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財務(第二版)
- 蔣葵主編
- 9字
- 2021-03-12 09:46:11
第一章 公司賬務總論
第一節 公司與公司財務
公司是企業的一種類型,在討論公司的相關問題之前,有必要對企業進行一個簡單的了解。
一、企業的相關概念
(一)企業的含義和特征
簡單地說,企業是指依法設立、以盈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從概念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具有如下特征:
1.企業是一種社會經濟組織
企業是經濟活動中的基本單位,是經濟活動的細胞。作為一個組織,它有自己的機構和工作程序要求。
2.依法設立
企業依法設立,即是一種合法的組織,能得到國家法律的認可和保護。
3.企業以盈利為目的
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最基本的目標是賺取利潤。
4.實行獨立核算
企業要單獨計算成本、費用,以收抵支,計算盈虧,對經濟業務做出全面反映和進行控制。
(二)企業的類型和組織形式
企業是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具活力的細胞,形式多樣,情況復雜,依據不同的標準,可將企業分成不同的類型。按企業的所有制形式和產權特征,可將企業分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這也是市場經濟在其數百年的孕育和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三種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
1.個人獨資企業
個人獨資企業指由單獨的個人投資者出資經營,歸該出資者所有和控制的企業。出資者對企業債務負無限責任,企業的價值是出資者出售企業可以得到的現金。
2.合伙企業
合伙企業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共同出資、合伙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營利性組織。合伙企業中,合伙人對企業債務負連帶無限責任,該企業的價值是合作人轉讓其財產份額可以得到的現金。
3.公司制企業
公司制企業(或稱公司)是指由兩個以上投資人(自然人或法人)依法出資組建,有獨立法人財產,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企業。出資者按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我國公司制企業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及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當今市場上最重要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是現代企業最基本的形式。
(1)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資本由等額股份構成并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的優點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公司所有者的責任以其投資額為限度。在公司倒閉的時候,所有者的私人財產不會被強制用于償還股份有限公司的債務。
第二,股份有限公司的籌資能力很強,既可通過銀行貸款、留存收益等形式籌集資金,也可在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等各種有價證券籌措資金。
第三,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不依賴于其所有者,因此可以永續存在。
第四,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權的轉移十分方便,公司股票可以自由方便地在證券市場上交換。
第五,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離的。一般由專業管理人員負責經營股份有限公司。這些管理人員可以是各方面的專家,比股東自己經營更為有效。
由于存在著這些優點,股份有限公司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缺點,比如:公司的利潤需雙重征稅,因此納稅負擔比較沉重;公司的成立比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復雜;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會出現委托代理問題等。
(2)有限責任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是指由50個以下股東共同出資,每個股東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是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這種組織形式特別適用于中小型企業,它比股份有限公司有更少的限制和更大的靈活性。它允許股東成為公司雇員。股東大都積極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
以上三種形式的企業組織形式中,個人獨資企業的數量在企業總數中占比最大,但是公司制企業控制的財務資源最多。因此,本教材只討論公司制企業的財務,也稱為公司財務。
二、公司財務的概念
財務是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利益關系。公司財務,又稱“企業財務管理”或“公司理財”,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于企業再生產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而產生的,是企業組織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公司財務學是研究微觀經濟組織資源配置和有效使用的科學,其與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和金融學等相關學科關系密切。
應該注意,公司財務與公司會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公司會計主要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編制財務報表、提供經營活動的財務信息,著重于反映歷史和現狀,為公司內部和外部的有關機構和人員(如股東、債權人、政府部門)提供資料。公司財務主要從事資金規劃、資金籌措、投資以及資金運用等活動,側重于編制預算、評價分析財務報表,利用財務信息進行財務決策。
三、公司財務在企業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企業管理系統中公司財務的地位
對典型的公司制企業而言,企業的管理系統至少包括:生產管理系統、營銷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雖然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生命進化階段管理的重點不同,財務管理的作用不同,但公司財務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管理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的中、大型企業中,最高財務主管(Chief Financial Officer,簡稱CFO)是分管財務的副總裁,他主持制定財務制度和公司規劃,并對公司總體管理產生重要影響,因而最有希望升任總裁。一般地,CFO及其下屬的財務長、會計長負責組織和控制資本預算過程,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高級財務人員起著廣泛的、非正式的影響作用,但他要為最終決策進行準備,因而對此有重大影響。此外,財務部門在履行其職能時,還起著從其他部門收集信息并轉達給更高管理部的渠道作用。由此可見,公司財務在企業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也歷來備受最高管理者的關注。
(二)公司財務的功能
公司財務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籌集、分配和使用資金;
(2)監督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資金的流向;
(3)權衡風險和收益。
財務的上述功能適用于各行各業,公司財務功能發揮得如何,可從市場直接得到檢驗。例如,有的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可直接從企業股票的市場價格上反映出來,通常企業財務狀況好,股票市場價格就高。正是此功能促使公司財務經理或負責財務的有關人員認真研究市場,研究如何提高資金效益和經營報酬,同時促使企業有的放矢改善財務狀況,從而改善企業的生產經營,也使投資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四、公司財務學的發展
在20世紀初以前,公司財務學一直被認為是微觀經濟理論的應用學科,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直到1897年托馬斯·格林(Thomas L. Green)出版了《公司財務》一書后,公司財務學才逐漸從微觀經濟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一)初創調整期(20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
20世紀初,西方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先后進入壟斷階段。而后,又在20世紀20年代末暴發了經濟危機。因此,在這一階段公司財務學的注意力從如何利用普通股、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來籌集資金及財務制度的研究等問題逐漸向國家加強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方面轉移,重點研究如何維持企業生存,如企業的流動性、破產、清償、合并等,對公司財務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這一階段,公司財務學的研究特點是描述性的,即側重于對企業現狀的歸納和解釋,同時從企業的外部利益者(如債權人)的角度來研究財務問題。
(二)過渡期(20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
在這一階段,公司財務學的研究方法逐漸由描述法轉向分析法,從企業內部決策的角度,圍繞企業利潤、股票價值最大化來研究財務問題,并把一些數學模型引入公司財務中。同時,隨著投資項目選擇方法的出現,公司財務學開始注意資本的合理利用,研究領域也擴展到現金和存貨管理、資本結構和股息政策等問題。這一時期,公司內部的財務決策被認為是公司財務管理的最重要的問題,而與資金籌集有關的事項已經退居到第二位。各種計量模型逐漸運用到存貨、應收賬款、固定資產等項目上。此時,財務分析、財務計劃、財務控制等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三)成熟期(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20世紀70年代)
這一時期是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公司財務中應用了電子計算機等先進的方法和手段,財務分析方法向精確化發展,開始了對風險和回報率的關系和資本結構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研究方法也從定性向定量轉化,如這一階段出現了“投資組合理論”“資本市場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及“期權價格模型”等。
(四)深化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在這一階段,公司財務學的中心課題逐步涉及通貨膨脹及其對利潤的影響、政府對金融機構放松控制以及由專業金融機構向多元化金融服務公司轉化、電子通信技術在信息傳輸中和電子計算機在財務決策中的大量應用、資本市場上新的籌資工具的出現以及開放資本市場與防范金融風險等問題。
由于條件的變化已對財務決策產生了巨大影響,加劇了公司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市場需求、產品價格以及成本的預測變得更加困難,這些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公司財務學的理論和實踐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總之,公司財務學已從描述性轉向嚴格的分析和實證研究;從單純的籌資轉到資產管理、資本分配和企業估價;從單純注重企業外部分析轉到注重企業外部分析和內部決策的有效性上,已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