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唐后傳:殘唐五代史演義
- (明)鐘惺 羅貫中
- 2912字
- 2020-04-10 09:58:41
第七回 仁貴保駕回長安 媚娘披緇[1]入尼寺
卻說保童見師父去了,心下大驚。忽見小卒來報,唐兵四門殺出。保童暗忖,不能抵敵,急引人馬,望營后逃走。金蓮早已得知,乃駕起云端,急忙趕上,將保童捉住,遼兵被殺不計其數。金蓮捉了保童,解見爹爹,仁貴大喜,就令金蓮去取遼城。金蓮統軍將遼城圍定,迷王大驚,率群臣開城投降。金蓮遂帶迷王來見爹爹。仁貴曰:“遼王已歸順,可回城見主。”遂引軍來見太宗。太宗下階,迎接仁貴父子上殿,慰勞一番。遂命押過保童,太宗曰:“為你這賊,殺害多少生靈,雖碎尸萬段,不足以償也。可押去斬首。”左右遂牽出斬首。迷王跪下,太宗曰:“朕居中國,你處外夷,為何妄生越志,要奪中國?”迷王曰:“臣該萬死,乞陛下赦宥[2],愿世世稱臣,再不敢侵犯。”太宗曰:“朕今日姑饒你,以后若再不貢,將你遼城蕩洗一空。”迷王叩頭謝恩。次日,獻上金寶、馬匹,太宗收了,遣使歸國。遂宴賜群臣,犒賞三軍。隨出旨意班師回朝。明日,仁貴統領三軍,保駕啟行。不過旬月,到了長安。文武百官迎接太宗入城升殿。群臣稱賀畢,太宗就以王爵加封仁貴父子,其余眾將俱各加封。自此天下太平,人民上下相安。
卻說武媚娘,自從入宮以來,狐媚惑主,弄得太宗神魂飛蕩,常餌金石[3]。時太白星屢屢晝見,太史令占道:“女主昌。”民間又傳《秘記》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聞言,深惡之。
一日,會諸武臣,宴于宮中,行酒令使言小名。左武衛將軍李君羨,自言小名五娘,其官稱、封邑,皆有“武”字。太宗心疑,出為華州刺史。御史復奏君羨謀不軌,遂坐誅[4]。因密問李淳風:“《秘記》所云,信有之乎?”淳風道:“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自今不過三十年,當有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既成。”太宗道:“疑似者盡殺之何如?”淳風道:“天之所命,人不能違;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況自今已往三十年,其人已老,或者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若得而殺之,天或更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太宗聽言乃止。心中雖曉得才人姓武有礙,但見媚娘性格柔順,隨你胸中不耐煩,見了他就回嗔作喜,頃刻不忍分手。因此雖不放在心上,亦且再處。日復一日,太宗因色欲太深,害病起來。那太子晉王,朝夕入侍,瞥見武才人顏色,不勝駭異道:“怪不得我父皇生這場病,原來有這個尤物在身邊,夜間怎能個安靜。”意欲私之,未得其便,彼此以目送情而已。
一日,晉王在宮中,武才人取金盆盛水,捧進晉王盥手。晉王看他臉兒妖艷,便將水灑其面,戲吟道:
乍憶巫山[5]夢里魂,陽臺路隔恨無門。
武才人接口吟道:
未承錦帳風云會,先沐金盆雨露恩。
晉王聽了大喜,便攜武才人的手,竟往宮后小軒僻處。武才人道:“陛下聞知,取罪不小。”晉王道:“我今與你,也是天緣,何人得知。”武才人扯住晉王御衣泣道:“妾雖微賤,久侍至尊,今日欲全殿下之情,遂犯私通之律,倘異日嗣登九五[6],置妾于何地?”晉王見說,便矢誓道:“倘宮車異日晏駕[7],冊汝為后,有違誓言,天厭絕之。”武才人叩謝道:“雖如此說,只是廷臣物議[8]不好,倘皇爺要加害妾身,何計可施?”晉王想了一想道:“有了,倘父皇著緊問你,你須如此如此,自可免禍,又可靜以待我。”武才人點首,晉王乃解九龍羊脂玉鉤贈武才人,武才人收了,隨即別出。
時京中開試,尚未放榜,太宗病間召李淳風問道:“今歲開科取士,不知狀元系何處人,什么姓名?”淳風道:“圣天子洪福不淺,今科三鼎甲[9],乃皆忠直之士,大有裨于社稷,姓名雖知,不便說出,恐泄漏于臣,上帝震怒不淺。乞陛下賜臣于密室寫其姓名籍貫,封固盒中,俟揭榜后開看便知。”太宗叫太監取一個小盒,淳風寫了,封在盒內。太宗又加上一封,藏于匱中。到了開榜時,太宗取匱中淳風寫的一對,卻是:狀元狄仁杰,并州太原人;榜眼駱賓王,婺州[10]義烏人;探花李日知,鄭州滎陽人。不勝駭異,始信淳風所言非誑,讖數之言必準。因思:“今已大病如此,何苦留此余孽,為禍后人。”便對武才人道:“外廷物議,說你姓武,應圖讖[11]你將何以自處?”武才人跪下泣道:“妾事皇上有年,未嘗有過。今皇上無故置妾于死,使妾含恨九泉,何以瞑目。望皇上以好生為心,使妾披剃入空門,長齋拜佛,以祝圣躬,以修來世,垂恩不朽。”說罷大慟。太宗心上原不想殺他,今見他肯削發為尼,不勝大喜道:“你肯為尼,亦是萬幸的事,宮中所有,快即收拾回家,見父母一面,隨即來京,賜于感業寺削發為尼。”武才人謝恩,領親隨宮娥小喜出宮。
武士彟聞知媚娘要出宮這個消息,即差人迎接。不多幾日,接到家中,與楊氏母親見了,大家痛哭一場。哭畢,媚娘與家人各各拜見。媚娘道:“聞得父親過繼個三思侄兒,怎么不見?”楊氏道:“今日是朋友招他去會文。”媚娘道:“我忘記今年幾歲了?”楊氏道:“今年十五歲了,龐兒卻好,但不知他胸中所學何如。”不多時三思吃得半醉回來。楊氏道:“三思,你姑娘回來了,快來拜見。”媚娘抬頭一看,見三思生得唇紅齒白,目秀眉清,即叫小喜上前與三思見了禮。三思道:“姑娘在宮中受用得緊,為什么朝廷輕信那廷臣之議,把姑娘退出宮來,卻叫去削發為尼,這皇帝也算無情。”媚娘聞言,不覺淚下。少頃,大家吃了夜飯。三思見楊氏與小喜走開,即近媚娘身邊帶醉笑道:“姑娘你好股青絲細發,日后怎舍得剃下來。”媚娘見三思年紀雖小,龐兒俊俏,一把摟在懷里。三思道:“姑娘睡在那里?”媚娘道:“就在母親房內。”三思道:“我有許多話要問姑娘,我今夜陪姑娘睡了罷。”媚娘道:“有話待我母親睡著了,你進房來說。”三思道:“如此,切記不要閂了門。”媚娘點頭。那夜三思伺父母睡著,悄悄挨進媚娘房中,成了鶉鵲之亂[12]。過幾日,武士彟恐怕弄出事來,只得打發媚娘、小喜出門,大家灑淚而別。在路行了幾日,到了感業寺。那庵主法號長明,出來迎接媚娘、小喜進去。見媚娘千嬌百媚,又見小喜豐姿綽約,皆不是安靜的人,如何出得家。領到佛堂,四個徒弟動了響器,長明叫媚娘參了佛,便與他剃了發,小喜也改了打扮,各人下來見禮,未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1]緇(zī)——黑色。此處指黑衣。
[2]宥(yòu)——寬恕,原諒。
[3]常餌(ěr)金石——沉溺于金石琴瑟之樂。餌,引魚上鉤之物,引申為引誘。金石,古代制造樂器的主要材料之一,后成為樂器的代稱。
[4]坐誅——被定罪處死。坐,定罪。
[5]巫山、陽臺——位于四川巫山縣東,有十二峰,峰下有神女廟。戰國時宋玉《高唐賦》記楚懷王夢與巫山神女相會。神女辭別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陰。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此處巫山、陽臺,皆本此典故,以喻男女幽會。
[6]九五——即九五之尊,帝位。“九五”語出《易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其意為神龍騰而居天上。古人以帝王為真龍天子,故喻。
[7]宮車晏駕——即帝王死亡。
[8]物議——眾人的批評。
[9]三鼎甲——科舉考試中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因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稱。
[10]婺州——位于今浙江省金華一帶。
[11]圖讖(chèn)——古代符命占驗之書。
[12]鶉鵲之亂——指亂倫。語出《詩經·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強強。人之無良,我以為兄?”該詩以鶉(鵪鶉)、鵲(喜鵲)本非匹配而互相追隨,諷刺衛宣公之妻宣姜與其庶子公子頑私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