年的制造業投資18.78萬億元,增長率只有4.2%。
二是房地產投資。相比于工業投資而言,2008—2015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呈現快速下降趨勢。2014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為10.5%,2015年房地產投資總額為9.57萬億元,同比2014年實際增長僅2.8%;2016年稍有好轉,同比2015年增長6.9%。2015—2016年以來國家實施系列政策,包括限購、按揭貸款等相關政策的放松和收緊調整,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核心城市的樓市呈現明顯回暖態勢,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以及住宅商品房銷售面積大幅增長(見表1.11),但三四線城市樓市依舊冷清,還面臨著巨大的去庫存壓力。因此,雖然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土地市場還有需求,但就全國而言,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仍在繼續下降。
表1.11 2008—2016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及增長速度

三是基礎設施投資。近年來,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也在下滑。表1.12中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不斷下降,2013年基礎設施(不含電力)投資增速為23.83%,2014年、2015年、2016年該速度分別降為20.96%和17.24%、17.4%。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速從2014年的20.3%下降到2015年的16.7%;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速從2014年的26.5%下降到2015年的21%、2016年的15.1%;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速從2013年的27.8%下降到2015年的20.2%、2016年的20.4%;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速從2014年的20.3%下降為2015年的16.7%,2016年轉升為22.9%。
表1.12 2011—2016年中國基礎設施投資額及增長速度

1.3-3 傳統的出口優勢逐步趨弱并已消失殆盡
傳統的外貿競爭優勢被削弱,對中國經濟增速形成了明顯的制約。自2008年以來,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持續下降。如圖1.9所示,中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逐漸下降,2008—2015年,該貢獻比從7.64%下降到2.4%。2016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2015年的3.69萬億元下降了9.21%。由于貿易順差下降,2016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下降為-6.8%。

圖1.9 2008—2016年中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
中國外貿進出口從2008年以來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從2010年的34.7%持續下降到2015年的-8%,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下降了0.9%(見表1.13),已經由入世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狀態。在貨物出口方面,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大部分出口市場經濟復蘇緩慢,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導致中國出口增長持續下行,從2010年的31.3%下降到2015年的-2.8%以及2016年的-1.9%。據中國海關統計,在2015年的出口貿易中,全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出口比上年下降了15.1%,其中,紡織品服裝貿易的全年出口額比2014年下降了4.9%。在2016年的出口貿易中,機電產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值的57.7%,同比2015年下降了1.9%;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20.8%,同比下降了1.7%。可見,中國傳統的低端制造業出口出現了嚴重下滑,進而對經濟增速產生了下行的壓力。
表1.13 2008—2016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及增長情況

2016年,中國人均GDP 8100美元,距離高收入門檻差距在三分之一多;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只有57.35%,戶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更是只有41.2%,離當年同樣發展水平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75%,至少相差17.65%;農業就業人口比例竟達28%,比當年同樣發展水平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11%高出17個百分點,比當前同樣發展水平的墨西哥的13%高出了1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在許多關鍵指標上還沒有完成工業化。而工業化階段因人口的城市化,是需要城市、能源、交通、住宅、汽車等大規模建設和消費品的時代,其生產和建設標準化、專業化和大規模化,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需求也旺盛。就東亞的經驗來看,國民經濟不應當發生嚴重的過剩,增速不應當放緩,一般應以8%以上的速度增長。這就給經濟學界提出了需要解釋的一個問題: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先發經驗方面,還沒有到低速增長的時間而掉頭下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生產的全面過剩,造成了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從2008年放慢,到2012年跌下8%,下行時間長達9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