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界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黨和國家也對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問題高度重視,相關文獻可謂汗牛充棟。關于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目前有以下幾種趨向:①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②國外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對中國的啟示;③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體系設計與模式選擇;④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⑤對新農保的評價及其實施效果的考察;⑥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地區分析。

一、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多數學者認為,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對于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其宏觀必要性在于: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挑戰,減小城鄉差別,縮小貧富差距,推進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鎮化進程,提高農村消費需求,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等。其微觀必要性在于:減少勞動者經營風險,應對家庭小型化、分子化以及養老倫理變化的挑戰,保障老年人生活,減輕農民養老壓力,等等。與此同時,也有部分研究者反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陳平(2002)陳平.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短視國策[J].中國改革,2002(4):18-19.認為,統一社保在經濟上不可行,并將嚴重削弱我國國際競爭力,還違背了小政府大市場的改革趨勢。

對于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盧海元(2003)盧海元.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條件分析[J].經濟學家,2003(5):36-37.通過分析指出,中國業已達到歐美發達國家構建農民養老金制度時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楊翠迎(1997)楊翠迎,庹國柱.建立農民社會養老年金保險計劃的經濟社會條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1997(5):57-61.在分析發達國家建立農民年金保險制度時的經濟社會狀況后認為,我國工業化水平還很低,不具備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農民年金制度的經濟條件。但是,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則已具備相應條件。張為民(2009)張為民.我國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經濟可行性分析[J].未來與發展,2009 (11):82-85.則從農民個人投保能力和政府補貼能力這兩個方面論證了國家建立新農保的可行性。而針對長期以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成效有限的問題,亓昕(2010)亓昕.農民養老方式與可行能力研究[J].人口研究,2010(1):84.在調查后發現,其原因在于國家長期以來的發展政策和社會政策與農民需求之間的差距過大。

二、國外農村養老保障事業對中國的啟示

部分學者對國外農村養老保障事業進行了分析,并從中總結了若干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和教訓。白維軍(2010)白維軍.巴西農村養老金計劃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10(7):167.對巴西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巴西的非繳費型和政府主導型農村養老金計劃的實施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提高了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改善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為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閆翠蘭、張術環(2010)閆翠蘭,張術環.德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及其借鑒意義[J].世界農業,2010 (12):64.對德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變遷過程進行了研究,在對其現有體系進行分析以后,認為其有內容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充分考慮農業特點、立法完善、管理嚴格、兼顧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等特點,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改革可以在以上方面進行學習。王曉東(2014)王曉東.日本農村養老保險體系設計和建立時機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 2014(2):166-167.認為,日本農村養老保險體系設計和建立時機都對我國具有一定啟示意義,中國需要在完善法律、建構制度及漸進改革等方面向日本學習。雷麗平(2010)雷麗平.俄羅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人口學刊,2010(1):44-45.分析了俄羅斯的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分別分擔養老資金來源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認為其在制定符合國情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等方面對中國有啟示意義。

三、農村養老保障的體系設計與模式選擇

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體系設計與模式選擇上,部分學者如張守玉、王小英、白玉琴、楊立雄等提出NDC模式(名義賬戶制)、土地換保障、土地信托、非繳費型的老年津貼等單一模式。John B. Williamson, Meghan Price, Ce Shen(2012)JOHN B WILLIAMSON, MEGHAN PRICE, CE SHEN.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value of the 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 model[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12(1):79-89.分析后認為,中國農村可以嘗試NDC模式(名義賬戶制)解決養老問題。張守玉、薛興利(2007)張守玉,薛興利.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農村養老保障設想[J].山東社會科學, 2007(9):42-43.認為農村地區可以逐步實施以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為基礎的農村養老保障方案。王小英(2007)王小英.論“以土地換保障”——一個解決農村養老保險資金來源問題的新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3):40.認為應當制訂科學的以土地收入建立養老保險的計劃,使農村養老保險基金有充裕的來源。白玉琴(2012)白玉琴.土地信托——農村養老方式的新探索[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28.認為農村地區可以推廣“土地信托”模式來取代傳統的“養兒防老”即家庭養老模式。

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國應建立一種綜合型的養老保障模式。周紹斌(2001)周紹斌.論我國農村養老的模式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1(6):178-180.分析,在農村養老任務艱巨、傳統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局限明顯、社會養老保險作用有限的情況下,必須選擇家庭、社區、社會相結合的綜合養老保障模式。田文穎、高貴如(2010)田文穎,高貴如.“1+1+5”模式——當前農村養老保障模式路徑選擇[J].特區經濟, 2010(9):159.提出要構建“1+1+5”模式,即以國家普惠式養老為基礎,以家庭養老為保障,以個人儲蓄養老、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社區養老、社會救濟養老、計劃生育養老為補充的養老保障模式。楊禮瓊(2011)楊禮瓊.城鄉統籌背景下中國特色農村養老保障路徑選擇[J].理論探討,2011(3):97-100.提出,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應該以家庭養老模式為基礎、以土地養老模式為依托、以社會養老模式為制度保證。熊茜、李超(2014)熊茜,李超.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模式向何處去[J].財經科學,2014(6):125.則在分析傳統農村養老模式弊病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互助養老為依托、社會化養老為支撐的農村新型養老模式。顧永紅(2014)顧永紅.農村老年人養老模式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14.從社會養老、家庭養老、自我養老等視角提出了優化養老保障政策的建議。

四、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

學者們非常重視政府在農村養老保障事業中的責任。陸解芬(2004)陸解芬.論政府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構中的作用[J].理論探討,2004(3):56-57.認為,政府應當在農村養老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和運行中起主導作用,其應擔負的責任主要包括政策責任、財政責任、法律責任等。蘇保忠、張正河(2007)蘇保忠,張正河.農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建設中的政府責任及其定位[J].中國行政管理,2007(12):44-45.分析,農村基本養老保障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支持的必然性,而其私人產品特性則使政府應承擔的責任具有有限性。在他們看來,政府應承擔立法、制度安排、組織管理、財力支持、監管等責任。盧志輝、杜黎霞(2011)盧志輝,杜黎霞.政府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的責任構建與完善[J].開發研究,2011(5):90-91.指出,政府在新農保建設中具有制度設計、財政支持、監督管理三大責任,而政府在承擔這三大責任時均存在不足之處。

學者們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家庭在農村養老保障中所能肩負的責任相對縮小。毛才高(1998)毛才高.從傳統的家庭養老談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發展與對策[J].江蘇社會科學,1998 (1):150-151.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家庭已難以承受養老保障的負擔,而且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缺乏互助共濟的功能,老人的生活質量也得不到保障。馬雪彬、李麗(2005)馬雪彬,李麗.從三維視角看我國農村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J].貴州社會科學,2007 (2):63.認為,農村家庭養老保障的弱化主要有土地收益率低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老齡化加速三方面原因。不過,盡管責任相對弱化,部分學者仍認為家庭應承擔起養老保障重任。張正軍、劉瑋(2012)張正軍,劉瑋.社會轉型期的農村養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64.分析認為,家庭作為“自然選擇”的結果,可以使養老保障資源在家庭內部達到均衡配置,同時具備個性化的優點。何玉桃(2006)何玉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家庭養老問題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S1):94-95.認為,政府要從發展農村經濟、加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法制建設等方面,幫助農村家庭承擔養老保障重任。

五、對新農保的評價及其實施效果的考察

席超超(2013)席超超.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初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S2):17-18.通過分析發現,新農保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贊揚。他認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參保涉及人員多、資金來源渠道多、繳費具有可選擇性、政府支持力度大等優勢。

郝佳(2014)郝佳.利益導向、最優選擇與現階段農村養老保險的機制設計[J].改革,2014(2):67.通過研究發現,現行新農保制度下參保人的最優選擇是低檔次繳費、最低年限繳費(僅15年)和延期參保。該制度沒有保護繳費能力較強群體的合理利益,挫傷了他們選擇高檔次繳費的積極性,導致新農保陷入最低檔次參保困境。此外,現行制度也沒有對參保人長期繳費的內在激勵。

司春燕、蔣云赟等學者關注了新農保的財政支出及財政負擔問題。司春燕(2011)司春燕.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財政支持路徑選擇[J].經濟導刊,2011(2):80-81.認為當前中央財政對新農保的支持力度不夠,為減輕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負擔,激發農村地區消費潛力,中央財政應提高對新農保的投入力度。蔣云赟(2011)蔣云赟.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財政體系可持續性的影響研究——基于代際核算方法的模擬分析[J].財經研究,2011(12):4.發現,在不過度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政府可以加快新農保覆蓋速度,并可將基礎養老金水平都提升到如同上海市的水平。

六、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地區分析

國內學者十分關注不同地區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實際狀況。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及民族地區。

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因此農村養老保障體系也更為健全。宋斌文、張琳(2006)宋斌文,張琳.東部發達地區農村養老保險的實踐與探索——來自浙江省寧波市的案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11):34-36.對浙江省寧波市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當地農村參加社會保險的類型主要包括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主要問題有中央部門認識不到位、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基金運營壓力大等。廖少宏、宋春玲(2013)廖少宏,宋春玲.我國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行為——來自山東農村的證據[J].人口與經濟,2013(2):67.通過研究發現,山東農村老年人勞動參與水平較高,孤獨感會促使其增加勞動供給時間,其原因主要是家庭不富裕。

針對河南省、甘肅省等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學者們進行了深入探討。許勤(2012)許勤.河南省農村養老保障現狀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2(17):37-38.對河南省農村養老保障體系進行了分析,主要問題包括:農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的意識相對滯后、養老金的使用與管理不規范、農民養老保障負擔過重等。他提出,要加快河南省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拓寬農村養老保障基金籌措、加強農村養老保障法制建設等。劉養卉、龔大鑫(2011)劉養卉,龔大鑫.甘肅省農村養老保障典型模式調查研究[J].開發研究,2011(5):86-89.分析,甘肅省農村養老保障典型模式有三個特點:自我養老模式難以為繼、社會化養老模式作用有限、家庭養老模式不堪重負。為此,他們提出要繼續鞏固和加強家庭養老在農村養老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正確引導農村老人自養。

民族地區也是國內學者進行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地區研究時重點關注的區域。楊志玲(2006)楊志玲.農村少數民族老年人的生活及養老——以云南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鄉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44-45.深入分析了云南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拉市鄉少數民族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她指出,少數民族農村具有非常強的尊老、敬老意識,家庭養老方式比較普遍。不過,家庭養老受到子女數量減少、人口遷移、養老需要增加等因素的挑戰。因此,發展社區養老、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必然的選擇。張艷春(2009)張艷春.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分析——以朝鮮族聚居的延邊地區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5):62.分析了朝鮮族聚居的延邊地區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狀況,指出,在一定時期內,只有將家庭養老、土地養老和社會養老三者相結合,才能解決少數民族的養老難題。白維軍(2013)白維軍.流動公共服務視角下的民族地區農村養老保障服務創新[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2):9.認為,由于民族地區農村養老保障存在明顯的流動性要素缺失,政府需要創新公共服務理念,構建起可流動的民族地區農村養老保障服務網絡。

七、簡要的評析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于農村養老保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們分析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總結了國外所取得的成就,構建了多種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闡述了農村養老保障的主體責任,評價了新農保的實施效果,研究了不同地區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具體情況。不過,這些成果尚有不足之處:首先,在養老與養老保障的定義上,學者們常將兩者相混淆。其次,在主體責任方面,多側重于闡述政府責任,也有部分學者強調家庭責任,而對集體組織責任的重視不足。在家庭養老保障弱化、政府職能轉變的情況下,解決農村養老保障問題,必須運用集體組織的力量。因此,關于該主題的研究要在集體組織責任方面進行加強。再次,在分析國外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時,多是總結其經驗而忽視了它們存在的問題,不利于理論完善與體系構建。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都要經歷漫長過程,也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剖析,以求在體系完善過程中謹慎地避開或者圓滿地解決。最后,學者們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重復性研究較多,獨創性研究較少,不利于將該主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西县| 星子县| 五大连池市| 海盐县| 雷波县| 万源市| 游戏| 贞丰县| 海原县| 镇坪县| 增城市| 鄂州市| 扶沟县| 万安县| 绥棱县| 望城县| 泌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贺兰县| 紫阳县| 龙陵县| 陕西省| 伊川县| 酒泉市| 无棣县| 澳门| 玉溪市| 文化| 三亚市| 友谊县| 仲巴县| 绥棱县| 甘南县| 安康市| 临汾市| 安龙县| 平罗县| 视频| 长垣县| 天峨县|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