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含義
“信用”起源于拉丁文的“credo”,其意為“信任”“相信”“聲譽”等。從道德角度而言,信用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相信、信任以及履行承諾等,即我們所說的誠實守信、誠信,是從廣義社會信用角度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從經濟角度而言,信用是一種能體現特定經濟關系的借貸行為,以還本和付息為條件,體現一定的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借貸行為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到期還本,二是支付利息。在借貸行為中,貸出時價值單方面轉移,貸出者讓渡價值,保留了所有權;歸還時價值也是單方面轉移,借入者除歸還本金外還需要支付利息。由此可見,信用是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它不發生所有權變化,僅僅是價值單方面的暫時讓渡或轉移,這使得它既區別于一般商品貨幣交換價值運動形式,又區別于財政分配等特殊的價值運動形式。
二、信用的產生和發展
(一)信用的產生以私有制為前提
信用的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私有制條件下的社會分工和剩余產品的出現,沒有私有制的存在,貸出的貨幣無需歸還,相應的利息更無從談起。在公有制經濟中,信用關系仍然存在,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是不同經濟主體存在各自的經濟利益目標。
(二)信用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經濟主體調劑資金的需要
在商品經濟中,各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都伴隨著貨幣收支,而貨幣收支有可能會相等,也有可能不相等。貨幣收入大于支出的主體為盈余單位,可以將剩余的資金貸放出去;貨幣收入小于支出的單位為赤字單位,需要將資金缺口補足。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間經濟利益相互獨立,資金的調劑不能無償進行,當盈余單位把剩余資金有償借給赤字單位后,信用關系由此產生。
(三)最初的信用活動表現為商品賒銷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商品流通時可能會出現商品生產者出售商品時,購買者因為自己的商品未賣出而無錢購買的情況。于是賒銷,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出現。賣方讓渡商品的時候得到的是買方未來付款的承諾,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取得在時間上分離,這使得買賣雙方除了商品交換關系外又多了債權債務關系,即信用關系。
(四)信用活動發展為廣泛的貨幣放貸活動
信用活動最初表現為商品賒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本身進入交易過程,出現借貸活動,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買賣的范圍,貨幣的運動和信用關系聯系在一起。貨幣流動和信用關系以及與之關聯的經濟活動就是金融,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都根植于社會信用中。
三、信用的特征
(一)標示性
信用就像人的身份證、企業組織機構代碼一樣有著明確的歸屬。信用的標示性使得各類市場主體必須珍視自身的信用,努力維護自己的信用。
(二)可流通性
除了貨幣、商業票據、有價證券這些信用產品都可以流通和交換外,信用還作為一種資源,代表市場主體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具有無形資產的性質,同樣有價值、能交換、可延續。現代社會正是利用信用的可流通性,借助先進的信息傳播技術,廣泛記錄、征集、擴散信用信息,從而形成有效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三)時間間隔性
信用的兩個重要環節——承諾與兌現,二者要經過一個約定的時間周期才能完成,先承諾后兌現,存在著時間上的間隔。
(四)收益性
信用關系是建立在有償的基礎上的,債權人在讓渡實物或貨幣的使用權時,要求在歸還時有一定的增值或附加額。因為信用關系屬于一種特殊的經濟關系,各信用主體有著自身的經濟利益,無償地讓渡實物或貨幣是不可能的。
(五)風險性
借貸不同于普通商品買賣關系。在信用交易中,債務人到期能否收回讓渡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債務人的信譽和能力、國家法律的完善程度以及社會道德規范。因此,債務人能否到期償還本金和按期支付利息事前并不確定,信用關系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 新編鞋靴設計與表現
- 薛榮久《國際貿易》(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新概念大學語文
- 初級會計學(第四版)
-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813英漢互譯(同聲傳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大鼠心肌細胞Hsp110抗熱應激損傷的分子病理學研究
- 女裝工業款式圖設計5000例(上裝篇)
- Revit建筑應用實訓教程
- 機器視覺原理及應用教程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練習冊(第2版)
- 薩繆爾森《微觀經濟學》(第1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含考研真題)
- 新聞寫作(高等院校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
- 趙曼《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尹伯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習題指南(微觀經濟學)》(第9版)單項選擇題詳解
- 計算機網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