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機械臂建模、規劃與控制
- 陳鋼
- 8字
- 2020-04-22 12:08:48
1.1 空間機械臂概述
1.1.1 空間機械臂的研究意義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標志著人類進入太空時代。經過60多年的不懈努力,人類探索的腳步已突破地球引力的限制,深入到地球、太陽系及其之外的浩瀚宇宙。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科技進步,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作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機器人在人類航天事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身影出現在多種空間裝備中,如應用于星表探測任務的著陸器、巡視器以及應用于在軌任務的衛星、空間站等,使一些人類無法親自完成的空間探索任務成為可能,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在宇宙中的活動能力與探索范圍。空間機械臂屬于特種機器人中的一種,隨著人類太空探索步伐的逐漸加快,其應用的必要性與優越性日益凸顯:一方面,空間操作任務繁重復雜,如空間站艙體轉位與組裝、大質量/慣量負載搬運、大型結構對接、航天器故障維修、太空垃圾清理等,僅僅依靠宇航員難以完成;另一方面,空間環境復雜多變,其具有的超真空、高溫差及強輻射等特點,使得宇航員艙外作業高度危險,無論是執行在軌操作任務還是星表探測任務,都不可避免地在宇航員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與維護上投入高昂成本。空間機械臂具有跨度大、操作靈活、負載能力強等突出優點,可通過在軌操作、地面遙操作或自主操作等方式執行空間操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