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作者名: 李玉銀 崔子龍本章字數: 3148字更新時間: 2021-03-11 17:57:41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總體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現階段我國醫療衛生領域仍存在著突出矛盾,特別是醫患矛盾不斷上升,辱醫、傷醫事件頻頻出現,并呈現越演越烈的發展態勢。衛生部統計資料顯示,醫患糾紛事件年均增長率高于30%。醫生與患者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即所謂的“患不離醫、醫不離患”。醫生的職業宗旨就是盡職勤勉地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恢復健康。患者則應該信任醫生,遵守醫囑,滿足醫生基于治療需要而提出的要求。但目前我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趨于解體,患者不再信賴醫生,懷疑醫生診療的目的性和科學性。
醫患信任危機所引發的后果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醫生對患者心存芥蒂,為了明哲保身,通常會采取保守、安全的治療方案,實施以規避醫療風險為目標的防御型醫療行為。一方面醫生因懼怕發生意外,不敢對重癥、急癥和高危患者及時果斷地采取具有一定風險的治療方案,甚至會拒收危重患者。另一方面,醫生為了減少醫療風險,增加對患者的會診和醫療轉診,并進行很多不必要的甚至是費用高昂的檢查和化驗,以規避因疏漏而導致的糾紛。醫患信任危機導致的防御型醫療不僅造成衛生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其次,醫患信任危機阻礙醫生醫療創新的發展。為了明哲保身,醫生不敢冒引發醫療糾紛和承擔醫療責任的風險進行新的探索與試驗,因此形成醫療創新的惰性,使醫生在疑難雜癥面前裹足不前,阻礙高新醫療技術的應用。值得關注的是,醫患信任危機限制了醫生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醫生群體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加劇了職業倦怠感,從而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由上述可見,醫患信任危機已經對醫生的工作態度及工作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于此,本書探索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及影響機制,對于緩解現階段的醫患矛盾和提升醫生的工作投入水平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書基于社會交換理論、刺激-反應理論等相關理論,在理論演繹及邏輯推理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調查量表法及結構方程模型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圍繞如下主要內容展開:
第一,研究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醫生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具有高風險性和高不確定性的特點,工作中面對的主要對象是等待治療的患者。醫生作為知識工作者具有較高的自我實現及成就欲望,而患者是否信任醫生是影響醫生工作投入的重要組織情景。醫生工作投入是指醫生將自我和工作角色相結合,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在生理、認知和情感上表達和展示自己,當醫生工作不投入時會表現出生理、認知和情感上的退縮和防衛行為。本書收集有效量表456份,運用SPSS和AMOS分析數據,發現如下結論:患者信任能夠促進醫生的工作投入。相關分析表明患者信任、心理授權和心理安全感與工作投入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20、0.654和-0.598,在0.001水平上顯著;患者信任對工作投入的路徑系數為0.52(P≤0.001),證實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有顯著的影響。
第二,探索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本書的關注點之一是患者如何影響醫生的心理反應(動機、情感及自我意識等),進而影響醫生的態度和行為。患者信任是如何對醫生的工作投入產生影響的?患者信任是否可以通過為醫生提供認知、積極情緒、安全感等積極心理資源進而促進醫生的工作投入?本書通過打開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影響的黑箱來探索醫生工作投入產生的過程,并采用量表調查數據對患者影響醫生工作投入的機制進行檢驗和討論。本書收集有效量表456份,并采用SPSS和AMO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最后得出了如下結論:①患者信任對心理授權的路徑系數為0.67(P≤0.001),患者信任對心理授權各維度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732、0.767、0.736及0.601(P≤0.001),心理授權對工作投入的路徑系數為0.85(P ≤0.001),說明了心理授權對工作投入的顯著影響。將心理授權納入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后,心理授權對工作投入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89,顯著性為0.001,患者信任對工作投入的路徑系數并不顯著,研究證實了心理授權在患者信任和工作投入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②患者信任對心理安全感的路徑系數為0.58(P≤0.050),心理安全感對工作投入的路徑系數為0.75(P≤0.01),將心理安全感納入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心理安全感對工作投入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67(P≤0.01),同時,患者信任對工作投入的路徑系數并不顯著,因此可以認為心理安全感在患者信任和工作投入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
第三,提出患者信任和醫生工作投入的相關政策建議。本書將在理論論證及實證檢驗的基礎上得出研究結論,并基于患者、醫生和社會三個層面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建議。例如通過調整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緩解患者看病難和看病貴的難題;提高醫生的專業水平和人文精神素養來贏取患者的信任;提升醫生的溝通能力來緩解由于醫患間溝通不暢引起的矛盾;通過建立醫生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提高醫生心理安全感等。
本書以大型醫院一線醫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患者信任對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其核心在于從微觀層面、從個體感知視角拓展對工作投入的研究。本書的主要創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基于醫患互動的視角探究醫生工作投入,拓寬了工作投入的研究視角。
醫生和患者都是醫患關系的主體,在以往的醫患信任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從醫生的醫學人文精神、在信息不對稱下醫生的道德風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生的趨利行為等角度來探討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的原因,而很少關注醫生這一特殊職業的特點。醫療行業具有高風險性和高不確定性的特征,醫生在為患者診療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職業壓力,長時間的神經高度緊張使醫生的心理和生理大多處于亞健康狀態,加之目前醫患矛盾突出,醫患信任缺失,辱醫、傷醫事件在社會上不斷發生,加重了醫生的職業倦怠感。因此要構建醫患信任僅從單方面進行探討和考量顯然是不完善的,也必須關注醫生群體。本書從醫生群體的角度出發,研究當醫生感知來自患者的信任時,把患者的信任轉化為自身的心理資源,從而增強醫生的心理安全感和提高醫生的心理授權,促進醫生的工作投入,拓寬了工作投入的研究視角。
第二,通過對患者信任與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揭示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
患者信任被國內外學術界認為是醫患關系的基礎,多數研究者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對患者信任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和劃分,提出患者信任是患者對醫生能力和動機的信心,相信醫生將從患者最大利益出發而做出符合預期的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本書則從醫生的角度來看,將患者信任轉化為醫生獲取患者信任的主觀感知,即醫生在心理意識中產生的來自患者的依賴意愿及自覺履約完成配合的意愿感知,它是醫生對信任情景的心理評估,在某一時點的具體情景中實現的心理認知過程。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的影響,給醫患信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基于社會交換理論,揭示了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影響的內在機制。
以往關于醫患信任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者用心理授權和心理安全感作為中介變量來考察醫生的工作投入。Kahn(2004)提出個體心理安全感是員工認為在表現和展示自我時,員工的自我形象、職業生涯和地位等方面不會遭受負面的影響與損害的感知。心理安全感能夠影響塑造員工角色和員工動機的心理狀態,當員工在人際互動或組織中體驗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時,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員工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工作。在Conger等人所研究的內在激勵的相關理論基礎上,Thomas等(1990)開發出授權的認知理論模型。心理授權是授權的個體體驗的綜合體這一論斷構成了模型的核心。也就是說由員工對所處工作環境的整體主觀評估后而產生自我對工作環境的整體評價,進而影響員工的工作行為。因此本書把心理授權和心理安全感作為中介變量納入到醫生工作投入的研究中,揭示了患者信任對醫生工作投入影響的內在機制。
關鍵詞:患者信任;工作投入;心理授權;心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