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利息的本質及來源

一、利息的概念

西方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給貸款人的報酬,是貸款人讓渡資本使用權的代價。利息是伴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經濟范疇,并構成了信用的基礎,償還是現代信用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利息有實物形式和貨幣形式。早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借貸行為,利息作為一種占有使用權的報酬就已出現了。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利息是資本主義的利息。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分為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利潤的一部分轉化為利息。利息的多少受這兩類資本家競爭的影響,于是產生了利息率。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能正視利息的存在,利息不是貸款人對借款人的剝削,而是借款人使用資金的成本。早在17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指出,利息是同地租一樣公道、合理、符合自然要求的東西。他認為,利息是對貨幣貸出者由于貸出貨幣而帶來的不便的補償。

二、馬克思關于利息的來源和本質的理論

利息的本質決定于利息的來源。由于不同社會條件下利息的來源不同,因此利息的本質也不同。由于資本主義的利息才成為真正的利息,這里僅就資本主義利息加以分析。

利息的存在,使人們對貨幣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感覺,貨幣似乎可以自行增值。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從利息的來源和利息的本質兩方面來說明。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剩余價值被劃分為兩部分:一是產業資本家的利潤,二是借貸資本家的利息。可見,借貸資本的利息只是剩余價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馬克思認為,借貸資本的利息是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不斷發展,因為所有者不同,使得貨幣資本產生了閑置和需求。又由于信用的發展,使得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貨幣資本家就將其閑置的貨幣資本貸給職能資本家,經過一段時間,職能資本家將所借資本歸還給貨幣資本家。貸出的資本作為資本商品,不斷運動,而且帶來了利潤。產業資本家使用貸款追加投資進行生產,因此產業資本家要將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中拿出一部分給借貸資本家,作為使用貸款的代價。在借貸資本的回流中,職能資本家除了償還本金之外,還要將增殖的一部分作為利息支付給貨幣資本家。利息也就成為借貸資本的價格。由此可以看出,利息實際是部分平均利潤,是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貨幣轉化為資本,借貸資本成為資本商品,資本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形成貨幣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的對立,構成了利息產生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認為,把利息視為資本的價格,是不合理的。從這個角度,馬克思再次論證了利息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潤的一部分。從表面上看,職能資本家支付給貨幣資本家的利息是資本商品的價格。但資本的價格和商品的價格截然不同。普通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與使用價值無關。而資本商品本身是一定的貨幣額,代表一定量商品的價值。那么,一個價值額,怎么能夠在它本身價格之處,還有一個價格?因此,利息是資本的價格的說法是不合理的,表現的不是借貸資本商品的價值,而是其特殊使用價值的報酬。同一貨幣具有雙重資本,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按各自資本執行職能,雙重資本并不會使利潤增加一倍,雙方可以按一定比例參與利潤的分割。職能資本家獲得部分利潤,借貸資本家也獲得部分利潤,借貸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就是利息。因此,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綜上所述,可以概括為三點內容:第一,利息來源于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第二,利潤分割為兩部分,即企業主收入——資本使用權的報酬和利息——資本所有權的報酬,二者按一定比例分割剩余價值;第三,利息的形式與利息的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利息表現為借貸資本商品的價格,實際上則是借貸資本商品特殊使用價值的價格。

回到前面的問題,貨幣可以自行增值嗎?借貸資本家不必自己開辦工廠和經營商業,單憑資本的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利息,這就造成一種假象:好像借貸資本本身就能夠生出利息,或者說,貨幣本身就能夠生出更多的貨幣。利息是對貨幣所有者的“忍欲犧牲”的報酬,是由貨幣自身產生出來的,等等。這完全是荒誕無稽的謬論。如果借貸資本家不是把他的貨幣貸放給職能資本家去組織生產,發揮生產職能,而是把貨幣窖藏起來,那么即使他“忍欲犧牲”到臨死前的最后一秒鐘,這些貨幣也不會為他生出一分錢的利息來。

三、西方學者對利息本質的認識

關于利息的性質,古典經濟學家、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觀點是不一致的。

(一)早期的利息性質理論

1.利息報酬論

利息報酬論認為,利息就是因暫時放棄貨幣或貨幣資本的使用權而獲得的報酬。這種觀點最早是由配第提出的,后來在洛克、休謨的著作中也有涉及。

2.利息貨幣價格論

利息貨幣價格論認為,貨幣同商品一樣,在買賣或借貸中,利息是貨幣或貨幣資本的交易價格。最先提出利息是貨幣的價格的是坎蒂隆。

3.利息租金論

利息租金論認為,利息是資本出租收取的租金。這種理論最早是由諾思在他的代表作《貿易論》一書中提出的。

4.利息利潤論

利息利潤論認為,利息來源于利潤,而且是利潤的一部分。第一個提出利息利潤論的是馬西。利息直接來源于利潤,這是馬西的一個偉大發現,也是利息學說史上的一大進步。

5.利息剩余價值論

利息剩余價值論認為,利息來源于剩余價值,而且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明確地說明利息是剩余價值一部分的是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認為,利息不完全來源于利潤,還會來自“動用別人的收入”。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一個人借錢以后,如果用作資本,即用來維護生產性勞動者,可再生產價值,并提供利潤。在這種場合,他無需割讓或侵蝕任何其他收入的資源,便能償還資本及其利息。如果用作目前消費的資財,他就成為浪費者,他奪取了維持勤勞階級的基金,來維持游蕩階級。在這種場合,除非它侵蝕某種收入的資源(如地產或地租),他就無法償還資本并支付利息。即在斯密看來,利息具有雙重來源:當借貸的貨幣作為資本進行生產時,利息來源于利潤;而當借貸的貨幣用于直接消費時,利息來源于別的收入(如地租)。這在對利息的認識上顯然又進了一步。

(二)現代西方經濟學利息性質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利息理論派別較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資本生產力論

資本生產力論認為,利息是資本自身生產力的產物。這種觀點最早由薩伊提出。

薩伊認為,利息是指借用資本所付的代價。為什么要借用他人資本要支付報酬呢?薩伊說,資本具有像自然力一樣的生產力;資本的生產力經常與自然的生產力混在一起,共同產生對生產的貢獻;不論借出的是自然力、資本還是土地,由于它們協同創造價值,因此它們的使用是有價值的,而且是有報酬。對借用勞動力所付的代價叫作工資,對借用資本所付的代價叫作利息,對借用土地所付出的代價叫作地租。因此,當借款人借用了資本的生產力從事商品生產后,其生產價值的一部分必須用來作為資本的生產力的報酬。

2.節欲等待論

節欲等待論認為,利息是資本持有者對眼前享樂和滿足的犧牲,是對自己的欲望和消費節制等待的報酬。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納思·威廉·西尼爾認為,工資是工人勞動的報酬,利潤則是資本家節欲的報酬,而利息是總利潤的一部分,因此利息就是借貸資本家節欲的結果。

3.利息時差論

利息時差論也稱為時間偏好論,該理論認為,利息的產生和水平高低都取決于人們對同一等量商品在現在和將來的兩個不同時間內主觀評價的差異。盡管利息時差論起源較早,但系統的論證并使之成為一種學說的是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龐巴維克。

后來,美國的經濟學家費雪又將這一理論發展為時間偏好論,他把利息看成期待將來幸福和延期消費而獲得的公正報酬。他發現人性具有現在即可提供收入的資本財富的心理,這就是所謂的“人性不耐心等待”或“時間偏好心理”。費雪進一步指出,龐巴維克的時差論忽視了未來和現在供應不足是利息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了這些差別,即人性不耐心的時間偏好心理,才引起了借貸行為,才產生了利息。

4.購買力使用論

購買力使用論認為,利息來源于購買力的使用。這種理論是由熊彼特所創立的。

5.靈活偏好論

靈活偏好論也稱流動偏好論,該理論認為,利息是人們在特定時期內放棄貨幣周轉靈活性(或流動性)的報酬。這個理論是由凱恩斯在攻擊古典學派利息理論時首先提出的。

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中指出,個人心理上的時間偏好分別由兩組決定來完成。第一組決定是指在既定收入水平時,多少用于消費或儲蓄;第二組決定是指在預定的儲蓄中,用多少購買生息的債券,多少以現金形式保留。在債券和貨幣兩種資產形式中,債券形式的資產能獲一定受益,但持有者要在一定時期內放棄對貨幣的使用權,這既不便,也可能蒙受損失。貨幣形式的資產雖不能帶來收入,但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因此是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特殊資產。企業和商人要想取得一定的貨幣,就必須支付一定的報酬來誘使公眾放棄對貨幣靈活偏好的控制權。

凱恩斯進一步指出,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周轉靈活性的報酬,而對應的周轉靈活性的大小便決定了經濟運行中貨幣需求量的大小,貨幣需求量又與貨幣供給量一起決定利率水平的高低。

6.可貸資金論

可貸資金論又稱利息非完全貨幣論或新古典綜合利息論,該理論認為,利息起源于證券的不完全貨幣性和借貸資金的供求。這一理論是由英國劍橋學派的羅伯遜提出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丽市| 阿城市| 青阳县| 遵化市| 余姚市| 江川县| 房产| 康平县| 靖江市| 蒙阴县| 壶关县| 灵寿县| 手机| 读书| 比如县| 银川市| 康马县| 武山县| 五家渠市| 冕宁县| 平顺县| 邮箱| 白玉县| 泰州市| 忻州市| 彭山县| 鄂托克前旗| 赤城县| 邻水| 方城县| 旅游| 恩平市| 黄龙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海晏县| 莱州市| 资源县| 密云县| 邹平县| 城口县| 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