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渡赤水,重占遵義
扎西為苦寒之地。時值冬季,大雪紛飛,給養困難,大軍難以長期駐扎。而蔣介石得到中央紅軍在扎西集結的消息后,立即調整部署,令滇軍孫渡縱隊由鎮雄、畢節向扎西以南之大灣子推進;令川軍潘文華部以一部兵力防守川南和長江、橫江沿岸,防止紅軍北進,主力由高縣、珙縣、長寧及其以南地區向扎西推進;令周渾元縱隊主力由黔西、大定(今大方)地區向古藺、敘永追擊,企圖聚殲紅軍于扎西地區。新任第二路軍總司令龍云認為紅軍“已入死地”,不久“即可一網打盡”,令各部“以絕大之犧牲求歷史之光榮”。國民黨中央社也于2月13日宣稱:“十三、十四兩日當有劇戰”,斷言“紅軍決難越雷池一步”,“可一鼓蕩平”。
二渡赤水要圖(1935年2月11日~3月1日)
國民黨軍調兵遣將、大肆鼓噪,毛澤東卻泰然自若,成竹在胸。各路國民黨軍部隊步步逼近,企圖與紅軍在扎西決戰,雖然使得紅軍面臨巨大的危險,但也造成了后方的防務空虛,特別是黔北地區只有遭受過重創的黔軍王家烈部防守,這就使紅軍擁有了出奇制勝的戰機。毛澤東立即抓住了這一戰機,突然下出一步絕妙好棋——回師東進,再渡亦水,重占遵義。
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立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迅速擺脫川軍、滇軍的夾擊和中央軍的追擊,轉兵東進,再入黔北,“準備以薛岳兵團及黔敵為主要作戰目標。”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指出:由于敵人集中全力依托長江天險布防,攔阻紅軍北進,更由于黨中央和中革軍委不愿因為地區問題犧牲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決定暫時放棄北渡長江,向川西北發展的戰略計劃,改在云貴川創立根據地。同時指出:“為了有把握地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斗。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的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紅軍進行機動作戰的基本原則。要求各級黨組織和政治機關加強政治工作,并號召全體紅軍官兵“鼓起百倍的勇氣,提高作戰決心,為消滅萬惡的敵人,創造新的云貴川新蘇區而斗爭”。
根據中革軍委的部署,2月11日,中央紅軍各軍團由扎西地區開始東進。
右縱隊紅5軍團、紅9軍團擔負佯攻和迷惑滇軍、掩護主力迅速向東南轉移的任務。部隊進入鎮雄縣境,在大灣子對滇軍魯道源旅發起進攻。魯道源以為紅軍要攻擊鎮雄縣城,急忙收縮全旅,同時四方呼救。孫渡不敢怠慢,親率龔順壁旅增援,并令另外一個旅謹慎前進,與紅軍保持距離,并連電龍云,稱將與紅軍在鎮雄、威信有大戰。
滇軍各部向鎮雄、威信地區集結,而紅軍主力卻在佯動部隊的掩護下,迅速從滇軍閃出的口子通過,跳出扎西,在各路敵軍的縫隙中原路東進,再入川南,抵達營盤山、古藺、黑泥哨等地區。
2月15日,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我野戰軍以東渡赤水河,消滅黔敵王家烈為主要的作戰目標,決定先由林灘經太平渡至順江場地段渡過赤水,然后分向桐梓地域前進,準備消滅由桐梓來土城的黔敵,或直達桐梓進攻而消滅之。”據此,紅軍以紅5、紅9軍團殿后掩護,紅1、紅3軍團直撲赤水河。
太平渡渡口
軍情急迫,紅軍仍然處于四面受敵的狀態,一切都決定于能否搶在國民黨軍行動之前,迅速渡過赤水河,搶得先機。中革軍委于2月18日,再次電示各軍團:“現我處此各方有敵的河套中,急需遠離追敵,迅速渡赤水,爭取有利陣勢,以便集中全力消滅黔軍一部,開展戰局。我各軍團首長必須認識這一戰役的嚴重性,須在明(19)后兩天以最迅速堅決的行動,確實取得并控制渡河點,架好浮橋,最遲要在20(日)夜及21(日)上午全部渡河完畢,以利時機。”
此刻,貴州軍閥王家烈尚在為紅軍離開貴州而慶幸,根本沒有想到紅軍會回師東進,因而只派出兩個團在赤水河二郎灘沿岸布防,其他渡口則沒有派兵。18日下午,紅1軍團前衛第2師抵達赤水河太平渡渡口,渡口無敵,紅2師迅速控制了兩岸。紅3軍團前鋒紅12、紅13團抵達二郎灘渡口后,則趁敵不備,迅速渡河,猛沖猛打,很快擊潰守敵,牢牢控制了渡口。
二郎灘渡口
婁山關
前衛部隊迅速架設起了浮橋,后續部隊則快速通過。至20日,中央紅軍部隊全部通過赤水河,進入黔北。隨后,不停頓地兵分兩路,以紅3軍團為右縱隊,紅1軍團等部隊為左縱隊,向桐梓方向急速前進。24日,紅1軍團前衛紅1團進至桐梓縣城,守軍棄城逃竄。
紅軍回師黔北,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的圍堵部署。川軍潘文華部3個旅急忙由扎西地區掉頭向東追擊。而貴州軍閥王家烈則手忙腳亂,從遵義附近拼湊所有的力量向婁山關增援,并從各地調兵填補遵義地區的防務空白。薛岳也不敢怠慢,急調吳奇偉縱隊第59、第93師由貴陽向遵義開進。
紅軍不給國民黨軍任何喘息的機會。毛澤東巧妙調度,指揮紅軍迭出重拳,導演出了長征之后最大的一次勝利。
為保證主力作戰,紅軍派出了紅5軍團第37團吸引與迷惑川軍追兵。紅37團在團長李屏仁、政委謝良的指揮下,聲東擊西,誘敵牽敵,擺出了北渡長江的姿態,將川軍逐步引向了溫水。當川軍發覺紅軍只有一個團,轉頭向東重新展開追擊時,已經落后紅軍主力三四天的路程。
在紅37團牽制川軍的同時,紅軍主力開始向遵義方向迅猛推進。由川南到遵義,桐梓是頭道大門,婁山關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隘。過了婁山關,一路下坡到遵義,無險可守。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
王家烈深知婁山關的重要,派出親信第1旅旅長杜肇華率全旅并指揮第15團,固守婁山關,并死令必須固守兩天,以便中央軍吳奇偉部能夠到達遵義。紅軍同樣將奪取婁山關,作為再占遵義的關鍵一仗。中革軍委將奪關攻堅的任務,交給了善打硬仗、善于攻堅的紅3軍團,同時令紅1軍團隨后跟進,統一歸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紅5、紅9軍團則在桐梓一線遲滯、阻擊追擊的川軍。
25日,攻占婁山關的戰斗打響。前鋒紅13團在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的指揮下,以一部兵力從左側后迂回,首先攻占主峰點余山,然后居高臨下,猛打猛沖,一舉奪關。黔軍的反撲接踵而來,而且兵力越來越大,最后達到了六個團。紅13團沉著迎戰,寸土不讓,與敵軍展開激烈的拉鋸戰。雙方反復爭奪陣地,紅13團始終屹立在關口之上。黔軍退守黑神廟一線,憑險固守。
紅3軍團以紅12團投入戰斗,與紅13團并肩向黔軍陣地發起進攻。黔軍死守陣地,并不時發動反擊,戰斗形成僵持局面。彭德懷調整部署,令紅12團正面迎敵,紅13團和紅10團從左右兩側迂回,另以紅11團從關隘的左側遠程奔襲板橋,徹底切斷黔軍退路。
各路紅軍向黔軍防線發起進攻。紅11團遠程奔襲,攻占黔軍后方通往遵義的要點板橋,黔軍防線因此全線動搖。紅3軍團主力趁勢猛攻,黔軍終于不支,后退變成了大逃亡。
毛澤東走過激戰后的婁山關戰場,面對如血殘陽和被紅軍征服的雄關,不由得詩興大發,當即填《憶秦娥·婁山關》一首,抒發豪情: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婁山關失守,遵義城危在旦夕。但王家烈已經是無路可退,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趕來救援的中央軍吳奇偉縱隊身上。這時,吳奇偉率第59、第93師已經渡過烏江,正向刀靶水推進,距離遵義只有幾十公里。王家烈拼湊殘兵敗將,坐鎮遵義城,指揮六個多團,企圖憑借遵義城的險要地勢,固守待援。
鄧萍
這當然只是王家烈的一廂情愿。在紅軍面前,他的一切希望都只能化為泡影。攻占婁山關后,毛澤東的目光不僅投向了遵義城,而且盯住了前來增援的中央軍吳奇偉部,在籌劃一個更大的勝利:不僅攻占遵義,殲滅黔軍,而且要殲滅中央軍吳奇偉縱隊,而制勝的關鍵,就是先敵一步,重占遵義。
紅1、紅3軍團雙箭齊發,緊追逃竄的黔軍。中革軍委發布命令:“一、三軍團集中全力實行迂回,務期于27日馬到成功,勿使良機稍縱。”紅3軍團部隊于26日在董公寺、高坪、大橋一帶沖破黔軍的第一道外圍防線,隨后又于27日拂曉在石子鋪(今十字鋪)等地擊潰黔軍的第二道外圍防線,直抵遵義城下。
但情況依舊危急。中央軍吳奇偉縱隊已經逼近遵義,預計28日即可到達,而黔軍援軍也在從各個方向向遵義開進。如果紅軍無法迅速占領遵義,則不但將失去先機,在爾后的作戰中陷入被動,而且能否攻占遵義也未可知。27日下午3時,中革軍委電示紅1、紅3軍團,通報敵情,強調遵義攻城戰斗“情況如此迫切,而又是轉圜戰局的戰役”。紅1軍團、紅3軍團調整部署,協同發起攻城戰斗,僅用不到一個小時,就于黃昏攻克了遵義新城。
紅軍隨即轉入攻擊老城的準備。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親自到前沿觀察老城地形和守軍部署,不幸被流彈擊中光榮犧牲。葉劍英隨即接任紅3軍團參謀長職務。
當晚,紅軍發起進攻。紅12、紅13團擔任主攻任務,紅13團第1連連長鄒方迪率突擊排搭起“人梯”,悄悄爬上城墻,一頓手榴彈打得城上黔軍暈頭轉向,棄械逃跑。突擊隊迅速架起云梯,隊員們接連登城,突入城內,很快打開了南城門。紅3軍團主力如潮水般入城,占領了遵義老城。
鄧萍烈士之墓
28日黎明,紅軍重占遵義,并且控制了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等制高點。遵義群眾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迎紅軍回師遵義,將各種水果、雞蛋等物品塞進戰士的懷中。遵義城內到處洋溢著笑聲、歌聲和鑼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