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大師聊哲學:中國哲學入門
- 張曉東
- 1566字
- 2021-03-11 18:15:34
老子解易
《易經》真有說的那么好、那么神奇嗎?河圖、洛書、太極八卦幾張圖就能包羅萬象啦?
中國的哲學家都離不開《易經》、幾乎都精通《易經》,他們應用《易經》來進一步發展哲學。《易經》是哲學的哲學。
中國先秦的百家爭鳴也好,秦后的儒道佛也罷,都是出于《易經》。《易經》是大道之源、群經之首。
所謂的百家,所謂的儒道佛,只是名字上的差異,其本質上都是一家,那就是《易經》。
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從不同角度去解釋《易經》。
如果想深入了解《易經》,最好先去看《道德經》和《黃帝內經》,這兩本書是對《易經》最好的注解。
那我們就來看看老子的哲學吧,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在解釋陰陽太極圖。
伏羲只是畫了太極八卦,只是一幅圖像。人們感覺很難理解,這東西到底表達什么意思,該怎么用呢?
周文王和孔子作《周易》來解釋《易經》,告訴大家《易經》的道理,《周易》名字里就有“易”,全書都是卦名、卦象、卦辭、爻辭,滿書都是“易”,一看就是在解釋《易經》。
難道《易經》的意思就是《周易》解釋的這樣嗎?
我們說過了,《易經》是開放的,《周易》只是周文王和孔子對《易經》的解釋。
孔子效仿圣人,積極有為,周游各國,謀求恢復禮制,用仁和禮來治國。
老子和孔子的看法并不相同,在老子看來,孔子所說的圣人有什么好?禮也不是自然形成的東西,定那么高的道德標準作什么?
“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的無為而治與孔子的有為而治思想不同,就像陰和陽一樣是對立統一的,是治國理政的兩個方面。
老子《道德經》中的圣人和孔子所說的圣人意思不同。
孔子的圣人就是指周文王、周公,再廣泛點還包括堯、舜、禹。
老子所說的圣人就是掌握道、順應道、具備德的人。
老子用《道德經》來解釋《易經》,但全篇沒有一個字提及《易經》,沒有一個卦名,沒有一個卦象,沒有一句卦辭、爻辭,不露痕跡,卻把太極圖解釋得淋漓盡致,實在是水平高!
老子的《道德經》其實就是在解釋和應用下面這個太極圖。
光看這圖一頭霧水,它代表什么,又有什么用?
老子看了太極圖,說這代表道,道就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天道。
人類呢,也是要順應宇宙的規律。人類社會順應宇宙的規律(天道)就形成人類社會的規律(人道)——人德。
《道德經》就是講兩部分內容,道(自然規律)和德(人類社會規律)。
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
人為的一切,是與自然相背離的,“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老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人道順從天道就是老子所說的德。
老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不需要去規定什么,而是要去忘掉什么,拋卻成見、心機、分別心。
他認為哪里需要什么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都是人為的“偽”,所以要摒棄它。無為就是不違背自然規律,就是不要人為地、不顧自然規律地恣意妄為。
道與德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一般認為《道德經》全文的81篇,前37篇是講道的,是《道經》;后44篇是講德的,是《德經》。
《道德經》共81章。其實《道德經》并不長,全文也就是5000多字,每一段就是一章,總共81段。
這正是辯證法的道理,越是長篇大論,內容越少;越是簡單,內容越豐富。
實際上,老子的道和德常常混在一起講,上半段說自然規律——道,下半段就對應說人應該怎么做——德。
老子的《道德經》同樣是超越時空的,幾千年都綻放著生命力。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我只是把古文寫成淺顯的現代話,其深刻的含義,永遠也寫不完,深層的東西讀者可以慢慢去品味、感悟、領會。
《道德經》從什么是道、陰陽對立統一、道的運行、如何為道等方面闡釋道;從修身、治國、戰爭、外交等方面闡釋德。
《道德經》本來是沒有小標題的,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我在每一章歸納了一個小標題,編號對應其在《道德經》中的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