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綿陽

三臺·郪江

郪江鎮,歷史悠久,早期為郪國王城所在地,秦時為蜀郡所轄,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郪縣,建制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宋《太平寰宇記》載:“漢舊郪縣城在今縣(今三臺)南九十里,臨江,郪王城基址見存,以郪江為縣名。”清《潼川府志》記載:“漢置郪縣,屬廣漢郡,后漢至晉因之。”南北朝梁末,置北伍城縣;西魏初改置新城縣,后又改為昌城縣。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飛烏鎮,后于開皇十三年(593年),改設為飛烏縣。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飛烏縣治所遷往他處,改屬梓州。時分時合,時廢時興,郪縣縣制斷斷續續沿至宋元時期。明洪武九年(1376年)并郪縣入潼川州。清雍正年間,縣轄境內分四路二十八鄉,此地為南路翼火鄉轄,后改置雙龍鎮。因鎮北外葬有一名六品武官——千總(清代綠營兵編制與官職名),四邊鄉人稱此地為“千總墳”。民國時,建千子鄉,鄉名沿用至20世紀中期。1967年改設為郪江鄉;1992年,設郪江鎮。

郪,既是一個古代水名,也是一個古代地名,更重要的,還是一個古代國名。古寫“郪”字,有部首“邑”。按字源解釋:“邑,從口,封域也。凡邑之屬皆從邑,古國邑通稱。”郪國,就是一個春秋時期與巴國、蜀國等共存的古國。當時的郪國疆域,西至金堂,東抵蓬溪,北到三臺,南達樂至,國都郪王城即位于今郪江場處。秦巴戰爭中,郪國被滅。

郪江流域是郪國人長期生存之地。郪江的主源頭在中江的太平鄉山里,中有馬塘河、錦江、倉山河等支流匯入,經大英于射洪郪口匯入涪江。郪江流域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歷來是人類宜居之地。沿江,特別是郪國故城周邊的河灣邊,有數千座漢晉時期的崖墓,這些崖墓足以說明郪江流域古時有過的文明和富足。郪江崖墓,幾近半數的為多室墓。多室墓常見有前室、中室、后室、側室、耳室,以及墓門,一些崖墓里有灶臺、水涵、壁龕、床座等石質仿形設施,一些崖墓里還有藻井、斗拱、窗欞、欄干等石質仿形建構。崖墓里用多種雕刻手法雕飾出來的各種人物、動物,內容豐富,形態逼真,生動有趣。雕飾圖案中還有花草、瓜果、武器,等等。少數崖墓里還有大小規格不一的素面磚、畫像磚和銘文磚。透過崖墓的規格,以及其中的物品和雕飾,可以讓人清晰地了解當時郪江人的生活水平及其日常起居、耕種漁獵、說唱雜耍等生活片段。鎮外不遠,還有千佛寺唐代摩崖造像。這些都說明了郪江一帶人類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

郪江場坐落在郪江與錦江兩水匯合之地,兩水若雙龍,清時的雙龍鎮之名,因由于此。鎮四外有獅山、古樓山、天臺山、金鐘山,龍盤虎踞,山清水秀,郪江場堪稱風水寶地。郪王街,為鎮場的主街,順江東西橫臥,長街與青瓦民居掩映于數十棵高大參天的黃桷樹中,典雅靜謐,遠看古鎮,若似山水畫卷,尤顯幽情逸韻。古時的郪江場,與外界水陸通達,陸路可連通射洪、三臺與中江,水路可通往潼遂,本地及四邊鄉村里的山貨特產從這里可銷往他地,外來的商品從這里可轉運至山中。這里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連通成都與川東的“古郪道”中的重要節點。必須提到的是,古時郪縣一地的富裕,與郪江流域鹽業的興旺有很大的關系。據記載,唐代時郪縣的鹽井數量眾多,占梓州的鹽井總數三分有二。宋代時,與郪江場咫尺之遙的河嘴(今安居)專設有鹽監,負責州內鹽場管理和鹽稅征收。清《讀史方輿紀要》載:“富國監在州南九十里,本郪縣新井鹽場,宋置監領之。”民國時期,當地的鹽井仍采鹽銷售,時川北鹽務局在郪江設立管理機構,收取鹽稅。郪江場的繁榮,伴隨著當地鹽業的興盛發達,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期。

鹽業繁榮了郪江場,也成就了許多商人和莊戶。明末清初,大量湖廣、廣東、江西、陜西、貴州等地的移民輾轉遠涉來到地利物豐的郪江。經過數代人不懈的努力,負任蒙勞,樹功立業,移民在當地扎下根基,買地造屋,福孫蔭子。郪江場街道兩旁的建筑大多是清中期至民國時期所修建的,夾雜在民居間的還有多個廟宇會館,如王爺廟、關帝廟、黑神廟、觀音閣、江西會館、廣東會館、黃州會館,其中江西會館、廣東會館、黃州會館、黑神廟等就是當年外省籍移民所修建的同鄉會館。修宮建廟之外,鄉人還大力興教辦學,培養子弟。清光緒時期,利用幾姓人家的祠堂和寺廟收入,當地賢達在郪江場外設立了天臺書院。后該書院于民國初改名為“三中聯立玉江中學”(三中,指三臺、中江)。

逾年歷歲,許多古建筑或破敗或損毀,但郪江場曾經的輝煌仍可在老街中的很多遺留中看見。王爺廟和帝主廟是郪江場所保留下來的舊時的宏大建筑。王爺廟,位于郪王街中段北側,面南望水,由山門、戲樓、左右廂房和正殿構成,呈四合院布局。從建廟功德碑殘存的刻字中,可以確定該廟建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年)。王爺廟主祀“城隍”,意在“鎮江”防止水患,保護城池,以及揚善除惡。唐宋以來,民間多稱“城隍”為王爺,稱“城隍廟”為王爺廟。廟后有紫云宮,單檐歇山頂建筑,供奉道教全真道始祖“東華帝君”。帝主廟(現廟門橫匾寫成“地祖廟”,應為訛誤),位于郪王街南段北側,坐北朝南,由山門、戲臺、前殿、正殿、左右廂房組成四合院。結構大體與王爺廟同。殿內臺梁底留有“大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初三日吉辰黃道,楚黃眾姓弟子建立”的題記,該廟為當時湖北黃州籍移民的“黃州會館”。帝主廟,也稱“帝主宮”,湖北及四川多地建有,所奉主神為帝主,帝主又稱紫微侯、土主、福主。帝主信仰起源于宋代湖北黃州府地區,特別是麻城一地,及至明清時期,民間多信仰“帝主”,帝主廟或帝主宮廣布域內,其影響后來隨著黃州移民遷徙擴展到四川多地。郪江場南約20千米遠的倉山鎮,就有一座規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帝主廟。郪江場帝主廟正殿供奉“蓋天帝主”,左右配殿已被拆毀。

傳說農歷五月廿八日是“城隍爺”之郪江場出巡日(城隍出巡日子,各地不同,一般從農歷五月初開始)。“城隍出巡”,是郪江場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活動。通常在出巡日前幾天,當地人就要開始準備,包括縫制各種衣褂帽飾,以及制作其他各種各樣的道具。是日一大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涂紅抹綠,化妝成各路神仙、歷史人物或妖魔鬼怪,穿戴妥當后,拿著道具,聚集在王爺廟外。閻羅夫妻、判官、鬼差,一一亮相,其中,煞神,當地人稱“雞腳神”,由一上了歲數的老人扮演,最是吸引眼球。出巡前,王爺廟里還有燒香膜拜的儀式,之后,將城隍爺和城隍娘娘請入轎中,再由多人將轎子抬出廟外。巡游前,亦有儀式在先。稍后,各方神鬼前后簇擁,表演陰曹地府諸項活動。捉拿妖魔鬼怪后,巡游正式開始。巡游隊伍里,很多童男童女扮飾成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中的人物,站在轎架上。遠近鄉里的來人,組成一個個獨立的表演方隊。還有不少老人,穿戴或拿著稀奇古怪的道具,獨自進入角色。也有很多人,完全是自發地,手拿貢品或祭品,觀看或加入到巡游隊伍中。嚴肅、認真與積極的參與,郪江鄉人之虔誠、樸實,于此略見一斑。

揚善懲惡,是“城隍會”的主題,“城隍出巡”中的很多活動內容,反復表現和強調了這個主題。在鄉民心中,“城隍爺”明知陽世之善惡禍福,兼管陰曹幽冥,掌握注生注死之權。“城隍爺”被視為陰界主持正義和博揚善良的神,監視著各等人氏的行為。正是因循這樣的信仰,有所敬畏,鄉民們自覺地修身潔行,棄惡從善。

“城隍會”,自然就是當地及四邊鄉人最為重要的廟會活動。當天一早,就會有很多人從鎮場外各道口前來。“城隍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城隍出巡”是主要節目,除此之外,場中各廟館中的戲臺上都有戲劇表演。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水泄不通。集市上,商家促銷,地攤擺賣,各類商品貨物琳瑯滿目。茶館、飯館,更是座無虛席,喧聲震耳。整個鎮場,籠罩在熱鬧的氣氛中。由于名聲在外,每年的“城隍會”也吸引著很多攝影人,以及好奇者遠道而來。

郪王街是一條老街,丈余寬的街道,早先是青石板鋪成,后改為“三合土”,現為機制石板鋪設。長街中,有幾條“水巷子”通向河壩。郪王街兩側的房屋,都有向街心伸出的屋檐,這是郪江場臨街建筑最為顯著的特征。長長的聯排的檐廊,寬約6尺,可讓街坊鄰居在門旁街沿吃飯、喝茶、閑坐、玩耍或做活兒,也給過路人提供了停歇,以及避免日曬雨淋的方便,這也是過去門鋪商業買賣場所的遺留。街上,典型的民居都是“前店后居”式的幾進式院落建筑,店鋪側有通道、天井,居屋后又有天井,以及廚房、倉房和豬圈。場上建筑體量相對較大,裝飾較為精美的民居是郪王街42號,面闊三開間、房屋進深長,天井后面是主人居住的房屋,房屋側有通道進入第二個天井,里面的花園后還有房屋,一側開門可通至河壩。現該房屋改用作茶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這里喝茶消閑。

郪江場外有兩座古橋,一是上游的會仙橋,一是鎮南的九龍橋,另還有一處跳蹬。會仙橋,橋下有十一洞,據說初建于明代。九龍橋,位于古碼頭旁,九墩十孔,因橋墩上雕鑿有九條龍而得名,據稱始建于清乾隆時期。郪江一地,這樣的古物古遺跡還有很多。行走郪江,猶如進入時光隧道,多少奇妙,轉眼之間。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德化县| 安溪县| 昆山市| 湖南省| 台中县| 克山县| 盐城市| 扶沟县| 南昌县| 峨边| 大余县| 濮阳市| 北海市| 绥阳县| 财经| 宁德市| 南康市| 成武县| 马鞍山市| 郁南县| 岚皋县| 遵义县| 桐柏县| 依兰县| 甘孜| 内乡县| 太仓市| 贵州省| 吉林省| 和林格尔县| 林口县| 修文县| 大余县| 莫力| 桃江县| 图木舒克市| 安康市| 富宁县| 浮山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