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經濟學概論
- (法)讓·巴蒂斯特·薩伊
- 8字
- 2020-04-10 10:04:59
第一篇 財富的生產
第1章 “生產”的含義
如果我們費些心思去探究人類在社會生活狀態下稱之為財富的到底是什么,我們就會發現“財富”(wealth)這個詞是用來指那些具有固有價值的東西,如土地、金屬、硬幣、谷物、織品以及各種各樣的商品。當財富的含義擴大到土地債券、匯票、期票以及類似的其他東西上時,顯然是因為這些東西承諾支付有內在價值的東西的緣故。實際上,只要哪里有真實和內在價值的東西,哪里就有財富的存在。
財富與上述價值的總量成比例。組成財富的價值總和大,則財富多;組成財富的價值總和小,則財富少。
在未得到人們認可之前,一件具體物品的價值總是不明確的并且是任意估定的。其擁有者按照自己的估計給它定一個較高的價格,并不會因此而使自己更加富有。但當他人為了得到這件物品而愿意用一定數量的同樣有價值的其他物品來交換它時,這時就可以說這件物品具有或者等值于另一件物品的價值了。
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而愿意拿出的貨幣數量,被稱作該物品的價格(price)。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如果一件物品的所有者以一定能得到的價格賣掉該物品,這個價格就稱作時價(current price)。[1]
關于上述財富的真正本質,關于取得財富所必須克服的困難,關于在社會各成員間分配財富的過程和順序,關于使用財富的可能途徑,以及關于這些情況所分別產生的結果等,所有關于上述問題的這些知識構成了現在稱為政治經濟學的這門科學。
人類賦予物品的價值源自人類對物品的用途。有的物品能維持人們的生命;有的物品能用于人們的衣著;有的物品能為人們抵御惡劣的天氣,如房屋等;有的物品則能滿足人們的愛好或虛榮心。不管怎樣,愛好和虛榮心都是一種需要,滿足這種需要的大多是裝飾品。當人們認可任何東西的價值時,是考慮到它們的有用性;人們不會為沒用的東西定價的,這是普遍真理。[2]現在請允許我把物品滿足人類不同需要的內在能力稱為效用。我還要接下去說,創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是創造財富。這是因為物品的效用是其價值的基礎,而其價值則構成了財富。
然而,人力不能創造物質,構成地球的物質的數量也不能增加或減少。人類所能做的,只是將現有物質改造成另外一種形態,這種新形態可以提供這種物質此前所沒有的效用,或僅僅擴大其原有的效用。因此,實際上,這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我把這種創造稱為財富的生產(production of wealth)。
在政治經濟學和目前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生產這個詞匯。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生產不是用產品的長度、體積或質量來衡量的,而是以其所提供的效用來評估的。
盡管價格是衡量物品價值的尺度,而物品價值又是衡量物品效用的尺度,但因此認為強行提高物品的價格就能增加物品的效用,則是荒謬可笑的。只有在人類交易僅受同一效用的影響而不受其他任何效用影響的情況下,交換價值或價格才是物品的公認效用的指標。這如同氣壓表只是在水銀僅受大氣壓力的影響下才顯示大氣的壓力一樣。
當某人把任何產品銷售給他人時,他實際上是把產品所包含的效用銷售給了他人。買方購買這個產品只是因為它具有效用,可以使用它。如果無論是出于何種原因買方被迫為產品的效用給他提供的價值支付較高的價格,那么他就是為并不存在的價值付款,從而是為并未得到的價值付款。[3]
當政府把經營某種貿易的專營權,例如印度貿易專營權,授予某類商人時,情況恰恰就是如此。來自印度的進口貨的價格因此而提高了,而這些進口貨的效用或內在價值并未增加。提高的這部分價格大致就相當于從消費者的口袋里轉移到專營商的口袋里的那部分錢。而后者致富的程度與前者因此而產生不必要的貧困程度正好相當。同樣,當政府征收酒稅時,使本來可以賣10美分一瓶的酒提價到15美分一瓶,這除了把每瓶5美分從酒的生產商和消費者手里轉移到征稅員手里外,還有其他作用嗎?[4]此處列舉的商品表明它只是政府為了得到納稅人的稅而采用的比較方便的手段而已。而商品此時的價值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源自其效用的真實價值;二是政府由于準許其制造、運輸或消費而認為應該征收的稅的價值。
因此,沒有創造或增加效用,就沒有實際生產財富。我們接著再來看看這種效用是如何產生的。
[1]關于絕對價值(positive value)和相對價值(relative value)的混淆所產生的許多困難問題將在本書各章中討論,尤其是在第二篇的主要章節中討論。為了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在這里我們只探討那些為理解創造財富的現象所必需的東西。
[2]這里不適合討論人們賦予物品的價值與物品的實際效用是否成比例。人們評定價值的準確性,必須取決于評定者的判斷力、資料、習慣和成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明了自己的真正利益,使得人們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利益。政治經濟學在得出這種評價后將其作為推理的論據(data),而關于人們應該如何評價以及其他具體行動,則把啟蒙和知道的責任留給道德家和實干家了。
[3]后面將進一步闡述這個論點,目前了解這點足矣。無論社會形態如何,物品的時價接近其真實價值的程度,與生產和交易的自由成比例。
[4]哪部分稅由生產者支付,哪部分稅由消費者支付,將在本書第三篇中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