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2009年孫瑜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農村經濟系,我作為她的博士生導師,指導她的學習和科研工作。在本科、碩士期間,她曾經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接受了歷史學科教育,有一定史學研究基礎。這本專著是她在博士論文基礎上,經過進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從經濟史的視角,對貫穿中國歷史不同階段的國家征購農民糧食的主要方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于當今中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其選擇相應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從古代、近代到現代,國家一直都向農民征購糧食,并且糧食征購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重大變化。但是,國家和農民的糧食征購關系,國家及其委托部門作為征購者,農民作為被征購者未發生質的變化,只是糧食征購的強制性和剝削性逐漸弱化,并發生著一些規律性變化。中國糧食征購及其方式變遷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非常廣泛、深遠,集中體現著國家和農民的關系。

古代中國是純粹的農業文明社會,糧食供給主要是農民以糧食實物的方式將田賦和地租無償上繳給封建國家和地主,其他剩余的糧食作為農民家庭自用,地主也將獲得的糧食實物地租的一部分作為田賦交給國家,所以說農民是糧食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提供者。古代中國,國家通過行政力量從農民手中強征糧食,以無償征收為主,以國家購買為輔,國家的貨幣補償很少,農民受到非常沉重的剝削。

中國進入近代社會后,雖然國家征購農民糧食還有一定比例的實物稅,但開始更多地征收貨幣稅,再使用貨幣從市場購買糧食,市場的參與者比較多元,包括商人、地主和零散的農民,以自由交易為主,這是一次存在本質差別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糧食供給進一步緊張。當時國家除了征購田賦和地租等糧食外,還通過市場交易獲得大量糧食,同時從西方國家進口糧食,國家獲取糧食的方式更加多元。在近代商品化大潮下,國家直接征購農民糧食(即實物稅和實物地租)的比重不斷下降。但是,這種貨幣化的趨勢往往會被戰爭打亂,只有恢復田賦征實才會有效保證戰時軍民用糧。

新中國建立后,面對外國經濟封鎖,糧食供求矛盾突出,計劃經濟最終替代了市場經濟,糧食征購的主要方式為糧食統購制度與實物農業稅的組合形式,以國家征購為主,征購強度很高。這項制度加強了國家對糧食的管理,使國家能夠有效地控制糧食供給,基本滿足城鄉人民低水平的口糧需求,及工業領域的生產發展,但也嚴重壓抑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后,我國在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糧食市場化改革,糧食生產發展很快。隨著糧食供應形勢的不斷好轉,糧食統購制度逐漸被取消,更多市場力量參與到糧食流通調節中來。盡管如此,國家一直沒有放棄或者廢除糧食征購,經歷了糧食合同定購、保護價收購、最低收購價等新方式。即使在2004年以后糧食收購市場全面放開,大型國企中儲糧總公司等依然是收購農民糧食的重要主體,國家在糧食收購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與過去征購方式的區別在于,國家和農民是在自愿平等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不存在國家強制力量的“強買強賣”。

從歷史來看,中國的糧食征購方式多種多樣,曾出現過強制征購、寬松征購、保護性收購等方式。不同征購方式所帶來的結果極其不同。只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才逐步建立起保護性收購制度。進入新世紀,中國進入保護農民利益的糧食收購階段,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這些政策既促進了農民種糧增產增收,又讓國家收儲到足夠的糧食,實現國家和農民利益的良性互動,這是歷史性的轉變。

從歷史上看,一種國家糧食征購方式的政策設計最初一般都是在保證糧食安全、推動城鄉社會發展和促進時代變遷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政策執行時往往實施不到位,出現加重農民負擔的消極后果,與最初的政策設計相偏離。

古代社會中,一些朝代的更替往往因為一種糧食征購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太過嚴苛,遭到農民起義打擊,最終推翻統治政權;新王朝吸取了經驗教訓,對糧食征購政策做出改革,使農民稅收負擔有所減輕,通過減賦政策來籠絡人心,但新政在執行一段時間后先進性又不斷退化,農民起來反抗,從而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新中國建立后,通過農業稅和糧食統購,農民向國家交納了超額的糧食,用于工業化建設,農民的負擔比較重,這并不是政策設計的初衷,但在執行中卻走了樣,直至改革開放后才有所好轉。

在糧食收購問題上,一定要處理好國家和農民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宏觀調控和市場經濟的關系。國家收購糧食,要保證農民的合理收益,居民要合理負擔糧食成本,并讓糧農有合理利潤。糧食收購要在宏觀調控的基礎上,遵循市場規律,讓更多市場力量參與到糧食流通領域中來,尤其是保證交易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自由交易。

探索中國糧食收購新方式,要與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與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等相配套。未來中國將會有大量轉移勞動力進入城鎮定居,不再依賴糧食種植求生存。國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加大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為中國大型農場規模經營帶來發展機遇,糧食生產專業化和集中化趨勢會不斷顯現,相應地需要對糧食收購方式進行改革。

中國正在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從2004年起,國家開始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迫切需要創新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強化糧食支持保護政策,建立目標價格制度。歷史是繼承和發展的,回顧并借鑒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糧食征購方式的變化,推進糧食市場化改革和更好地發揮政府調控市場的作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糧農增收,正是本項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所在。希望這本專著的出版,對我國糧食政策的選擇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有所參考和借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

2014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太仓市| 江门市| 长子县| 泰安市| 林周县| 巧家县| 外汇| 东丰县| 淮滨县| 杭锦旗| 永年县| 扶风县| 永胜县| 西丰县| 育儿| 博湖县| 勐海县| 清丰县| 屏东市| 富民县| 丹阳市| 五峰| 淮南市| 大兴区| 邛崃市| 玉山县| 榆中县| 随州市| 秦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西畴县| 康保县| 靖西县| 望城县| 武冈市| 同德县| 贵南县| 定兴县| 兴仁县|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