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9年度全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測報告

中國殘聯研究室、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殘疾人狀況也處于一個快速變動的階段。為及時了解掌握殘疾人狀況的變化,給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依據,2007年國家統計局、民政部、衛生部、中國殘聯、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辦公室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全國殘疾人狀況監測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了殘疾人狀況監測工作。2009年度監測是繼2007和2008年度后的第三次全國殘疾人狀況監測。地方各級殘聯在人員培訓、入戶登記、數據采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項工作得到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支持。

一、2009年度全國殘疾人狀況

2009年的監測是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2007和2008年度殘疾人狀況監測的繼續和延伸。為了保證監測數據的統計代表性,2009年度監測的小區數量比2007、2008年度擴大一倍,在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原有的734個縣、市、區內,各增加了一個監測小區,由734個小區擴大到1467個。應監測殘疾人38448人,實際監測殘疾人34866人,其中:成人33057人,兒童1809人;男性18122人,占52%,女性16744人,占48%,男女性別比為108.2;城鎮為12429人,占35.6%,農村為22437人,占64.4%。本次監測起止時間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

2009年監測的主要內容根據中國殘疾人小康指標體系和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主要指標確定,包括殘疾人生存、發展和環境狀況,三個方面十七項指標,涉及殘疾人基本生活、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無障礙環境、法律服務等方面的狀況及變化情況。

(一)殘疾人家庭基本情況

1. 家庭戶規模基本沒有變。

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戶平均規模為3.37人。殘疾人家庭戶規模為2人的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6.5%;3人戶家庭比例為19.9%,4人戶家庭比例為17.5%,5人戶及以上家庭所占比例合計為24.9%;1人戶殘疾人家庭比例為11.1%。

2. 適齡殘疾人婚姻狀況基本穩定。

監測數據反映2007—2009年度適齡殘疾人的在婚率保持在63%左右,離婚率穩定在2%左右,呈現穩定態勢(見表1)。

表1 適齡殘疾人的婚姻狀況構成(單位:%)

3. 殘疾兒童監護人以父母為主。

在2009年度監測的18歲以下殘疾兒童中,以父母為監護人的占絕大多數,為85.4%,與2008年度比較,上升了1.2個百分點,父母監護有利于殘疾兒童成長。需要特別關注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7.3%)、其他親屬或非親屬(2.1%)作為監護人的殘疾兒童的成長狀況(見表2)。

表2 18歲以下殘疾兒童的監護人構成(單位:%)

4. 住房狀況有所改善,住房面積有所增加。

2009年度監測人口中住房狀況發生變化的占全部監測人口的4.6%,其中74%為農村殘疾人家庭。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7.38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1.09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度增加0.46平方米和0.7平方米。

5. 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但增幅下降。

2007—2009年度監測殘疾人家庭收入不斷增加,但增幅有所下降。2009年度監測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578.1元,比2008年度高90.9元,增長1.1%;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66.1元,比2008年高262.5元,增長6.9%。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監測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都在提高,但2009年度的增長幅度低于2008年度(見表3)。

表3 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比較

從收入結構看,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總收入的增加,在城鎮主要是由于工薪年收入、財產性年收入、出售財物年收入和借貸年收入大幅增加;在農村主要是由于經營年總收入、出售財物收入和借貸年收入有較大幅度的增加(見表4)。

表4 殘疾人家庭分項人均收入比較(單位:元)

6. 殘疾人家庭總支出城鄉顯示不同特點。

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總支出7007.1元,比上年度下降0.7%;農村殘疾人家庭總支出4649.6元,比上年度增長11.9%。

從支出結構看,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分項支出,排在前四項的依次是食品支出(39.6%)、醫療保健支出(17.7%)、居住支出(13.3%)和轉移性年支出(6.1%)(見表5)。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分項支出中,前四項依次為食品支出(36.3%)、居住支出(13.9%)、經營年支出(12.1%)和醫療保健支出(11.9%)(見表6)。

表5 城鎮殘疾人家庭分項人均支出比較(單位:元)

表6 農村殘疾人家庭分項人均支出比較(單位:元)

城鎮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7年度的43.8%上升到2008年度的47.7%,農村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7年度的47.2%上升到2008年度的51.5%。這反映出這一時期我國食品價格較大幅度上升,直接影響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殘疾人的生活水平也有所下降。

城鎮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8年度的47.7%下降到2009年度的44.7%,農村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8年度的51.5%下降到2009年度的47.1%。城鎮和農村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雙雙回落,表明2009年殘疾人生活得到改善(見表7)。

表7 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單位:%)

7. 殘疾人家庭電話和家用電器擁有比例普遍上升。

全國殘疾人家庭,除了固定電話擁有率下降外,2007—2009年家用電器和電腦擁有的比例普遍上升,彩電的擁有率已升至74.3%,排在各類家用電器的首位。雖然固定電話擁有率稍有下降,但是移動電話(手機或小靈通)的擁有率有較大上升,呈明顯的互補關系。但是,城鄉呈現不同特點。農村殘疾人家庭2007—2009年度的非固定電話和家用電器擁有率都逐年上升。城鎮殘疾人家庭的電話和各類家用電器擁有率均高于農村,但2007—2009年度各項指標有升有降(見表8)。

表8 全國殘疾人家庭家用電器擁有率(單位:%)

8. 家庭月人均用電量呈上升趨勢。

月人均生活用電量大小,反映的是家庭電器化和生活質量的高低。2007—2009年度監測殘疾人家庭月人均用電量逐步上升,2007年度為12.7度,2008年為14.5度,2009年為15.9度。

(二)殘疾人保障與服務基本情況

1. 殘疾人當年接受過康復服務的比例變動不大。

2009年度,當年接受過康復服務的殘疾人占有被監測殘疾人總數的23%,與2008年度基本持平。分城鄉來看則有升有降,城鎮殘疾人當年接受過康復服務的比例由2008年度的36.6%下降到29.8%,農村殘疾人當年接受過康復服務的比例由2008年度的19.2%上升到19.3%。我國每年新增加的殘疾人絕對數量大,同時隨著我國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的有效宣傳與開展,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認識到康復服務的重要性,產生了新的康復服務需求,對康復服務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目前國家和社會為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能力的增長仍低于殘疾人康復服務需求的增長,這是分析2009年度殘疾人接受康復服務比例應該考慮到的(見表9)。

表9 殘疾人接受過各項康復服務的比例(單位:%)

2. 殘疾人受教育比例上升,但受教育程度較低。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等教育救助政策全面施行,2009年度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比例比上年度上升了5.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上升9.2個百分點,達到73.7%,農村上升4.8個百分點,達到69.5%(見表10)。

表10 6—14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在學率(單位:%)

2007—2009年度18歲及以上殘疾人總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從未上過學和只上過小學的比例高達75%以上,其余各類受教育程度的比例略有變動,其中上初中和高中的比例略有增加。全國從未上過學的殘疾人比例略有減少,我們注意到,從未上過學的殘疾人中,城鎮有81.9%、農村有61.9%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殘疾人。(見表11)。

表11 全國18歲及以上殘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構成(單位:%)

3. 殘疾人就業比例基本未變,城鎮登記失業率略升。

2007—2009年度殘疾人就業比例略有上升。2009年度,勞動年齡段且生活能夠自理的城鎮殘疾人就業比例為34.3%,農村為52.9%,相比2008年度都略有上升。2007—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上升,2009年度的登記失業率為13.6%,比上年度的12.6%上升了1個百分點。

2009年度生活能夠自理的18—59歲的男性和18—54歲的女性殘疾人中,未就業原因的前三位,城鎮依次為喪失勞動能力(28.8%)、其他原因(17.8%)、離退休(17%);農村依次為喪失勞動能力(37.3%)、料理家務(32.8%)、其他原因(23.5%)(見表12)。

表12 殘疾人未工作原因構成(單位:%)

注:城鎮“承包土地被征用”是指居住在城鄉接合部或鎮的農業人口,他們承包的土地被征用。

2009年度未就業者生活主要來源,城市依次為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40.5%)、領取基本生活費(31.4%)、退休金(17.3%)、其他(8.9%);農村依次為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76.9%)、其他(11.5%)、領取基本生活費(10.1%)。農村中3/4未就業殘疾人依靠家庭供養,生活來源較為單一,城鎮的未就業殘疾人的生活來源相對多樣化(見表13)。

表13 18歲及以上未工作殘疾人生活來源構成(單位:%)

4. 殘疾人的社會保障狀況有較明顯的改善。

(1)城鎮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比例提高。

2007—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比例提高。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至少參加了一種社會保險的比例比2007年度增加22.2個百分點。城鎮殘疾人參加的社會保險中增幅最大的是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比例,2009年度比2007年度增加了26.1個百分點。其次是基本養老保險的參加比例增幅較大,其他保險的參保比例較小,變化也不大,其中失業保險的參保比例略有下降。2009年度城鎮殘疾職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大大高于城鎮殘疾居民和殘疾人個體工商戶,殘疾人個體工商戶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只有3%。2009年度還有35.7%的城鎮殘疾人沒有參加任何一種社會保險,這應予以關注(見表14)。

表14 16歲及以上殘疾人參加社會保險情況(單位:%)

(2)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上升。

農村殘疾人中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持續上升,由2007年度的84.4%上升到2008年度的93.5%,再到2009年度的94.4%,絕大多數農村的殘疾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2009年度,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殘疾人中,87.6%的殘疾人在一年內看過病,人均看病花費1570.1元。看過病的殘疾人中41.7%的人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行了報銷,人均報銷743.8元。

(3)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比例低,但事出有因。

2009年度監測的農村殘疾人中,參加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比例是4%,未參加的占96%。大多數農村的殘疾人沒有參保,主要由于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只是在個別地區試點,隨著新農保試點工作在全國10%的地區推開,參保比例會有相應提高。

(4)殘疾人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比例有所增長。

2007—2009年度城鄉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殘疾人比例持續增長,2009年度,城鄉殘疾人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比例升至22%以上。2009年城鄉生活困難的殘疾人得到救濟的比例分別為26.6%和27.2%,比上年度略有下降(見表15)。

表15 殘疾人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得到救濟的比例(單位:%)

(5)殘疾人救助需求比例仍然很高,醫療救助需求比例仍居首位。

2007—2009年度殘疾人對生活、教育、醫療和康復四類救助的需求比例的排序,在城鎮與農村是一致的。殘疾人對醫療救助需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對生活救助的需求,再次是對康復救助的需求,最后是對教育救助的需求。四類救助的需求比例,農村都高于城鎮。2009年度與2008年度相比,殘疾人對康復救助需求略有下降,城鎮殘疾人對生活救助和醫療救助的需求都有所增加,農村殘疾人對生活救助和教育救助的需求有所增加(見表16)。

表16 殘疾人救助需求情況(單位:%)

5. 殘疾人生活的社會環境改善,社會參與增加。

(1)殘疾人接受社區服務比例上升,滿意度提高。

2009年殘疾人接受社區服務的比例與2008年度相比變化不大(2009年為17.8%,2008年為17%),2007—2009年度殘疾人對社區服務的總體滿意度略有上升(2009年度為88.4%,2008年度為86.7%,2007年度為84.8%),評價一般的比例下降,評價不滿意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見表17)。

表17 殘疾人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評價(單位:%)

(2)殘疾人參與社區活動比例喜憂參半。

2007—2009年度殘疾人經常參加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僅為5%左右,城鎮略高于農村;偶爾參加社區文化、體育活動的比例總體變化不大,為24%左右。應當關注的是,還有七成的殘疾人未參加社區活動(見表18)。

表18 殘疾人參加社區文化、體育活動情況(單位:%)

(3)對殘疾人家庭的走訪慰問比例略有下降。

2007—2009年度政府、社團到農村殘疾人家庭走訪慰問頻次增加,走訪慰問活動受到殘疾人及其家庭的歡迎。2009年度與2008年度相比,走訪慰問比例略有下降。2009年度絕大部分接受過走訪慰問的殘疾人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比例為91.26%,城鎮滿意比例為91.86%,農村為90.99%(見表19)。

表19 殘疾人接受過政府、社會團體到家的走訪慰問的情況(單位:%)

(4)城鎮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提高。

2007—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對本城鎮的無障礙設施和服務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比例上升,表示不滿意的比例下降。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提高,體現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對社會無障礙意識及無障礙建設方面的促進作用(見表20)。

表20 城鎮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的滿意度(單位:%)

(5)殘疾人對法律服務滿意度提高,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服務仍需加強。

2007—2009年度在接受監測的殘疾人家庭中,有法律服務需求的比例趨降,實際接受法律服務的殘疾人家庭比例趨升,2009年度相比2007年度上升了2.1個百分點。在接受過法律服務的殘疾人家庭中,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的家庭比例持續上升,表明服務面擴大,服務質量有所提高(見表21)。

表21 殘疾人家庭接受法律服務情況(單位:%)

2007—2009年度有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需求的殘疾人絕對數量增長迅速。2008年度有此需求的殘疾人數量是2007年度的4.4倍,2009年度是2007年度的6.6倍,這反映出殘疾人權利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高。同時,接受到過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殘疾人數量有所下降。說明殘疾人的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需求在快速增加,而提供給殘疾人的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服務亟待加強。在接受過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的殘疾人家庭中,滿意度略有下降(見表22)。

表22 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情況

二、2009年度全國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報告

殘疾人事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度最大的一個群體。由于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難以將殘疾人這一特殊困難群體的有關目標直接納入其中,因此,有必要在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監測指標體系基礎上,充分考慮殘疾人的特殊需求和保障,建立一套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指標體系,以監測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借助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形成的工作基礎,邀請各方面專家組成課題組,在國家統計局制定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基礎上,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論證和實地監測檢驗,建立了一套《中國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指標體系》(見表23),該指標體系包含殘疾人生存狀況、發展狀況和環境狀況三個方面的17項指標。

為動態掌握殘疾人小康實現情況,及時發現殘疾人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自2007年開始根據《中國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指標體系》的設計安排,利用一年一度的全國殘疾人狀況監測數據對全國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進行監測。2009年度監測結果顯示,殘疾人實現小康目標進程又向前邁進一步,但與全國小康進程相比,仍不容樂觀。

(一)2009年度殘疾人小康進程繼續向前推進

監測顯示,2009年度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達53.5%,比上年度提高3個百分點(見表23)。在監測的17個指標中,有12個指標的實現程度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是城鎮殘疾人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其他提高較快的有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比例、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殘疾人對無障礙環境的滿意率、百戶殘疾人家庭電話擁有量、殘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電量、百戶殘疾人家庭彩色電視機擁有量、百戶殘疾人家庭家用電腦擁有量等。這些指標的提高說明殘疾人生活得到改善,反映出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成效。

1. 殘疾人生存狀況逐漸得到改善,其實現程度為56.9%,比上年度提高3.4個百分點。

殘疾人生存狀況是整個監測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反映著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是殘疾人實現全面小康的前提,它包括殘疾人的收入、消費、住房和婚姻狀況等。2009年度殘疾人生存狀況實現程度由上年度的53.5%增加到56.9%,提高3.4個百分點,在生存狀況、發展狀況、環境狀況三個方面中實現程度提高幅度最大。

從各監測指標來看:

(1)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繼續提高。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殘疾人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基礎和核心指標。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為37.8%,比上年度提高4.7個百分點,增幅比上年度回落0.7個百分點。從絕對量上看,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78元,比2008年度增長1.1%,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66元,比上年度增長6.9%,幅度高于城鎮殘疾人家庭。

(2)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有較大下降。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最重要指標之一,一般說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呈下降的趨勢。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4.7%,比2008年度下降3個百分點;農村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1%,比2008年度下降了4.5個百分點。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總體小康),30%—40%為富裕(全面小康),低于30%為最富裕(現代化)。根據這一標準,我國農村殘疾人家庭生活已從溫飽進入總體小康,城鎮殘疾人家庭生活在總體小康水平上向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3)殘疾人家庭電器化水平不高。居民用電量是反映居民家庭電器化普及程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是反映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電量為190.8千瓦時,其小康目標實現程度只有38.2%,顯示殘疾人家庭消費水平,特別是家庭電器化水平不高,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差距很大。

(4)殘疾人住房條件有所改善。居住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正是說明了人們對改善住房條件的重視程度。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實現程度為73.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從絕對量上看,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為17.4平方米,比2008年度的17.0平方米增加了0.4平方米;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為21.1平方米,比2008年度的20.4平方米增加了0.7平方米。說明政府出臺的農村危房改造、城鎮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初見成效。

(5)殘疾人婚姻狀況需要關注。婚姻狀況對于殘疾人而言,不僅直接反映情感生活的豐富程度,也體現獲得家庭生活保障和服務保障的水平。研究表明,穩定的家庭和社會支持有助于提高殘疾人的主觀幸福感。2009年度,適齡殘疾人在婚率(男22歲以上,女20歲以上)為63%,低于全社會83.4%的水平。

2. 殘疾人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其實現程度為41.7%,比上年度提高3.0個百分點。

殘疾人發展狀況是整個指標體系中最能體現殘疾人特殊性的部分,涵蓋了殘疾人工作的主要方面,它包括殘疾人的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的事業發展情況,與殘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反映了殘疾人最迫切的需求。2009年度,殘疾人發展狀況實現程度為41.7%,比上年度提高3.0個百分點,但在生存狀況、發展狀況、環境狀況三個方面中,其實現程度是最小的,顯示出殘疾人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1)殘疾人康復服務覆蓋率亟待提高。2009年度,在被調查的殘疾人中當年接受過康復服務的占23%。同時還應該看到,目前為殘疾人提供的康復服務總體上水平和層次還有待提高。

(2)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應該繼續得到重視。2009年度,學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在學比例為69.5%,與2008年度上升了5.7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殘疾兒童在學接受義務教育比例為73.7%,農村殘疾兒童在學接受義務教育比例為68.5%,但仍有30.5%的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接受義務教育。

(3)殘疾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是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實現自強自立的根本途徑。失業率是從另一個方面來反映就業情況。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為13.6%,比2008年度的12.6%又上升了1個百分點。由于許多地方還沒有開展殘疾人失業登記服務,實際上殘疾人失業率遠不止如此,這不僅影響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也限制了殘疾人參與社會的機會。

(4)殘疾人社會保險向前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現階段我國農村醫療保障的主要途徑,與農村低保、農村養老保險一起構成了農民的三大社會保障支柱。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們的醫療保障水平。2009年度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達94.4%,接近監測指標體系中規定的95%的目標。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殘疾人成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大受益者之一。2009年度,16歲及以上城鎮殘疾人參加基本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率為52.1%,比上年度上升13.3個百分點,是所有指標中升幅最大的,向目標95%跨出了一大步。

(5)殘疾人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電話、電視機、電腦是信息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產品,同時也是文化交流和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通過電話、電視機、電腦網絡,殘疾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與他人交流,參與社會生活。2009年度,每百戶殘疾人家庭擁有電話為86部,比上年度增加5.6部;彩電74.3臺,比上年度增加3.1臺;家用電腦6臺,比上年度增加1.4臺。

(6)殘疾人社區活動參與率依然較低。社區是殘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的主要場所。社區活動參與率直接反映出殘疾人社會參與的廣度。2009年度社區活動參與率不足三成,很大一部分殘疾人還沒有真正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3. 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境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

殘疾人環境狀況是殘疾人實現全面小康重要的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殘疾人事業的法制環境、殘疾人參與社會的無障礙環境等,是殘疾人生存、發展的環境保障。2009年度,殘疾人環境狀況實現程度為61.5%,比上年度提高1.5個百分點,是生存狀況、發展狀況、環境狀況三個方面中實現程度增幅最小的一個。隨著殘疾人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改善,廣大殘疾人將會對環境服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從各監測指標來看:

(1)城鎮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提高。無障礙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重要條件,殘疾人是無障礙環境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殘疾人對無障礙環境的滿意率可以反映出城鎮無障礙環境的水平,也反映出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建設的認可程度。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對無障礙設施的滿意度為66.8%,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體現出殘奧會影響和無障礙建設的成效。另外,有79.5%的城鎮殘疾人所生活的城鎮中至少有一種無障礙設施,說明無障礙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

(2)殘疾人接受社區服務比例為17.0%,但滿意度有所提高。除了家庭以外,社區是殘疾人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社區服務覆蓋率直接反映殘疾人社會服務水平和殘疾人工作社會化水平,也反映和諧社區建設的水平。2009年度,殘疾人社區服務覆蓋率為17.0%,比上年度下降了0.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23.6%,農村為13.4%,分別比上年度下降了6.9和0.4個百分點,仍有83.0%的殘疾人沒有接受過社區服務。但監測也顯示,在接受過服務的殘疾人中,對社區服務滿意度為88.4%,比上年度上升1.7個百分點。

(3)殘疾人法律服務滿意度達到86.6%。法律服務滿意度反映殘疾人及其親屬感知殘疾人的權益受到保障的程度,反映殘疾人權益保障水平。監測顯示,有需求的殘疾人及家庭中只有6.9%殘疾人家庭接受過法律服務,但滿意度達到86.6%,3.2%的殘疾人家庭接受到過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滿意度為81.6%,16.9%的殘疾人參加過法律知識學習或宣傳活動。殘疾人法律維權宣傳和法律救助工作還需進一步的加強。

(二)殘疾人小康進程與全國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殘疾人總體生活水平與全社會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相當多殘疾人的貧困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殘疾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實現殘疾人達到小康生活的任務還非常艱巨。據國家統計局小康監測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已達74.6%,比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高出20多個百分點。雖然兩套指標體系不完全相同,但也能反映出兩者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以下為殘疾人與全國部分指標數據的比較:

1. 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7.9%,差距明顯。

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672元,占全國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比2008年度的58.7%還下降了0.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78元,僅占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4.4%;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066元,占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0%。因此,提高殘疾人的經濟地位與生活水平,縮小差距的任務仍非常迫切。

2. 殘疾人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及占家庭消費支出比例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出行和通信支出大大低于一般居民家庭。

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1241.3元,是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的1.58倍;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551.1元,是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的2.24倍。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0.0%,比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比重7.0%高出13.0個百分點;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5.4%,比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比重6.7%高出8.7個百分點。

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為359.9元,占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的25.4%;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為221.8元,占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的61.6%。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8%,比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12.6%低6.8個百分點;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6.2%,比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比重9.8%低3.6個百分點。

3. 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活質量明顯落后。

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2%,比全國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1.1%高出5.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4.7%,高出全國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6.8個百分點;農村殘疾人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1%,高出全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5個百分點。顯然,殘疾人家庭生活質量明顯落后于全國水平。

4. 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明顯低于全國水平。

2009年度,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9.8平方米,比全國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低6.1平方米,差距明顯。其中,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7.4平方米,比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低5.6平方米;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1.1平方米,比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低7.2平方米。

5. 殘疾人家庭電器化水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

殘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電量僅占全國居民家庭人均生活用電量的60%,表明殘疾人家庭電器化水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

6. 義務教育差距很大。

2009年度,學齡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在學比例為69.5%,還有30.5%的學齡殘疾兒童沒有接受義務教育,而全國學齡兒童基本上都接受義務教育,差距很大。

7. 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遠高于全國水平。

2009年度,城鎮殘疾人登記失業率高達13.6%,是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4.2%的3.2倍,而城鎮殘疾人實際失業率遠不止如此,說明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還需要各級政府和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8. 城鎮殘疾人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低于全國8.6個百分點。

2009年度,16歲及以上城鎮殘疾人基本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52.1%,比全國的60.7%(估計)低8.6個百分點。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為42.1%,比全國的55.6%(估計)低13.5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62.1%,比全國的65.8%(估計)低3.7個百分點。

9.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高于全國水平。

2009年度,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例達94.4%,高于全國91.5%的水平。殘疾人基本上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最大的受益者。

10. 殘疾人家庭信息化程度低于全國水平。

2009年度,每百戶殘疾人家庭擁有(固定和移動)電話86部,占全國居民家庭平均水平204.7部的42%。其中,每百戶城鎮殘疾人家庭擁有(固定和移動)電話96.4部,占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水平254部的38%;每百戶農村殘疾人家庭擁有(固定和移動)電話80.1部,占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63.1部的49.1%。

2009年度,每百戶殘疾人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74.3臺,占全國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14.6臺的64.8%。其中,每百戶城鎮殘疾人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77.7臺,占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水平132.9臺的58.5%;每百戶農村殘疾人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72.4臺,占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99.2臺的73%。

2009年度,每百戶殘疾人家庭擁有電腦6臺,比全國居民家庭平均水平30臺少24臺。其中,每百戶城鎮殘疾人家庭擁有電腦13臺,比全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水平59.3臺少46.3臺;每百戶農村殘疾人家庭擁有電腦2.1臺,比全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水平5.4臺少3.3臺。

(三)加快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的建議

1. 加強教育、培訓和就業服務,促進殘疾人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實現自強自立的主要途徑。目前,殘疾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近3年來,殘疾人登記失業率逐年上升,2009年度高達13.6%,遠高于全國登記失業率4.2%的水平,而實際失業率遠不止如此。為此,政府必須采取措施:

(1)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落實殘疾人教育救助政策,提高殘疾人的教育質量和受教育水平。2009年度,學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在學比例為69.5%,仍有30.5%的學齡兒童沒有接受義務教育。因此,政府必須完善殘疾人教育體系,落實殘疾人教育救助政策,提高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擴大殘疾人高級中等以上教育規模,積極開展殘疾人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加強殘疾人的職業培訓、技能學習,進一步擴大殘疾人職業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培養更多的合格的社會勞動力,不斷提高殘疾人的就業競爭能力。

(2)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以調整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繳方式為杠桿,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殘疾人按比例安排就業力度;完善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機構和福利企業優惠政策,發展殘疾人集中就業;扶持殘疾人個體從業,開發適合不同類別殘疾人的公益性就業崗位,千方百計促進殘疾人就業。加大對農村殘疾人參加生產勞動的扶持力度,提高他們的勞動收入水平。

2. 加強社會保障工作,保障殘疾人的基本生活。

2009年度,全國城鎮殘疾人參加養老、醫療兩大基本社會保險的覆蓋率為52.1%,比全國城鄉平均水平低8.6個百分點。今后一段時間,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城鄉殘疾人參加社會養老、醫療等保險的優惠措施,進一步完善低保分類救助制度,確保重度殘疾、老殘一體和一戶多殘的殘疾人和農村殘疾人得到更好的保障。從重度殘疾人做起,抓緊建立面向殘疾人的生活補貼、康復補貼、托養補貼等社會福利政策,針對殘疾人不同情況,發展托養服務和居家服務,提高社會保障在殘疾人群體中的覆蓋率和基本保障水平。

3. 加強康復工作,實現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康復是幫助殘疾人恢復和補償功能,增強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基礎。為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要進一步完善康復管理和服務體系,切實將殘疾人康復納入醫療衛生改革和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康復服務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大力開展社區康復,繼續實施重點康復工程,大力開展康復救助。康復工作的重點對象是殘疾兒童、精神殘疾人、智力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和農村地區沒有能力接受康復服務的殘疾人。

4. 廣泛開展社區文體活動,豐富殘疾人精神生活。

豐富、活躍殘疾人群眾文化體育生活,發展殘疾人特殊藝術和競技體育,是激勵殘疾人自強不息的重要形式。2009年度,全國殘疾人社區活動參與率僅為29.9%,還有70%的殘疾人沒有真正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將殘疾人群眾文體活動納入和諧社區建設,鼓勵和吸引殘疾人參加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社區文化、藝術、健身、娛樂等活動,大力發展殘疾人群眾性體育項目。還要采取措施,鼓勵、支持各類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管理機構,普遍對殘疾人開放,并提供特別服務和優惠。全民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要充分考慮殘疾人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

5. 推進無障礙建設,方便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

無障礙環境,是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的重要措施。政府要在目前較好的工作基礎上,繼續努力為殘疾人等群體創造安全、方便的無障礙環境,促進他們的社會參與。

6. 加強法制建設,依法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依法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是殘疾人工作的主題,也是全社會的義務。2009年度,有需求的殘疾人及家庭中只有6.9%殘疾人家庭接受過法律服務、3.2%的殘疾人家庭接受到過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16.9%的殘疾人參加過法律知識學習或宣傳活動。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殘疾人事業政策法規體系,做好殘疾人法律維權宣傳工作,加強殘疾人自我維權的意識,提高政府、司法機關、法律救助機構對殘疾人法律救助和維權服務的能力,依法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表23 2007—2009年度中國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結果

續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当雄县| 隆子县| 江油市| 环江| 全椒县| 贺州市| 广安市| 遂宁市| 绵阳市| 宾川县| 武清区| 阜平县| 中卫市| 札达县| 红原县| 光山县| 嘉荫县| 行唐县| 通江县| 凌云县| 武夷山市| 松江区| 永兴县| 阜城县| 滨海县| 沽源县| 雷州市| 丰原市| 平原县| 忻州市| 洪湖市| 基隆市| 老河口市| 柳州市| 宁津县| 西城区| 衢州市| 开江县| 鞍山市|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