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依戀與其他相關理論

已有的對名人依戀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幾種理論:Levison, Erikson等人的生命階段理論,Bowlby的行為學理論,Bandura的交叉決定論,等等。

一、生命階段理論與依戀

Erikson(1959)認為,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由危機驅使的。當所有的危機都可以一并解決的時候,健康的自我認同也可以實現了。最新的調查研究發現身份發展融入到了整個成人階段,親密關系、繁殖和正直是身份的子類別(Whitbourne and Connolly,1999)。

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可以認為對名人的準社會和社會依戀將會隨著被試者所處的生命階段的不同而不同。粉絲群,生命發展的最突出的階段是青春期,成年早期以及成年中期。對于每一個階段,Erikson都描述成為發展危機。對于青少年,危機是身份辨認混淆(身份同彌散);對于成人早期,危機是親密關系同分離;對于成年人中期,危機是繁殖同自我專注。Levinson's(1986)的階段理論擴大了階段的思想為階段過渡。在重要的發展接縫,過渡期導向下一階段。一次過渡是評價過去思考未來的機會。

身份危機中的青少年尋求榜樣進行模仿。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家庭里面找不到榜樣的青少年來說,媒體提供了很多名人,滿足了期望的任何身份的榜樣。無論年輕人是陷入逆反、社會運動還是慈善事業,潛在榜樣比比皆是。

對于那些在親密與孤立的危機中掙扎的年輕人來說,媒體和名人對于這個階段的人起著重要作用。Erikson(1959)認為,如果親密關系沒有實現的話,將會陷入孤獨。如果家庭生活成員流動頻繁,父母離異以及家庭破裂,年輕人將會感到日益的孤獨。很多人認為對名人的依戀和親密感比他們經歷的孤獨感更好。正如一位28歲的女性說的那樣,間接的戀愛總比沒有戀愛強。愛情小說為什么吃香就是一個例證。經歷某場戀愛,即便可能不是真實的,也能得到某種程度上的滿足。Levinson(1986)提到“30歲過渡”,那個時候成年人要為下一步的生活做打算。如果一個真實的關系還沒有建立,一些粉絲決定發展一些親社會關系作為他們的基本生活結構。Levinson指出,這包括“我很滿足”,當他或她開始下一段生活時。粉絲寧可追求并不真實的東西,也不要沒有戀愛的生活。到中年,粉絲會面臨很多獨特的情況。一些粉絲可能會使用粉絲行動作為對于失去青春的再體驗方式。

Erikson(1959)認為,如果前一個發展階段的某個危機沒有解決,它將在后一個階段重現。因此,如果有了健康的自我認同,親密關系的影響就會超過孤獨,身份不會彌散,繁殖不會影響自我專注。中年人可能會重新面臨親密危機。運用Erikson理論中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這種退化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Levinson(1986)理論增加了生命階段過渡期的概念。本人已經觀察到,在重要的生命過渡期,人們會去尋求親社會關系。Erikson's(1959)的中年危機稱為繁殖和自我專注的沖突。中年粉絲最有可能參與到由名人發起的慈善活動中。

二、行為學理論和依戀

從行為學視角進行探討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owlby(1969)和Ainsworth (1978)。和這些思想相關的是Shaver等人(1988)的理論,設計成人們的戀愛依戀。Bowlby最初提出,嬰兒生來有一種本能,使得他們展示那些強化生存的行為。在此思想上,Ainsworth(1978)形成了依戀理論,認為當人們感覺到彼此有強烈的依戀時,尋求親近系統使得他們無論付出生命代價都想和依戀對象在一起。Shaver等人(1988)提出,這些相同的依戀模式會持續到成人期,塑造成人的親密依戀。Schore(2000)進一步認為,依戀涉及生物心理機制,通過這種機制,這些進程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生命機體的后一個生命階段的發展。

行為理論的突出點在于有關天生的習性:受到人類面孔的吸引。無數的研究支持了這一思想,嬰兒生來就帶有一種傾向:會比專注其他物體更加專注人類的面孔(Muir et al.,1994; Schore,2000)。這種凝視行為吸引了看護者進而去照料他們。當面孔變得越來越熟悉之后,依戀關系就被加強了(Blehar et al.,1977; Schore,2000)。

對媒體名人的圖片專注越久,就越有可能產生依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生物本能上傾向于對熟悉的人形成依戀(Bowlby,1969; Muir et al.,1994;Schore,2000)。當熟悉的對象是一個名人時,很難區分是認識的還是通過媒體熟知的(Restak,1991)。

三、Bandura的交叉決定論與依戀

在心理學界,對行為受什么因素影響和決定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個人決定論。持這種觀點的心理學家主張個人內部的本能、需要、驅力、特質、認知結構等決定人的行為,強調個體單方面的決定因素,忽視了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

環境決定論。主張這種觀點的人,如華生的行為主義及斯金納的激進行為主義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控制了環境就可以控制人的行為。

互動論。這種觀點認為環境和人彼此作為獨立的因素,聯合起來影響和決定行為。

班杜拉不同意上述三種看法。他認為個人和環境的因素并不能獨立發揮作用,兩者是相互決定的,而且人也不能視為獨立于行為之外的原因。他主張行為、環境、個人內在諸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這就是Bandura(1986)的交叉決定論。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吸收了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部分優點,并批判地指出它們各自不足,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班杜拉指出:“行為、人的因素、環境因素實際上是作為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班杜拉把交互(Reciprocal)這一概念定義為“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把決定論(Determinism)定義為“事物影響的產物”。班杜拉在交互決定論中批駁了行為主義者的環境決定論。他們認為行為(B)是受作用于有機體的環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為:B=f(E)。同時他也反對人本主義者的個人決定論。他們認為本能、驅力和特質等內部事件,驅使有機體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環境取決于個體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公式為:E=f(B)。

班杜拉還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種模式:

班杜拉的交互決定論認為環境是決定行為的潛在因素。一是環境確實對行為有影響,甚至產生決定作用的影響。二是這種作用是潛在的,只有環境和人的因素相結合,并且被適當的行為激活時,環境才能發揮這種作用。這種潛在因素包含在行為發生之前或行為發生之后,要具體分析。在行為發生之前,是因為發生在個體周圍包含在環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可以根據他們和環境交往的經驗歸納出這些規律,并預期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什么結果,借此來調節人們的行為。由于人類能認識環境中事物的規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觸才可以獲得經驗,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結果,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人和環境交互決定行為。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環境控制的被動反應者;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完全自由的實體,人與環境是交互決定的。環境中各種外部因素是通過三種主要方式影響自我調節過程的。環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調節功能,從而建立和發展自我反應的能力。

行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環境、人和行為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是一種交互決定的過程。在行為內部,人的因素和環境影響是以彼此相連的決定因素產生作用的。這個過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兩者的連接或兩者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阜新市| 拜城县| 乌鲁木齐市| 金塔县| 上饶市| 北流市| 玉树县| 萨嘎县| 永新县| 大连市| 吴忠市| 岫岩| 定襄县| 屏边| 丹东市| 池州市| 惠东县| 琼结县| 区。| 抚远县| 启东市| 铜鼓县| 太白县| 乌审旗| 乌什县| 清水县| 改则县| 增城市| 黎川县| 临澧县| 准格尔旗| 阜阳市| 友谊县| 印江| 洞头县| 福清市| 石家庄市| 阿克陶县| 宣城市| 涟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