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長征記
  • 曲愛國 張從田
  • 6493字
  • 2020-04-07 17:12:57

猴場會議

12月20日,中央紅軍部隊以“奪取先機,首先消滅黔敵”為基本作戰指導原則,兵分兩路,向黔西北推進。

貴州境內,山高林密,氣候多變,當時經濟十分落后,所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當地軍閥部隊,官兵幾乎人手一桿鴉片煙槍、一支步槍(手槍),人稱“雙槍兵”,體質虛弱,訓練極差,裝備落后,加之大小軍閥各霸一方,相互混戰,根本無法形成抵抗紅軍的統一力量。而國民黨軍“追剿”部隊重兵集結湘西,正等待與紅軍決戰,貴州防務非常空虛。

猴場會議會址

紅軍入黔后,如入無人之境,黔軍防線一觸即潰。右縱隊前鋒紅1軍團經劍河西進快速推進,于25日攻占鎮遠,26日進占施秉;紅9軍團隨后跟進,北渡清水河,配合紅1軍團奪取鎮遠,并警戒全軍的右翼。左縱隊前鋒紅3軍團經南加、南哨地區,于24日進占臺拱以南地區。

國民黨貴州省主席王家烈自知根本無力抵擋紅軍,在紅軍進占黎平時,即向各省軍閥發出通電,請求各省出兵貴州,聯合“撲滅”紅軍。同時致電蔣介石,懇求“中央飛令到湘各軍,西移黔境,及桂省部隊越境‘會剿’,以期聚殲該匪,挽救黔難,無任感禱”。

猴場會議紀念碑

紅軍大舉入黔,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也使得他精心籌劃的湘西決戰計劃頓時落空,但他并沒有驚慌,反而有些得意。紅軍西入貴州,雖然使他失去了一舉根除“赤患”的機會,卻給予他以“剿共”之名收拾西南各省軍閥的天賜良機,而貴州軍閥成為他的第一個目標。因而,他嚴令在湘西等候紅軍的“追剿”軍,立即轉道向西,全力追擊紅軍。但又令湘軍追擊部隊只進至黔東地區,桂軍只沿黔桂邊界防御,而密令嫡系薛岳部一路追擊,深入黔境,相機解決王家烈等貴州地方軍閥。

薛岳依計行事,率部大舉入黔,經晃縣(新晃)、玉屏向施秉、凱里方向追擊,先頭吳奇偉縱隊于27日進至鎮遠。當時的黔軍鎮遠行營參謀長黃烈侯在戰斗詳報中記載,國民黨中央軍入黔時,曾張貼標語云:“不問匪竄方向如何,本軍總以入貴陽為目的。”黃烈侯埋怨道:“中央追繳軍”并不追剿,直接沿貴(陽)、龍(里)大道前進,開往貴陽,使得紅軍安全渡過了烏江。而湘軍何鍵對蔣介石的心思一清二楚,且湘西之紅2、紅6軍團攻勢正盛,他也不愿此刻分兵西進,遂令劉建緒率兩師兵力入黔,先頭于28日進至錦屏。黔軍王家烈部則集中六個團在施秉、黃平地區布防,準備阻止紅軍西進貴陽。

在國民黨軍重新部署的時候,紅軍部隊晝夜兼程疾速西進,執行中革軍委所確定的搶渡烏江,攻占遵義的任務。12月28日,右縱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占領余慶,第2師占領老黃平(舊州);左縱隊紅3軍團占領黃平,紅5軍團進至臺拱。29日,紅軍向烏江方向繼續推進。前鋒紅1軍團兩路行進,紅2師進占猴場(草塘)、陳家寨,31日進至木老平及其東北地區;紅2師于30日到達龍溪,進抵烏江岸邊,并立即展開北渡烏江的準備。大軍隨后跟進,野戰軍總部于31日到達猴場。

然而,就在這時,黨內的爭論卻再次發生。黎平會議雖然解決了紅軍最為緊迫的戰略方向問題,但并沒有來得及對中央的領導體制和軍事指揮體制作出調整,因而會議決議的實施缺乏必要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黨內、軍內的認識并未完全統一。

李德對否決了他與博古轉道黔東,繼續北上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主張大為不滿,加之毛澤東的軍事路線開始逐步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毛澤東重新參與軍事指揮,而他則在軍事指揮上再也不能頤指氣使,決定一切,因而大發脾氣,經常無理指責中央政治局的決議和中革軍委的軍事決策,這種野蠻、無理的行為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也使得他日益成為孤家寡人,唯有博古等人依舊將他奉若神明。紅軍進入貴州腹地,特別是逼近烏江后,李德不相信紅軍有能力突破天險,渡過烏江,更反對在川黔邊建立新蘇區,與博古重彈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老調,要求中央政治局重新審議黎平會議的決議,建議紅軍不過烏江,首先在烏江南岸建立臨時根據地,然后掉頭向東,重走老路,北上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從而再次挑起了黨內爭論。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草塘)召開會議。會議分析了自紅軍黎平西進以來的新形勢,完全肯定了這一戰略行動,認為它帶來了“開始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最后階段”。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進一步的肯定,而博古、李德的主張則被堅決地否決。毛澤東在會上指出:“我們保證能打過烏江,要是向別的方向走,就是上敵人的當。”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不過烏江,不在川黔邊地區建立根據地,而要回頭和紅2、紅6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重申了黎平會議關于創建川黔邊新蘇區的決議,決定紅軍立即搶渡烏江,攻占遵義。

會議通過了《關于野戰軍通過烏江以后到達行動方針的決定》,確定:紅軍要準備在川黔邊地區轉入反攻,“目的是和蔣介石主力部隊(如薛岳的第二兵團或其他部隊)作戰,首先消滅他的一部來徹底粉碎第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首先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發展,然后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要求在全體官兵中進行“深入的宣傳鼓動,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戰斗情緒,增強他們的作戰意志與勝利的信心”。

《決定》同時指出:突破烏江,占領遵義之后,“要盡量利用我們所爭取到的時間,使部隊得到短期的休息,并進行整頓補充的工作,特別是加強在連隊中的政治工作。在充實戰斗連的原則下,應縮編我們的部隊。軍委縱隊應繼續縮小,以適應于新的作戰環境。”

為了防止博古、李德以中革軍委的名義發布命令,改變中央政治局決定的情況發生,同時也為了解決最高“三人團”凌駕于中央政治局之上,大權獨攬,使政治局的決議難以得到堅決貫徹,以及軍事指揮上的機械呆板、消極避戰等問題,《決定》中特別作出了三項規定:

一是要求“軍委必須特別注意敵情的分析研究,道路、敵情的偵察,抓住反攻的有利時機,并不失時機地求得在運動戰中各個擊破敵人,來有把握的取得勝利”,并且指出,“新蘇區根據地只有在艱苦的、殘酷的、勝利的戰斗中才能創立起來,反對一切逃跑的傾向和偷安休息的情緒”。這就明確界定長征中的走與打的關系,對戰略轉移中的逃跑主義作出了初步的糾正。

二是明確規定,“關于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這一規定,實際上收回了最高“三人團”的軍事決定權,自然也就等于取消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以來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獨斷專行權,為毛澤東重新執掌紅軍的指揮權作了鋪墊。此后,李德基本上被剝奪了指揮紅軍作戰的權力。正如周恩來后來所回憶的那樣:“經過不斷的斗爭,在遵義會議前夜,就排除了李德,不讓李德指揮作戰。”這里所指的“遵義會議前夜”,就是猴場會議。

三是“責成書記處與軍委保持同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密切的通信聯絡。加強對于他們的在政治上與軍事上的領導,使他們以積極的行動,來配合我們的反攻”。中央政治局因此而重新恢復了對全國紅軍的最高領導權,并明確書記處與軍委——實際上是最高“三人團”必須在政治局的領導下進行工作。長征之后,最高“三人團”撇開政治局獨自決定一切,政治局不過問軍事的不正常狀態得到糾正。

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

猴場會議是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的繼續,也是隨后召開的遵義會議的重要準備。經過這次會議,不僅紅軍新的戰略方向得到進一步確認,更重要的是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在思想上加強了反對“左傾”錯誤路線的斗爭,在軍事指揮上“結束了左傾機會主義者的軍事指揮權”,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這就為遵義會議徹底解決軍事與組織問題,順利實現黨和紅軍最高領導的改組,奠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直接基礎。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偉大的轉折即將到來。回首五嶺山脈的艱難征程,面對貴州境內的起伏群山,即將重新執掌紅軍指揮權的毛澤東詩興大發,完成了他在長征路上的第一首詩篇——《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末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史料鏈接

★懲處縱火者

紅軍進入桂北山區之初,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里是苗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他們長期受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政府的壓迫,對漢人心存疑懼,甚至仇視。桂系軍閥利用少數民族的這種心理,派遣特務,并雇用當地地痞流氓,混入紅軍宿營的村寨,乘隙縱火,燒毀民房與糧食,然后嫁禍紅軍,四處散布謠言,說紅軍是強盜,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女人就搶,破壞紅軍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由于敵特縱火不斷,造成紅軍的宿營地火災頻繁。時任軍委干部團衛生隊長的蔣耀德回憶說:“我干部團越過老山界進入苗山苗民區域的第四天,部隊在尖頂苗區宿營,團衛生隊與迫擊炮連睡在苗民房二層樓上,剛剛入睡,忽然外屋有人喊:‘失火了!’頓時火光沖天,照似白晝。大家被火驚醒,急忙跳樓而下,奮力救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總算把這漫天大火撲滅了。這場大火燒了三間半屋子,我們送給群眾一百多塊大洋,群眾很感謝紅色干部團。”

紅軍撲火救下的“紅軍樓”

1934年12月10日,軍委縱隊宿營尤坪寨、廣南寨,夜間突然發生大火。這兩個寨子都是比較大的侗族村寨,房屋都為木質結構,雖然紅軍奮力撲救,依舊造成很大損失,龍坪寨被燒毀民屋二百多間,廣南寨也被燒毀民屋二百多間,幾乎被夷為平地。

在大火中,夜宿龍坪寨的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險遭不測。時任周恩來警衛員的魏國祿回憶說:“這天晚上,周副主席是長征以來少有的休息比較早的一個晚上。照顧首長吃飯、休息以后,我們也很快休息了。經過一天的長途行軍,已很疲勞,躺下很快就進入了夢鄉。夜間12點左右,我睡得正香甜的時候,被哨兵的叫喊和‘噼噼啪啪’的著火聲驚醒,爬起來跑到門口一看,哎呀!周副主席住的房后邊火光沖天!火勢蔓延很快,團團黑煙和股股火舌從周副主席的房門口、窗口往外直竄。我這一驚非同小可,順手抱起一條毯子就竄進了首長的房子。這時,房內已成了煙和火的世界,根本睜不開眼睛,周副主席已經起床了。我不顧一切地領著他從房內跑了出來。不一會兒,這間房子就被熊熊的大火吞沒了。”

在大火中,紅軍官兵全力保護寨中的主要建筑鼓樓。這座鼓樓建于1797年,結構嚴謹,雄偉壯觀,具有典型的侗族建筑風格,是當地侗民引以為榮的古建筑。寨中缺水,紅軍官兵用手中的簡易工具,奮不不顧身地撲滅了已經燒到樓前的火舌,保住了鼓樓。侗民感激萬分,將鼓樓稱作“紅軍樓”。

連續的火災引起了紅軍的高度警覺。周恩來召集有關人員開會,親自指示國家保衛局局長鄧發:“可以肯定這火是敵人放的,……我們一定要把放火者查出來,徹底揭穿敵人的陰謀。”

經過徹夜清查,從寨中找出三個可疑分子。他們承認是被國民黨收買派遣的特務,偽裝成紅軍,混入寨內,乘人不備放火的。但有一人當夜逃跑了。

朱德聽說后,生氣地說:為什么讓這惡賊跑了?要都留著給群眾看看國民黨的罪惡!當晚,朱德專門頒布命令:

連日桂敵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兵團駐地,縱火焚燒民房,企圖嫁禍于我軍,破壞紅軍在群眾中的信仰。各兵團首長及其政治部,應于到達宿營地后,及離開宿營地以前,嚴密巡查,并規定各連值班。一遇火警,凡我紅色軍人,務必設法撲滅,及救濟被難群眾。縱火奸細,一經捕獲,應即經群眾公審后槍決。

第二天,國家保衛局在龍坪寨召開群眾大會,宣傳講解紅軍的政策,揭露敵人的

陰謀。群眾知曉真相后,無不義憤填膺。應群眾的要求,紅軍將縱火者當場槍斃。

揭穿了國民黨的陰謀,加上紅軍奮勇撲火,救濟受災民眾,使得少數民族群眾終于認識到紅軍是一支遵守群眾紀律、維護群眾利益的模范的新型軍隊,因而逐步消除了戒心,開始積極幫助紅軍。國民黨挑撥紅軍與少數民族關系的陰謀破產了。

★《關于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

1934年年底,中央紅軍進入貴州東南地區,向烏江急速前進。黔東南地區,是少數民族雜居地區,當地經濟落后,各族群眾從未見過紅軍。1934年12月24日,總政治部發布《關于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要求全體人員模范地遵守黨的民族政策,堅決執行群眾紀律。《指示》規定:

一、明確傳達與執行本部對苗民指示,不打苗民土豪,不殺苗民有信仰的甲長、鄉長。

二、山田牛少,居民視牛為命,絕不應殺牛。土豪的牛要發給群眾,嚴厲處罰亂殺牛者。

三、加強紀律檢查隊收容隊工作,在宿營地分段檢查紀律,開展斗爭,立即克服一切侵犯群眾、脫離群眾行為。”

紅軍官兵堅決執行紀律,經過少數民族居住區時,秋毫無犯,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擁護。

★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老山界,位于廣西資源縣、興安縣交界處,為越城嶺山脈的中段分支,南北長約二十一公里,東西寬約六公里,面積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山中群山高聳,懸崖峭壁,瀑布飛濺,森林茂密,氣候多變,年平均氣溫只有九攝氏度。主峰貓兒山海拔兩千一百多米,是越城嶺的最高峰。1934年12月5日,長征中的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的追堵,開始翻越老山界。

這是紅軍長征中第一座翻越的高山,盡管與后來紅軍所翻越的大雪山等山嶺相比,老山界并非最高,可對于從未翻越如此高山,且剛剛經過湘江血戰的紅軍來說,則無疑是一次考驗。

軍委縱隊由興安縣的塘坊出發,將翻越路線選在靠近主峰貓兒峰的山路上。這里山路險陡,沿路不但有眾多棧道,而且有十余處險道。其中百丈陡,是在七十多度的陡壁上鑿石為階,石階旁是數十丈的懸崖,十分險惡,雷公巖、三跳等險地,路如其名,狹窄陡峭,崎嶇難行。當地人視為“畏途”,只有極少的人在天氣較好的日子冒險過山。

紅軍部隊點燃火把,連夜登山,上山八十里,下山三十里,艱難地在山路上攀登。陳云回憶道:“簡直是走一步停一步,走一步停一下。天氣又冷,風又大,山下泉水的流聲如萬馬奔騰。人又疲倦,可是不敢合眼,只有一尺闊的路……因為走得慢,即使下午預備了火把的人,也已經把兩三個火把燒光了,以后簡直前后不見火把,只有稀稀的看見幾個馬燈的燈光在晃動。隊伍越走越慢了,走幾步,停五分鐘十分鐘,既不像走路,也不像休息……(傳令休息后),實在太疲倦了,不管地下是濕是干的,大家就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把被單往身上一蓋就睡著了。人生再沒有比這個時候、這個地方睡得舒服的,不到兩分鐘已經鼻息呼呼地入睡鄉了……老山界這個山高得非常使人發急,到了一個山頂,見前面只有一個高峰,不料上了那個高峰,前面還有一個高峰。這樣一個又一個地爬著高山,大家不停地喘氣和汗流浹背。”擔負運輸任務的官兵更是辛苦,要拉著騾馬,挑著擔子,還要抬著機器,在山路上攀登,只能貼近石壁,一寸一寸地往前蹭,每挪一步都提心吊膽,稍不留神就會連人帶物落入深淵。

紅軍官兵以驚人的勇氣和毅力,徹夜行軍,終于勝利征服了老山界。12月6日,軍委縱隊到達了資源縣的塘洞和源頭。當地百姓聽說紅軍是從老山界上下來的,無不驚訝,稱紅軍為“神兵”。

★毛澤東贈衣

1934年年末的一天,紅軍部隊正向烏江推進之中。毛澤東隨軍委縱隊離開劍河縣城后,帶著警衛人員大步向著烏江走去。

途經一個苗寨,看到寨邊聚集了許多紅軍戰士和百姓,毛澤東遂撥開人群擠了進去,發現路邊倒著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婦人和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衣著單薄,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奄奄一息。

毛澤東問旁邊的戰士:“這是怎么一回事?”

戰士回答:這位老婦人今年收的糧食都被地主拿走了,兒子前幾天又被抓了壯丁,一家人實在活不下去了。她帶著小孫子出來討飯,從早到晚也沒討到一點東西,凍餓交加,跌倒后就再也爬不起來了。戰士們有心救濟,但都沒有多余的衣服和糧食,正不知該如何處置。

毛澤東聽完,立即解開外衣,將里面穿的毛衣脫下,又令警衛員拿來兩條裝得滿滿的干糧袋,一起送到了老婦人手中。

老婦人掙扎著要跪起來給毛澤東磕頭。毛澤東連忙蹲下,雙手握住她冰冷的手,親切地說:“老人家,莫作謝。我們是紅軍。紅軍是窮苦百姓的軍隊。”老婦人表情激動,看著毛澤東直流眼淚。毛澤東見狀,又用貴州方言重復道:“老媽媽,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窮人的隊伍。”

老婦人似乎聽懂了毛澤東的話,千恩萬謝之后,口中念著“紅軍,紅軍,干人的隊伍”,拉著小孫子蹣跚而去。

此事對紅軍官兵教育很大,并在部隊中傳頌很久。當時在場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縱隊政委陳云,目睹了事情的全過程,印象非常深刻,將之詳細記載在后來撰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溪县| 广东省| 出国| 巴彦淖尔市| 昂仁县| 英吉沙县| 青阳县| 玛纳斯县| 廊坊市| 崇州市| 荔浦县| 大城县| 湖口县| 合川市| 辉南县| 蕲春县| 昭觉县| 黎城县| 吉木乃县| 松溪县| 威信县| 元阳县| 塔城市| 汉川市| 固始县| 花垣县| 天长市| 伊春市| 临沧市| 曲水县| 衡山县| 玉龙| 蒙城县| 金华市| 东明县| 永嘉县| 磴口县| 大洼县| 甘洛县| 洪洞县|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