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監管體制的國際比較研究
- 喻曉平
- 2936字
- 2021-03-12 10:08:47
第一章 金融監管理論概述
第一節 金融監管理論的演變
一、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
金融監管理論伴隨著經濟、金融的發展而發展,其發展軌跡與西方各個學派的經濟理論發展相吻合,因而我們可以從西方經濟理論的發展脈絡去探求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路線。
(一)古典自由主義時期金融監管理論
19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期間,經濟自由主義在西方經濟學派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代表人過于相信資本主義經濟的自我調節能力,主張采取自由放任和國家不干預的政策。國際金本位制度解體后,貨幣流通領域出現混亂局面,貨幣危機、銀行危機頻繁發生,是否需要建立中央銀行來壟斷貨幣的發行和處理銀行擠兌問題,一度成為討論的焦點。同時,金融監管問題也引起了經濟學各流派的極大關注,金融監管理論由此發端。
金融監管理論萌芽于古典自由主義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張中,其核心是提倡自律性金融監管。自律監管理論主張與當時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相吻合,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自發調控作用,認為銀行只要開展與生產和流通有關的短期商業票據業務,就是安全的。應當鼓勵銀行自由競爭。
20世紀30年代前的金融監管理論主要關注貨幣流通和銀行擠兌的問題,而并沒有涉及對銀行具體經營行為的監管,這與當時自由資本主義處于鼎盛時期相適應。但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發生,不僅對自律監管理論產生了巨大沖擊,也推動了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
(二)凱恩斯主義時期金融監管理論
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在給世界經濟帶來危害的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市場存在失靈問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并不是萬能的。這次大危機過后,凱恩斯學派逐漸取代古典自由主義學派占據了西方經濟學派的主導地位。以凱恩斯學派的經濟思想為理論依據的金融監管理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凱恩斯經濟學派提出的金融監管理論的主要依據是市場失靈論和金融脆弱性理論。凱恩斯學派認為,正是因為金融體系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解決金融體系中的所有問題,因而有必要加強金融監管,由此提出了金融監管的負外部性理論、公共利益說和自由競爭悖論等理論;另外,凱恩斯學派也從金融內部屬性角度提出了金融脆弱性理論。
1.金融的負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所實施的經濟活動會影響其他經濟主體或社會,給其他經濟主體或社會帶來利益或損害。這種影響如果是正面的、有利的,則稱為正外部性;如果是負面的、不利的影響,就稱為負外部性。
金融的負外部性是指金融體系對于經濟的發展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例如金融機構的破產引發的傳染反應會通過貨幣信用的再一次收緊損害經濟發展的根基,甚至引發經濟危機。金融機構存在的負外部性使得金融市場失靈,金融體系自發調節功能失效,這就需要政府出面糾正市場失靈,通過加強金融業的監管,降低金融的負外部性效應。
2.公共利益說
公共產品具有共同消費和非排他性兩個特征。共同消費是指一個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消費并不降低該產品的性能;非排他性是指一人在使用某產品時并不能阻止他人使用這種產品。金融體系相當于一種公共產品,這就難以避免“搭便車”現象的發生,即人們都希望享受穩定健康的金融體系給大家提供的便利的金融服務,而不愿意監督管理金融體系的穩健經營。這就需要代表廣大公眾利益的政府來承擔金融業監督管理的角色,從而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化解金融危機,維護廣大社會公眾的利益。
政府加強金融監管,一方面可以解決金融市場失靈問題,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效率,提高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體系風險,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以維護全體消費者的利益。
3.自由競爭悖論
在金融行業里,在高度壟斷和自由競爭之間進行選擇,是金融監管部門面臨的兩難境地。該理論認為,金融行業過度的競爭和過度的壟斷,都會危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正常的經濟運行。因此政府必須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過度壟斷現象的發生,鼓勵公平競爭,從而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自由競爭悖論的核心思想不是解決是否監管的問題,而是解決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及效率問題。
4.金融脆弱性理論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領域里風險累積,整個金融領域處在高風險的狀態。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的內在屬性,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資產流動性弱、資產負債在期限與數量方面的不匹配、金融機構的高杠桿率運行等。金融系統的脆弱性決定了政府加強金融監管的重要性,只有加強政府的金融監管,才能有效防止和化解金融系統的危機。
(三)新自由主義時期的金融監管理論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經濟“滯脹”現象,凱恩斯學派的經濟理論受到挑戰,與凱恩斯經濟理論相對立的自由主義思潮開始復興。自由主義的復興,也在全球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其影響不斷擴大。
金融自由化理論認為金融體系的發展不應該受到政府的過度監管,尤其是應該放開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政府的職責是為金融機構創造公開、公正和公平的競爭環境,以提高金融業經營效率。當然,金融自由化理論并沒有對政府的金融監管完全否定,而是將重點轉移到金融的安全與效率方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金融自由化理論也因此遭到抨擊。但是,目前還不能肯定金融自由化真的導致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運轉越來越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金融監管理論需要不斷完善。
(四)2008年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理論的變化
2008年金融危機前,金融監管采用以政府為主導,以金融風險監管為重點,以市場調節為補充的監管模式。這次金融危機后,新自由主義倡導的金融自由化理論再一次站在風口浪尖,市場機制的弊端日益顯現。金融監管理論有待進一步創新和發展。這些創新和發展集中體現在《巴塞爾資本協議Ⅲ》提出的有關監管政策里。
1.強化流動性風險監管
2013年年初,巴塞爾委員會為了加強流動性風險監管,提出了一系列測量流動性的監管標準,這其中包括流動性覆蓋比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兩個核心指標,以及合同期限錯配、融資集中度、可用的無變現障礙資產、以重要貨幣計價的流動性覆蓋率以及與市場有關的監測工具5個輔助監測工具,不過,后面5個輔助監測工具僅僅作為監管的參考標準。
2.加強宏觀審慎監管
一方面,《巴塞爾資本協議Ⅲ》進一步完善了微觀審慎監管的內容。首先,重新定義資本金和更加關注普通股。規定一級資本只包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嚴格資本構成和資本充足率及其計算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其次,將風險資本要求從銀行資產負債表表內風險擴大到資產負債表表外風險以及與衍生品業務相關的風險;第三,提出杠桿率的要求,銀行體系表內外杠桿率過度積累,是銀行和銀行體系脆弱性的重要表現,也是金融危機的重要誘因。控制銀行的杠桿率過度積累,防止去杠桿化過程對于金融體系的損害,引入杠桿率作為金融監管的標準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巴塞爾協議Ⅲ》在強調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提出了宏觀審慎監管的理念,以達到防范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目標。而具體操作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逆周期監管,因為金融體系順周期性會加劇金融系統的波動,容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強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系統重要性機構對于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防范系統重要性機構的風險理應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