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三重盈余架構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 符剛
- 3022字
- 2021-03-12 09:38:12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CSR)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謝爾頓(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這源于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后,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引發了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使人們開始思考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即企業除了為股東獲取利潤外,還應該為其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承擔責任。到20世紀90年代,在“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契約運動”這一國際背景的影響下,傳統的“股東中心主義”經濟理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基于三重盈余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由此取得了越來越大的話語權。該理論認為,企業除了必須顧及股東的利益以外,還必須考慮受企業決策與行為影響的人,即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供應商、消費者的利益,乃至有關環境保護、社區和諧等。如何善待這些利益相關者,滿足他們的利益要求,擔當與他們相關的責任,構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
在國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企業逐步成為市場主體。但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及市場競爭的激烈性,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逐漸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有些企業不顧國家法律法規和企業規章制度的規定,一味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忽視甚至侵害職工合法權益,一味地壓低勞動力價格、延長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力成本、提供簡陋的工作環境等,造成了很多的生產安全問題并危害到了職工的健康。據統計,2016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156,較之以前雖有所下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2007年的“中國企業員工工作、健康及快樂調查”的結果顯示,目前有高達90.6%的企業員工處于不同程度的“過勞”狀態,其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已大大超出了國家法定的標準工作時間,有43.75%的企業員工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其中高達92.3%的員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2012年《企業健康管理及公司人心理健康狀況大調查白皮書》顯示,有36.3%的企業員工每天工作時間在9~10小時以上,超過五分之三的人認為加班已經成為常態化。同時,很多企業采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甚至違法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產品以次充好,例如一些快餐食品含有有害物質“蘇丹紅”、假冒偽劣的奶粉、假煙、假酒、毒大米等。2008年發生的震驚全國的“三鹿奶粉事件”,即不法分子為了獲取暴利,在鮮奶中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造成蛋白質含量增高的假象,使約29.4萬名嬰幼兒出現腎結石癥狀。還有2008年10月份曝光的完達山“刺五加事件”。環境污染事件則多出現在化工、礦業等重污染行業,如2010年福建省紫金山銅礦濕法廠發生的銅酸水滲漏,造成當地漁民數百萬千克養殖魚死亡,該企業還刻意隱瞞9天才進行事故公告,應急處置不當造成二次滲漏,影響十分惡劣,福建省環保局也創出在當時對污染企業的最高罰款紀錄。2013年中國石化青島輸油管發生爆炸也是轟動一時,其導致的原油滲漏,不僅造成海面污染面積約3000平方米,更是造成幾十人遇難。近年來,藥企、金融企業也是屢屢爆出社會責任缺失的事件,如2013年哈藥集團銷售假冒保健品事件,即哈藥集團在保健品中添加違禁化學藥物成分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曝光,但是這并不是哈藥第一次遭到類似曝光,據不完全統計,哈藥至少有遭遇十次以上類似負面新聞,然而如今哈藥依然在市場上暢銷。同年8月16日,光大證券發生烏龍指事件,股票在一分鐘內暴漲5%而后宣布交易系統異常,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在調查后認定光大證券已經構成內幕交易、信息交易、違反證券公司管理規定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并對相關人員進行了重罰。
改革開放以來,企業一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即國內部分企業盲目追求經濟績效目標而對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給社會、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視若無睹,從而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效應,主要表現為:①部分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常因自己一時方便而隨意排放“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影響頗為嚴重;②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直接導致一些不可再生資源過早枯竭;③偷稅漏稅,逃避政府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④不重視員工權益,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員工長期受到壓迫,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進行長時間和高負荷的工作,員工在人身安全、勞動安全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受到嚴重損害;⑤產品質量問題頻發,對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及精神方面構成了極大威脅等。此外,企業普遍存在誠信缺失的現象,惡意違約、破產逃債、虛假信息披露,參與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的質量和程度還不夠高,所有這些與企業社會責任相悖的行為,對國家、社會公眾以及環境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傷害。
針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求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擔當起保護環境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任。企業不應該再以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的經營目標,而應注意與其他利益群體的良性溝通和互動,堅持企業的“三重盈余”績效模式,即從行業發展、生態環境、公眾利益和社會進步的角度出發,同時滿足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和社會福利三方面的平衡發展,兼顧經濟績效、社會績效和環境績效。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企業如何對待社會責任的問題,日益成為其參與國際貿易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目前,歐美各國都在制訂自己的社會責任評價標準,我國也應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社會責任暴露出的問題,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并促使我國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這不僅是順應“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契約運動”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
自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及相應的機構組織等開始不斷探索加強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對策措施,以期跟上國際化發展步伐,在這一政策環境下,深交所和上交所分別于2006年、2008年發布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這兩個指引存在一個共同點,即均將我國現行上市公司作為突破口進行規范性約束,為進一步規范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指明了方向。但應當注意的是,“社會責任”這一概念在我國實踐領域的推廣和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仍然存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諸如對社會責任概念界定模糊、披露格式缺乏統一標準、披露內容較為隨意等,致使我們在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困難重重。與此同時,通過對各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深入研究發現:不同行業的特征差異較為明顯,而各行業的顯著性特征又決定了其在社會責任承擔方面的著力點是不同的,因此社會責任的研究既要關注所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又要注重行業特性。特別是與我國國民經濟基礎直接關聯的農業企業,它們上連千家萬戶的農民、下連千變萬化的市場,在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進步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農業上市公司又是我國農業企業中的行業領先者、創新示范者,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增收致富的帶動作用、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不可低估;并且,農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其他行業產業(如工業、服務業等)的發展具有正向聯動效應,加強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以提升其綜合績效勢在必行。因此,本書旨在建立一套切合我國企業(特別是農業企業)特點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并對評價內容進行完善和細化,增加其中量化指標的選取比例,提升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增強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和可比性,以更加全面準確地評價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