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職場女性:女性事業進階與領導力提升
- (美)馬歇爾·古德史密斯等
- 1796字
- 2020-04-07 16:48:01
推薦序二 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人生面臨“停滯”、事業陷入“瓶頸”時該何去何從?面對這個問題,現代職場中的女性也許都經歷過許多困惑、掙扎和思考。最近閱讀的一本書《身為職場女性》也在探討這一問題,書中的某些觀點讓我產生了共鳴。回顧我自己的職業生涯,我發覺作者和我自己都在踐行一種理念:職場女性要迎來自己更美的綻放,關鍵就是要努力去“遇見更好的自己”,通過自省,發現克服阻礙自身進步的“壞習慣”,不斷改善和成長。
十多年以前,我以加州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的身份進入了咨詢行業,第一個雇主是位于洛杉磯的一家高級經濟顧問公司。在那里,應付工作很容易,每天我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能完成手頭的任務,但這讓我開始恐慌。我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想要始終維持“成長”狀態,于是,我進入了麥肯錫。在麥肯錫的工作是另一番面貌,那里有高強度的工作和高效率的運轉。然而,就在我進入麥肯錫的第二年,我收到了人生成績單上的第一“C”,這是公司內部非常嚴重的業績警告,大概意思就是說:我們沒有從你身上看到從事這個行業的潛質。這背后的潛臺詞就是,嘿,我們對你的能力深表懷疑,你還有6個月的時間,再沒有改觀的話,你就要卷鋪蓋走人了。
這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尤其是年輕時的我一向自以為還算聰明。我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更要命的是,我不覺得是我有問題,這只是我的工作方式,別人根本不知道我能做出什么成績,又憑什么評判我?我覺得無論怎樣,自己的工作都不會被肯定,也得不到欣賞,因而一度陷入消沉。這時與我共事的一位項目經理提醒我說:“你知道嗎?如果別人這么肯定地覺得你有問題,與其抱怨,你還不如花點精力好好反思一下,就算不是別人所說的那些問題,也可能會發現別的問題。”這句話點醒了我,我反省了很久,并逐一去找領導談話詢問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這樣一來,竟真的找到了答案。原來,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我一直有著“自己埋頭苦干”的工作習慣,我把咨詢工作的任務當成給老師交作業。而咨詢工作,需要我有領導、協調和溝通的能力,與他人建立聯系的能力,而并不僅限于我引以為傲的專業的經濟學素養和悶頭做事的習慣。這實際上涉及本書中提到的好幾個壞習慣,如“未與他人建立有效聯系”“過于看重專業技能的作用”“期待別人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你的貢獻”。后來,經過調整與努力,我學會了如何管理:包括通過管理與他人互動、管理工作和自我管理。到現在,我還認為,我在麥肯錫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工作上的,而是我在個人內在層面戰勝與提升了自己。這讓我受益至今。
我相信人是有成就動機的,不論男性還是女性。現代職場生活給了我們大量成就自我的機會,但是其中也有潛在的危險,那就是所謂的“舒適區”。歸根結底,這是因為人同時也是有慣性的。而相對于男性而言,女性更容易抗拒改變。這與女性從小接受的教育、家庭環境,以及社會觀念相關,更與我們的生活結構中男性與女性在角色上的分配緊密聯系。成功的女性注定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但她們也具備了男性所沒有的優勢。女性憑借專業知識、協調性、溝通能力等方面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里實現“逆襲”,她們有能力與男性平起平坐,甚至在很多方面做得更為出色。
此外,職業與家庭、進步與享受的矛盾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我們,這是渴望在職場中取得進步的人們必須經歷的挑戰。這一切的前提是“做更好的自己”。這也是本書致力于為我們解決的問題。要做更好的自己,我們首先需要認識自己。特別是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以及那些讓自己面臨“停滯”、陷入“瓶頸”的弱點和細節。很多本來有著良好素養和潛在價值的職場女性,無意間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路。她們也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的工作習慣,讓自己陷入了停滯。實際上,所有的職場人士,不分男女,都容易陷入思維定勢,也就是習慣的陷阱中去而不能自拔。能否發現它們,進而做出改變,決定著我們能否走出現狀,邁上下一個臺階。而這本書的意義就在于特別總結了十二條女性容易踏入的陷阱。分享了相對更常在職場女性身上出現的基于工作與個人發展的一系列“壞習慣”,讓我們有更大的勇氣走出“舒適區”,這意味著面對未知,但也意味著可能獲得的新成長。
在讀《身為職場女性》這本書時,我覺得時常能看見曾經的自己。幾多風雨過去,我們終將與自己和解,在每一次駐足回望時,我們終將平心靜氣地接受自己曾經的不完美,也為自己取得的進步而歡欣,同時向過去的那個“我”致敬。
余進
埃森哲戰略大中華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