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邊際社會凈產量與邊際私人凈產量的定義
§1.正像我們把國民收入看做是一個連續的流量那樣,我們自然地也把形成國民收入的資源作為類似的流量而非存量來加以理解;同時,依此類推,我們認為資源在不同的用途或位置之間進行分配,不是將靜止的池塘分成若干部分,而是將河流分成幾條溪水。毫無疑問,這一概念涉及與以下兩個方面相關聯的許多困難,即不同的產業所使用的設備具有不同的耐久性,以及產業整體所具有的動態的變化傾向。然而,盡管有這些困難,一般性的思維足以滿足當前的目的。這一目的是,為基本貫穿本編的概念,即邊際私人與邊際社會的凈產量的價值,必須提供一個恰當的定義,關鍵是必須將這些認定為流量——作為資源的某一給定數量的邊際增量的每年使用量的結果。以此為基礎,我們即可推演出我們的定義。
§2.為了完全精確起見,有必要將資源的邊際增量這一術語,在可能使用的兩種意義之間加以區分。這一術語可能被認定為是一種附加,這么說意味著是從外部對已存在的資源的總量提供一種凈的增加量,或者是一種轉移,即從其他用途或位置向我們正在研究的具體的用途或位置的轉移。如果在某一具體的用途或位置上,追加的一個資源的增量對于生產的影響,與其他方面所使用的資源的數量無關,則邊際增量的這兩種類型的凈產量將相等。然而,經常出現的情況并沒有滿足這種不相關的條件。因此,正如將在后面的一章中所證實的那樣,某一企業所使用的第n個單位的資源,將與同一產業中其他企業所使用的資源的數量的大小相關,將生產出不同的產品的數量。按照以上兩種方式解釋的來自于資源的邊際增量的凈產量,也許可以分別稱作為附加的邊際凈產量以及替代的邊際凈產量。然而,一般來說,在任何用途或位置上,來自于這兩種資源的邊際增量的凈產量彼此之間差別并不顯著,因而出于多種目的,可以將它們作為同等處理。
§3.下面我們要對擱置的這一點給出更精確的定義,即,當我們說將在任何用途或位置上所使用的資源的邊際凈產量,作為在那里所使用的資源的邊際增量的結果時,究竟意味著什么。這相當于說,資源的某一給定數量的邊際凈產量等于通過對于這些資源增加或者減少一個小的增量,進而使該資源的總產量產生的差值。然而,這還無法自圓其說。因為可以通過若干種不同的方式實現增加或者減少一個增量,進而相應地得到不同的結果。在這里,我們強調一種具體的方式。對于我們來說,在任何用途或位置上所使用的任何資源的流量的邊際凈產量,都等于該資源流量在適當地加以組織的條件下所能提供的產量總流量,與該資源流量相差一個小的(邊際的)增量的資源的流量,在適當地加以組織的條件下所能提供的產品總流量之間的差值。在這一表述中,短語“適當地加以組織”很關鍵。如果我們是在這種意義上考慮邊際凈產量的話,即它等于資源的兩個相鄰的流量的產量之間的差值,我們通常會認為對于其中的一個流量來說如果組織得適當的話,則一定對另一個流量組織得不適當。然而,由于我們關注的是資源的兩個相鄰的流量的產量之間的差值,因此,自然認定對于兩個流量中的每一個的組織方式,對于它們自身來說,都是最恰當的。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概念。克拉克(Clark)教授對此作過出色的解說。他寫道,鐵路公司所投資本的邊際增量,實際上是“運送商品和乘客的兩種裝置之間的差值。其中的一種是鋪設的鐵路,連同現有資源可能實現的完善程度最高的全部設施;另一種則是如果資源減少一個單位所能提供的鐵路和設施,則實際的和可能的鐵路之間的全部品質之間的差值,實際上就是該公司目前實際所使用的資本的最后增量。資本最后一個單位的產量,就是該鐵路實際生產的與資本若減少一個單位所可能生產的量的之間的差值”。[1]
§4.還有一點需要交代清楚。某種生產要素的邊際凈產量是減少該要素任意(小的)單位所造成的總產量之差,因而邊際單位不是任何特定的單位,更不是像某些學者所提出的那樣,是現有的資源中最差的那個單位——在雇用的所有工人中最不具競爭能力的那一個,它是完全相同的全部單位中的任何一個(小的)單位,通過這種單位,我們可以在想象中將全部單位予以劃分。但是,縱然邊際單位是任何單位,它卻不是隨意定位的任何單位;相反,它是被確認定位在邊緣上的任何單位。通過事例的幫助,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的含義。在任何產業中撤下一名照管新式機器或者在某一輕松崗位工作的工人使之不再工作,比撤下一名照管老式機器或者在某一艱苦崗位工作的工人,當然會對總產出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在某一特定產業,工作的邊際凈產量乃是撤下(相同的工人中)任一工人一天的勞動對總產量所造成的影響,如果必要的話,則需要重新安排剩下的工人,其結果就會使未被照管的機器或者未被充實的崗位成為到目前為止仍在使用的機器或崗位中最不具有生產能力的機器或工作崗位。
§5.理解到如此程度之后,我們下一步將精確地區分兩種不同的邊際凈產量,我分別稱之為社會的邊際凈產量和私人的邊際凈產量。邊際社會凈產量是產生于任何給定的用途或位置上的資源的邊際增量的物品或客觀勞務的總的凈產量,而不管這一產量中的任何部分將歸屬于誰。例如,很可能發生未被關注的強加于他人的成本,在后面的一章中將對此予以充分說明,比如說鐵路發動機的火花給周邊的樹木造成未獲賠償的損失。在計算投入到任何用途或位置上的任何數量的資源的邊際增量的社會凈產量時,所有的這些影響因素都需要包括在內——它們中的一些為積極因素,其他的為消極因素。同樣,在任何產業中一家企業使用的資源的數量的增加,也可能在該產業整體中提高外部的經濟性,并因此而減少在生產中有關聯的其他企業的給定產出的實際成本。這種類型的每一件物品均需計算在內。出于某些目的,最好也把對源于人們的偏好,以及人們從自己的購買或者擁有中獲取滿意感的能力所產生的間接影響計算在內。然而,我們的主要目標是第一編第3章和第5章所定義的國民收入及其變化,因此不包括精神方面的后果,資源的任何給定數量的邊際社會凈產量僅由物質要素與客觀勞務所組成,除非給出與此不同的具體說明。邊際私人凈產量是產生于任何給定用途或位置上的資源的邊際增量的總的凈產量中的物品或實際勞務的一部分,它首先——在銷售之前——成為在那里對資源進行投資的責任人的利益。在不同的條件下它等于或者大于或者小于邊際社會凈產量。
§6.在任何用途或者位置上使用的資源的任何給定數量的邊際社會凈產量的價值,不過是邊際社會凈產量在市場上所值的貨幣總量。同樣,邊際私人凈產量的價值是邊際私人凈產量在市場上所值的貨幣總量。因此,當邊際社會凈產量與邊際私人凈產量相等,而且投資的責任人銷售他所獲得的產品時,相對于資源某一給定的數量的兩種類型的邊際凈產量的價值,均等于在生產產品中使用資源的該種數量時的產量的增量,乘以產品銷售的單位價格。[2]例如,假設100萬個單位的資源投資于紡織行業,每年其兩種邊際凈產量相等,則二者的價值等于這100萬加上一個小的增量,如101萬的產量超過100萬個單位的產量,即為棉布大捆的數量乘以當這一產量被生產出來時的每捆棉布的貨幣價值。[3]附帶地還應該注意到的是,邊際凈產量的價值與使用101萬個單位的資源的總產品的貨幣價值超出使用100萬個單位的資源的總產品的貨幣價值以上的部分是不相等的——如果的確存在著這一超出部分的話——而且沒有理由將二者相互混淆。
[1]《財富的分配》,第250頁。在上面引用的句子中,我們用“生產的”一詞替換了“掙得的”一詞。
[2]此定義潛在地假設實現的價格等于(邊際)需求價格。如果因政府的價格限制引起它暫時低于需求價格的話,則邊際凈產量的價值應該解釋為邊際(實物)凈產量乘以邊際需求價格,同時,在這些條件下,邊際需求價格不等于實際銷售價格。
[3]參看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第847頁。細心的讀者將會注意到,即使當附加性邊際凈產量等于替代性邊際凈產量時,依照邊際凈產量作為附加性邊際凈產量以及替代性邊際凈產量的解釋,它們的邊際凈產量價值也不會相等。不過,一般來說,這一差值屬于二階無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