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受”的佛學淵源

石濤的尊受說雖然受到《周易》的影響,如他說,“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四怂宰鹗苤病?,但揆其內在義理,這一概念主要來自佛學。

原始佛教有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說,指構成一切有為法的五種要素。佛經把身心所存在的現象分為色、受、想、行、識五蘊。在阿毗達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心所法三種來包括它們。色蘊屬于色法,識法屬于心法,受、想、行三蘊屬于心所法。受是梵語vedan 的意譯,在佛學中,受的意思比較復雜,小乘佛學和大乘佛學對此有不同的詮釋。在小乘中,受就是感受,人們隨時隨地接觸事物引起心理上的反應,形成某種感受,就是受。主要有三種,即樂、苦和不苦不樂。就領納而言,一切心、心所都可以稱為受,所以以領納隨觸為受。在大乘佛學的唯識學派,將受分為兩種:一是境界受,一是自性受。境界受就是小乘佛學所說的由外境引發的心理感受。在此基礎上,唯識學派特別提出自性受,受是對人的自性的歸復,是如如不遷的自相之受。《成唯識論》卷三:“受,謂領納順遠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境界受,謂領所緣。二自性受,謂領俱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余相故。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若似觸生名領觸者,似因之果應皆受性?!保ā洞笳亍返谌粌裕?1頁)它批評小乘的領納之受只是一種差別受,未及根性,所以強調以自性去受。

從佛學的義理看,石濤的尊受說透露出若干與佛學相涉的消息:

小乘和大乘佛學的一些經典認為,受是虛妄的大乘佛學的唯識學派反對一切由根觸境的感受,提出一種本覺之受,此受無喜無樂,去妄存真,與此有別。。如在六根中,眼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觸,意之于法,隨時隨地接觸外境,心必有所受,內心的平衡被觸境所生感受打破,使其顯示出某種情感趨向,或高興,或愛戀,或厭惡,或悲傷,如愛戀之意起,必欲得之,得之不成,即恨之,于是有種種煩惱,身口意諸業也隨之而起。所以,受是和情感、意念、煩惱、罪惡相連的。沒有受就不會出現種種情感傾向,也不會產生種種煩惱,更不會有取舍、選擇等意念。所以佛學認為受虛空不實,妄誕不真。佛教的五蘊喻將受比為水泡,人心如平靜的水面,觸境而生受,就像由風卷起水泡浮漚,水泡浮而不實,所以須臾即沒。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眾生所感受的苦樂,也像這水泡一樣,生滅無常?!峨s阿含經》卷十七云:“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img alt="《大正藏》第二冊,第12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15C9C/16523366504106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23104-2RuCZn79nhWgnHGknpEPPQLzOsNVUSAM-0-880a5341b80e3d965fd576f68019b481">《瑜伽師地論》卷九十六說:“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羈旅色類。”《大正藏》第三十冊,第851頁。受像旋風突起,又像羈旅暫住,如果惑于此受,則必使人陷于我執之中,因為這里的受只是感受而已。

石濤的尊受說表現出和某些佛學派別的差異性,佛學中的一些派別認為,受是虛妄不真的,是導致我執的根源之一,所以要去除。而石濤并沒有要徹底去除這種受,因為他論述的是繪畫創作問題。他認為,對外在環境的直接感受是畫家必不可少的。但他也感到,這種由外在對象直接刺激產生的受是差別之受、表象之受,和他推崇不二之法的“一畫”是相抵觸的,所以在這個層次上他接受了唯識學派的自性受的思想,強調對差異受的超越。石濤的畫學思想不僅是畫家的功課,還是人生的功課,他出入佛門,也深感眾生領納之受是人內在世界惑亂的根源,看到了這種受對真性的遮蔽,所以他推崇的“一畫”之受,不僅是繪畫創作的最高境界,還是人性拯救的重要途徑。這可以看作小乘佛學的境界之受對他的直接啟發。

從另一角度看,受在石濤的理論體系中還是個繪畫心理學問題,它是《畫語錄》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除了《尊受章》之外,《運腕章》《山川章》《海濤章》《脫俗章》《兼字章》《資任章》諸章均有涉及,其內涵也頗為豐富。石濤鑄造這一繪畫心理學概念也受到佛學影響。

受在佛學中就是一個涉及豐富心理內涵的概念。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識》的《撰述大意》中說:“吾以為言哲學者,果欲離戲論而得真理,則佛家在認識論上,盡有特別貢獻?!痹谑苓@一概念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受包含著感覺、情感和理性三個層次。外界境相影響人的生理、情緒、思想等,產生出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感受,由此使主體趨向于價值判斷,產生有利(順)、不利(違)、無利害關系(俱非)等認識,從而引起遠離違境、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欲活動。受是由根(感官)、境(對象)、識(認識主體)三者所組成的心理場交相作用的產物。在佛教中,受可分為身受和心受兩種,身受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接觸外在對象的感受,是肉體之受。第六識為意接觸對象所產生的感受,叫作心受。身受偏重于個相之受,心受偏重于共相之受。但無論是心受還是身受,首先它是一種直接的感覺活動,引起生理的反應,成為一種心理活動;并進而判斷選擇,形成具體的識——理性活動。

石濤所研究的是繪畫問題,在繪畫中,感覺、情感和理性的力量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恰當地運用這三者,卻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創作結果。所以,《畫語錄》引入“受”這一概念,就是要說明在不同的情況下,如何恰當運用悟(直觀感受)、情和理(識)。佛教這一語匯,給了他一定的理論騰挪空間。

同時,佛學中的受是由心與色所構成的關系性存在。受由心起,無心則無受。心與色的相應,才能有所受。所以受反映的是物我之間的相互契合的關系。應是受的基礎,在色與心組成的關系中,受的領納性特征容易使人誤解:受是人心理的被動接受。其實在佛學中已經發現受是色與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因為既然是應,就具有雙方互相吸引的成分,如說樂受,就包括由接觸色而感到樂和被樂所感受的色兩種形式。這種種細微的義理,都和石濤所要申述的繪畫創作觀念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尊受思想具有一定包容性的基礎。

正像在佛學中受是一個具有復雜意念的概念,石濤的尊受說也含義豐富,用重視感受這一簡單界定是無法窮盡其意義的。下面將根據尊受說的不同理論層次來闡述這一概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霸州市| 鲁甸县| 宁河县| 连南| 和硕县| 锦州市| 昭苏县| 翁源县| 宁晋县| 正定县| 佛坪县| 伊通| 贵南县| 甘洛县| 南部县| 怀远县| 壶关县| 兖州市| 惠来县| 高密市| 威信县| 浦城县| 囊谦县| 即墨市| 通辽市| 敦煌市| 民权县| 额敏县| 东台市| 中方县| 志丹县| 福州市| 连江县| 泸溪县| 大渡口区| 互助| 通化市| 罗源县| 茶陵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