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人防老,為什么吃五味子膏?
憋不住尿?補腎是關鍵!
喝了就尿的問題很多人都有,按理說,這應該是上了年紀才有的老態,但現在,很多剛30歲的人就有了,特別是很少運動的淑女、宅女,包括很多“濕胖”的人。難道是因為膀胱肌肉無力憋不住尿了嗎?
憋不住尿大致分兩種,一種是不喝也尿頻,但真去尿的時候,小便卻沒多少;另一種就是喝了就尿,每次的尿量還挺多。最典型的是,幾個人一起坐著喝酒、喝茶,總有人會經常上廁所,俗話叫“走腎”。那個喝到最后也沒去過廁所的,你仔細觀察,一種是年輕人,一種是肌肉豐厚的人,豐厚肌肉中充足的線粒體,保證了他們高于其他人的代謝率,同樣是喝進去的水或者酒,他們不用走到腎臟,就已經代謝掉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容易“走腎”的比不“走腎”的,有過早衰老的趨勢,因為他們身體的火力弱了,無力把水蒸發掉,只能靠“走腎”,一旦有了這個癥狀,就應該著手補腎了。
五味子膏是什么?
中國宮廷醫學,在保青春、抗衰老方面,始終引領著中醫學的發展,因為皇帝唯恐自己早死,也最有本事用民脂民膏來為自己延壽。清朝御醫就專門研制了一種可以延緩衰老的藥膏,叫五味子膏。當時的醫案記載:“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兩。水洗凈,浸半日,煮爛濾去滓,再熬似飴,少兌蜂蜜收膏。”其實,五味子膏在宋代的《本草衍義》和明代的《醫學入門》中早有記載,主治的病癥有個關鍵點,就是“虛脫”。
這個“虛脫”不是我們常說的因為低血糖或者炎熱導致的休克昏厥,而是因為“虛”導致的身體各種功能的失職,比如大汗,尿多,身體各種分泌液的稀薄、量多,失眠,心慌,等等,總之是身體保不住水時出現的種種“脫管”表現。“漏水”乃至頻繁的“走腎”,也是“脫管”的一種。五味子的作用就是幫助身體保住水。
既然叫五味子,就是因為它具備了五味,《新修本草》中說:“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中醫講,五味分入心、肝、脾、肺、腎五臟,所以五味子的“節流”功效可以作用在五個臟腑中。上到心慌失眠的心氣虛、出汗特多的肺氣虛,中到垂涎三尺的脾虛,下到尿多、“走腎”頻繁、白帶多甚至遺精、滑精的腎虛,它都能緩解。
如何自己做五味子膏
這個五味子膏自己就可以做,而且最好每年開春的時候吃,因為春天萬物復蘇,是生發的季節,身體功能如果生發過度而失控,就容易出現“脫管”。為了防止這一點,從孫思邈那時開始,中醫就提倡要在農歷五月之前,開始吃五味子,借其收斂之性預防“脫管”。
五味子膏的做法很簡單,一次可以用北五味子250克。藥店里就能買到北五味子,泡半天,然后下鍋煮,開鍋后再煮半小時。去掉渣滓后,可以用蜂蜜或者飴糖調味,糖不要過多,否則又是發胖的來源。熬制到稍微成膏,放涼后放到冰箱中,每天吃10~20克即可,餐前后吃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