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哭窮——一群極品鐵公雞
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大明督師孫傳庭戰死渭南,隨著他的死,大明在關內最后一支有戰斗力的部隊“秦兵”——陜西明軍不復存在。
長期流動作戰的李自成終于可以不被人攆得到處跑了,當年那個打得他只剩一十八騎的猛人孫傳庭,因為朝廷的催戰,不得已率領尚未訓練好的新兵東出潼關,與李自成決戰,結果兵敗身亡。
孫傳庭戰死后,陜西的局面徹底失控,連孫傳庭都敗了,剩下的各路明軍意志動搖紛紛投降。李自成順利占領陜西。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起這么個國號,也就是討個口彩,求個事事順利。不過,這個年號在甲申年(1644)的最初幾個月里,確實讓李自成交上了好運。正月初一剛剛建國,正月初八,李自成就迫不及待率領他的大順軍出征,向北京進發。
消息傳到北京,明朝君臣立刻陷入了恐慌。此時雖然名義上明朝還有一百多萬軍隊,但真正有戰斗力的,只剩下駐守在山海關外的關寧軍,兵力不過數萬。關寧軍輕易還撤不得,因為關外的清軍正在步步緊逼,關寧軍還要守寧遠、山海關一線的關寧防線。
危急時刻,崇禎召集朝臣研究對策。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事到如今,只有南遷。避敵兵鋒,保存實力,以圖再舉。其實,崇禎心里很清楚,李明睿是對的。
李明睿只是一個小官,他只是出來探口風的,他的后臺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華,南遷一事李邦華才是幕后的主角。崇禎顯然是愿意南遷的,但崇禎不愿擔負“逃跑”的罪名,希望手下眾臣能擔起責任主動提出南遷,先由他否定,眾臣再請,他最終再“迫不得已”被迫同意,然后再走。
遷都事關重大,崇禎雖然愿意但也要顧慮群臣特別是內閣的態度。崇禎找來內閣首輔陳演,讓他出來表態支持南遷,但陳演耍滑頭啥也不說。陳演是靠迎合皇帝上位的官場老油條,崇禎的心思他很清楚,他也明白崇禎讓他扮演的角色,但他不想出頭,不想擔責,只想混。應該說,崇禎朝大部分官員都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干的,但平時混還行,這都什么時候了,火燒眉毛,還想混,那就混不過去了。
二月,陳演被罷免內閣首輔。三月,魏藻德上臺,他也是崇禎朝最后一任內閣首輔。三十五歲高中狀元,不到四十歲就成為內閣首輔,崇禎待魏藻德不薄,魏藻德又是怎么回報崇禎的呢?背叛。
魏藻德,字師令,直隸通州人。崇禎十三年(1640)的狀元。書讀得不錯,但人品就只能呵呵了。論臉皮的厚度魏藻德一點也不輸給他的前任陳演,都是那么不要臉,他們的下場也居然出奇地相似。
后來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問魏藻德有何對策,一向口若懸河的魏藻德此時卻閉口不言。崇禎再三追問,說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聲不吭。三天后,崇禎自殺,他投降。崇禎朝的內閣首輔就這個德行。指望他們支持南遷負起責任,那是不靠譜的。
明朝在名義上有兩個首都,一個是南京,另一個是北京。崇禎一度想南遷去南京,然后重整旗鼓再打回來。李邦華、李明睿等人甚至已經計劃好了南遷的路線,只要在朝會上走個形式,事情就成了。但就在最不可能發生意外的朝會上,卻發生了意外。
朝會上,李明睿提出趁李自成主力未到,立刻南遷。只要群臣不反對,崇禎同意,便可迅速南下。但李明睿的南遷建議,一經提出就遭到強烈反對,反對最激烈的是一個叫光時亨的官員。他聲淚俱下斥責那些建議南遷的大臣,說你們深受國恩,如今國家有難,你們不思忠君報國,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動搖軍心。最后在朝堂上大呼:“不殺李明睿,何以安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經他這么一搞,逼得崇禎只好表態:“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其實所謂反對,并非出于愛國心,光時亨這些人講起話來慷慨激昂,其實只是想撈一個好名聲,大明的存亡,他們才不關心!光時亨這類人是典型的愛國賊,就會搞道德綁架,這幫人干正事的本事不咋地,搗亂卻很在行,被他們這么一鬧,南遷徹底泡湯,君臣只能坐守窮城。
既然不準備南遷,那就只剩下固守了。不過守城需要有戰斗力的部隊,北京的三大營,也就是個擺設,關鍵時刻是指望不上的。崇禎跟滿朝文武也都清楚,要想保衛北京,只能從外地調兵。明朝九邊重鎮的邊防軍,在之前與清軍十幾年的拉鋸戰中消耗殆盡,守北京能指望的只有吳三桂的關寧軍。崇禎先是找來吳三桂的老爹吳襄商議讓關寧軍入關,保衛北京。吳襄卻趁機獅子大開口,說調動關寧軍至少要一百萬兩白銀。但朝廷拿不出這筆錢。此時,連守衛北京的軍隊都發不出軍餉,國家財政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朝廷一面盼著各地軍隊來京師勤王,一面又怕他們來,因為是真沒錢啊!外地軍隊來了,就要給軍餉,不然,別說指望軍隊去抵擋流寇,這些拿不到餉銀的士兵就會先鬧起來。
關于甲申之際,大明國庫還有多少存銀,一直是個熱門話題。坊間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北京城破時,崇禎的內帑還有很多的黃金白銀,存在庫里,原封未動,數額多達數千萬兩。只是崇禎吝嗇,舍不得動用云云。直到今天還有人相信這些荒謬得不值一駁的謠言。
事實上,崇禎的戶部早就入不敷出,國庫窮得底朝天。至于皇帝的內帑,也只有七萬兩白銀,這可能還是多說。崇禎即位以來一直很節儉,吃得少,穿得也差,為了湊軍餉,甚至連皇宮里的金銀器皿都拿出去賣了。崇禎要是真如傳說中那么有錢,他會傻到這時還不拿出來用!
崇禎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放下皇帝的尊嚴,低三下四求大臣們,請大家慷慨解囊共赴國難。官員們卻集體哭窮,一毛不拔。平時撈錢一個比一個狠,這時卻一個比一個摳門。
國家有難,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崇禎發出捐款號召后,朝廷官員、皇親國戚,反應平平,卻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布衣老人來到戶部,捐出了畢生積攢的四百兩銀子。崇禎得知此事,深為感動,下令任命這位深明大義的老人為“錦衣千戶”。
相比這個捐出全部積蓄的布衣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表現就十分不堪了。
內閣首輔魏藻德只捐了五百兩,也難為他怎么拿得出手;大多數人跟魏藻德一個德行,只捐了幾百兩甚至幾十兩敷衍應付。最高一筆也只有兩萬兩。更多的權貴則哭窮的哭窮、耍賴的耍賴,有的人甚至把自家鍋碗瓢盆搬到街上擺攤售賣,那意思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只有砸鍋賣鐵給您湊錢了。還有的在自家豪宅貼出“此房急售”的字條,表示實在沒錢,只能賣房給皇帝籌款。各種賣力表演,只是想告訴皇帝,我們很窮,真的很窮,實在拿不出錢。這些人不去當演員真是可惜了,不是學表演出身,卻都是影帝影后的實力。
崇禎聽說后,心里恨恨的,這些人窮不窮,他很清楚,平時吃著國家的,喝著國家的,占盡便宜,卻一點不想付出,國家有難,一毛不拔,這副嘴臉,著實讓人寒心。
崇禎心急如焚,李自成的大順軍每天都在逼近,想來想去,崇禎想到了岳父周奎。他知道周奎有錢,如今大難臨頭,周奎身為國丈,與大明休戚與共,怎么也該表示表示吧。但崇禎過高估計了他這位岳父的道德水準。崇禎先給周奎封侯,然后讓周奎捐十萬兩白銀出來,給大家帶個頭。周奎的表演堪稱影帝,聽說讓他出錢,馬上哭得死去活來,說:“老臣安得多金?”我哪有那么多錢啊!老戲骨周奎試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勤儉節約的清廉官員,說家里實在窮,窮得只能買發霉的米吃。但這套鬼話,他自己都不信,崇禎當然更不信,最后實在賴不過去了,才勉強答應捐一萬兩。硬生生把他女婿給他的捐款指標從十萬壓到一萬,還明確表示只能捐這么多了,再多一兩也拿不出來了。
此時是三月十日,距京城陷落、崇禎自殺還有九天。
崇禎很郁悶,但他拿這位岳父也沒辦法,但一萬兩也太少了,怎么做榜樣?于是崇禎把數額從十萬兩降到兩萬兩。周奎看糊弄不過去了,就進宮去找女兒周皇后求援。周皇后深明大義,要求父親也深明大義,為皇親國戚做表率。做完思想工作,周皇后拿出五千兩銀子交給父親,讓父親捐出去。但周奎又干了一件奇葩事:他只捐出三千兩,扣下兩千兩揣進了自己的腰包。捐款居然捐出了盈余,周奎以他的卑劣德行,再次刷新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最后這位周奎靠著女兒資助的三千兩,勉強捐出一萬三千兩。
在這次皇帝苦苦哀求的捐款救國運動中,從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手中總計只募得捐款二十萬兩。后來,大順軍進北京從這些人家里抄出七千萬兩。同一批人,二十萬,七千萬。舍不得錢保家衛國,最后全部白送給抄家的。這就是崇禎朝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的道德水準。