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
- 老子
- 4075字
- 2020-04-07 17:07:20
前言
老子,又叫老聃,姓李名耳,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也有人認為是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道教教祖。他生于春秋末期,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比孔子稍長。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他曾在周的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現在洛陽還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孔子到周的都城,正要向老子請教有關禮教問題,老子說:『您所說的那些人,他們尸骨都早已腐朽了,只是言論還在罷了。況且君子遇到合適的時機就乘車做官,遇到不合適的時機就隨遇而安。我聽說,會做生意的商人把貨物藏得很深,就像什么也沒有;君子雖然品德高尚,表面上卻像是很愚鈍。拋棄您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放下您躊躇滿志的神態與不切實際的志向,這些都是對您自身沒有任何好處的。我所要告訴您的,就是這些罷了。』孔子離開周都后,對學生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獸可以用網去捉它,能游的魚可以用線去釣它,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不知道它是怎樣乘著風和云升上天空的。我今天看到老子,他大概就像龍啊!』老子晚年離開了洛邑,一種說法是他騎著青牛往西去了,在函谷關(也有說是散關)前應關令尹喜請求,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然后不知所終。漢朝以后,有人說老子并沒有去世,而是在出關后一直往西走,『過西域,至天竺』,教授胡人及佛家弟子二十九人。另一種說法是他往東走,回到老家,終老鄉井。
老子的偉大首先在于他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他能透過外在的、復雜多變的、具體豐富的感性世界的表象,看到它們內在的、簡單易知的、極具概括性的本質規律。我們知道,人類早期的思維是建立在感性材料基礎上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十分低下。隨著經驗與智慧的積累,人們學會了超越具體事物的局限,對事物進行歸類。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人們學會了超越感性的、具體的、多變的表象世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老子把這個豐富多變的有形世界的本質歸納為一個東西:道。在老子的心中,世間萬物雖然有它們的豐富性,但更有它們的共同性。『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出處,這就是它們都是從『無』來的。無是相對于有而存在的概念,它不是空,而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有人說老子提出了『無』這個概念很了不起,古代人一般注意的都是具體的『有』,有了脫離具體事物的高度抽象的『無』的概念,是人類精神的升華,這是有道理的。有和無這一對對立的概念具有差異性,又有同一性,它們相反相成,是道的兩面,『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就是說,在那個神秘的、遙遠的、最原始的地方,萬事萬物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在老子那里有很多的稱呼,如『母』、『始』、『門』、『一』、『樸』、『無名之樸』、『大象』、『大』、『谷神』、『根』等。老子的『道』到底指的是一個什么東西,是一個實體——像現代物理學上所說的宇宙大爆炸前的那個奇點呢,還是一個純粹的理念——一個邏輯存在?這一點,老子沒有展開來說,我們也就不好下決斷。如果它是指一個具體的存在,就是唯物主義的;如果是一個邏輯的存在,即只是一個理念,那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當然,這一點,對理解老子并不重要。況且,即使現代物理學上所說的宇宙大爆炸前的那個奇點,也是沒有大小的『幾何點』,也就是說不是實際存在的點,在那里,一切已知物理定律都會失效的,所以,現代物理學所說的那個奇點,也不是我們常理所說的『物』。那個奇點,我們也是根本無法感知的。從歷時性的角度來說,道先天地生,是這個世界的源頭,也是這個世界的歸宿。道無時不在,它貫穿這個世界的始終。從共時性的角度來說,道又無處不在,它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事物,但每一個具體的事物又都離不開它。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著,摸它摸不到,它無形無狀,沒法來具體地描述它,也沒法給它命名,卻又被萬物使用,永不窮盡。(『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所說的『道』,是一種純粹的、自在狀態的萬物本原,是萬物統一的規定性;而對每一種具體事物的規定性,老子則用『德』來稱謂。『樸散則為器』,『樸』是指『道』,而『器』就是指『德』了。『德』從『道』而來,是『道』的具體體現。『道』在運動中,從無形無色無聲無味的狀態,向有形有色有聲有味的狀態轉化,于是形成了大千世界情態各異的萬事萬物,萬事萬物也就各自具有了自己的『德』。山有山德,水有水德,人有人德,禽獸有禽獸的德,這所有的德都是從道那里消散出來的,根都在道那里。
老子的偉大還體現在他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上。老子清醒地看到了這個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立,正是在這種矛盾和對立之中,事物才顯示出了它們的豐富性和真實性。在矛盾和對立之中,老子還深刻地注意到了矛盾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這就是他提到的『正言若反』。他指出,矛盾的對立面相互轉化,正是道的運行方式。(『反者道之動』。)他看到了美是因為有了丑才存在的,善是因為惡才顯現的,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對比才能成立,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等等,都是在相互襯托中才能體現出來的,離開了一方,另一方就無從談起。這是對《周易》辯證法的發揮。《周易》用陰和陽象征天地、男女、君臣、父子、君子小人、白天黑夜等等,這是極具啟發性的認知事物的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是具有辯證法因素的。我們的古人注意到矛盾無處不在,所以他們看問題就能全面,就能清晰。《道德經》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言語,卻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如:『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些精彩的表述,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中仍然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
老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還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為人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幸福的社會生活圖景,這就是小國寡民。『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小國寡民,不是要人們返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而是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為人們提供的一個精神避難所。這樣一種簡單的、淳樸的、溫馨的社會圖景,千百年來影響了無數農耕社會的良民百姓和面對殘酷現實束手無策文人墨客,陶淵明更通過《桃花源記》一文對這一社會加以無盡的暢想。古人常說『亂離人不如太平犬』,老子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呢?周天子失去了統領天下的權威,各國諸侯爭相稱霸,戰爭頻仍。《中國歷代戰爭年表》統計,春秋295年中(前770-前476),有清楚記載的戰爭就有395次。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司馬遷也有這樣的記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可見,當時的社會,從上到下秩序被徹底打亂,人們的道德失去了底線,國與國之間奉行的是強權即真理的強盜邏輯,兇狠成了時尚,邪惡無處不在,人間變成了地獄。戰爭給社會帶來的災難,最終都會落到廣大人民的身上,人們所承受的心理上、肉體上的打擊是沉重的。人來到這個社會上,本來是應該享受幸福生活的,正如西方哲學家所言,人在這個世界上應該詩意地棲居,而不是你爭我斗,更不是互相殘殺!災難深重的春秋時代,置身于這樣的一種現實之中,人們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是和平,是安寧,這是幸福生活、詩意棲居的最基本的前提。『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這是多么寧靜、祥和的生活啊。這就是老子小國寡民理想的魅力。
老子的版本很多,過去有人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這未免有點夸張。普遍認為最權威的版本有嚴遵本、河上本、王弼本和傅奕本四種,但實際上最流行的只有王弼本和河上本兩種。嚴遵,漢朝人,字君平,著有《老子指歸》,此書早已殘缺不全,經文部分的有些內容被后人篡改,匯入河上本中,真實面目已很難再現,所以名存實亡。河上公,據傳是漢文帝時人,他因為在河曲這個地方搭茅草屋居住,所以號稱河上公。他為漢文帝注釋了老子之后,就盤腿打坐,升上天空了。這當然是荒誕不經的傳說。現在經過考證,人們認為河上本實際上是比王弼本還要晚出的一個本子,只不過是因為它和王本各有特色,所以被后人推重。一般認為王本文筆曉暢,迎合文人學者與士大夫的趣味;而河上本通俗簡要,流行于道教信徒與平民百姓之間。王弼(226-249),字輔嗣,魏晉玄學主要創始人,他雖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三歲,但他對《老子》和《周易》的注釋,已經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著作。傅奕,唐朝人,著有《古本老子》。所謂古本,是因為他所參照的本子是北齊后主高緯武平五年(574)彭城人從項羽小妾的墳墓里挖出來的。這個本子的經文與王本相近。
近年來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老子版本是郭店竹簡。郭店竹簡又稱郭店楚墓竹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內發現的竹簡,其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篇。經考證,這是戰國中后期的抄本,是珍貴的歷史資料。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解決了許多章節中歷來爭論的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帛書甲本是用篆書抄寫的,抄本無避諱,可見是抄于劉邦稱帝之前的;帛書乙本用隸書抄寫,避『邦』字諱,可見是抄于劉邦稱帝之后。
本書書法邊上豎排的正文是王弼本的正文,注釋和講解部分參照了郭店竹簡、帛書老子及其他最新的考古和研究資料。遇到抄寫遺漏的文字,我們在旁邊的原文中用括號標出;對于個別抄寫筆誤的地方,為保持藝術作品的完整性,我們對書法不加改動,讀者可以參照豎排正文閱讀,敬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