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柳天仙法脈修持指要
- 靜虛子
- 1368字
- 2020-04-07 17:07:07
(一)受胎成孕生化順序,有三變之理
世人皆以父精母血(卵)為人與有情萬物受胎成形之本。仙佛正宗修者認為受胎成形之本乃歷劫不壞、輪回不休的種子(即佛宗所示第八識,阿賴耶識),由持種之因(相當于基因)的不同,而見與其種因相應之物的交媾,必突起淫欲之念,剎那間,挾先天一炁而同入父精母血之中,投胎受種。此先天一炁即先天性命,是受胎成形之主之本,不生不滅,無增無減。父精母血乃后天性命之基,為先天性命寄居之屋舍,其化生成長為形身,有生滅增損,故有孕育出胎、生長壯大、衰老死亡的順向化生程序。
父母未交前,一片虛無,既無先天性命,亦無后天性命。佛云威音,道名“道”,儒稱無極,皆是借名強名,誠為“無名天地之始”的道源性海,寂湛圓明,光周沙界。迨化生出無形無象,可化生一切的“有名萬物之母”,名為先天一炁,太極,“一”。父母初交時,“一”由輪回種子帶入胎中。輪回種子乃陰靈之神,識神總根,生死之本,不借后天遵法返修,不能和合得此“一”(若能合一,“神得一以靈”,便為陽神,何有輪回?),只能“受此天命”帶入胎中,生化后天,了歷劫之因。“一”含藏先天性命(一中有二,靜合不分,故稱太極;胎息忽動,立判性命,一分為二),為后天性命之本。有此本,母血父精(稱為三),方可受孕成胎,生化后天形身。故《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示萬物生化之理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示靜虛無極為萬物生化無窮之總源。揭示后天生化大法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即以沖和氣機為滋養動力,乘先后天性命靜虛自動的動靜之機,交媾陰陽,和合太極。
受胎成孕至發育健全的順道,依序有三次大變化。正宗返修亦相應有三成有序之證。入胎受孕為第一次大變化。受孕后,先由受精卵(含先后天性命),形成一個血肉腔子(腔內即虛空),與母子宮相連處即胎兒之臍,從無胎息而漸有胎息(即沖氣以為和),始能生化發育。從此一有胎息起,已落后天有生滅之途(中醫理論視胎孕為人生之先天,修道則視為后天中之先天)。腔子成長為腎心。此時,先天之性隱于神(第八識)而藏于心;先天之命隱于沖和元炁而藏于臍。沖炁循督任溫養胎元,形成五臟、五官、百骸,直至十月胎圓將產為第二次大變化。
出胎后,剪斷臍帶,不得不起口鼻呼吸,另辟“沖氣以為和”之道路,求生長發育。同時,識神即緣息而進,完全落入后天之生化發育中,必須借后天五谷精華,充養形身。口鼻之息一起,先天之性隱泥丸,先天之命藏炁穴,兩下分離,已不能如處胎時,息息得沖和炁溫養互資。后天中,人既要靠呼吸與五谷充養形身生命,又要靠識神維持正常的世俗生活;同時,呼吸也耗損元炁,識神又擾耗元神,但這是生命演化中必需的耗損。起始,充養大于耗損,直至性機能成熟,天癸通前(即男能初泄精,女能初潮月信前),后天形身充養至精全、炁全、神全,即第三次大變化之時。此時若得真師之指,可直接行采大藥功及五龍捧圣服食大藥功,證地仙之果或阿羅漢果,已無“分段生死”而實證長生不死。若無緣修仙佛正道,順人道生化,則情欲一開,精泄則炁泄神昏,已成破體之人。此后,后天充養越來越跟不上情欲泄精之下耗,和營營思慮謀求名利之上耗,使人逐步走向衰弱死亡之途。死時,先形壞識(第六識、第七識)滅,阿賴耶識由持種之因,再去輪回;先天一炁散還太虛,空負此一劫人生天賜之命;“天命之謂性”;不能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