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文化融入研究:基于移動互聯網社會影響視角作者名: 宋瑾本章字數: 3458字更新時間: 2021-03-11 18:13:11
3.1 歐美國家產業工人的城市文化融入
教育的內容便是人類實際社會關系的內容,韋伯把習得的技藝和正式的教育看作是特別重要的交換籌碼。一個社會如果愿意,顯然能訓練其社會成員朝著幾乎任何方向發展,很少失敗。民眾具有可塑性,人只能通過經驗來學習,這是任何文化或任何文明得以發展的基石所在。有效傳播的基礎在于教育項目的實施,在于信息的提供或新型宣傳運動的開展。國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把大量的人口提升到一個特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即與某種生產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水平并由此滿足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如果過于重視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了人生、人性、倫理和情感教育,就會造成諸多問題,引起諸如道德滑坡、價值體系崩析、文化融合困難等社會危機。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現實形態表現出兩大矛盾和悖論:公共領域一方面強調自己的普遍準入原則,另一方面又把擁有財產和接受教育看作是必要的入門標準。
1802年英國國王就批準了教育法案,除了對工人的生活、生產條件給予明確規定外,對于工廠衛生、學徒教育、勞動時間的限制也做出了規定。歐美國家通過教育實現勞動者個體能力提升(如技能增加、態度改善、學業進步)的動力來自于對資本主義結構性轉型和再生產要求的滿足??ù暮腿R文總結到,“公共教育和國家是社會從屬階級和統治精英階層的利益圍繞著知識的生產、占取和利用發生沖突的社會競技場”
。統治精英要求得到能提供機會、流動性、平等性、民主參與和擴大權力的教育;工人階級則希望獲得能培養有效生產資本和進行資本積累所需的技能、態度和行為的合適的勞動者教育。任何公共政策的形成都不會偏向于某種特殊利益的追求,而是力圖達到一種抽象的系統性平衡。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對那些別無出路只能依賴于公共教育來獲得社交能力、知識和技能的兒童和青年人而言,這畢竟是一條出路。
個人社會生活的能力同個人受教育年限有一定關系,加強成人融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工人積極參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從建構主義的理論來看,成人教育必須與工人原有教育基礎相銜接,學習本身是一種文化繼承的行為,工人必須通過原有的舊經驗來建構新知識。例如來自不同生存環境、具有不同習性經歷的兩個人有時會對同一知識或信息的接收表現出極大的差異。在成人教育的進程中,歐美國家原有的公共教育體制、教會、星期日學校、圖書館、慈善組織和其他無數機構、各種形式的業余教育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1.1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和國家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成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導成人了解有關權利和幸福的問題,幫助成人做出決定。成人教育是促進國家整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任何國家都應把實施和發展成人教育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法國公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市民的道德觀念,了解憲法,宣傳新頒布的法律,并傳授文化和藝術的知識。成人學校以幫助學員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問題為主,注重成人教育的娛樂性,在教學中注重教與學的雙向互動。中國古代經典《論語》中師生的一問一答,就是利用雙方已習得的文化進行互動學習的典范。技藝的習得則需要通過共同的配合,在實踐的過程中雙方互相指正,這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在教育者影響工人行為的同時,教育者自身的行為也會在工人的影響下發生細微的改變。
3.1.1.1 成人夜校
世俗的成人教育一般采取夜校的形式,內容也以教授世俗的實用知識為主,開設的科目包括寫作、閱讀、文法、地理、歷史、數學等,此外還有宗教知識和拉丁文等。英國的成人夜校最早出現于18世紀末,在19世紀中葉有較大發展,當時夜校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實用知識為主,如寫作、閱讀、數學、地理等。19世紀下半葉,英國的產業革命要求有更多熟練的工人,民間遂興辦了各種形式的成人職業技術教育。到20世紀50年代,英國各地有各種成人夜校8000余所,僅英格蘭和威爾士兩地夜校的學生就達百萬之眾。辦學目的在于學習本國歷史、文學等文化知識,并培養青年的民族意識從而使其能夠承擔公民的責任。只有在了解學生的智力、才能、局限性以及理解知識的水平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因材施教。成人夜校要照顧不同學習者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年齡、性別、社會出身、受過的學校教育狀況、語言環境、職業經歷、個人能力等,并根據學習者本身的不同特點來安排各種教育內容、采取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和方法。但基本的原則只有一條,即向所有人開放。
3.1.1.2 開放大學
機會均等的理論認為個人應該按自致特征而不是先賦特征獲選擔任某些職務或獲得獎勵。先賦特征是個人憑借出生和背景而獲得的特征,如社會階級背景、種族、宗族和性別;而才干、能力和動機則屬于自致特征。如果政治職務、收入或權力只能依據家庭背景來決定,那么人們就處于一個按先賦特征予以獎勵的境況之中;如果與手頭工作無關的因素被忽略不計,個人獲得的獎勵僅僅是因為業績或因為具有預示上乘業績的特質,人們就處于一個按自致特征予以獎勵的境況之中。在開放大學中,機會均等的理念得到了執行。1969年,英國政府教育科學部與英國廣播公司創辦開放大學,大學經費中的89%來自政府撥款,每年招生人數根據撥款的多少來定
;政府主要關注職前培訓,如面向移民的英語課程,對當地土著民族的特殊培訓項目等。英國的開放大學有這樣幾個特點:完全開放式的學習;學生學習的原因一般為想獲得學位或專業資格認證;大量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學習的強化原理指出,一個新的行為,倘若在它出現時有一個令人滿意的事態(即獎勵)伴隨其后,則這一新的學習行為將得到增強。
強化的社會文化觀有可能把這種正面積極刺激與社會期望及學生實現這些期望的愿望聯系起來。
阿諾德·湯因比指出成人教育,例如英國工人教育協會所從事的成人教育,對于流行的小報類出版物是一個有用的反擊力量。知識的形式決定了教育內容,教學內容可以是知識、技能或某種信息。人類的知識還包括形式邏輯、自然科學、對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道德判斷和意識、美的經驗、宗教主張、哲學理解等。工人中也有杰出的人才,因此不應總是局限于實用技能教育。學習科學、哲學甚至是藝術等知識,都是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只有通過這些學科的學習,根植于人類文化深處的批判性思維才有可能得到延續。恩格斯指出,在無產階級的、特別是社會主義者的學?;蜷営[室里經常舉行關于自然科學、美學和政治經濟學問題的講演會時,聽眾往往很多。一些穿著襤褸不堪的粗布夾克的工人顯示出自己對地質學、天文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比某些有教養的德國資產者還要多。閱讀最新的哲學、政治和詩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幾乎都是工人,在中國的農民工階層中出現的“打工者詩人”“打工者歌手”等群體都能反映這個群體的潛力所在。
教育強調觀點相似性的穩定擴展而不是竭力維持文化的差別和變化;教育使工人得以接觸到中上層階層所擁有的知識形式和表達形式(如同大學推廣教育的課程主要是理論或人文學科方面的內容),這都給工人們提供了向上的空間和可能。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威廉斯以及接踵而至的更年輕一代學者都是工人階級背景的獎學金男孩。他們通過當時的教育體制沖出了一條學路,一直到成為大學的教師和研究者。
3.1.2 公共圖書館
幾乎所有的大眾傳播形式,諸如廣播、電視和劇場都為時間所限,受眾只能在特定時間收聽或者觀看節目,而節目時長則由制作方確定。相比之下,閱讀則有相當的自由度,讀者可以在任意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跳躍式閱讀或選讀與其自身利益相關的部分。閱讀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可隨處進行,但首要的問題是閱讀資源的提供,公共圖書館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18世紀,英國的塞繆爾·布朗(1779—1939)以哈丁頓的慈善家著稱,他提出了派往附近教區服務的“巡回圖書館”計劃;到1836年,流通的巡回圖書館有47個之多。這些圖書館僅僅貯藏約50卷圖書,每個人離適當的圖書館藏書的距離都不會超過幾英里(1英里≈1.609千米),藏書一般是關于實踐的、道德的和哲學的著作。讀者被鼓勵有規律地抱著提高知識的愿望來進行少而有益的閱讀,而不提倡匆忙草率的閱讀。圖書館的資金來源于捐款和捐贈。到了19世紀后半葉,公共圖書館和會員圖書館開始滿足公眾對圖書的需求,北美和歐洲業已建立的圖書館和信息服務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支持,目的是要保證工人享有獲得基本信息的機會,保證人民平等地參與政治、社會、經濟活動的權利,這些參與的機會不能因他們的經濟狀況而被剝奪。任何能夠閱讀、能夠尋找到感興趣的書的人,都能從圖書中得到幫助進而參與社會和經濟事務。隨著公共圖書館的使用人數以及各種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人教育學生的人數增加,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力益發增強。書籍是智者深思熟慮的成果,具有長期穩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在大眾傳媒興起后被期刊和報紙的增長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