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 緒論

0.1 研究背景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發達程度制約著其他行業的發展水平。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農業的生產情況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及國際貿易形勢。近年來,雖然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力度逐年加大,農民的平均收入卻增長緩慢,部分農民生活水平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的戰略目標依然遙遠。所以,僅靠高投入、高補貼形式的農業支持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糧價“天花板”、生產成本“地板”、農業補貼“黃線”、資源環境“紅燈”四大約束,也表明曾經支持農業增產的舉措是難以持續的。在此形勢下,進行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并利用各種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成為我國農業產業政策的主線。其中,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征是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這就需要培育與原有小農戶迥然不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以農業規模化帶動集約化和現代化。在2016年、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政府部門進一步明確了“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以“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政策導向。我國農業產業原本就蘊藏著巨大的改革動力,在政策支持的催化作用下,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179.4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數的44.4%,家庭農場87.7萬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了38.6萬個。“大數據:中國當下合作社、農民、家庭農場統計出爐”[EB/OL]. http://www.suilengea.com/show/mhndmhbmh.html(2017/3//9).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的快速擴張、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等也不斷積聚,需要有效的農業風險管理工具來轉移和分散風險。在世界范圍內,農業保險作為最廣泛采用的農業風險轉移工具,在各國農業風險管理體系中都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具體表現為,有關農業保險的財政預算占比增加,產品創新增強,保障的風險范圍愈加廣泛,形成了各類產品保障功能相互配合的層次性農業保險產品結構。2007年以來,我國農業保險借助財政支持,在保費規模上實現了平穩快速發展,但在產品類型上與2007年試點之初差異不大,產品結構單一,很難適應新出現的規模化農業生產主體的風險管理需要,亟須進行改革和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增速放緩的“新常態”的背景下提出的經濟結構調整政策。該政策的提出表明政府在驅動經濟增長調控措施上的思路轉變,即從單方面重視和管理需求到注重供給與需求結構的匹配,且強調供給結構優化的重要性。因為,從長期看,經濟增長取決于潛在增長率,在生產函數中由資本、勞動力、土地與資源、技術與制度等變量所決定,均是供給側的因素;需求管理雖然可以在短期實現經濟平穩增長,熨平經濟周期,但對長期經濟增長作用有限。此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在于解決前期投資、消費和出口的需求端調控政策所造成的供給與需求錯配,通過經濟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等,提高潛在增長率,掃清中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障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要與具體產業相聯系,而農業產業自20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以來,生產方式相對固定,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蘊藏著巨大的改革動力,是較早進行改革的產業。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其內部資源和產業結構的重新調配和組織,釋放出了對農業保險產品的巨大消費潛能和有效需求,但卻沒有相應的農業保險產品供給與其匹配,農業保險與現代農業的關聯度相應降低,對“三農”的支持效果也有所弱化。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階段,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結構調整的作用不可或缺,需要首先以產品結構創新為思路進行農業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局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南昌市| 遂川县| 东安县| 鹤山市| 靖西县| 富裕县| 波密县| 宜宾市| 静乐县| 富宁县| 塔河县| 衡山县| 伊宁县| 东光县| 宿州市| 顺昌县| 无棣县| 德兴市| 万山特区| 依兰县| 当雄县| 武乡县| 夹江县| 芒康县| 从江县| 南川市| 湘潭县| 吉首市| 鄱阳县| 阿拉善左旗| 浦城县| 庄河市| 格尔木市| 岐山县| 泗水县| 库车县| 皋兰县| 鲁甸县| 广宁县|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